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目前,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土空間規劃的改革是歷史性的變革,是按照新發展理念,通過優化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治理目標、治理方式、治理過程的能力建設。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核心是規劃運行制度建設,改革面臨城市發展轉型、行政機制改革、技術體系重構帶來的多重挑戰。
關鍵詞: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對策研究
引言
從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基本內涵出發,從知識論角度探討了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的主要知識內容以及各項知識的相互關系。提出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的知識歸納起來有三類:有關規劃的知識、有關國土空間使用的知識以及有關國土空間構成要素的知識。構成國土空間的要素是人類使用國土空間的基礎,其知識基礎直接影響到國土空間使用的行為和決策;而國土空間使用更多關涉到人類的有目的、有意識活動,人的價值觀念和行動能力及其制度成為理解其行為的基礎性知識。國土空間規劃的對象是人類的各類空間使用活動,是對各類空間使用變化的管控,其核心是協調和解決空間競爭問題,其知識的基礎是建立在空間要素與使用方式相統一條件下的各類活動之間的綜合協調,政策目標、各類空間使用活動之間的關系邏輯、綜合評估、社會組織協調過程等是這種協調的知識基礎。
1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
1.1國土空間規劃的職能分工不夠明確
國土空間規劃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在開展的過程當中,需要各部門之間有機配合才能夠更高質量地完成。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當中,不同部門的規劃及頂層設計會不同,工作的側重點也會存在著明顯區別,職能分工也存在著不明確的問題,所以,規劃完成的質量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在具體落實規劃的過程當中,各部門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使得部門優勢難以發揮出來。
再加上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的過程當中,各環節的工作無法得到規范落實,并且有時由于利益方面的諸多矛盾而出現權責沖突的問題,而且各部門間的工作內容也確實存在著顯著區別,比如說城建部門會更加重視城市建設,而國土部門則會更加重視耕地保護。因此,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過程當中,每個部門都會將自身發展需求放在前面,以自我發展為中心,這就直接導致前期規劃措施難以充分落實,在用地標準方面也會相應出現偏差,導致國土資源被大量浪費。同時,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使得規劃工作的開展也缺乏規范性,在用地規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都會出現阻礙問題,最終導致國土空間規劃難以發揮出作用。
1.2上下層級的規劃功能存在交叉、重復現象
如今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得到不斷深化,國土規劃層級也逐漸增加,這就使得在實際規劃過程當中,各個層級之間的差異逐漸減小,同時也使得不同層級間的工作出現交叉、功能重復的現象,使得國土空間規劃出現不合理的問題,工作效率也難以提高。此外,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時,是由上級到下級進行層層管控的,但是規劃功能交叉的問題也使得上層對下層的約束力逐漸降低,整體工作質量也會因此而下降。
2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問題認識
對空間規劃的基本問題認識,第一是空間內涵得到了拓展,即:山水林田湖草城鎮村。優化保護與開發的秩序,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是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的目的,保護和開發相輔相成。我們需要通過制定相對穩固的結構,管理空間的增長。其中包括結構優化和系統優化。結構優化是指自然要素之間、自然建成環境之間、建成要素之間的優化;系統優化是指底圖、底板、藍圖的邏輯關系優化。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要求不同的規劃對應不同規劃管理事權,需理清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關系。
重點關注國家戰略與地方戰略的統一,明確自上而下約束與激勵機制,以及地方戰略議題與實施路徑。規劃是具有公共政策價值取向,面向未來,體現基礎性、戰略性的空間治理工具,應對發展問題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實現城市更好的發展和更加美好的未來。應對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底線思維,規劃運行需要不斷的評估、反饋,不斷增強適應性的過程。我們需要適應城市全生命周期、社會發展健康的規劃方法。
3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本體及各類知識的組合
國土空間規劃,從本質上講,就是建立在特定治理結構中的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公共干預。這種干預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現存的問題和保證未來目標的實現,因此就是要改變現有的狀況或既有的使用模式,并通過國土空間資源的配置和各類空間使用關系的調諧,推動合目的、合意的變化的發生,并對不合目的或不合意的變化進行控制。無論是解決現存問題還是實現未來目標,都是要使未來的國土空間發展比現狀更高質量、更高品質,都是需要經過一定的人為努力才能實現的,而這些空間變化也都是將在未來展開的,是現在尚未發生的,因此,對未來以及未來變化的認知是至為重要的。
而人類的絕大部分知識,都源自于過去的經驗,如何從這樣的知識出發,結合對未來的預測并轉化為可以操作的具體行動,這之間存在著大量與價值觀相伴生的判斷和選擇,而這是一個將世界觀和認識論、方法論相統一的過程,并且規劃的成果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諧的產物。而同樣重要的是,規劃是一項公共干預,是針對于分散的空間使用的決定而開展的,因此,除前面所說的對規劃對象——空間使用的因果關系及其邏輯的認識之外,對干預施行的前提條件如制度、政策和規制以及施行過程的機制及其可能后果的外部效應的認識和判斷,直接決定了規劃的有效性。這是所有公共政策所具有的特點。公共政策的實施不僅關系到政策實施的成效問題,而且也是政策內容,包括政策目標、政策措施等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國土空間規劃應當將規劃的內容和過程真正融入治理的目標和過程之中。
4技術環節中的若干重點和難點
第一是分級分類規劃的銜接和傳導,以面向規劃管理為導向。第二是三線劃定方法與結構控制,三線劃定是結構方案逐步清晰的過程。第三是規劃分區和用途分類,其中主要是主體功能區與規劃分區的關系、政策性分區與功能性分區的關系等。第四是提升空間問題的識別、評估和優化方法。第五是彈性調控機制與空間留白方法。最后是建立適應地方實際的規劃編制模式。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發展新理念下的空間治理能力建設的過程,核心是規劃運行制度建設。把握規劃作用,強化基礎性作用,體現戰略性、科學性、權威性、協調性和操作性。注重傳承和揚棄,關注過去規劃體系運行中存在的矛盾,也要避免產生新的矛盾。既要充分認識中國規劃文化特點,也要積極吸納國際經驗。
城市規劃論文投稿刊物:磚瓦世界翔實地報道國家關于發展新型墻材的方針、政策、法規,及時報道行業動向,介紹墻體材料工業在科研體制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和大量的經濟信息,加大科研方面的內容和實用信息量,增強可讀性、專業性。
結語
國土空間規劃的制度建設正在初創似的建設中,規劃編制工作也在嘗試性地推進中,探索是這一時間段的主旋律。在此過程中,原先被隔離的發展與保護、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城市建設與非城市建設等規劃的內容被放置在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的連續統一體中進行綜合部署和安排,從而構造新的規劃體系,而在規劃中運用的各類知識也就面臨著調適和重新組織其相互關系的需要。在這種結構過程中,首先需要清理的是各類知識的層次,本文提出了關于規劃本體、規劃對象以及作為構成規劃對象基礎的三個層次的知識類型及其特征,從而為全面的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體系架構以及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運行提供了討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海革.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磚瓦世界,2020(8):10.
[2]高婉瑩.淺析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智能城市,2020,6(8):147-148.
作者:孫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