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青海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文化疏離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時間:2020年03月24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文化疏離感與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為促進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參考。方法整群隨機抽取青海省大通縣2所中學1679名漢區少數民族學生.采用文化疏離感量表、中學生心理健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文化疏離感與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為促進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參考。方法整群隨機抽取青海省大通縣2所中學1679名漢區少數民族學生.采用文化疏離感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測查。結果少數民族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隨年級均呈“V”字形發展變化趨勢.且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現出更少的強迫、學習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情緒不平衡(t值分別為-2.88.-5.17.-2.82.-1.99.-2.60.P值均<0.05)。

  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中度、輕度問題檢出率(44.5%.12.5%)與漢族中學生(50.3%.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22.P<0.01).且比漢族中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傾向.更少的強迫傾向(t值分別為2.86.1.97.2.04.5.11.5.75.-13.17.P值均<0.01)。文化疏離感與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呈正相關(r=0.34.P<0.01);分層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文化孤立感(β=0.22.t=5.12)、文化分離感(β=0.19.t=4.54)、不和諧感(β=0.08.t=2.39)均正向預測心理健康.被控制感(β=-0.09.t=-2.02)負向預測心理健康(P值均<0.05)。結論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且隨年級而發展變化.初中生比高中生心理更健康.文化疏離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文化;精神衛生;回歸分析;少數民族;學生

中國臨床心理學

  心理學論文投稿刊物:《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93年,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目前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并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CSCD-C)、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核心庫同時收錄,顯示本刊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力均有顯著提升。

  文化疏離感指處于交叉文化中的個體因文化差異而對母體文化和主流文化產生分離感、孤立感、被控感、不和諧感等消極情感[1]。對于生活在我國漢區的少數民族.這種文化疏離感主要表現為民族文化與主流漢文化沖擊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心理沖突。大量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由文化差異而引發的文化認同[2-4]、文化疏離[5-7]、文化適應[8-10]均與個體心理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趙冬梅等[11]對內地西藏班中學生的研究進一步提示.文化疏離感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值得研究者探討。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作為中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長.還與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及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擬在調查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分析文化疏離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促進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1所重點中學和1所普通中學(均包含初中和高中).并在每所中學的各個年級中隨機抽取4個班級.經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中學生本人知情同意后.以班級為單位于2019年5月進行團體施測。漢族中學生的數據采集僅用于與少數民族中學生的對比分析.因而在本次測量中.各年級中2個班級采集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學生的數據.2個班級僅采集少數民族中學生的數據。

  本次施測共計發放問卷1748份.有效問卷1679份.有效率為96.05%。其中.少數民族中學生993名.漢族中學生686名.少數民族與漢族中學生在性別、年級分布上大致均衡。少數民族中學生中.男生458名.女生535名;初一學生166名.初二174名.初三171名.高一188名.高二151名.高三143名;回族學生478名.藏族學生165名.土族學生167名.蒙古族學生60名.撒拉族學生46名.其他少數民族學生77名。由心理學專業大四本科生和中學教師共同完成問卷的施測。

  1.2方法

  1.2.1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極盛等[12]編制的量表.該量表包括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簡稱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10個分維度.各有6個題目.每個題目采用1~5級評分。量表各維度得分或總分越高.說明被試各維度或總體心理狀況越不健康。該量表某維度或總分的均分小于2.說明被試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均分處于2~2.99分存在輕度問題;3~3.99分存在中度問題;4~4.99分存在較重問題;5分存在嚴重問題。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72~0.91.同質性信度為0.65~0.86.分半信度為0.63~0.87.是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測量工具[12]。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4。

  1.2.2文化疏離感量表

  采用由劉曦等[1]編制的量表.量表包括文化孤立感、文化分離感、不和諧感和被控制感等4個分維度.量表各維度得分或總分越高.說明被試文化疏離感越明顯。該量表的同質性系數為0.92.分半信度為0.74.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具有良好的構想效度[1]。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和分層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2.1.1不同學段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此次調查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中度問題的124名(12.5%).存在輕度問題的442名(44.5%)。初中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得分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初一>初二。高中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年級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高一>高二。少數民族初中生、高中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初中生在強迫、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情緒不平衡等維度得分低于高中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88.-5.17.-2.82.-1.99.-2.60.P值均<0.05)。

  2.1.2少數民族和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比較

  少數民族和漢族中學生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22.P<0.01):少數民族中學生的中度問題檢出率(12.5%)高于漢族中學生(6.9%).輕度問題檢出率(44.5%)低于漢族中學生(50.3%)。少數民族和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少數民族中學生在強迫維度得分低于漢族中學生.在敵對、人際關系敏感與緊張、抑郁、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等維度得分高于漢族中學生。

  2.2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文化疏離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文化疏離感及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r=0.14~0.40.P值均<0.01)。進一步以文化疏離感各維度為自變量、心理健康為因變量、性別和年級為控制變量的分層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漢區少數民族中學生的文化孤立感(β=0.22.t=5.12)、文化分離感(β=0.19.t=4.54)、不和諧感(β=0.08.t=2.39)、被控制感(β=-0.09.t=-2.02)對其心理健康水平均起到預測作用(F=24.81.R=0.39.R2=0.15)(P值均<0.05)。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但仍有12.5%存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雖然中度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通過自我心理調適逐步改善和消除.但仍應引起學校心理工作者的關注。不同學段比較.大通縣少數民族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趨勢相同.心理健康總分隨年級升高呈“V”字形變化.即均表現為二年級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一年級次之.三年級最低。與貴州[13]某少數民族初中生、新疆[14]兵團中學生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與羅春花[15]結果一致。可能與少數民族學生樣本大小、取樣地域局限及民族文化背景差異有關.也可能與初一高一因入學適應帶來的心理問題、初三高三臨近畢業學習壓力大等有關。高中生比初中生表現出更明顯的強迫、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情緒不平衡.可能與高中生隨著年齡增長感受到更多的學習壓力和負性情緒體驗有關。此外.從心理健康各維度看初中和高中階段也存在一定差異.需要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區別對待。

  從大通縣少數民族和漢族中學生的比較看.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中度問題檢出率更高.輕度問題檢出率更低.比漢族中學生表現出更明顯的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傾向。在漢區相同的經濟生活和教育背景下.存在著某種因素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如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母體文化與主流漢文化沖突而產生的文化疏離感。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通縣少數民族中學生的文化疏離感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且文化疏離感各維度均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證實了少數民族和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差異可能是由文化疏離感所導致的猜想.并再次驗證了多元文化環境中文化適應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沖擊往往直接影響個體心理狀態等觀點[16]。

  用阿德勒的“文化適應假說”來解釋[17].即本研究采樣地區青海省大通縣處于多民族共居的漢區文化背景中.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是少數民族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少數民族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逐漸覺察到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漢文化的差異.并在主流文化的壓力下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所以文化疏離感體驗能顯著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該結果提示漢區教育工作者.通過引導和促進少數民族中學生完成民族文化和主流漢文化的融合.降低由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疏離感.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本調查顯示.文化疏離感各維度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并不完全一致.文化孤立感、文化分離感和不和諧感對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被控制感對心理健康具有負向預測作用。說明文化疏離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較為復雜.值得進一步探討。

  4參考文獻

  [1]劉曦.楊東.漢區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疏離感的理論建構及量表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41-143.

  [2]SUINNRM.ReviewingacculturationandAsianAmericans:howac ̄culturationaffectshealth.adjustment.schoolachievement.andcoun ̄seling[J].AsianAmJPsychol.2010.1(1):5-17.

  [3]KONERUVK.WEISMANDEMAMANIAAG.FLYNNPM.etal.Acculturationandmentalhealth:currentfindingsandrecommenda ̄tionsforfutureresearch[J].ApplPrevPsychol.2007.12(2):7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