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3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教學管理論文發表了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當前的作文教學通常采取多灌輸,少感染;多說教,少陶冶的教學模式,偏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正軌。針對這種情況,論文結合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現狀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教學管理論文,教學論文投稿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占了半壁江山。但是在農村鄉鎮中學,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他們思維狹窄,題材雷同,語言無味,缺失個性與真情,因而望文生畏。而如何進行作文的有效教學,也是老師們最頭疼的事。
當然,造成作文教學這樣現狀的原因很多,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
1、教材:新課標對作文教學雖有總的目標、要求,教材也有相應的綜合性學習與,但是這些要求與內容過于籠統、寬泛,在作文教學實際中,大多教師完全憑感覺,很難操作。教材對作文教學的“冷”處理,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文教學。
2、考試:日常的模擬考試,只要滿足卷面、字數、題意要求,作文優劣分數差別不大,導致教師和學生主觀上不重視作文教學。
3、教師:存在“輕,重閱讀”的思想傾向。課文精講細講,閱讀訓練繁多,閱讀教學大量占用作文教學的時間;作文教學既無現成的教案,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批改,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不能形成教學的一體化。每次作文訓練,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是并沒有得到認真的思考與研究。
4、學生:學生時,存在一種應付、被動,加上生活面狹窄,素材匱乏,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思維變得遲鈍,語言表達生硬,能力停滯不前。
針對這種情況,論文結合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將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現狀主要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學生閱讀面窄,詞匯貧乏,表意晦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對于古訓,我們耳熟能詳。但由于考試指揮棒的威力不減,學生忙于應試,無暇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加之社會誘惑,學生看電視、上網、游戲,看書讀報少之甚少,看文學名著更是奢談。因此,學生平時缺少語言積累,詞匯貧乏,詞不達意,寫出的作文立意黯然,材料缺乏生機,文章空泛,蒼白無力。
2.學生生活單一,題材缺乏,無話可說
葉圣陶先生也說:“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盡的源泉”。農村學生的生活方式單一,“吃飯―學習―睡覺”三點一線格式化,社會經歷和實踐有限,生活空間相對狹小,極少參與社會實踐和關注社會生活,缺少必要的情感體驗。
3.作文興趣索然,觀察籠統,視作文為畏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少學生因作文基礎差,對作文不感興趣,從而視作文為畏途。學生觀察事物往往抽象、膚淺,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錯綜復雜的人物和事件中揭示他們所蘊涵的社會意義。加上評價作文時,老師吝嗇賞識,批評泛濫等,久而久之,對作文的反感情緒便與日俱增。
4.方法技能欠缺,難成佳篇,舉步為艱
學生作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夠,基本的題材、體裁、手法、思維的創新乃至詞匯、修辭等知識毫無概念。
面對這種現狀,作為農村初中教師,我們應采取積極態度,改變現狀。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正確處理閱讀與的關系
閱讀是學生積累素材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優秀的習作幾乎都運用了從閱讀中提煉并積累起來的知識學問、思想觀點、材料事例和精彩語句。而目前作文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沒過閱讀關。因此,要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必須以提高閱讀能力來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1.讀寫互補,相得益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倘若平時多品讀、多積累,待到寫文章便能信手拈來,為我所用。閱讀水平與技巧的提高,都得在閱讀語言文字實踐中來。
(1)閱讀大量優秀的文學名著。筆者推薦學生們閱讀《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以及《戰爭與和平》、《紅與黑》等文學作品。
(2)經常閱覽書報雜志。引導學生大量有針對性、指導性、周期性的閱讀,尤其是深層次的閱讀報紙雜志,例如《意林》、《讀者》、《格言》等,這樣不僅有利于關心新聞時事,同時對學生語言培養、對鮮活語言的接觸、對培養學生“生活中學語文”都有莫大幫助。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利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的要求。這是時展與科技的進步對現代人提出的要求。筆者指導學生閱讀“中華語文網”、“中學生作文網”等,為學生開闊視野,提高水平提供了一條捷徑。
(4)提高模仿能力力求創新。呂叔湘先生說:“閱讀的本領學會了,自己寫文章就不難了。”通過閱讀,學生逐漸學到了文章的規律以及各種技巧,積累了大量的語匯,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學生仿造的名句經常會在某些方面有著獨到的認識,力透紙背,別具風格:學生根據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仿造:文不在長,創新則靈;人不在高,有志就行;有的學生根據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仿造:精神生活常常能填補物質生活的貧乏,而物質生活卻永遠不能彌補精神生活的空虛。
當學生以如此模仿來提高創新意識、彰顯個性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不由自主地擺脫模仿借鑒的依賴,獨立地進行。
2.積淀生活素材,體味精髓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生活即體驗。”作文主要取材于富的生活,它每天都在觸動學生的心弦。生活是作文的“源”,只有“源”暢才能“流”涌。要擺脫作文“沒什么可寫”的困境,必須尋“根”開“源”。筆者時常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用心靈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真善美;常組織學生利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調查等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圖書、報刊、網絡、等獲得資料;還讓學生到工廠、到更廣闊的基層去體驗生活,獲得素材。
(1)關注社會,從生活中攝取材料?础缎侣劇、《焦點訪談》等時事節目。走出戶外,看各類球賽、進行各種調查;節假日去游名山大川,覽風土人情。“耳”要勤聽:聽電視廣播,聽時事點評,聽商販妙語連珠地推銷商品,聽導游生動形象地講解名勝古跡。“口”要常開:品名作,談得失,評美丑;吟詩詞歌賦,誦名篇佳作。
(2)開展活動,從實踐中豐富素材。引導學生用心體驗各種校園活動、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等。學生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生活,品味人生,這樣的作文就是真情流露的獨特篇章,令人耳目一新。
(3)積累生活素材的好形式──日記。要注重訓練學生寫日記,及時地將心得體會、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即使三言兩語,一個觀點,一絲靈感都要捕捉下來。日記像吸水海綿,成為時可以隨時支取材料的“活期儲蓄”。
3.分類收集整理,豐富思想內涵
筆者引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摘錄,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魯迅先生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
(1)讀書本。“不動筆墨不讀書”。讓每生都預備一本“讀書本”,要求每天堅持利用20分鐘記錄所閱讀過的書籍、報刊中的精彩片斷、“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中感觸最深的核心材料,同時附上自己的評論或感受。
(2)資料卡。學生將一些零散的資料,譬如: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國際知識、街談巷議、趣聞軼事,以卡片的形式記錄貯存,并不時地將這些資料卡拿出來梳理歸類、品品讀讀或有機組合分析,從中升華出新觀點、新見解。
(3)活電腦。利用學生記性強、思維快的特點,不時向他們推薦一些思想性強,藝術價值高的時文美文,讓其誦記。適時儲備政治人文資料,現代名家名人,感動中國人物,精湛的語言就在思想浪潮中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4)交流會。每學期組織班級開展“讀書展評”活動,讓學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讀書本、資料卡。通過大家互評互讀,開設專欄,轉抄登載,交流討論,做到智慧與資源共享。
溪水常流,聚沙成塔。多種形式的生活及閱讀積累,使學生們素材“庫存量”不斷充實而豐盈。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分析細節描寫,解讀作品所滲透的人物情感,主題思想等,只要常梳理記憶,學生的作文就通順,語言便富有文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尊重學生成果,放大成功效應
1.喚起學生求知欲,充分調動的積極性。
古人云:“別詠巫山方能新”。對于學生的作文評價,我們要從正面角度去肯定,去尋找作文中的閃光點,并放大閃光點。每次作文,我總會精選特別優秀的學生范文,精心修改,鼓勵他投稿;挑選較優秀的作文在班上范讀,并展示在習作園地里;對寫得不太理想的作文,一個巧妙的構思,一個獨特的觀點,一個精辟的句子,甚至一個新穎的詞語都應給予鼓勵。讓各種水平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的興趣。
譬如:一次課堂中考模擬作文訓練,題為“家鄉的變化”。大多數考生寫:家鄉環境優美,景色怡人,高樓林立,豪車如梭……。然而,有位考生卻獨具匠心,偏不寫那眾所矚目的人和事,卻把視角關注在偏僻一隅的公廁,借廁所的興衰更替折射社會的日新月異。該生從小處著筆,以“小”見“大”,反映生活。
三、培養觀察思考的習慣,用心靈還原生活真相
作文源于鮮活的生活。我們身邊無時無刻都發生著新鮮事,但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觀察是汲取生活的源泉,是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只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典型細節,捕捉的素材,深入觀察,儲備豐富的素材,作文才能揮灑自如。
一次,讓學生當堂寫一篇關于春天的作文。半節課下來,幾乎難以攻下。于是,我帶學生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坐在公園里感受、去構思,不限定交作文的時間。不出所料,一篇名為《春日晨曦》的作文,開頭寫道:
“學校那堵高大而厚實的圍墻,遮擋了外面世界紛繁復雜的模樣,卻怎么也遮不住那翩然而至的滿園春色;教室里彌漫著濃厚的粉筆氣味,醞釀出沉悶的‘二氧化碳’,卻怎么掩得住那悄然沁入的玉蘭芬芳……”欣然真情,躍然紙上。
誰也不會否認,擁有一對善于觀察的眼睛,有了一顆樂于感悟的心靈,有了一雙勤于記錄的雙手,學生在習作時便會多了些真材實料,少了些胡編亂造;多了些真情實感的流露,少了些虛情假意的表述。
四、運籌方法和技巧,彰顯作文獨有神韻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是展示作文鮮明個性與特色的雙翼。它體現了題材、情感、思維、語言和手法的創新。惟有述真情,抒真意,關注社會,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再運籌技巧,文章才有獨特創見,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1.確定一個搶眼的作文標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靚麗新穎的作文標題是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擬定標題的方法很多,筆者指導學生較簡單易學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1)引用活用。巧用歌名、劇名,活用詩句或歌名、成語等優化作文題目。這類文題新穎別致,引起讀者共鳴,如《隱形的翅膀》等。
(2)運用修辭。在標題中巧用修辭手法能創作奇思迭出的詩意佳構,顯示美侖美奐的語言奇觀。作文中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生不僅深刻地掌握虛實相交,豐富多變的修辭方法,還促進了思想認識的全面提高,譬如《心中有盞紅綠燈》、《飄落心靈的秋葉》、《留在心底的風景》、《又見枝頭發新芽》等,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機,化腐朽為神奇,可謂一舉多得。 2.設計好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精彩作文的開頭應做到:一簡潔、二新穎、三美感。所謂簡潔,即開頭力求簡明扼要,最好開門見山。所謂新穎,即開頭不落俗套,成文不拘一格,構思精巧。所謂美感,即開頭能給人以美感,或意境深遠,或文采斐然,或情趣盎然。例如:開門見山式、欲揚先抑式(欲抑先揚式)、描形繪神式、修辭手法式、情景交融式等。經典的結尾值得咀嚼,令人回味再三。常用的結尾方法有:自然收束式、首尾呼應式、卒章顯志式、名言警句式、意味深長式、直抒胸臆式等。
例如,《親情無聲》的開頭,學生這樣寫到:“我忽然依稀地回憶自己孩童時的那個黃昏,當父親嚴厲斥問是誰拿走了他擱在臺面的零錢時,弟弟狡黠地用手指著我的衣袋,然后轉眼間跑掉了。我正驚訝之余,卻被父親狠狠的一記耳光抽得火辣辣的生疼。沒錯,父親向來是偏愛弟弟的,我早已預料那丟失的零錢早已化身零食進了弟弟的肚子,但是有些既定的情感,是永遠理性不了的。”這段文章用他生活中的切身經歷,恰到好處地照應作文結尾“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而且事因親歷而真切,情因真切而感人,理因頓悟而深刻,這些沉淀的記憶一旦被喚醒、激活,將成為華彩的一筆。
再如:另一學生《瑣憶》開頭:一顆老樹,即使到了它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它也倔強地生長著。暴雨捶打著它,烈日燒烤著它,但它沒有屈服,仍然頑強地生長著。它的根莖枯萎了,卻把汁液輸送給了小樹;它的枝葉凋零了,卻把生命的綠色注入了小樹……如今,小樹剛剛抽枝吐葉,老樹卻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它……正像外公離開了我……他運用了象征的手法。開頭描寫一棵老樹的精神,然后由物及人,引出所要刻畫的人物“外公”,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盈,增加了文章的內涵和深度。
又如,《曲徑通“樂”處》一學生結尾:泰格爾曾經說過,“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悲傷,你也將失去星星。”永遠保持一顆寬闊遼遠一如浩淼大海般的美好心靈,純粹透明而毫無雜質,當越過艱難險阻,前方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她用名言警句作結,表述出含意深刻而耐人尋味的哲理或警策性主旨,起到“言已盡,意無窮”的點睛作用。
3.鑄煉語言打磨文采
學生的優秀習作,通常都文采飛揚,文質兼美。要想文章優美,就必須進行一再潤色加工。筆者要求學生平時多閱讀,多積淀,天長日久,不僅內容充實,主題積極,文辭也優美。所以,要寫好作文,在立意正確、結構完整的前提下,需訓練學生錘煉語言善用修辭。久而久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親身感悟,在時靈光一閃,寫出了破舊立新的獨特話語。比如“天醉了,映紅了天邊,云是天的使者吧,把風扯來醒酒,卻惹得水波粼粼……”“親切而溫暖的歌詞像家鄉的柑橘綴滿枝頭般綴滿我的心田……”“我是從父母的愛情網上下載的一顆苦果……”等。打造出了或質樸平實,或華美妍麗,或風趣幽默,或端莊大器的美文佳作。
農村初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探索,鉆研新問題,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經驗,開積累之“源”,導表達之“流”。擴大學生閱讀面,夯實學生作文基礎,改變評價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訓練策略,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課程改革條件下的作文教學模式,最終在占據語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學上真正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美麗奇葩。(作者單位:蕭山區新街鎮中)
推薦期刊:當代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論文發表期刊,該雜志是湖北省唯一的學前教育類專業期刊。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