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2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新經濟時代,人們在鑒賞進而購買產品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挑剔,當企業產品價格和功能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設計創新就可能成為一項很重要的差別。下面小編介紹關于新經濟時代的一篇論文。
[論文摘要]在新經濟時代里,“中國制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以及中國的制造業現狀,分析我國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原因,可以發現產品設計能力低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瓶頸。本文根據目前我國設計行業的現狀,對提高我國的產品創新設計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時代;價值鏈;國際競爭力;產品設計
21世紀,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改變是急速的;各種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傳統價值觀不斷被新價值觀所粉碎。任何公司一不留神,忽略了環境的某個重大改變,就可能追不上領先者。為此,公司應該盡快創立新的創新模式,來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從容面對急速變化的市場。設計創新就是其中一種極其重要的模式。
比如,色彩鮮艷的i—Mac計算機取得的巨大成功不僅挽救了蘋果公司,而且還激發了戴爾DELL公司和康伯COMPAQ公司的設計概念,個人計算機的市場因此推出了大量造型新穎、成本較低的產品,產生了另一波的“新競爭”。廠商們已深深體會到,若不超越競爭者去創新設計開發新產品,就無法吸引消費者再去購買他們的產品。
一、U型價值鏈理論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
而產品的價值鏈在發展中已逐步分解,在其整個價值鏈上,各環節所創造的價值呈U型分布,制造環節處于價值鏈的低谷,而研發和銷售服務處于U型價值鏈的兩個高端,是最能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兩個活動或途徑。產品的設計與研發作為處于價值鏈高端的兩個環節之一,不言而喻對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制造”的尷尬
中國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大國,但還不是工業生產的強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的大國,但還不是世界貿易強國。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1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總體上與美、日、歐等貿易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已經生產出世界上最多的產品,但在國際市場上,鮮少看見貼有中國自有品牌的商品,中國廠商對國外經銷商而言往往只是一間“核心工廠”而已。而即使是我們自有品牌出口,每年因為工業設計與工藝包裝的問題,損失外匯超過200億美元。加入WTO后,我國所面臨的新貿易規則和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以及國際能源緊張拉動原材料價格上漲,都將使得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有了不同程度的調高,從而嚴重影響“中國制造”的一大強項——價格優勢。“中國制造”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尷尬時期。
“中國制造”的這種尷尬源于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長期處于較低的局面,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1.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雖然我國對外貿易已開始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但總體上仍處于較低層次。2.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空間有限,中外貿易的摩擦糾紛逐年增加。3.產品實現的利潤低。我國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處于整個國際化生產經營鏈的中游環節,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遠低于上游的中間產品生產和下游環節的營銷手段。4.絕對成本優勢逐漸喪失,貿易效益日益不住。這主要源于國內工資的上升趨勢所抵消的成本優勢和發達國家不斷的技術創新所實現的物美價廉優勢。5.國際名牌產品不多,國際聲譽欠佳。由于多年來“以量取勝”的出口思路,我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部分加工簡單,制造粗糙,屬于檔次低、質量次、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仔細思量這些原因,無一不與產品的設計創新能力絲絲相扣。
三、產品設計創新與國際競爭力
價廉物美不再是中國商品的優勢,而是中國企業的悲哀,這已成為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憂慮的問題。我國成為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國處于國際分工的中間階段,即加工階段,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增值效應極低。我國除去提供廉價的勞動力,獲取最低的加工成本外,難以在產品利潤高端,即品牌、銷售和研發上獲得更多利益,而這三項幾乎占去整個產品利潤的9o%,低利潤反過來限制了我國對產品設計和研發的投入,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缺乏自主設計研發,產品在價值鏈低端徘徊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當前,我國企業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抓住廉價勞動力優勢,還是轉而注重設計、品牌、服務、營銷等無形的軟實力?國際化企業,應該是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而不僅僅是進行國際經營的企業。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必須質變。立足長遠,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品牌,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才能使我國的經濟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勝利,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就是產品設計。惟有重視創新,才能令中國企業走上自強之路,惟有重視設計,才能令“中國制造”提升產品的顯性價值和國際競爭力。
工業設計方法論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當初產品設計僅指對商品的外觀、圖樣和圖案的設計。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與商業活動的發達,人們開始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待和理解產品設計,即指一種結合工程技術、人體工學、美學、市場和文化等因素所進行的產品創作,其實質產出包含有產品外觀設計、操作的接VI、平面設計、結構設計、工商業包裝設計、模具開發等,配合行銷則更需涉及品牌形象化設計、商品電子化設計、展示設計等等。這種新范疇的創新設計對于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可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使傳統產品向多功能、高性能、低消耗、高附加值轉化,獲得較大的利潤空間。
2.可贏得先人為主的壟斷優勢。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技術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競爭與日俱增,產品不及時更新換代就很快會被淘汰。而超越競爭對手設計出適銷市場的新產品,可以搶先占有市場,取得先發優勢。索尼公司是第一家以晶體管生產收音機的廠商,波音開創了飛機系列的觀念,而他們至今都仍是各自行業內實至名歸的全球盟主。
3.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真正使企業永葆青春。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表現在:(1)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直接影響產品的銷量,從而影響廠商的資金周轉與經營成敗。(2)競爭對手力量的對比變化。競爭對手力量的對比變化既反映在市場格局上,又反映在同~市場競爭者所采用的各種競爭手段上。環境變化引起力量對比的變化,最終將導致優勝劣汰。為此,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產品以防范和克服由消費者需求變化和市場競爭激烈所帶來的生存風險,不斷保持經營業績良好,這是企業發展的前提。
4.可以開辟和挖掘市場潛在的需求空間。企業通過設計創新,創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效用價值,或者引導客戶需求,改變其已有的消費習慣而創造嶄新的市場需求。
5.有助于建立自主性國際品牌。現在的消費者較為理智,產品沒有滿足預期的效用,或是基本達到要求,但不同品牌的產品之間一絲一毫的質量或服務差異都會左右消費者的選擇。企業找準切人點,努力塑造自己的至尊品牌,可以贏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四、中國設計行業的現狀
雖然我國的產品設計起步較晚,但應該看到我國產品設計行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有利條件和可喜的進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人VI眾多,內需市場廣大,改革開放和小康社會發展方向的前景光明,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足以為設計行業的投入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環境。
2.中國現在每年有大量的設計畢業生,擁有大量具有藝術、繪畫和設計天分的人才,對這些人才進行實務訓練,進而投入設計行業將會是~股很大的創新動能。
3.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文化資產,足以作為創造自我設計風格的豐沛素材,適合中國市場品味的商品將隨著國際競爭力延伸而擴散,相信屬于中華特色的美將會是中國設計與競爭力最大的內涵。
4.充足的人才,加上國外設計公司帶來許多新觀念和知識,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逐步形成和國際流行接軌與設計開發資源整合的機制。各地區關于設計學術活動的網絡,除了帶動整體的設計活力,也創造了與國際信息交流的互動模式。
5.目前設計人力成本相對于設計先進國家較低,為設計業在國際間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6.內需市場的成長與競爭帶動了企業對設計的重視,許多大企業近年來先后設立設計相關部門(如海爾、TCL、聯想等),為創造自我產品開啟新的格局,也讓設計師有發揮的舞臺。
7.設計執行能力逐步建立,設計關聯技術如平面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制作、模具開發等,都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8.通過近來對設計全面積極的推動,已經有不少設計形成產品競爭力的成功案例在國內外的市場上展現。比如,海爾很早就與國際設計機構合作,設計自己的消費類產品,繼而專門與日本GK公司合作成立了自己的海高設計公司,短短幾年間,相繼推出了小巧玲瓏的海爾“小小神童”洗衣機、面向網絡時代的海爾“金元帥”、紅黃藍相間、個性十足的“美高美”電視,在重視設計與創新上獲益不菲。
然而,我們不能不正視中國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的窘境:
1.因客觀環境所造成的原因,使得多數產業在產品開發上偏重于制造生產,不太重視知識產權,甚至以“拿他主義”的方式進入市場。在成本時效的考量下,企業往往只著重于縮短開發時程,即使有的企業已經應用工業設計來開發新產品,但常常會要求壓縮日程,使得設計者未能獲得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創新,并且缺乏對消費者的生活形態、文化品味、消費習性、設計趨勢作深入的研究。
2.因設計在中國仍屬初期發展,學生整體素質尚未能滿足專業發展的需求。設計教育與設計實務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管道仍不夠順暢,畢業生缺乏國際化能力,未能立即符合業界期望,對于國際問各項趨勢變動的反應能力也顯得較弱。
3.對設計人才培養與創新的管理執行,普遍上沒有作長期的規劃與探討,使得企業的創新無法轉變成產品的競爭優勢而發揮最大的效益。
4.總體上,企業對于設計的價值認知與付費觀念不足,從而造成設計服務業不容易在質與量方面兼顧,因此,短期內要形成規模化的設計產業可能性較小。
5.全國性的由政府機關、學術機構和企業界共同參與的大規模交流活動較少,以產品創新設為主題的工業產品全國性展覽也不多,國家級鼓勵產品創新與工業設計的權威獎項更少。縱觀當今世界,凡是在設計競爭力強大的國家和地區,無不設立政府或國家級設計組織的工業設計獎,如英國的“設計委員會獎”、日本的“GD獎”、美國的“IDEA獎”、德國的“IF獎”,等等。
五、對提高中國的產品設計能力的建議
21世紀是產品設計的世紀,決定2世紀新經濟優勝劣敗的關鍵因素,是i’(創新與想象力)的力量!中國提高產品設計能力的路還很漫長,要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從而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此,提出以下關于提高我國產品設計能力的建議:
1.政府應對設計及創新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通過重視、鼓勵和獎勵產品設計和自主品牌等方面政策的配合,全面推動一般企業對運用創新設計的認知和對智慧財產的重視,從而對發展設計的競爭力形成一種強有力的催化劑。
2.利用科技手段,設計劃時代的新產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廣泛利用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把高新技術直接物化到產品中去;(2)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購買和引進專利,實現引進、消化吸收與自我創新的結合;(3)利用高新技術或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3.提高設計的文化藝術含量。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商品越來越注重文化藝術、思想精神等方面的追求和心理滿足,這是產品競爭優勢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沒計中要注意社會需要與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多方面的統一,注意哲學、文學、藝術、宗教以及對大眾流行時尚等的變化,更好地賦予產品以情感和靈魂,滿足人們的心靈需求。
4.積極開發、發展和利用如平面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制作、模具開發等相關設計技術,加速提高我國自動化設計的進程,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5.學習國際產品設計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的設計風格與理念,加強國際與國內范圍產品設計的交流與合作。
6.利用現代項目管理理論指導產品設計。首先利用范圍管理來進行對產品開發項目的選擇、定義和準備;其次利用質量管理實現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保證;再次利用風險管理來實現投入和市場機會等方面的風險規避;最后利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來實現設計過程中的組群結構的設計和設計人員的考評激勵。
7.培育與組建高素質的綜合性的設計人才。專業設計人才應該除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備工程技術、人體工學、美學、市場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了解產品設計的實務要求。為此應為專業設計人才做“長期而有計劃性的培訓”。
閱讀期刊:《經濟評論》
《經濟評論》雜志1980年創刊,首任主編為著名經濟學家傅殷才教授。內文128頁,原每期35萬字左右,2005年起改為28萬字左右。本刊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優秀經濟期刊,CSSCI來源期刊。據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在全國91種綜合性經濟學專業期刊(其中,核心期刊20種)的定量評價排名中,《經濟評論》位居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