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傳統金屬工藝的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再設計研究

時間:2022年05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將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從民間自然選擇的狀態,納入高校課程體系教學,使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進入到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狀態,并進行再設計傳承。結合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再設計研究進行傳承和保護,以高校文化創新及工藝優化的優勢,將傳統金屬工藝應用在高

  摘要:將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從民間自然選擇的狀態,納入高校課程體系教學,使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進入到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狀態,并進行再設計傳承。結合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再設計研究進行傳承和保護,以高校文化創新及工藝優化的優勢,將傳統金屬工藝應用在高校教學培養體系內,實踐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分析及創新應用。將傳統金屬工藝創新應用的市場產品設計中。該方法為傳統花絲工藝進入高校培養模式再設計應用的實踐案例,為其他傳統工藝進入高校具有借鑒和推廣的含義。

  關鍵詞:傳統金屬 傳承創新 高校 培養模式 再設計研究 花絲工藝

金屬工藝學

  引言

  根據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發展靈魂的屬性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工業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為基礎,必須深入理解實現傳統工藝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即意味著金屬工藝作為工藝美術院校必修的基礎課程性質,除了滿足原有的教學實踐課程基礎,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課程基礎內容上,進一步了解相關傳統金屬工藝的民族屬性,激發學生掌握傳統工藝的內生動力,將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從民間自然選擇的狀態,納入高校課程體系教學,使傳統金屬工藝的傳承進入到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狀態。

  一、傳統金屬工藝概述

  (一)傳統金屬工藝時代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生產效率及經營速度都有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隨之而來的也有傳統手工勞作在市場內部應用占比縮小,使我國歷史發展以來形成的傳統手工勞作技巧和方式趨于式微,加快了手工勞作模式退出市場的速度。傳統金屬工藝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從事生產活動得到的經驗總結,具有重要的時代歷史性特征。但根據我國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財政部在2017年3月共同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未來工業生產應該重點關注傳統工藝具有的文化傳承、工藝美學和匠人精神等文化元素,達到促進我國傳統工藝文化傳承與應用的需求。這就要求新時期必須要積極尋求傳統金屬工藝創新設計方法,尋求解決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困難的局面,使傳統金屬工藝中蘊含的各種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能夠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和美學構造得到展示,是弘揚與傳承中國人民文化智慧結晶的重點要求[1]。

  (二)傳統金屬工藝傳承的時代碰撞

  1.文化性與民族性傳統金屬工藝是我國古代群眾利用金屬材質制作成品,用以觀賞或者實際應用得到的生產及加工技巧。縱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歸納記載的大量傳統金屬工藝,可以看出,金屬工藝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在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基礎上能夠作為某一固定的文化現象代表傳承至今,必定離不開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性特點,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因此傳統金屬工藝就其性質劃分上兼具文化性和民族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及精神的重要展示[2]。

  2.時代性和局限性同時以傳統金屬工藝制作的特點來看,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傳統金屬工藝制作方式,從制作材料到結構工藝等多項因素上,都需要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與現代社會高效率社會生產需求不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點,這也是傳統金屬工藝逐漸被市場所淘汰最基礎的原因[3]。此外,以地方為特色的傳統金屬工藝傳承模式基本上以師徒或者父子相傳的模式,工藝傳承簡單,產品設計單一化,借鑒抄襲傳統首飾較多,并不能適應市場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基于以上判斷,傳統金屬工藝的發展進入到了認識上有高度,但保護傳承上又缺乏有效手段的尷尬階段。因此,立足工藝美術的歷史特點和工藝技法,結合工藝美術類高校課程體系改革,探尋出一條集合“傳承—保護—再研—提升—入市”的路徑顯得更加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關意義。

  二、傳統金屬工藝結合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再設計的可行性

  (一)傳統金屬工藝發展的需求根據傳統金屬工藝在新時期生產過程中,受到金屬加工工藝生產效率低下等因素限制,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及加工的特征,必須有效結合現代創新及設計優勢資源,在確保傳統金屬工藝制作成品質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具體結合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再設計研究,對傳統金屬加工方式進行改進,根據高校完成傳統金屬工藝創新培養和再設計發展的具體研究,以高校文化創新及工藝優化的優勢,將傳統金屬工藝應用在高校教學培養體系內,能夠從傳統金屬工藝歷史沿革、所需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藝等多個層面著手,實踐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分析及創新應用,在其意義上不但能夠達到促進學生掌握工藝技法,拓展傳統工藝的傳承模式,增強手工藝的生命力,也能夠借助當前我國高校教育以培養人才創新意識為核心的教育特色,對傳統金屬工藝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工藝更新等內容上有所發展,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有機結合迸發的全新產學研項目[6]。

  (二)傳統金屬工藝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為培養模式的契機是傳統金屬工藝傳承的一個發展方向,也是高等藝術院校教學的重點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融匯了中華傳統文化科學性、實用性、審美性、教育性等多種特性,特別是其獨具華夏特色的審美價值,使其具備了進入工藝美術設計領域的合理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十大類別,其中的傳統美術以及傳統手工藝兩大類別,展示了中華民族手工勞動所承載的生活文化,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不僅體現在杰出的代表作品中,更體現在手藝人的工具中。因此,如果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工藝與美術設計相融合進行產教融合的模式,不僅為工藝美術專業設計增添了一份厚重而親民的文化底蘊,更彰顯佩戴者獨特的傳統文化審美能力與氣質。

  所以,傳統金屬工藝可作為重要的切入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工藝美術設計課堂中,將傳統工藝引入現代設計中,不僅是工藝延伸的重要途徑,也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提高學生設計水平的新思路。因此在金屬工藝具體創新與改革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當前教學體系內原有的金屬工藝課程進行全方位調整以外,還需要強化教學過程實踐應用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通過積極訓練,以優化和更新加工內容的需要,對金屬加工工藝創新發展進行轉變[7]。

  (三)傳統金屬工藝創新應用的市場優勢以花絲工藝作為首飾制作主要金屬加工方法來看,現代首飾設計趨向于人的個性化與參與性,人們對首飾的關注點已經從單純的外部裝飾性轉向注重內在意蘊與情感表達。雖然現代首飾設計可以通過機械加工對傳統首飾進行大規模的復制,但是大規模的機械復制使得設計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新穎與個性,極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從而使得該產品在視覺上與反觀上的驚艷感降低。因而機械復制與產品同質所造成的審美疲勞,使得傳統手工工藝運用于現代的首飾設計之中成為可能。再加上傳統金屬工藝加工方法其獨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點,能夠提高商品的價值和文化內涵,具有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

  三、傳統金屬工藝與高校創新培養教學融合意義

  (一)理論層面將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和高效創新培養模式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具有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是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創造性傳承。首飾設計作品具備文化底蘊與內涵,才能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質,才能更好地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該項目的研究,將傳統金屬工藝中的首飾設計的創作空間與歷史維度相結合,極大地拓寬了首飾藝術的創作空間與創作維度,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開拓更多的可能性[8]。

  (二)學科意義傳統金屬工藝的拓展與創新是工藝美術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比如說首飾花絲工藝雖存在工藝繁瑣,樣式老舊的問題但是可以在現代設計語境存活的,面對新的語境挑戰,以一種科學系統的傳承方式存活下來是花絲工藝在現代設計語境長期穩定發展的保障,實現傳統工藝由傳統的傳承模式向現代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是花絲等傳統工藝進行現代轉型的基礎。該項目的學科意義就在于拓寬了首飾藝術創作空間和教學內容,深入研究傳統手工藝術的創新性,將工藝傳承與高校學科課程體系相結合,在教與學中,不斷發揚和傳承傳統花絲工藝。

  (三)現實意義隨著大眾對金屬工藝和首飾審美層次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看重內涵和各異性在首飾中的體現,追求首飾中個人情感的承載以及首飾創作材料的與眾不同。將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代表花絲工藝應用于現代首飾中,與大眾市場上那些設計毫無新意但工藝技術上無可挑剔的商業首飾相比,無疑提升了花絲首飾的差異性和競爭力。作為從事珠寶設計行業的我們應該努力結合時代的特點,將首飾花絲細膩別致的工藝特點發揚光大,吸收多元化設計元素的同時注重花絲工藝的傳承和創新,讓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輝,從而推動我國現代首飾設計領域的多元化發展。

  四、傳統金屬工藝與高校創新培養教學融合的實現路徑—以花絲工藝為例

  (一)關注融合教學成果的導向性作用

  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火熱開展的時代條件,將傳統金屬工藝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點內容展示在社會群眾面前,通過傳統金屬文化工藝,比如花絲工藝在首飾類文創產品制作和生產過程中具有的獨特設計內涵和結構美學內容,有效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屬工藝與現代化經濟品結合發現的目標。要求高校在首飾設計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積極關注到金屬工藝從傳統加工方法尋求新時期創新改革的迫切性和時代性特點,在提供認知和方法建議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傳統金屬工藝文化元素,作為新時期生產和設計的靈感來源,在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上為其提供基礎性應用平臺,以高校作為教育傳播者的重要功能,憑借教育發展的導向性作用,在社會內帶動傳統金屬工藝加工方法的技巧優勢和文化內涵形成,以精神文化內核傳承為核心,強調文化和工匠精神,也是積極轉化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實現傳統金屬工藝文化發揚和傳承的重要展示。

  (二)保證傳統金屬工藝的核心特質

  傳統金屬工藝區別于其他金屬工藝最本質的體現就在于傳統金屬工藝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點,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尋求傳統金屬工藝與高校創新培養模式結合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強調學校是作為文化和公益保護者的身份出發,要根據不同的主題劃分,選擇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和有利于弘揚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學主題,通過文化內涵深入研究的途徑對如何推廣傳統金屬工藝,利用新媒體時代信息化和網絡瀏覽的便捷性特點,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傳統金屬工藝特點展示,實現新時代傳統金屬工藝及生產方式上,生產文化功能展示進行轉變,以生產文化元素為主要資本優勢,但同時要關注生產產品的質量,絕非為突出文化元素而忽視整體生產質量作出規整,要實現傳統金屬工藝文化性、民族性和創新應用的時代性特點。

  以花絲工藝為例,將此工藝的傳承納入高校培養體系,首先要重視工藝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點。在課程設置上,要避免直入主題,直接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一定要有理論講述作為先導,使學生明晰花絲工藝的發展歷史,以及隨著時代進步所產生的內在變化,要立好民族性的旗幟,使學生明白這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操階段,要保留傳統技法的學習,要尊重歷史和傳統,特別是工藝美術大師的地位和作用。要創設條件開設以“大師進課堂”“大師進高校”等為主題的課程,讓大師進課堂現身說法,將以往父子傳承的模式,變為大師教授,學生學習掌握,掌握技法和工藝畢業后輻射影響更多人的傳承模式;要高度重視新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采取視頻攝錄的方式,完整呈現傳統花絲工藝技法的方方面面,結合課程教學改革,打造更加扁平的教學體驗過程,采取線上呈現的方式,將創作或制作的過程延伸到其他高校,將傳承意義的覆蓋面做到最大化;要鼓勵或支持跨系、跨校課程選擇,探索學分互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重視傳統金屬工藝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

  互聯網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傳統金屬工藝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創設了條件。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傳統工藝設計教學流程再造,打造“線上線下三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保障學生線上理論學習,線下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實現“手、腦、眼”沉浸式教學效果,促進創造性思維、設計技能等高階能力的發展。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珠寶首飾花絲工藝》為例,該課程是2019年開始建設的混合式一流課程。課程創設背景是傳統花絲工藝面臨失傳,工藝制作步驟復雜,短時間較難掌握,具有教學和傳承兩方面的嚴重局限性。課程著力從以下方面進行破解:

  一是更新教學理念,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從傳授工藝知識轉向培養設計能力為主轉變,從單一實踐制作向多種學習方式融合轉變”的教育理念實施教學。二是改革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花絲工藝復雜,短期工藝無法掌握,通過首飾案例錄制視頻線上進行制作分解,學習形式更為靈活,學習效果更為扎實。三是優化教學內容,通過在線課程,增加理論學習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實踐制作技能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線下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設計實操問題。四是強化教學實踐,將工藝與文創衍生品設計相結合,拓寬了首飾藝術創作空間和應用場景,為深入研究工藝創新和繼承發揚傳統花絲工藝提供可能。課程依托山東省高等學校開放課程平臺和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上線教學視頻,實現校內混合教學。目前應用四個學期,跨校累計在線學習3000余人,14所高校使用,初步實現了“繼承工藝文化、拓展工藝價值、傳播工藝美學、助力工藝振興”的建課理念與使命。

  通過線上學習,促使學生全面了解傳統花絲工藝特點,輔以創新創意思維教學引導,使學生掌握傳統工藝創新要點,同時啟發線下的設計方法轉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線上造型美學傳播,線下造物技藝體驗。通過線上學習,促使學生掌握傳統花絲工藝造型規律和美學價值,線下通過對材料、工藝的實操體驗,啟發學生由概念創意拓展到設計實踐層面,體現審美與工匠精神的統一。線上以學定教,線下因需促學。線上教學突出學生中心、自主學習和育人目標達成,線下教學突出企業、展賽及培養規格需要,體現不唯教、只唯學的混合式教學觀,形成線上技法保護、強化指導學習、線下技藝實踐、工藝傳承創新的傳統工藝學習流程再造。

  (四)關注傳統技術工藝產學研模式一體化發展

  借助傳統金屬工藝與高校創新培育模式及再設計研究內容,可以看出,當前傳統金屬工藝生產的工藝品種類和形式有所限制,不僅在產品多樣化特點上不能得到應用,傳統金屬工藝本身具有的低效率生產問題更是其教學創新發展的重大阻礙。設計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利用美育教學內容,對原有加工產品的設計理念進行完善,同時突破原有的設計方式,積極關注現代化技術應用的需求,以文化對比作為傳統金屬方法文化內涵深入拓展的需要,找到最符合現代化審美和工藝發展的設計想法。

  在有效的市場調研數據前提下,以高校為具體產業形成主體,基于傳統金屬工藝為核心實現打造具有高度審美和符合市場消費需要的傳統金屬加工工藝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產品加工和培育模式,以滿足傳統加工工藝在具體實踐優勢最大化獲取需要。以花絲工藝為例,花絲工藝是來自基層的原創生態工藝。首飾作品的實現價值在于佩戴和進入消費領域,進一步推進花絲工藝產業化,需要政府、社會和各方的共同合作。通過相關政策措施,提高了花絲工藝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同時制定實施鼓勵花絲工藝發展的專項工作優惠政策,并建立了專項資金,以強化政府財政扶持力量。

  依托網絡資源優勢,公司積極拓寬經營途徑,逐步形成了以現代電商平臺為主、以傳統銷售手段為輔的現代市場營銷網絡,逐漸形成并健全了流程工業電商平臺,以此提升花絲工藝發展的品牌化程度。當前,更需要通過基礎文化教育,提高學生對花絲工藝的認識,加強對傳統花絲工藝人才的保護和培養。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以現代教學體系取代傳統的師徒教學模式,有利于傳統花絲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它還可以將傳統花絲工藝納入國家教育體系,通過加強研究和創新獲得消費者市場的認可,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同時,應該看到,創新并非標新立異和割裂傳統,而是在保持對傳統花絲工藝精華與藝術本質的"恒久品味"的前提下,推陳出新。

  唯有提高人們對傳統花絲文化和傳統花絲技術等內容的認識,才能立足傳統傳承,提升花絲工藝質量,讓當代創新技術成為對傳統的繼承。總結綜上所述,根據新時期傳統金屬工藝與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再設計研究共同應用方案,根據傳統金屬工藝發展的特點及性質和具體應用生產的特點,要求高校在實現設計創新時必須以拓展和打破原有生產局限性為手段,積極推動傳統金屬工藝與現代化消費類型與消費產品特征的購買需求,利用高校作為教育引導和創新設計的主體性,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幫助高校再創新設計傳統金屬工藝,實現“工”作模式和“藝”術美感創新應用的需求,推進新時期傳統金屬工藝尋求積極探索和實踐應用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高旻潔. 民間金屬工藝在當代首飾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 藝術科技,2018,031(006):14-15.

  [2]唐剛,孫培賢,卜俊,等. 創新創業環境下傳統扎染工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踐探究[J]. 紡織科技進展,2019(10):21-24.

  [3]吳婕,郝巍東. “政產學研用”模式下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研究——以山西省傳統工藝企業與高校的合作為例[J]. 設計,2018,000(022):111-113.

  [4]曹阿林. 應用型本科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 山東化工,2019,048(006):193,195.

  [5]郭緋緋. 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模式探索與研究[J]. 青年時代,2018,000(021):228,231.

  [6]鄧星橋,張婉茂,何少妮,等. 工業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 課程教育研究,2018(2).

  [7]吳海波,陸瑩,盧宗業,等. 基于傳統工藝傳承創新的少數民族地區家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5).

  [8]俞杰星,常瑞紅,姜倩. 多藝合璧——當代手工藝材料綜合的應用與研究[J]. 藝術教育,2019,345(05):149-151.

  [9]朱天航.高等院校主導下的傳統年畫傳承與創新模式研究[J].設計,2021,34(13)126-129.

  [10]關佳征.新文科下綜合性大學設計學跨學科培養模式融合研究——以沈陽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為例[J].設計,2021,34(19)104-106.

  作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手工藝術學院 姜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