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3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語言科學》發表的一篇教育論文,創刊于2002年,是由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主辦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學術刊物。辦刊方針:追求卓越、體現多元、走向國際。
本文通過一個不合群幼兒——魏尚坤的個案研究狀況,探討當前幼兒不合群現象問題,總結一些有效經驗,發現和討論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個案描述
魏尚坤,男,獨子,爺爺奶奶均為農民,父母做蔬菜生意,文化程度較低,父親的育子觀點:吃好玩好,孩子開心就行,沒有必要一定上幼兒園。母親的育子觀點:上幼兒園,早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多和外界交流溝通。因此夫妻經常為教育孩子而發生爭執。直到四歲才上村里的村辦幼兒園,五歲在其母親強烈要求下轉入我們實驗幼兒園。
魏尚坤身體較單薄,每天來到幼兒園自己坐在一角玩,一副事不關己的漠然神情。在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玩兒的不亦樂乎,唯獨魏尚坤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不加入同伴們的游戲,有時小朋友們經過他的身邊和他說話,他會躲開或面無表情。魏尚坤的臉龐始終是低垂著,投向我的目光是木然的,這種冰冷的感覺讓人心痛。
二、個案分析
1.孤獨的家庭環境的影響
魏尚坤從小由爺爺奶奶扶養,對他過度寵愛,吃喝拉撒全由爺爺奶奶來包辦,目前雖然也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親忙于做生意,疏與對孩子的說服教育,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甚少,使得孩子心情緊張,缺少輕松、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圍。
2.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
這個長期處于孤獨環境中的孩子,來到幼兒園后,因插班進入中班,不認識班上的小朋友,也不會講普通話。陌生的語言環境,陌生的人際環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既沒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團體所接納,成了遠離集體的“排斥兒童”。
3.幼兒園“不自由”
在家被嬌寵慣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為中心。他在幼兒園,覺得沒有在家里自由、舒適,于是對園里有常規要求的生活毫無興趣,對其他小朋友也無感情。
三、指導策略
愛不愛交往,合不合群是孩子能否與外界社會融洽相處的重要問題,家庭和同伴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兩個主要場所。因而我決定在家長工作以及幼兒園生活兩方面入手,對魏尚坤不合群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1.家長工作方面
要想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縮短適應期,不光需要老師在兒園時的努力,家長的情緒、情感也很重要。家長首先要消除自己消極的心態,高度信任老師,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其次,在日常與孩子交流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導向,不要總問一些消極性問題,這會讓孩子對幼兒園的伙伴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家長應在和老師溝通的基礎上,從正面引導幼兒,如:“今天和誰做好朋友了?”“老師說你可聰明,可聽話了,小朋友都說很喜歡你呢!”等等用積極鼓勵的語言與幼兒交流,以此幫助孩子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感情,讓孩子感受到上幼兒園的快樂。
利用早晚接孩子的時間與魏尚坤的爺爺交流教育觀點及方法,并及時反饋孩子在園的表現;利用安康家園博客、電話、飛信及時和父母進行溝通。
2.在幼兒園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干預
(1)讓孩子與集體相互了解、接納。為了讓魏尚坤盡快熟悉新的生活環境,動員班上的小朋友積極主動的走近魏尚坤。如:表演游戲《小導游》請小朋友輪流拉著魏尚坤的手,向他介紹自己、班里的環境、物品等,讓他對新環境有了全面的認識,使他初步輕松地感受到了集體生活地樂趣,產生和小朋友交流的欲望。把兩位能力強的幼兒放在他的身邊,形影不離地帶著他一起學知識,做游戲,讓他體驗到同伴的友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交流技巧。我也與他保持了親密的關系,讓其他小朋友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關注,從而使孩子們也從內心發出和魏尚坤交朋友的愿望。
(2)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魏尚坤規則意識較差,我沒有因他經常“添亂”就歧視他,而是利用一切機會了解他的想法,對他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肯定。讓他融入集體,學會聽指令行動。如魏尚坤常把不喜歡吃的點心扔在地上,我就帶他撿起來,并和他一起把地板擦干凈。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亂扔東西的毛病改掉了。
(3)持之以恒,反復強化。孩子的問題行為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因此,我要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耐心等待,積極引導,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注意鞏固,不斷強化。
四、個案轉化效果
經過三個多月仔細全面的關注,魏尚坤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原來的沉默寡言到傾聽小伙伴的交談再到參與同伴的游戲,體驗到了同伴、老師、父母親的關愛,感受到了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拉近了和周圍人的距離,建立了與他人交往的自信心,木然的表情已漸漸淡去,燦爛的笑容悄然掛上了他的臉。
參考文獻
1.徐春燕 李紅 《焦點寶寶在互動中成長》.《學前教育》,2002年,11月。
2.陶陽《提供機會,鼓勵幼兒合作》.《學前教育》,2001年,2月。
3.林茅 《對幼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一點認識》.《學前教育研究》,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