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27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從歷史發展的階段看,人本主義發展由來已久,但中國和西方在這一理念的理解和發展上有不同的歷程,因此,人本主義的思想理念也有很大差異。本文通過對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差異角度進行研究,探討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人本觀念的優勢和不足。
關鍵詞:中西教育;人本主義;對外漢語教學
引言:人本主義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凸顯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弘揚人不斷追求完善的精神。西方教育在肯定人的個性、教育的主體地位方面體現出了鮮明的思想特點,中國教育不可回避的是,在這方面西方教育為中國教育的局限性提供了思想參考。
以中方視角闡釋人本主義教育觀
追根溯源,我國人本主義思想發展最早由“以民為本”的觀念逐漸隨著時代發展而演變。在古代“以民為本”的觀念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策,我國古代的周朝就充分發揚了民眾的力量,“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曾說過:“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而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又進一步發展了民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后代對民本思想提出的觀念層出不窮,在宋元明清時期的民本思想尤為突出。許多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態度,提出“眾治”的思想理念,將天下事作為利其民之根本。而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充分肯定了民眾的作用,將國以民為重,民為國之主人,而不是國是奴仆,享有國家權利和發展成果,也承擔著相應的義務。
雖然中國歷史各個時期闡述的民本思想各有側重,但是總體都是在強調“民眾”的重要作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以人為本”思想和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共同點,但是其思想本質還是有著區別。第一,價值目標有所區別,人本主義發展觀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古代“民本思想”則是為了維護統治而服務的;第二,人的地位也有差異,“以人為本”強調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而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統治者的統治對象;第三,思想內涵不一致,“民本思想”是相對于統治者而言,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被統治者根本不享有任何權利或享有很少的權利,而“以人為本”是在廣泛意義上來界定“人”的,是指社會每個成員都享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以西方視角闡述人本主義教育觀
在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而文藝復興時期又出現了關于“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西方教育傳統也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精神,將尊重人的發展作為衡量國家治理成果和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準。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反對神性,肯定了人的價值,提出個性思想自由,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倡導平等、理性、自由、創新的思想觀來反對陳舊觀念、享樂主義和蒙昧主義。
西方教育思想繼承和發揚了人文主義的基本思想觀點,進一步發展了人性和人道主義,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認為應該尊重人的本性,自由乃天賦權利?档滦玖宋鞣“人本論”,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費爾巴哈提出“神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中間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又加深了私有力量的發展。在20世紀后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把理性與非理性相結合,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自由[1]。從西方人本主義發展過程看,其思想主要是為了資產階級而服務的思想形態,無法避免具有階級統治思想的局限性。但是總體而言,西方人本主義價值觀對人的關注和發展自由、關于人的思想解放和自我價值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的關聯與差異
(一)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的差異性
通過中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教育的差異化對比,中國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傳承的優秀思想,但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就需要從西方教育思想中可取的部分來彌補不足。從文化上,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歷史發展進程的差異化,產生了截然相反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國教育思想對于“人”的關注和詮釋是針對集體主義而言的,注重對整體人們利益的維護,而西方教育對于“人”的發展是強調個人的自由,立足于個人的潛力價值與思想目標,從而實現個人利益[2]。
從知識傳播上,中國教育在于知識的靜態傳授,而西方教育則注重對知識的動態掌握,中國是一種模式化教育,而西方則是一種精英教育,從教育本質上有著根本區別。中國教育思想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西方教育則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中國常規漢語教學中,從字詞、語言表達方式、語法等方面進行教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夯實語言基礎。
所以,在中國漢語課堂中,教師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教學大綱進行的,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而中國學生在課堂上也尊重教師的教學成果,遵守課堂紀律,積極探索語言、文字等方面知識,這也反映出我國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得到了發揚。反觀西方思想教育則顯現出與中國教育思想的很大不同,西方教育思想課堂內容比較重視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學生個性的發揚,立足于學生的創造性思考來進行教學探討。因此,西方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比較強,西方教師和學生相處模式往往能夠像朋友一樣,沒有像中國課堂中有明顯的師生區分,但是西方教育在語言、語法、書寫能力等方面相比中國學生來說比較欠缺。
(二)中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關聯性
對外漢語教學可謂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課堂上體現出了學生與教師思想的碰撞,對外漢語教學是最能夠體現出中西方教育文化差異的。在漢語教學中,中國優秀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而西方教育思想和思維模式也得到了融合。中西方教育思想在實際教學中各有優勢,應該促進中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優點,實現取長補短的教學效果。例如:中國教育可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多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思維,在實踐中找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而西方教育在保持教育的創新實踐的教學優勢的基礎上,也需要適當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
社科方向評職知識: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怎么選擇
結論:綜合上述分析,中西方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存在著諸多差異,中國傾向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西方傾向于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西方教育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中方教育可以結合西方教育中重視對學生自主創新性能力的培養,而西方教育也可以借鑒中方基礎知識的系統性教學內涵,加強中西方教育的融合,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紅艷.布達佩斯學派對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12-27(004).
[2]竭長光.“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曲解[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06):106-116.
作者: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