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詠》記載的三個古跡旅游景點都蘊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貳師泉景點蘊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廟天水景點蘊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點蘊含漸卦哲理。特別指出西夏王朝對此傳播方式,亦曾作出貢獻。
關鍵詞:絲綢之路;法藏本;周易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有三個古跡景點為唐人所矚目:敦煌貳師泉、天水李暠廟及新疆和田,在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詩歌即敦煌唐人詩《敦煌二十詠》中傳播古今。本文論述法藏本《敦煌二十詠》三個景點旅游民俗文化中所表現的文化自信、耐力、定力與《周易》箴言哲理之啟迪。絲綢之路景點,敦煌旅游風俗自古勁吹《易》學風特別引人注目。《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自然哲學人文實踐理論根源,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大道之源”,五千年以來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周易》箴言哲理性怎樣與敦煌古跡景點配合,通過對一批“非遺”詩文所表現的人文精神作了細心地挖掘與闡發,有助于對敦煌古跡景點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研究與現實旅游的開發利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深入發展,富裕起來的民眾將越來越多走出戶外旅游,因此開發新的旅游景點,將被提上議事日程,創新絲綢之路敦煌唐人旅游景點已成為當前旅游市場迫切要求。雖說以上三個敦煌唐人旅游古跡景點俱已消逝,但是卻有詳盡的敦煌旅游文獻記載,已成為開發旅游項目珍貴的文化資源,亟須發掘和闡發其傳統文化的思想意義,以使旅游者感受其持久文化涵養,激發起民眾以景化人的教化作用。敦煌旅游景點通常具有《周易》箴言深刻哲理性是其獨樹一幟風俗特點。
一、敦煌唐人詩《貳師泉》、敦煌景點與《周易》乾卦艮卦貳師泉(又稱懸泉、神泉)是一個優秀人文資源景點!抖鼗投仭分杏小顿E師泉》,詩曰:賢哉李廣利,為將討匈奴。路至三峗回,山連萬里枯。抽刀刾石壁,發矢落金烏。志感飛泉涌,能令士馬蘇。李廣利,西漢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武帝時為貳師將軍,率軍越蔥嶺、破大宛有功,取得善馬三千余匹。
后出擊匈奴,兵敗為匈奴所殺,民間尊為民族英雄。《漢書》卷六十一載:“(漢武帝)太初元年(104),以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故浩侯王恢使道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郁成,士財有數千,皆饑罷。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左右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而還。往來二歲,返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
因留屯敦煌。”[2]2699《漢書》記載廣利軍隊拓邊,戰士已“十”剩“一二”,依然歷經苦難而不悔,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躍然紙上;其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亦感人肺腑。詩曰“賢哉李廣利”,著一“賢”字,顯然是在弘揚廣利軍隊將士崇德向上、見賢思齊的優良品德。
詩又曰“志感飛泉涌,能令士馬蘇”,即是說貳師泉有明顯的助人健康之效,因感動天地,而有提神令人清醒的養生作用。目的是用以激發人們愛國熱情以鞏固大唐王朝在敦煌和邊疆的領土完整。歌頌飲泉水使人清醒,是帶有發揚貳師將軍愛國精神和明顯促進唐人保衛邊疆思想特點的,因唐人絕不能容許奴隸制在敦煌和絲綢之路上復辟。弘揚廣利為國保衛邊疆的大無畏精神,是敦煌唐人旅游風俗中的正能量,也是敦煌旅游養生活動追求的本質,都貫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脈絡,并且形成文化傳統。以下有一系列敦煌古跡貳師泉以廣利拓邊為核心之記載。
1.斯五四四八《敦煌錄》載:“貳師泉,去沙城東三程,漢時李廣利軍行渴乏,祝山神以劍刺山,因之水下,流向西數十里黃草泊。后有將渴甚,飲水泉側而終,水遂不流,祗及平地。后來若人多即水多,若人少即水少。若郡眾大啖,水則猛下,至今如然。其貳師廟,在路傍。久廢,但有積石駝馬,行人祈福之所。”[3]160以上記載既是郡眾大啖泉水養生之所,又是行人向懸泉之神祈福之所,而使敦煌唐人永不能忘記的就是這種儉約自守、中和積福的生活理念。
2《.元和郡縣志》卷四十:“懸泉水,在(敦煌)縣東一百三十里。出懸泉山,漢將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涌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4]632
3《.太平寰宇記·隴右道》:“懸泉水一名神泉,在(敦煌)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按《涼州異物志》云: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渴乏水,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三軍賴此以獲濟。今有祠甚嚴,郡侯歲謁。”[5]440此記載揭示懸泉水有靈氣,這是當地民眾郡侯歲謁之效,“歲謁”乃祭祀進行《周易》占卜之功,揭示的是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猶如天助,三軍獲濟,發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
4.影響所及,還衍化出民間文學作品來。古時敦煌流傳的民間賦有《貳師泉賦》,已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錫厚錄校于《敦煌賦匯》,法藏本伯二四八八、伯二六二一、伯二七一二等卷所載鄉貢進士張俠《貳師泉賦》:昔貳師兮丈鉞專征,森戈矛兮深入虜庭。伐不賓之種鬻,射芒角之狼星。才登烏嶺,始誓眾而前行;初涉大河,愁落日之西傾。于是北出雁門,崎嶇峽斜。長城黯黯,漠漠平沙。指燕山而難進,陟眇邈之天涯。既而經過狼嶠,乃渡金河。
鐵門崄峻,玉嶺嵯峨。跋李陵之戰所,思陳湯之止戈。直趨瀚海,掩襲雕窩?v貔貅之百萬,圍十角于天羅。周獐黠虜,敗血刃而星馳。既乘勝而奔逐,擒名王之祿蠡。鹵生俘而回捷,獻赤刀于彤墀。于時回戈天塹,朱夏方兼。經燉(敦)煌之東鄙,涉西裔之危阽。皚皚大磧,穹隆巖巖。前無指梅之麓,后無濡縷之沾。三軍告渴,凅困胡髯?萆匠嘹妫鸩旧住N屹E師兮精誠仰天,拔佩刀兮叱咤而前。想耿恭之拜井,思夫人之濯綿。刺崖面而霹靂,隨刀勢而流泉。山裂地吼,鬼哭神趈。蟲狼嗥叫,毒蛇吐煙。三危震而礘礘,泉水蕩而潺潺。軍吏大諏,相謂而言。我將軍之神武,使枯鱸而復鮮。一隊隊飲,一隊隊穿。人馬多而湓涌,人馬少而涓涓。于時振旅東去,神功永傳。煞白馬以旌信,酬圓蓋而饗干。銘常樂之樂石,紀靈通于萬年。
[6]287《貳師泉賦》貫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由于為國盡忠、精誠仰天,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如有神助。此賦寫了貳師將軍專征虜庭、回師敦煌、揮刀刺崖、泉涌養生的經過,寫得古雅深奧、魅力無窮,盡顯中國傳統文化之古樸和神秘。本賦歌頌貳師將軍討伐異族奴隸主深入虜庭,永傳神功,表達對正義之師和正義戰爭的崇敬。
“我貳師兮精誠仰天,拔佩刀兮叱咤而前”的遣詞造句充滿了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讀之使中華兒女熱血沸騰。《敦煌賦匯》題解指出:“本賦既出自‘鄉貢進士’之手,又能得到廣泛流傳,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后,河西居民身陷虜庭,苦不堪言,既思漢家衣冠故物,心存蠻夷臣服之前朝盛世,莫不佇望王師,以解倒懸,而貳師事跡適足以慰藉之也,張俠《貳師泉賦》既頌揚貳師功烈,自能滿足時人無可奈何之心理,其普受歡迎,固又意料之事也。”[6]287故此為歌頌張議潮趕走吐蕃奴隸主之詩賦,反映敦煌人民終于掙脫吐蕃奴隸制束縛的喜悅心聲。
在唐代,為紀念這位有傳奇經歷的貳師將軍,在泉旁修建有廟,命名貳師廟。在沙州城東一百三十里貳師泉附近,今懸泉谷北口,古時仍有“積石駝馬”散落廟四周。為什么修廟?這是唐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優良道德風尚的表現。游人、歷代商旅,每到廟旁,立馬歇鞍,躬身跪拜,親身感受李將軍愛國情懷,祈山神和祈福養生。貳師廟如今雖已殘圮,可以復建供后人瞻仰。此景點對維護中華愛國傳統、發展敦煌旅游是不可或缺的。
懸泉遺址是敦煌著名景點,位于敦煌城東一百二十二里、甜水井南六里處,又稱“懸泉水”,百姓稱之為“吊吊水”或“挖蜜泉”,意為求水如舀蜜,因側出懸崖,故稱為“懸泉”。又因廣利在此用佩劍挖泉成功,故亦稱“貳師泉”。此景點有廣泛文化影響。第一,唐驛名。初唐有“懸泉驛”驛站,供專門前來悼念李將軍的人住宿。第二,見法藏本伯二〇〇五卷所載,永淳二年(683)置,天授二年(691)廢。第三,中唐敦煌縣有“懸泉鄉”記載,如斯〇五一四《唐大歷四年敦煌縣懸泉鄉宜禾里手實》。第四,唐代有“懸泉山”,即空谷山,又名火焰山。第五,唐代“懸泉谷”即空谷山谷,東起蘆草溝,西至懸泉谷。
第六,唐末有懸泉鎮?傊,都是懸泉水名衍化,包含著敦煌民間紀念貳師將軍,追求其在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環境中能夠更好地感受到廣利存在之表現。廣利帶兵為國奮斗,仰天悲誓,驚天動地,群情奮起,如有天助,說明什么?法藏本伯二〇〇五《沙洲都督府圖經》統稱貳師泉為“懸泉水”,曰:“懸泉水,在州東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細流,一里許即絕。人馬多至,水即多;人馬少至,水出即少!段鳑霎愇镏尽吩唬‘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眾渴乏。廣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涌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側出懸崖,故曰懸泉。”[3]113說明廣利為國奮斗而犧牲,也激起大地的懷念,道法自然,故在沙漠中水流“人馬多至,水即多”,以濟三軍,取得拓邊勝利。
所表現的是唐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正是以群情奮起為基礎,“飛泉涌出,以濟三軍”。故在后世衍為爭飲懸泉水以求養生風俗,形成信仰的力量,盡表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穩定國家命運基礎上的?隙☉胰拿}與國脈相連,亦證明文運與國運相牽。史書曾記載“歲謁”祭祀懸泉神而提出“國當乾位”之說,盡顯東漢以后祭祀懸泉神必有進行《周易》信仰風俗之存在!逗鬂h書·郡國五》敦煌郡劉昭注補:“《耆舊記》曰:‘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兇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7]3521“國當乾位”,與《周易》有密切關系,其提法含義厚重、眼光獨到。此為高屋建瓴之見,說明漢代民眾在參觀廣利為國犧牲景點時,通過《易》學深獲教益并促進《易》學普及。來敦煌旅游的民眾深獲教益是具體的,并非抽象的。
二、敦煌唐人詩《李廟》、天水景點與《周易》咸卦
李暠廟也是一個優秀人文資源景點。李暠,字玄(元)盛,小字長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高祖李雍是西晉東莞太守,曾祖李柔是西晉北地太守,祖父李弇是前涼天水太守。此景點在天水即麥積山石窟所在地,與敦煌石窟一東一西形成姊妹窟,天水又是伏羲女媧誕生地,是敦煌旅游風俗重要景點。父親李昶是前涼世子侍講,年十八病卒。李暠本人是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創始人。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李玄盛傳》記載其在順境中從容淡定,有好學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通涉經史,尤善文義。”[10]2257于是認為李暠既是李氏王朝尊貴祖先,唐人必當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其扣合異常緊密。《晉書》說他年輕時好學,載有《述志賦》一首,很有文采。還提到他的《槐樹賦》、《大酒容賦》等,惜皆亡失。據載其作品還有“自余詩賦數十篇”。
唐魏徵等撰《隋書·經籍志》亦載有:“《靖恭堂頌》一卷,晉涼王李暠撰。梁有《頌集》二十卷,王僧綽撰;《木連理頌》二卷,太元十九年群臣上,亡。”[11]1083-1084。此先《晉書》本傳即有記載:“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10]2257俱都延續其一脈相承而贊揚其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李暠逝后在晉代,敦煌李暠廟就已成為著名游覽養生風俗景點,到此游覽也貫穿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敦煌唐人詩《敦煌二十詠·李廟》詠唱道:“昔日興圣帝,唯廟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靜一方。牧童歌冢上,孤兔穴其傍。晉史傳韜略,留名播五涼。”“韜略”,指其好學,熟讀兵書《六韜》、《三略》而成為運籌帷幄的軍事家,一舉在逆境中崛起,創立西涼政權,管理地方。
李暠的好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證明他運用經史子集、兵書等等傳統文化,有利于解決他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有利于助推西涼地方的社會發展,維護地方和平,說明一個地方領導人不學無術可不行啊!這里表現的是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觀念,這難道不值得后世子孫學習嗎?所以唐人毫不猶豫,必欲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令人敬佩。民間詩人到了李暠廟前,只見一片荒涼破敗的遺跡,昔時興盛的帝王之廟宇,已是牧童放牛和狐兔出沒墓穴之地,使詩人不禁抒發起對這一位晉史里叱詫風云的千古風流人物的懷念之情,表達不忘故國和先人的思想情懷。
《貳師泉》和《李廟》這兩者之間有內在的李氏宗族的聯系,也都是通過對具有愛國性古跡的題詠,用來撫今思昔,寄托對于敦煌本土的世事蒼桑以及維護中華統一的忠臣神將的衷心感慨,深刻地反映出敦煌本土歷史的變遷,以及風云變幻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民間詩人本人的崇德向上、見賢思齊的優良品德。據《晉書》載,李暠是飛將軍李廣的十六世孫。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文帝時反擊匈奴有功,景帝和武帝時,任隴西和北地太守,反擊匈奴七十余次,勇敢善戰,戰功顯赫,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不敢侵擾,稱為“飛將軍”,后被誣自殺。飛將軍為民族英雄,唐詩多有歌頌,膾炙人口。王昌齡《出塞》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12]
1444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之二曰:“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12]3153詠《史記》所載李廣射石,形象勇猛,表現了古人崇尚仁愛、堅守正義的為人之道。三、敦煌唐人詩《瑟瑟》、新疆和田景點與《周易》漸卦新疆和田,古稱于闐,出產和田玉,也是一個優秀人文資源景點。和田玉是昆侖玉之一種。玉,是一種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最早記載它的中國古典文獻是《詩經·小雅·鶴鳴》,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8]
433意為:“別處山上的玉石,可以拿來磨成美玉,切不可埋沒在山中。”現在來看美玉的風俗流變。唐人婦女裝扮風俗和唐人欣賞玉石風俗交織在一起,愈發顯出人文精神的魅力,是唐人獨創的旅游民俗!抖鼗投仭分械摹渡氛窃趨⒂^昆侖玉出產地——和田之后寫出來的詩,詩曰: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幾年。為珠懸寶髻,作璞間金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磧邊。世人偏重此,誰念楚才賢。請注意《瑟瑟》,敦煌世人偏重什么?“楚才賢”,這一個“賢”字,就將敦煌唐人苦苦追求的《周易》漸卦推出的崇德向上、見賢思齊的美玉般的優良品德,即賢德和盤托出了;也將《彖傳》推出的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表露無遺,所以這就使敦煌唐人對瑟瑟愛不釋手矣。“瑟瑟”,是一種碧玉寶石,又叫碧石。碧玉,亦昆侖玉之一種。
《周書·異域下·波斯》曰:“(波斯)又出白象,師子……馬瑙,水晶,瑟瑟。”[19]920可見古波斯也出產瑟瑟。但這一首詩中所指的瑟瑟,它出產于距離敦煌不太遙遠的昆侖山脈下的于闐(今新疆和田),據《新唐書·西域上·于闐》載稱:“初,德宗即位,遣內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帶胯三百,簪四十,奩三十,釧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寶等。”[15]6236所以,據這條唐德宗在于闐買瑟瑟的記載可知,瑟瑟必出產在于闐的焦山無疑。這種玉石由昆侖山隱晶質石英所組成,因含有鐵質,常常呈現出綠、紅或雜色,玉質極佳,再加上玉質被古人信仰為道德高尚的化身,這才贏得德宗王朝、絲綢之路和中原人民廣泛愛好。
于闐瑟瑟,就是昆侖玉之一種。當時于闐公主用瑟瑟和昆侖玉把自己打扮成世界上最美麗婦人,被畫入敦煌壁畫,這些是于闐公主見賢思齊、循序漸進求禮的表現。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載稱:“楊貴妃姊虢國夫人,恩寵一時,大治宅第。棟宇之華盛,舉無與比。”[20]25又曰:“虢國中堂既成,召匠圬墁,授二百萬賞其值,而復以金盞瑟瑟三斗為賞。”[20]26“瑟瑟”竟有金盞一般大者。從詩中所稱:“為珠懸寶髻,作璞間金鈿。”又說:“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磧邊。”可見這種玉石雕琢過以后,變為敦煌唐人婦女喜用的追求高雅賢德的裝飾品,懸在少女頭髻上的玉珠,亦盡顯賢德之光輝;而雕琢過的玉還可以被金銀鑲嵌而為首飾,它的色澤直沖霄漢,它的光輝閃爍在褐黑色的沙磧之邊,所以它贏得了唐人追求賢德的婦女們的廣泛愛好。
《文獻通考》卷三三七《于闐》引唐高居晦記曰:“經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發。戴瑟瑟,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21]644說明連藏族婦女也有戴瑟瑟的追求賢德的風俗,其追求賢德高貴的價值,一顆瑟瑟換一匹良馬。由上可見,《彖傳》里出現了“邦國”一詞,這中間必然包含著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的潛臺詞。
這也就是美玉品格必備的條件。就敦煌寫卷所考,和田玉景點,雖在新疆,但從漢代經過晉代再到唐代,甚至再到西夏王朝之時,俱可見游覽養生風俗中,都包含在絲綢之路景點里,與貳師泉、李暠廟都貫穿愛國主義思想傳統,使人們在旅游時也受到愛國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以上《敦煌二十詠》中的詩,也是以中國古代詩歌理論——“詩教”說為核心,至此不難明白“詩言志”便成了詩教的中心點,所以才在旅游時歌詠出愛國精神的詩歌來,這一點實際盡顯了敦煌旅游養生風俗的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觀念的基礎上結合《周易》哲理的融合才完成的。
參考文獻:
[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三十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3.
[2]班固,撰.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王仲犖,著.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M]//鄭宜秀,整理.中華學術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李吉甫.元和郡縣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468冊.
旅游方向論文范文:西安、洛陽考古旅游產品設計
摘要:考古旅游是考古走向公眾的一種重要方式,聯合發展考古旅游對西安、洛陽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在參考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西安和洛陽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的考古旅游資源和旅游發展的現狀,并對西安、洛陽考古旅游線路進行了初步設計。針對專業游客,設計了定都考、建都考、寺廟考和藝術考4個主題的考古旅游產品;針對中小學生群體,設計了模擬考古實踐、高等學府游學、藝術熏陶體驗、禮儀習俗體驗4個主題內容的考古旅游產品,以期對西安、洛陽旅游業發展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