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11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目前只有正確認識我國主要矛盾是實施供給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要,如今也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想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需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新的思考,比如明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以創新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一帶一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新矛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1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堅定不移地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保持著平穩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質量正在發生積極的改變。隨著十九大的召開,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標志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的變化主要影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從國際形勢分析,自2008年以來,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黃金增長期結束,使得有效需求下降,另外一些貿易保護主義、反補貼以及在市場準入環節要求比較嚴格,導致一些貿易摩擦不斷發生,這些問題使得中國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內形勢變化主要分為兩點:一是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二是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2.1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判斷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的重大決策”。[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我國現實發展需要,體現我國現存的矛盾變化和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下:一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使得供給能力下降。二是雖然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減緩,但是并沒有明顯影響城鎮的失業率,但是結構性失業問題有所加重,這個問題主要集中在應屆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群體中。三是部分產能過剩。“2012年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19%、737%、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的通常水平。”[2]
2.2我國主要矛盾改變
我國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標志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供給側存在著結構缺位錯位的問題,無法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我國一些產能過剩,而一些核心技術、高端產品卻需要從國外進口;我國農業發展良好,但是由于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品種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導致供需不平衡;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基礎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要求比較高,而政府供給相對落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綠色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工業發展,環境問題加重,這就造成了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求我國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不斷升級并且提供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的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
3.1以社會再生產理論為基礎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經濟會議上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不是西方供給學派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社會再生產的實現需要通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實現,即實現社會再生產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均衡。
社會產品的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第I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第II部類)兩大部類。馬克思認為:兩大部類的生產結束后不能為第II部類提供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或者第II部類的生產結束后不能為第I部類的生產提供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擴大再生產就不能順利地進行。[4]我國經濟面臨的就是不同部門的比例關系失衡,比如鋼鐵、煤炭、水泥、房產等部門嚴重過剩,生產要素主要滯留于重化工業等領域,效率低下,去庫存壓力大,而那些新興產業所需的生產要素卻得不到有效的配置。
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尤其是比較富裕的人群更加注重品牌,而我國的品牌效應弱,產品質量不如國外,導致人們減少對國內的消費。對于那些滿足人們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的產品,也由于質量問題頻頻出現丑聞。產品質量不高以及消費信任的缺失,導致供需結構錯位,出現到海外采購的現象,直接原因是國內產品質量、價格滿足不了本國人民的需求。通過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平衡,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3.2把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經濟會議上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它們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不是西方供給學派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沒有直接談論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里分析了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關系,生產與消費的統一性即相互依存,互不可缺。馬克思認為:生產為消費提供外在的對象,消費為生存提供想象的對象;兩者的每一方不僅直接就是對方,不僅媒介著對方,而且兩者的每一方當自己實現時也就創造對方,把自己當作對方創造出來。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產。消費的生產,生產的消費。它們是一種辯證關系,它們相互轉化,互為媒介。政治經濟學家把兩者都稱為生產的消費,同時進行了區別。前者表現為再生產;后者表現為生產的消費,關于前者的研究是生產的勞動。[5]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處理好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生產提供消費的對象,沒有生產消費就不能夠實現,同時生產也決定消費的方式,在現階段,我國的供給側出現問題,供給跟不上消費的需求,導致出現海外購物的熱潮。此外,消費決定產品的實現,產品只有在消費領域里才能實現自身,如果產品生產出來,沒有人對其進行買賣,這些產品就不是現實的產品,所以現在我國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4.1抓主要矛盾來指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立足于我國現實,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供給側改革以補短板的方式來滿足人民的需求。
一是打好攻堅扶貧戰。首先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扶貧效率。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進行特色產業扶貧,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實行特色旅游扶持,對喪失勞動力或者因病致貧的進行兜底保障。其次,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幫助,同時改善教育教學的水平和提高創新能力,從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以此來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再次,推進醫療改革,建設健康中國。我國醫療改革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我國的醫療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農村地區,加大對農村醫療資源的投入,完善醫療保障制度,通過獎勵政策鼓勵優秀畢業生服務基層。最后,鼓勵市場參與養老服務的供給,減輕政府供給壓力,提高供給的多樣化和專業化。通過購買服務和合作的方式讓市場各類主體參與到養老服務的供給中,政府在此時只要起監督作用即可。
二是提供高質量和有效的供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存在供給結構失衡的問題。一方面,對鋼鐵、水泥和房地產等行業的供給過剩;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從追求量向追求質發展,現階段供給質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解決這一問題的動力在于創新,用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高供給的質量,提高產品的功效、性能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際鐵路、地鐵以及互聯網、教育和醫療等都屬于基礎設施的供給范疇,補基礎設施短板需要加大投資,允許市場對基礎設施進行供給。同時,改善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實現貧困地區在2020年脫貧,必須先完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4.2以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主要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問題。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我國目前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以創新為驅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尤為重要。“在‘雙創’‘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變革創新的背景下,應通過創新驅動供給側動力結構的優化,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6]
一是推進創新產業發展。通過創新產業,以創新來形成新的供給和需求,以消費升級來推動產業升級,以供給創新來刺激新的消費需求。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許多結構性矛盾,需要以創新為驅動力推動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要精準發力,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用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如何推進創新產業,就是要構建新的工業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農村現代化,在創新產業過程中,提高供給質量,刺激新的消費需求。
二是推進制度創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新體制,比如“加快建設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環境、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機制。”[7]另一方面通過政府改革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政府效能,激發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
三是創新動力。“在‘十三五’期間,必須從經濟增長動力從過去‘三駕馬車’大規模要素投入、中國特色制度動力(GDP導向的價格機制、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轉向改革、轉型、創新。”[7]培養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解放新的需求,創新新供給,促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4.3“一帶一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構建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不斷縮小地區發展差距。”[8]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用“一帶一路”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
一是構筑全方位的開放格局。“一帶一路”建設構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向前沿的同時,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9]“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加強與國外市場的聯系,有利于解決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東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開放,推動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二是全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我國現階段,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公共服務的供給都呈現區域不平衡的現象,“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一帶一路”的改革的重點放在中西部地區,其規劃所涉及的省區市中有9個位于中西部地區,這有利于縮小中西部與東部之間的差距,國家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扶持和人才的培養來加強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能,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構建中國產業全球化價值鏈。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創新不足,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經濟發展遇到“瓶頸”。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讓我國的制造業,特別是設備裝備制造業、高鐵等行業走向世界,這樣有利于中國參與到現有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從而構建新的全球價值鏈,增加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5結論
在新時代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我國主要矛盾轉變的新背景,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堅定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堅持正確處理主要矛盾為前提,以創新推動,“一帶一路”相結合來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參考文獻:
[1]國搜百科習近平談經濟新常態[DB/OL].
[2]逄錦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2-3.
[3]習近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供給側[DB/OL].
[4]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3-762.
[6]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9-100.
[7]李佐軍供給側改革[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170-171.
[8]關慶豐中央將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發展等戰略[DB/OL].
[9]徐希燕“一帶一路”與未來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54-55.
相關范文閱讀:“一帶一路”政策對發展經濟的影響
我國依據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想要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提出了新的政策——“一帶一路”,站在對外開放的角度,就是讓經濟走出去,將國內產能過剩的經濟轉移到國外。不斷開拓新的對外渠道,從內化改革的角度,就是深化改革,通過改革的方式逐漸改變發展方式,從而使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