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青年學徒培養計劃”、“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進企業”、“互聯網+職業培訓”、強化“以工代訓”……近年來,全國各省堅持把開展職業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舉措來抓,解放思想,深挖潛力,凝心聚力在提高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能力上出實招,在用足用活用好職業培訓政策上求突破。 隨著《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出臺,職業教育培訓的地位越來越彰顯,這也是響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號召的創新一步。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以學歷教育為主、以職業培訓為輔”,培訓始終以“綠葉”的姿態映襯教育的“紅花”,導致教育和培訓出現“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的窘境。 其實,職業培訓是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最強符號,應該充分挖掘,將其所蘊藏的核心力量轉化為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引擎。
職業培訓,是引進社會資源,實現職業院校開放辦學的“快車道”。 如何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一直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痛點。 當前校企合作普遍不夠深入,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企業參與未見“紅利”,學校育人吃力不討好,校企雙方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和利益分配機制。 因此,打破困局,職業培訓不失為一著“好棋”。 企業可以嘗試將崗前培訓、轉業培訓、學徒培訓等育人業務交給學校承擔,進而尋求在職工培訓學校建設、技術咨詢服務、科研聯合攻關等方面的合作; 而學校則在人才輸出的過程中,既可以引進資本,又能逐漸摸透企業的發展規律,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優化自身的專業架構,實現校企互信不斷增強,雙方獲利不斷增多,為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奠定扎實基礎。
職業培訓,是以訓促教,加快教學改革升級的“催化劑”。 就筆者所在湛江中醫學校為例,每年都如期舉辦社會短期培訓,由學校專業教師任課,開展母嬰護理、中醫保健調理、小兒推拿等社會培訓課程,并頒發相關技能證書,每年為社會培養約2300人次的技能人才,將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并進、雙輪驅動,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此外,教師還能及時獲取社會需求的最新信息,把服務一線的技術、案例帶到課堂,促進課堂教學對接社會實踐,切實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
職業培訓,是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創造更高社會價值的“香餑餑”。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社會上之所以不斷增加失業人口,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失業人口缺乏職業技能。 讓失業人口通過職業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擁有立足社會本領的“造血式”扶貧,更有助于失業人口走出困境,從根本上拔除“窮根”。 “曾經是打工仔,現在是培訓師”“原本是低保戶,如今是名大廚”……隨著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出現,真正實現了“靠技能吃飯”,讓更多人有機會就業、有條件創業。
教育教學論文范例:論新時代農民職業道德培育定位的三個維度
職業培訓是新時代職業院校改革發展新的增長點和著力點。 要充分用好職業培訓這關鍵一招,使之成為職業培訓的主力軍和主陣地,引導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爭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勞斯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