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為了檢驗目前高職英語教材的易讀性現狀,為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寫提供信息和為高職英語教材的使用者提供選擇的標準,本文就文本總體統計特征和易讀性指數兩方面調查了三種有代表性的高職英語教材,發現所調查的高職英語教材在易讀性的總體控制方面把握得不錯,但在細節方面尚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時發現了幾個問題急待進一步的研究。
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外語專業畢業生因外語不過關或缺乏行業專業知識,難尋外語類崗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缺少職業特色是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提出課程設置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大量融入行業專業知識,把外語教學作為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觀點。
關鍵詞:高職院!⊥庹Z教學 就業導向 技能訓練
前言
2004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千意見》中提出,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目前,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的意識明顯增強。但有些高職院校仍存在外語教學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學生難以找到發揮所學語言作用的崗位就業,形成學生不滿意企業也不認可的難堪局面。
一、外語專業學生求職現狀分析
1.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外語要求
據調查,企業在招聘時,常測試學生外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等,要求應聘者能夠自然、積極地使用外語,語言的使用總體上能與語境、功能和目的相適應;能進行較長時間的語言表達,允許偶爾停頓或個別發音不準。從面試的方式和內容來看,主要是測試應聘者以外語為載體的交流溝通能力。根據需要,有的企業還進行筆試,測試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和知識面、單詞量。每個公司對于不同的職位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標準,總體來看是考察學生的判斷能力、成就欲和團隊精神。
不同企業雖然在用人標準,口、筆試要求上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更注重應聘人員的綜合素質、交際能力和外語實際應用能力。
2.高職院校外語教學與用人標準存在的差距
高職院校大都是由辦學質量較高的中專升格而成。升格后,這些院校在專業教育中職業意識雖然強,但在外語教學中卻缺少職業教育意識,更多的仍屬傳統的基礎知識教學體系。培養的學生外語水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高職外語教學出現了思觀念不新,教學質量不高,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等問題。根據走訪企業和就業學生的反饋意見,大多數學生因外語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外語等級特別是日語等級通過率不高,加上企業希望錄用有工作經驗的人,造成應聘學生錯失良機。據了解,外語專業學生到所學語言崗位就業的僅為,很多學外語的高職生只能到其他崗位就業,從事文秘、業務助理、人事助理等工作。
二、高職外語教學狀況分析
上述情況說明高職外語教學確實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三點:
1.傳統的課程設置
我國傳統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通常把教育課程劃分為文化基礎知識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三類,其主要特點之一是重視文化基礎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偏重知識的傳授和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忽視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按照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構架,從“文化基礎課”的角度理解外語課,過分強調語言基礎知識,就會忽視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的課程內容與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日益脫節,難以培養出滿足企業和勞動市場需求的人才。因此,外語課教學不能只強調基礎知識,在外語課程構架上,必須突破傳統的外語課程模式,注重語言能力培養。國際化的交流溝通能力是對未來勞動者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要求,有些國家其大多數人外語發音并不標準、語法知識水平也不高,但他們與外國人的交流卻無障礙,這就是語用能力。
2.授課方式單一
把外語課視作知識課,必然導致高職外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而高職外語教學的目的,應當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使之成為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外語教學模式發生相應的變化。外語能力不僅指發音、組句、閱讀、翻譯,更主要的是語言應用技能,包括在國際化背景下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等。
3.適用教材的短缺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使用的外語教材滿足不了教學需要。教材內容偏深偏難,或針對性不強,不適合高職學生使用。有的科技文章專業單一,教材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學起來既無興趣又不實用;有的選用的是大學本科教材,導致投入大、收效差。我國有些高職教材內容雖然好,但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歷,不容易產生共鳴,激起興趣。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外語語法學家、語言學家,而是具有一定的與外方人員溝通交流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教材的選擇和編寫應突出這一特色要求。
小編推薦優秀外語期刊 《外語教學》
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