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7月14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看了《大家》雜志副主編的訪談,還是挺傷感的。這本雜志走到今天,竟因一號多刊被責令停刊整頓。
文學期刊面臨窘境,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靠一號多刊賺版面費,別的文學雜志或許沒有,但勉強維持,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卻是共同的命運。
理想是一種奢侈品,對于文學更是如此。這世界上有太多文青,卻不意味著需要很多文學刊物。每個人都需要點文學修養,卻不一定從文學刊物汲取。遺憾的是,許多搞文學雜志的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只不過,《大家》停刊并不全在于宿命,更多還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一本雜志,負責人搞不清楚成本多少、收益多少,也沒想過因應現實作出調整,甚至沒有多少專門人員負責編輯,這樣的刊物如何在市場生存?
中國時事評論員魏英杰撰文:文學期刊面臨窘境,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靠一號多刊賺版面費,別的文學雜志或許沒有,但勉強維持,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卻是共同的命運。
《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因為文學期刊代表國家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尤其是地方性純文學期刊,擔負著豐富地方文化生活、培養地方作家的重任,如果它們和時尚刊物一樣推向市場,刊物的方針也許會被迫轉向媚俗,那將是文學界的損失。為此,對純文學期刊應予以政策扶持,即實行適當的扶持和保護性政策,比如在稅收政策上對其實行免稅或減稅。此外,國家和地方財政能夠撥出專款用于扶持純文學期刊。
文學雜志主編助理周立民:既然現在都在說文化體制改革,文學刊物的體制可不可以改一改?我贊成像二三十年代,魯迅、胡適、巴金、靳以等前輩那樣辦同人刊物,現在社會閱讀趣味分化極其嚴重,還去搞那些包羅萬象的刊物恰恰是文學刊物的自殺之路。為什么郭敬明、張悅然辦的刊物就有那么多讀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應當全面研究。從文學刊物而言,哪一份有風格有特色的刊物不是同人刊物?
媒體人沈仰佑:一些純文學期刊早已不是什么襁褓中的嬰兒了,它應該而且必須勇敢地走向市場,自闖天地。政府固然可以適當扶持,但決不能老是“抱”著它走,更不能越俎代庖。因為弄得不好,不僅會影響其自立自強,反而會減弱它的勇氣和活力,乃至折短它的壽命。2010年,出版單位轉企改制,這對純文學刊物的出版者來說,確實面臨生存危機的緊迫感。那么,如何保護純文學刊物?主要有兩條:一是增加稿酬,這是對作家文學創作的尊重;二是不要一刀切地將文學刊物推向市場,因為這是不利于生存的一招險棋。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