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8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新藍圖,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一、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為的戰略抉擇
習近平同志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我國發展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沖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國內循環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顯著上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由最高時的10%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 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對我國發展新機遇新挑戰的深刻認識,也是對我國客觀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基于豐富實踐基礎上的主動作為。
政工師論文投稿刊物:黨政干部論壇(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湖北省行政學院主辦。始終堅持以“廣開黨政工作思路 博采干部探索精華”為辦刊宗旨,密切關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
一方面,從國際形勢看,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新矛盾新挑戰。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但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調整。 世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創,與債務規模攀升、收入差距擴大、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加劇、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等中長期問題因素疊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整體加大。
全球產業鏈和國際分工格局面臨深刻調整。 全球價值鏈在全球經濟中占比持續下降,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推動產業鏈收縮,生產網絡區域化、本地化趨勢更加明顯。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各國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經濟戰略制高點的競爭更趨激烈。 國際經貿規則面臨變革重塑。 疫情影響下各國政治互信削弱,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傳統國際規則體系和協調機制受到嚴重制約,多邊貿易規則發展面臨瓶頸,區域貿易安排增加,規則體系碎片化趨勢抬頭。 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 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國博弈態勢進一步加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新挑戰新威脅。
另一方面,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征新要求。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更多的新矛盾新問題。 一是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 2016年至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2019年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2%,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1,均比2015年有所降低,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但同時,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并存,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弱項,迫切需要有力有序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打通堵點、連接斷點、解決難點,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二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鞏固,但經濟增長的潛力尚需充分發揮。 我國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實力、充足的資金供給、豐富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廣闊的發展縱深,具有巨大增長空間。 但同時,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階段,傳統的低成本優勢明顯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待重塑,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迫切需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但發展的韌性尚需進一步提高。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經濟總量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預計今年年底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我國向高收入國家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但同時,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凸顯,確保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壓力明顯加大,財政金融領域風險隱患仍然不少,迫切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
二、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習近平同志指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國內和國際市場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擴大內需同擴大開放并不矛盾。 深刻把握這一辯證統一的關系,有利于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形成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一方面,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大國經濟的優勢是內部可循環,暢通的國內大循環將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 強大國內市場是暢通國內循環的重要依托。 2019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較大沖擊,但各類消費加快復蘇,今年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實現同比正增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突顯。
補短板、強優勢的投資快速增長,2017年至2019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速均快于整體制造業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加快補齊,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充分彰顯。 暢通國內大循環,要以強大國內市場為依托,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實現供給與需求相互促進、投資與消費良性互動。 暢通國內循環關鍵要打通循環堵點,促進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更加協調。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還存在不少堵點、循環還不夠順暢,供給體系與國內需求不匹配,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均衡,各主要產業門類間關系不協調,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不高,經濟發展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暢通國內大循環,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貫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是與國際經濟循環緊密相連、相互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優勢為各國商品和服務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 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我國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我國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還有穩步增長空間。
要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規模,使國內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提高配置兩種資源的能力。 我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為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提供了重要平臺。 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形成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 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深化重點領域開放,全面優化外商投資服務,形成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同時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以高水平雙向投資促進全球高端要素整合利用,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
三、充分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
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
一是各地區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統一大市場帶來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是我國重要的比較優勢。 目前我國產品市場還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還存在不少障礙,其重要原因是市場體系基礎制度還不夠健全、部分地方行政性壟斷缺乏制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要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加快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 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落實并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持續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要健全區域合作、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等體制機制,促進人才、資金、數據等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二是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 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差別巨大,只有根據各地區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才能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使大循環更加通暢高效。 要堅持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思路,構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 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優化開發區實現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重點開發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重點生態功能區提供生態產品。 各地區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區域位置、環境條件、人才資源等發展要素,從自身實際出發,科學確定發展方向和任務,不搞不符合規律的躍進式發展。
三是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探索有利于全國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驗,實現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實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中,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就發揮了重要引領示范作用。 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鼓勵各地區圍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等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加快先行先試,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四、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已經明確。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在狠抓工作落實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全面創新; 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優化城鄉區域結構,深入落實重大區域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 必須堅持開放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開放促創新、促改革、促發展; 必須堅持共享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是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當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根據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科學合理確定中長期規劃目標和年度計劃調控目標,更加注重質和量的統一協調。 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協調機制,合理確定政策操作方向、目標、時序、邊界,提高政策系統性和協同性,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
三是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不斷增加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構建多層次消費體系,拓展投資空間,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 要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
四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必須善于運用創新思維和改革辦法。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資源高效配置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最大程度破除各種限制國內國際循環暢通的體制機制障礙。
五是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 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 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六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既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基礎,又著力化解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挑戰,牢牢把握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 要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步,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乘勢而上、奮力前行,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