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1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在這一輪科技革命和新的產業變革浪潮中,基于數據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全球數字經濟仍將以高速增長態勢驅動經濟增長,數據產業創新演進升級,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大有可為。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最核心、最具價值的生產要素正在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5G聯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產業互聯網、泛在感知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無一不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同時又反過來激發了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分類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 這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征及未來趨勢的準確把握,也充分凸顯了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對于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巨大價值。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建立數據資源清單管理機制,完善數據權屬界定、開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標準和措施,發揮社會數據資源價值。
IDC預測,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高達175ZB。 其中,中國數據量增速最為迅速,預計2025年將增至48.6ZB,占全球數據圈的27.8%,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比全球快3%,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數據圈指被創建、采集或是復制的數據集合)。 隨著數據量指數級增長,數據分析算法和技術迭代更新,數據創新應用和產業優化升級,數據對社會變革的影響更加深遠。
數據成為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一)國家戰略“數據+”指引經濟發展新方向
從當前的競爭態勢看,數據競爭力將成為數字經濟新階段建設的戰略焦點。 2019年12月,美國白宮發布了《聯邦數據戰略和2020年行動計劃》,以2020年為起始,聯邦數據戰略描述了美國聯邦政府未來十年的數據愿景,其核心思想是將數據作為戰略資源來開發, 通過確立一致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標準實踐來逐步建立強大的數據治理能力,為國家經濟和安全提供保障。 歐盟在2020年2月也發布了《歐盟數字化戰略》《數據戰略》《人工智能戰略》,核心思想亦是在建立聯邦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實現數據主權和技術主權,從而達到數字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和領先。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總體上,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不斷擴張、貢獻不斷增強。
面向“十四五”和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立足中國輻射世界,整合全球數字經濟,就是要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數字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國內數字經濟規模優勢配置全球數字人才、數字資源服務于國內數字經濟價值發展方向,創造全球包容性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彌合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這一輪科技革命和新的產業變革浪潮中,基于數據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全球數字經濟仍將以高速增長態勢驅動經濟增長,數據產業創新演進升級,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大有可為,發達國家將通過強化技術創新鞏固數字經濟先發優勢,發展中國家則將通過深化行業數字化努力實現趕超,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行業數字化將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脈絡。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促進數字化技術在各個行業滲透,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釋放產業經濟活力。 行業數字化不僅對數據的感知、存儲、傳輸、處理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還帶來對大數據治理、服務平臺、應用平臺等的需求,更需要構建完善的數字化產業生態,對新型數據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提高數據獲取效率,打通數據流動通道,提供快速的數據分析能力,為行業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盤活數據資產,幫助各行業用戶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實現轉型和創新融合發展。
我國正處于從工業經濟邁向數字經濟的攻堅階段,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越發迫切,大數據技術日新月異,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持續完善,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正邁入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期。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國務院、各部委出臺的大數據相關多項文件加快落地實施,融合發展的實施機制、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政策保障持續強化,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進程正在加快。
(二)數據驅動數字經濟整體發展邁向新高度
1.數字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核心增長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使全球經濟增勢放緩,在此背景下,我國數字經濟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各領域數字經濟穩步推進,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貢獻不斷增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按照可比口徑計算,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名義增長15.6%,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約7.85%,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數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成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歷史維度看,數字經濟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動力。 與2005年相比,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了12.7倍,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6%,而同期GDP僅增長了4.3倍,年復合增長率為12.6%。 并且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程度還在不斷提升,從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時間,我們數字經濟對GDP增長始終保持在50%以上的貢獻率,2019年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7.7%,并且這個趨勢仍在加強。 從區域維度看,各地區數字經濟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呈較強正相關,數字經濟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2019年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延續前幾年的發展態勢,經濟發達的省份,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也普遍較高。 以北京、上海為例,其數字經濟GDP占比已經超過50%,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市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也超過40%。 從增速看,貴州、福建數字經濟增長領跑全國,2019年增速超過20%,重慶、浙江、河北等省市數字經濟增速超過15%,其余大部分省市數字經濟增速也超過10%。
總體看,在過去的幾年我國準確把握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加速推進數據價值化,持續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集成融合走向縱深,產業數字化應用潛能迸發釋放,新模式新業態全面變革開啟,國家治理能力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
2.數據+時代的典型特征
數據在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海量、多元和非結構化成為新數據時代的發展常態。 數據環境呈現多樣化、復雜化,大量文本、圖片、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被產生、存儲和使用。 例如,在智慧城市場景中,中國攝像頭保有量已達億級,產生的海量數據給數據的存儲和管理及使用帶來了壓力。 數據從單一內部小數據形態向多元動態大數據形態發展。 其次,數據實時性處理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對社會運行效率的不斷優化和提升,企業新衍生的業務對于數據實時性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 例如:金融反欺詐風險評估、無人駕駛、工業檢測等許多場景,需要依賴快速實時的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 再次,云計算、IoT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5G等一系列新型數字技術對社會各個行業的滲透和場景創新過程中,海量數據呈現多元化數據處理的特征,對數據中心如何更好支撐新型數字技術的需要提出了挑戰。 例如:無人駕駛場景下,原始圖像數據的處理需要經過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能、5G等一系列新型數字技術的綜合使用。
3.轉向“數據驅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
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以互聯網業務為主體的企業已經通過不同的“互聯網+”業務累計了大量的社會數據,并通過數據驅動的業務方式,在業務創新和價值再造過程中疊加出遠超以往的競爭優勢,大型科技企業因此不斷涌現壯大。 而傳統行業中各類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意識到數據驅動引發產業格局的深刻變化,各個領域圍繞“數據+”進行行業場景創新的探索不斷進行。
中國轉向“數據驅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具備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從理論創新而言,全球首次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從而為數據價值商品化的后續相關政策、法規等出臺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國家發展角度而言,過去中國數字經濟粗放式治理需要逐步向精細化治理演化,以“數據+”實現更富效率的國家治理,從而平衡國際發展空間和國際責任的挑戰; 從產業角度而言,過去十數年時間里,中國已形成了對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等的相關技術和產業群體。 從處理數據到驅動數據是產業升級必然的過程; 從社會角度而言,隨著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轉變,人民對高效社會服務以及更幸福生活更加渴望。 因此,“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路”是未來社會運轉中的常態。
總體而言,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融合領域還依然面臨著要素支撐能力不足、政策供給相對滯后、融合應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持續深入推進面臨諸多挑戰。 疫情在全球范圍還無法消除,國內外形勢可能會更加復雜嚴峻、實體經濟可能面臨更大挑戰、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需求愈加緊迫。 面對挑戰,應堅定不移地以融合需求為指引、以融合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增強融合支撐能力、全面強化融合要素保障、全力構建融合發展生態、持續完善融合市場環境,加快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
開創“數據+”時代的融合創新新局面
(一)“數據+”融合創新的機遇、挑戰
1.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市場化流通亟待探索
過去幾年,中國各地政府已在積極嘗試政府部門數據的社會化共享,在試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三大難題。 “不愿”體現在認為數據共享意味權力的流失或者旁落,因此從自身權力和利益出發,不愿共享數據。 “不敢”體現在缺乏法律和相關制度的推動,相關部門擔心數據共享會引發不必要的職責負擔。 “不能”體現在數據格式缺乏統一標準并且缺乏相應的數據分享技術,因此導致數據不能分享。
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本質是要打破數據孤島效應,在社會層面進行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推進過程中,相關嘗試引發的三個“不”的難題預計同樣會以不同的表現形態展現出來。
2.行業數字化深度轉型依然存在挑戰
行業數字化轉型是數據+不斷深化的過程,但是其面臨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改善。
首先,企業數據資產積累薄弱。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數據資產不斷積累以及應用的過程,數據資產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工利用數據、釋放數據價值是面臨的重要課題。 多數企業仍處于數據應用感知階段,數據資源離散,覆蓋全流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鏈尚未構建。
其次,相關技術及第三方供給不足。 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面臨成本較高、核心數字技術供給不足等問題,也缺乏有能力承擔集戰略咨詢、架構設計、數據運營等關鍵任務于一體,且能夠實施“總包”的第三方服務商。 目前市場上的方案多是通用型解決方案,無法滿足企業、行業的個性化、一體化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市場上的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等各類業務服務商良莠不齊,缺乏行業標準,選擇難度較大。
最后,數字鴻溝明顯,產業協同水平較低。 大多數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低,網絡化、智能化基礎薄弱,盡管有意愿,但受限于人力、資金約束,大中小企業間的數字鴻溝十分明顯。
3.數據基礎設施和技術配套的問題
進行“數據+”經濟模式的發展離不開在社會層面構建共享、安全、高效、可靠的數據收集、處理及流動能力,如在企業數據中心、云以及邊緣之間實現安全高效的數據流動及高質量的數據處理。 但是當前大量社會數據聚集在BIG TECH類型的公司(如大型互聯網公司、公有云等)掌控之下,數據流動和處理往往發生在單一數據基礎設施的范圍內,客戶或企業因此產生數據依賴。 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數據不能自由流動,必然導致數據壟斷和抑制創新的局面發生。
4.法律法規尚待完善,開放合作對接國際有待協同
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倡導者,數據要素市場化將不僅僅局限在國內市場,而將是全球范圍的合規自由流動。 當前全球數據市場尚處孕育期,各國數據相關制度建設雖然尚處早期,但是一些相關法案正在陸續推出。 比如,美國頒布了《加利福尼亞州消費者隱私法案》《電子政務法》《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法》《數據質量法》等數據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 歐盟則形成了以《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指令》《數字議程》等為主體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也在陸續頒布和實施與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相關的法規,從而為數據市場健康發展提供法律基礎。 全球主要國家數據市場制度框架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當前階段,各國在數據立法上的國際協調性必然不充分。
(二)“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發展的推進建議
1.加速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商業化)
推進數據采集、標注、存儲、傳輸、管理、應用等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打通不同主體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傳感、控制、管理、運營等多源數據一體化集成。 構建不同主體的數據采集、共享機制,推動落實不同領域數據標注與管理應用。
建設國家數據采集標注平臺和數據資源平臺,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和存儲。 建立數據質量管理機制,制定規范的數據質量評估監督、響應問責和流程改善方案,積極應用先進質量管理工具,形成數據要素市場,研究制定數據流通交易規則,引導培育數據要素交易市場,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數據要素交易平臺建設。 推動數據要素全面深度應用,深化數據驅動的全流程應用,提升基于數據分析的工業、服務業、農業的供給與消費,實現不同產業的生產管理全流程綜合應用。 組織開展數據標準研制工作,促進各類標準之間的銜接配套。
2.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價值創造)
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引導實體經濟企業加快生產裝備的數字化升級,深化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加速業務數據集中共享。 加快行業數字化升級,面向鋼鐵、石化、機械、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
打造區域制造業數字化集群,加快重點區域制造業集群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智慧物流網絡、能源管控系統等新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培育數據驅動的新模式新業態,引導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消費與生產、供應與制造、產品與服務間的數據流和業務流,加快創新資源在線匯聚和共享,培育個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產業鏈協同制造等新模式,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產業鏈金融等新業態。
3.提升數據基礎設施和技術(企業能力)
加大數據領域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對從事計算芯片、智能芯片、數據存儲新介質SCM、全閃存、數據庫、虛擬化軟件、大數據、機器視覺、全息感知技術等領域研究的企業,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驅動產業端到端自主競爭力構建,實現十四五期間從追趕到全面超越,推進在政府、金融、電信、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實現這些關鍵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走在理論最前沿、占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 堅持應用牽引、體系推進,加快突破信息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提升數字技術供給能力和工程化水平。
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聚焦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重大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產業鏈條上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短板。 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產品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 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支持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 預防和緩解產業對外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與核心企業,推動沿海地區產能有序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梯度轉移。
4.強化數據治理能力(社會治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數據開放共享、數據交易、知識產權保護、隱私保護、安全保障等法律法規,修訂相關管理規章,更好發揮行業公約等對法律法規體系的有效補充作用。 加強政策和標準引導,持續完善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強政策間相互協同、相互配套,推動形成支持發展的長效機制。 推動建立融合標準體系,加快數字化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 完善數字經濟統計理論、方法和手段。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治理效能,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治理中的應用,增強態勢感知、科學決策、風險防范能力,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加強安全保障和風險防范,全面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數據、個人信息等安全保障能力,增強融合領域安全防護能力,積極應對新型網絡安全風險。
大數據論文范例:論5G時代圖書館數字人文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
5.構建數據國內國際雙循環(全球貿易)
加強各國數字經濟領域政策協調,推進數字經濟技術、標準、園區和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的試點示范,培育支持若干個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和標志性的國際合作項目。 深度參與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合作,加強與聯合國、G20和金磚等數字經濟多邊機制、論壇的對接,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產業聯盟和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推廣數字經濟相關技術、產品、標準、服務、規則和共識,深化國際互利共贏。 創造公平公正、創新包容、非歧視的市場環境,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讓各國企業平等參與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機遇。
作者:溫立 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