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政治期刊《山東行政學院學報》發表的一篇政法論文,(原: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0年,是由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主辦的綜合類學術理論刊物。
摘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作為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制度體系一直得到廣泛的關注,研究中國的政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政治發展 政治發展與經濟變革 中國道路
一、政治發展理論的興起背景和發展歷程
政治發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政治發展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的,廣義的政治發展則是人類政治的一種確定不移的進步。作為狹義來理解政治發展是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所伴隨發生的政治領域的一些顯著變化,比如制度化、一體化、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識字率等等。
政治發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麥克里迪斯提出的,他認為二戰以后,新獨立的國家面臨政治體制的確立問題,應該從政治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政治發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為政治學的一個范疇是60年代初首先在美國政治學界開始使用的。二戰后廣大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紛紛獨立,這些國家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不僅決定著他們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而且也關系到西方國家的切身利益。即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和經濟發展方面的走向,和過去一樣,將深刻地影響到主要發達國家的地位和政策。所以西方學者的熱衷于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獨立后現代化趨勢和進程的關注和研究,決非偶然。
60年代美國這方面大多數有影響的著作,其主流思想都是力圖把新興民族國家的現代化和政治發展引向“西化”甚至“美國化”的軌道。西方政治發展研究在70年代把重點轉向了發展中國家政治穩定和政治秩序的研究。但是到80年代研究重點重新回到向民主制過渡上。
二、政治發展的目標與政治參與
政治發展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邏輯。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和發展系統,并且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有極大的相關性。
(一)政治發展的目標
第一,政治一體化。政治一體化“涉及到權威的合理化,并以單一的、世俗的和全國的政治權威來取代傳統的、宗教的、家庭和種族的等等五化八門的政治權威。”權威的合理化也就是權力的集中化過程。因為“權威的分散與現代化是不相容的”,“現代化要求具有變革能力的權威”。
第二,政治制度化。“制度就是穩定的、受珍重的周期性發生的行為模式。”“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獲取價值觀和穩定性的一種進程。”政治制度化代表著“社會組織和政治程序的力量”。任何政治體系的制度化水平都可根據其組織和程序所具備的適應性、復雜性、自主性和內聚力四個方面來衡量。A.適應性與政治體系的功能有關。一個政治體系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越強,其制度化程度越高。反之,其適應性越弱,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總是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動向,提出前所未有的任務,這就要求政治體系必須對環境保持足夠靈敏的反應。B.復雜性與政治體系的結構有關。政治體系的結構分化程度越深,專業化程度越高,其發展程度越充分,它的制度化水平越高。C.自主性表示政治組織和政治程度獨立于其他社會團體和行為而生存的程度。在高度發達的政治體系中,政治組織享有的完整性是那些不發達的政治體制中的政治組織所不具備的。政治體系的自主性標志政治體系制衡機制的建立。D.內聚性。一個組織越團結,越具有內聚力,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相反,組織越不團結,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政治體系的內聚性表征政治體系法制權威的建立。
第三,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的“中心程序是由人民通過競爭性的選舉統治他們的領導人。”“公開、自由而公正的選舉是民主的本質。”政治民主化意味著提高社會上所有集團參政的程度,政治參予的擴大是政治現代化的標志。在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為推動經濟發展,集權政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推進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同時可以放棄民主化的追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發展中國家遲早要走上民主化道路。民主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任務,現代世界的總趨勢一直是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民主化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趨勢。
(二)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參與
一個政治體制穩定不穩定,依賴于政治參與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政治不穩定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參與的發展超過了政治制度化的發展。如果要想保持政治穩定,當政治參與提高時,社會的政治制度化程度必須提高。“政治上的首要問題就是政治制度化的發展落后于社會和經濟變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政治參與要求的擴大。一個國家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狀態,會使對政治的要求很難通過合法的渠道得到表達,并在該政治體系內部得到緩解和集中。因此,政治參與的劇增就產生政治動亂。在政治參與與政治制度化的關系上,亨廷頓明確用以下公式來表示: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
(三)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的關系
經濟發展需要秩序。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集權政府可能比民主政府還有效。但是經濟發展會促進政治民主化。世界上除少數幾個像盛產石油的國家這樣的富國之外,多數富裕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除極少數像印度這樣的窮國之外,大多數窮國都是非民主國家。向民主化的過渡也常常十分集中地發生在那些達到中上收入水平的國家。經濟改革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具有權威的政府,這意味著權威政府比民主政府能更好地推進經濟改革,因為它們會更有能力抵制住公眾的壓力和既得利益對改革的反對。所以在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的順序上,首先應是經濟變革,其次是政治變革。這對于要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國家都意義重大。但是首先進行經濟變革并不意味著無限期地延誤政治變革,試圖這樣做的結果只能瓦解其政權的合法性。
三、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的多緯度考察
(一) 時間維度
如果僅僅從近代來說,中國的政治發展可以從1911年開始。之所以以這一時期為開端是因為這個時期中國開始走現代國家的道路。中國的傳統社會走向消解,現代國家開始建立。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發展沒有達到建立現代國家的目標,而且這時的政治發展采取了一種極端的做法,也就是徹底的拋棄中國文化,使中國的國家建制失去文化根基。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開始應該作為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二個歷史時期。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任務是落后國家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如何達到民主的問題。這個時期的政治發展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發展上的意義是什么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的邏輯下什么樣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這主要是在同資本主義敵對的背景下對中國政治發展的路徑選擇的思考。二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要理清人民民主和人民解放的關系。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民主貫徹的不好,以致于中國陷入災難之中。政治發展的過程基本上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