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6月28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現如今,我國的科技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互聯網也不例外,互聯網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樂趣,同時也促進了各行各業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網絡輿情治理實現路徑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期刊之家論文范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發展,網民人數逐年增多,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導致了網絡輿情在傳播速度、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各方面變得更加復雜,這給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然而,頻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缺陷。文章以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為研究對象,分析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發展現狀,針對黑龍江省網絡輿情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完善路徑與對策,幫助地方政府提升網絡輿情治理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網絡輿情環境。
關鍵詞:網絡輿情,治理,實現路徑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我國半數人口已進入互聯網時代,龐大的網民基礎構成了網絡輿情的主體及受眾人群,成為了網絡輿情復雜化的基本因素。然而,我國在網絡輿情領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管理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完善地方政府網絡輿情的管理方法,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近些年,學者關于網絡輿情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網絡輿情的形成機理、傳播、預警分析及宏觀角度的輿情治理方法。缺少以某一省份的網絡輿情治理為研究主體,在研究內容上也鮮有針對某省的網絡輿情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的建議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本文以黑龍江省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為研究對象,分析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完善黑龍江省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的路徑提出建議,特別是對區級、縣級等輿情治理薄弱地區提供對策參考。
二、網絡輿情
(一)網絡輿情內涵與特點
關于網絡輿情內涵介紹比較有代表性是學者王來華的觀點:“輿情是指民眾圍繞著某一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所持有的對國家管理的政治態度。”網絡輿情在互聯網環境下傳播展現出了不同于一般輿情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人們表達觀點的匿名性以及真實態度的外顯化;觀點的豐富性及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意見的主觀性及群眾情緒的極端化;信息的互動性及傳播方式豐富化。了解網絡輿情形成的內涵及特點,有助于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科學認識。
(二)網絡輿情形成與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個人意見的偏激、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突發環節都可以是網絡輿情產生的誘因。在誘因變成具體事件后,首先,網絡輿情會開始出現一個較短的(有的經歷較長的過程)網民態度高漲期;其次,網絡輿情軌跡逐步出現波動變化,原因是可能出現了相關方面的回應或者有關輿情的新情況;最后,在持續了一段時間的波動后,網絡輿情進入衰落期,在這期間,網民往往會轉向關注新的輿情誘因,輿情熱度便開始逐漸冷卻直至走向衰落。
三、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一)黑龍江省網民構成
據2014年黑龍江省互聯網協會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報告顯示。黑龍江省深入實施“寬帶龍江”戰略。加緊4G網絡建設,新增4G基站2萬座,移動基站總數達到7.2萬座。近年來,黑龍江省網民規模逐年增大,每年都以不同的比例在增長,截止2014年,黑龍江省網民普及率達到了41.7%。
(二)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特點
通過調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每年發布的《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筆者選取了2012年到2015年每年全國20件熱點事件的數據,對熱點事件發生區域進行分析。從圖3中(見下頁)分析,全國每年20件熱點事件中,發生在地方性區域的比例占到了50%左右。除了國際性大事件及由國家政策引起的網絡輿情事件外,多數的網絡輿情都表現出了地域性特征,比如“昆明火車站暴恐案、天津特大爆炸事故、黑龍江慶安男子被民警擊斃事件”等,因此,地方政府能否處理好網絡輿情事件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幾年,黑龍江省網絡輿情事件熱點話題頻繁引起全國網民的關注,尤其是2015年,“哈爾濱大火事件、黑龍江慶安男子被民警擊斃事件”引起了全國網民對于黑龍江省政府的關注和熱議。根據新華網和人民網的輿情監測系統,匯總出2015年黑龍江省網絡輿情大事件共21件,并對這些事件進行了輿情分類。在2015年的網絡輿情事件分類中,司法類案件占了較大比例,這一年發生幾起轟動全國的事件,如“監獄獵艷案、紀檢干部被群毆案、檢察官開房案、男子在火車站被擊斃”等案件,使這一年的司法類輿情事件所占比例較大;其次是民生信訪事件,民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輿情事件所占比例也比較大;最后是突發事件、干部作風、社會道德所占比例較為均衡,每年都會有相關事件發生。從黑龍江省的2015年輿情事件分類來看,黑龍江省輿情中司法案件涉及較多,網民對此類事件也比較敏感,他們普遍關注執法部門在執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不規范、是否不作為、是否依法行使執法權等方面。其他輿情事件類型都在不同層面上反映著社會的各種矛盾。這些矛盾關系到廣大群眾的社會切身利益,需要政府部門解決矛盾維護民眾利益。
(三)黑龍江省網絡輿情問題
黑龍江省近幾年發生的輿情事件頻繁,網絡輿情治理逐漸引起了黑龍江省政府的重視,但是由于網絡輿情的認知不清,管理環節薄弱等原因,導致了黑龍江省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還存在著不足。一是對于網絡輿情的重視力度不夠。部分官員對待網絡輿情還存在著傳統觀念,缺乏對網絡輿情的科學認識,忽視了網絡輿情的重要性和積極影響。對網絡輿情的處理也就過于簡單,不能更好地傾聽民聲、收集民意。二是網絡輿情監測環節薄弱。黑龍江省近年來開始重視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但在管理環節上不夠牢固,網絡輿情監測模式較為傳統,方法比較單一。特別是縣鄉鎮級別的地方政府,缺乏專業的輿情監測部門及專業人才。在日常的網絡輿情監測中對于重要信息和常態信息的區分較弱,對于輿情信息的監測很難達到“快、準、真”的標準。導致輿情信息質量不高,一旦輿情事件發生,監測和預警環節會出現掛空現象,不利于網絡輿情事件的及時處理。三是政府決策較為滯后。網絡輿情的信息變化快,信息量龐大,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輿情信息的制造源,信息更新速度極快,這給政府部門的決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特別是當網絡謠言和惡意煽動的信息出現時,政府部門不能及時地進行信息甄別,很難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平息網民情緒,也就很難搶占輿論制高點。黑龍江省政府對于輿情事件處理時,決策也存在滯后性。往往是在迫于輿論壓力的情況下,才進行調查解決。四是政府部門間缺乏溝通。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大省,經濟發展迅速,人口眾多,在社會管理方式和輿情管理方法上都在不斷地改進和創新。但政府網絡輿情管理上存在著溝通機制不健全,管理重疊的問題。導致網絡輿情應對出現漏洞,部門責權不清,多頭管理,當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各部門之間往往出現責任推諉,互相指責的現象,網絡輿情處理過程中很難橫向溝通、通力合作。
四、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管理的實現路徑
(一)改變傳統觀念,提高思想意識
黑龍江省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管理要在思想上給與高度重視。首先,改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互聯網發展給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帶來的影響,一旦某一領域發生輿情事件,要改變行政命令式的處理方式。堅決杜絕“圍、追、堵、截”的態度對待網民輿論,及時給與網民正面回應。其次,科學認識各種網絡傳播媒介,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下對新媒體的認知,以便加強輿論引導,搶占輿論的先機,消除網民的疑惑與猜測,避免謠言恐慌。
(二)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
首先,加強地方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的預警工作,監測網絡敏感話題,觀察網民輿論風向,充分挖掘網絡輿情信息優勢,使在眾多的碎片化的網民意見中,收集民意、匯集民智,為其決策提供建設性力量;其次,建立黑龍江省專業的政府發言人制度,及時發布新聞消息,由政府官員、專家、各大媒體以及網民參與,權威解答民眾關心的問題。
(三)強化管理,協調部門合作
首先,政府各部門內部建立協調聯動機制,與網絡輿情相關的部門要加強溝通,通力合作,各部門之間不能閉門造車。在組織上形成各級領導干部負責制度,從市級到縣級的分級管理制度,一級壓一級,層層負責,內部的各部門與各管理機制之間要形成橫向溝通,密切配合的組織關系。其次,加強政府部門與宣傳媒體的合作,隨著新媒體力量的不斷壯大,黑龍江省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同時加固以往與傳統媒體的合作關系,與一些知名網絡媒體建立良好關系。以確保在發布網絡輿情事件的事實真相時,公眾無論從網上還是網下都能獲得官方權威信息,為輿論導向做好準備工作。
(四)實行官員問責制,總結輿情治理經驗
首先,堅決實行官員問責制度,在處理網絡輿情事件的過程中,由于領導干部的態度不端、處理不當,使其輿情事件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造成惡劣影響的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其次,黑龍江省政府要在處理網絡輿情事件后,對網絡輿情事件進行分析,總結成功經驗并及時進行備案處理。以便為下次網絡輿情事件治理提供參考,為更加科學的網絡輿情管理提供經驗。
五、結論
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已成為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內容之一,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勢在必行,本文通過介紹網絡輿情的形成及發展,以黑龍江省為研究對象,對黑龍江省網絡輿情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黑龍江省網絡輿情治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黑龍江省網絡輿情治理的實現路徑,為地方性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提供參考和借鑒。
政法論文投稿優秀期刊推薦《社會科學家》(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桂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社會科學刊物。以發表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研究成果為主,特別重視發表社科研究成果,以促進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至2002年底,已出刊104期,刊發論文2200多篇,獲省部級獎文章約占刊發論文總數的三分之一,刊物形成了“穩健新銳”的風格,深受讀者喜愛。是旅游界、商界人士,是社會科學界、高等院校的中青年學人,是社科聯及其學術團體、各級黨校、黨政機關的管理者、理論研究者和其他社會科學愛好者的摯友良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