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小編從事醫學職稱論文發表多年,發現評職稱的作者寫關于胃腸方面的論文多一些,這可能跟近幾年得胃腸疾病的人越來越多有關系,因為有胃腸疾病的人從小孩到老人,人數眾多,這種病也比較普遍。胃潰瘍也屬于胃腸疾病,看了本篇文章,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胃啊!
關鍵詞:胃潰瘍,防治方法
【摘要】 胃潰瘍是內科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其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比較明顯的病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消炎藥以及胃酸分泌過多;另外還可以由遺傳因素和情緒波動、過度勞累、飲食失調、吸煙、酗酒等因素引起。胃潰瘍由于病情延綿,病情復雜,又與精神情緒有關,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等惡劣后果,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通過日常預防治療,就能很好的防治潰瘍病。
1 前言
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又叫做消化性潰瘍。它之所以稱之為消化性潰瘍,是因為既往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對粘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實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潰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潰瘍病。由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和臨床癥狀有許多相似之處,醫生有時難以區分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如果能明確潰瘍在胃或十二指腸,那就可直接診斷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病以反復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為臨床特點,常伴有暖氣、返酸、灼熱、嘈雜等感覺,甚至還有惡心、嘔吐、嘔血、便血。在胃腸局部有圓形、橢圓形慢性潰瘍。下面筆者就潰瘍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淺談下自己的看法。
2 潰瘍的形成原因
2.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這種細菌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竇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竇炎與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多數消化性潰瘍患者合并有慢性胃竇炎存在。在胃潰瘍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檢出率為70%~90%,在十二指腸潰病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檢出率高達95%~100%。所以,凡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潰瘍,均需抗菌藥物聯合治療,才可能根治。
2.2 濫用藥物 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及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都引發潰瘍病,其中以阿司匹林尤甚。
2.3 精神因素 情緒不良、精神緊張都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胃酸的分泌,又影響胃腸道黏膜的血液營養供應,而引起潰瘍病。如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青年在過度勞累、終日處于緊張狀態時出現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
2.4 飲食無規律 暴飲暴食或無規律飲食,都可影響胃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可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導致潰瘍病的發生,并可影響黏膜的修復。
2.5 嗜食零食 因為吃零食后刺激胃酸分泌,但由于攝入食物較少無需大量胃酸來幫助消化,多余的胃酸就會消化胃及十二指腸黏膜本身,造成消化性潰瘍。
2.6 吸煙 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有損傷胃黏膜的作用,長期吸煙還可使胃酸分泌過多;使膽汁返流進入胃而破壞胃黏膜;抑制胰分泌HCO3,中和胃酸的能力下降;并可造成黏膜中前列腺素含量降低,而前列腺素有保護胃腸道黏膜的作用。以上這些均說明吸煙是消化性潰瘍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
2.7 飲酒 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對胃黏膜也有直接損傷作用。有飲酒嗜好同時又經常吸煙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者,更易發生潰瘍病。
2.8 遺傳 潰瘍病患者家庭中的再發率風險高;單卵雙胞胎同時發生潰瘍的幾率在50%以上;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O型血較其它血型多見。
2.9 地理環境與氣候 不同地域的潰瘍病發病率有所不同,據有關胃鏡檢查資料發現,我國消化性潰瘍的地域特點是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農村。氣候改變也是誘發潰瘍病的因素之一,秋冬與冬春之交為消化性潰瘍的高發時期。其它慢性疾病的影響 患肺氣腫的患者,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比正常人高3倍;冠心病、動脈硬化會造成胃黏膜供血不佳,可影響潰瘍的愈合;肝硬化患者的消化性潰瘍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乙肝病患者表面抗原陽性,胃潰瘍發病率高達33%。
3 胃潰瘍病的種類
由于不同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不一樣,所引起的潰瘍病類型也不相同:
3.1 復合性潰瘍:胃與十二指腸同時有潰瘍存在的稱之為復合性潰瘍。多因先有十二指腸潰瘍,引起幽門排空障礙而出現胃竇部澇留,繼而發生胃潰瘍。復合性潰瘍病程較長,癥狀較重,且易引起出血或幽門梗阻。
3.2 多發性潰瘍:一般潰瘍病例只有一個潰瘍,如有2~3個同時存在的即稱為多發性潰瘍。
3.3 巨大潰瘍:如果潰瘍直徑大于2.0屆米,即稱為巨大潰瘍。巨大演瘍可并發胃后壁穿孔、胰腺受累及,常誤診為胰腺癌。
3.4 應激性潰瘍,由于外傷、大手術、顱腦部疾患、嚴重感染或藥物等因素引起的胃腸道粘膜急性損傷、出血、糜爛和壞死而形成的潰瘍。本病多于應激后10天左右發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無男女差異。發病前多有外傷、大手術、嚴重感染等病史。常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現嘔血、黑便,發病多突然,常無前驅征兆且不易止血。此外、可有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返酸等消化系統癥狀,但較一般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為輕。可通過胃鏡檢查或氣鋇雙重朋予以確診。治療上徐對癥處理外,應積極按療原發病。
3.5 吻合口潰瘍:又叫邊緣潰瘍,在胃或十二指腸手術后易發生,多位于吻合口,呈圓形成橢圓形潰瘍,或單發或多發,一般在手術后2-3年發生。
3.6 胰源性潰瘍:亦稱胃泌索瘤或卓。艾綜合征,為胰腺β細胞瘤。主要是因為胃竇部、十二指腸的G細胞增生,分泌大量的胃泌素,而引起多發性、難治性消化性潰瘍。主要癥狀為頑固性消化性潰瘍的癥狀,病程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亦可有暴發型。潰瘍為多發性,常發生于十二指揚,亦可見于胃、食管、空回腸等。可通過胃酸測定、血清胃泌素測定、影象學檢查等予以確診。診斷明確者首選的治療是外科手術切除。
4 潰瘍疼痛的特點
4.1 慢性經過,除少數發病后就醫較早的患者外,多數病程已長達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周期性:除少數約10-15%患者在第一次發作后不再復發,大多數反復發作,病程中出現發作期與緩解期互相交替。反映了潰瘍急性活動期、逐漸愈合、形成瘢痕的潰瘍周期的反復過程。發作期可達數周甚至數月,緩解期可長至數月或幾年。發作頻率及發作與緩解期維持時間,因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潰瘍的發展情況和治療效果及鞏固療效的措施而異。發作可能與下列誘因有關:秋未或冬天發作最多,其次是春季、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飲食不調或服用與發病有關的藥物等,少數也可無明顯誘因。節律性:潰瘍疼痛與胃酸刺激有關,臨床上疼痛與飲食之間具有典型規律的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逐漸消失,直至下次進餐后重復上述規律。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餐后2-3小時出現,持續至下次進餐,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后完全緩解。腹痛一般在午餐或晚餐前及晚間睡前或半夜出現,空腹痛夜間痛。胃潰瘍位于幽門管處或同時并存時,其疼痛節律可與十二指腸潰瘍相同。當疼痛節律性發生變化時,應考慮病情發展加劇,或出現并發癥。疼痛的部位:胃潰瘍疼痛多位于劍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腸潰瘍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右。疼痛范圍一般較局限,局部有壓痛。內臟疼痛定位模糊,不能以疼痛部位確定潰瘍部位。若潰瘍深達漿膜層或為穿透性潰瘍時,疼痛因穿透部出位不同可分別放散至胸部、左上腹、右上腹或背部。疼痛的性質與程度:潰瘍疼痛的程度不一,其性質視患者的痛閾和個體差異而定。可描述為饑餓樣不適感、鈍痛、噯氣、壓迫感、灼痛或劇痛和刺痛等。
4.2 其它: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后燒灼感、惡心、流涎、嘔吐、便秘等可單獨或伴疼痛出現。反酸及胸骨后燒灼感是由于賁門松弛,流涎是迷走神經興奮增高的表現,惡心、嘔吐多反映潰瘍具有較高活動程度。頻繁嘔吐宿食,提示幽門梗阻。便秘較多見與功能紊亂有關。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經紊亂癥狀。本病活動期可有上腹部壓痛,緩解期無明顯體征。胃潰瘍的體征在緩解期多不明顯,發作期如無并發癥,可僅于上腹部疼痛區有壓痛點,一般較輕。后壁穿透性潰瘍在背部11~12胸椎兩旁常有壓痛。
5 治療
5.1 正常維持治療:適用于反復復發,癥狀持久不緩解,合并存在多種危險因素或伴有并發癥者。維持方法:選用甲氰咪胍400mg、雷尼替丁150mg或法莫替丁20mg,睡前一次服用;也可用硫糖鋁1g,每日2次口服。正規長期維持療法的理想時間尚難確定,多數主張至少維持1~2年,對于老年人、預期潰瘍復發可產生嚴重后果者,可終身維持治療。
5.2 間歇全劑量治療:在病人出現嚴重癥狀復發或內鏡證明潰瘍復發時,可給予一療程全劑量治療,據報道約有2/3以上病人可取得滿意效果。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易為多數病人所接受。
5.3 按需治療:本法系在癥狀復發時給予短程治療,癥狀消失后即停藥。對有癥狀者,應用短程藥物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癥狀,而讓潰瘍自發愈合。事實上有相當多的消化性潰瘍病人在癥狀消失后即自動停藥。按需治療時,雖然潰瘍愈合較慢,但總的療效與全程治療并無明顯差異。
總之只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有節,生活有規律,適當運動,屬身心疾病心情愉悅,樂觀避免緊張有著重要作用,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就能有效的治療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