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6月0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重點探究健身類APP對構建校園文化起到的作用。從而得知:健身類APP對于校園文化是創新的平臺,也培育和提升了體育精神,推動體育與藝術的融合,培養良好體育習慣。文章中也指出了健身APP對校園文化的構建方式,比如構建常態化校園體育活動、豐富互動校園體育文化、構建體育信息化校園文化、完善校園體育文化評估體系,從而更好的實現健身類APP對校園文化的構建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文化,健身類APP,校園文化
在當前高校移動智能聯網設施普及的時代,健身類APP成為了其把健身運動與網絡活動相結合的最佳路徑之一。盡管在健身類APP的應用中,大學生的“健身動機”、“健身知識獲取動機”與“健身活動記錄動機”等“感知有用性的因素”存在著差別[1],
1健身類APP類型
1.1綜合健身類APP
所謂綜合健身類APP,即指一些具有兩種以上健身指導或督導功能的健身APP。當前比較受歡迎的如:咕咚運動、樂動力、keep健身等,以咕咚為例具有健步、跑步、騎行、登山等專業運動指導版塊;再如FitTime是專業的運動、健身、減肥與瑜伽視頻訓練類的健身APP。這類APP從最簡單的跑步健身或健步運動,到相對復雜的健美操、瑜伽指導等,最大化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多樣性健身需求,既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其穩定的健身項目興趣,也能運用直觀地健身數據及其健康分析,引導大學生開展更加科學的健身活動。
1.2專項健身APP
專項健身APP即只具有某一種健身指導或支持功能的APP,常見的有:如跑步類的春雨計步器、虎撲跑步等,舞蹈類的就愛廣場舞、跳跳舞蹈等,時尚運動類的每日瑜伽、練瑜伽等,騎行類的摩拜單車、行者騎行等。這些健身APP的選擇和運用,直接就表明了大學生對某個健身項目的喜好和興趣,且經過其健身實踐證明的有效的健身項目和指導。
2健身類APP對校園文化的構建作用
健身類APP作為大學生從虛擬網絡體育活動與現實健身運動的最佳結合體之一,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新載體,實時、交互與聯網地支持、指導、驅動和評價著,大學生的體育活動、社交活動與在校園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2.1創新校園文化載體健身類APP
作為社會體育與互聯網、移動媒體的結晶之一,在校園內被大學生自發運用和學校有組織的科學運用下,在無形之中充當了校園文化與學生健身運動之間的,文化載體、文化媒介與文化技術工具。對校園文化載體的創新作用有兩種形式:
一是,體育行為文化載體創新。健身類APP的廣泛與多類型的運用,對原本被動的校園體育活動,造成了積極、強烈與趣味性的沖擊。盡管大學生們出于個人體育學科畢業的需要,會開展針對性項目的訓練和運動,但卻是為了迎合各種考核需要。健身類APP的研發和推廣及其自身的服務功能種類,在某種意義上影響甚至決定了大學生的校園體育文化行為類型。典型創新的載體有:APP項目興趣性自覺聚集運動載體、APP系統自動排名下健身進步目標載體、APP支持下多項目多地點運動載體等,大部分學生都被APP跨越院系、年級與性別給團結起來。
二是,網絡行為文化載體創新。健身類APP作為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載體之一,直接把網絡體育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從沉溺的網游活動、追劇活動、社交活動等網絡行為文化中,轉移到健康、戶外、激情的健身行為中,把現實的娛樂運動、人生追求與健美追求等,在虛擬網絡的支持與互動下,大學生們可以在學校WiFi的支持下,一邊健身,一邊娛樂或社交、學習,或兼而有之,把網絡文化開展得更加健康與豐富,為校園文化創生信息化的引擎。
2.2培育與提升體育精神
以“智能手環和智能手機運動應用程序(APP)”等為代表的健身類APP的應用[2],為廣大用戶大學生直接建立了一個項目相同、使用方法相同、績效評估標準等要求統一的平臺,讓廣大大學生用戶在程序運用的實踐中,去體驗、培養與不斷提升在學校體育教學和常規活動中,需要培養的體育精神、體育規則和體育創新能力等校園文化素質。
其作用表現有兩種:一是,培育和提升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理念。由于健身類APP相關硬件和軟件的同一性,對于每一個運用特定相關APP健身的學生而言,只要相關軟件運行即處在一個公平、公開的運動競賽平臺上,能在網絡、軟件的支持下,不僅大學生用戶能掌握自己的運動情況,也能在相關社交功能版塊中,能橫向地比較自己和他人的運動績效,引導其能結合自己的健身活動實際,做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思考,激勵自己不斷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使自己的素質更高、更快、更強。
二是,培育和提升拼搏精神、審美能力、公德意識的良好作風和意識。任何健身項目作為需要付出體力、智力的綜合性活動,需要大學生用戶克服健身活動所產生的疲憊、肌肉酸痛、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甚至可能出現肌肉與韌帶拉傷、意外受傷等負面體驗,從欣賞美、熱愛美、尊重美與創造美的角度,在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與相互支持中,發揚不怕困難、勇敢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使健身活動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做人的激情理念。
2.3推動體育與藝術的融合
隨著健身類APP技術的升級,“運動信息可視化視覺元素中圖表樣式、色彩、字體等元素”的科學結合和靈性運用[3],為各種體育藝術創新和藝術體育的推廣,創設了從社會到學校、從專業機構到學校與從學校到社會的高效交互性平臺。結合大學生健身APP應用實際,常見的體育與藝術融合有兩種形式:
一是,體育與舞蹈藝術的融合。舞蹈類APP、瑜伽類APP等為代表的應用推廣,就是體育與藝術融合成果及其應用和推廣的,從現實到網絡、再從網絡到現實的融合實現。例如作為時尚體育藝術或藝術項目的瑜伽,在大學生時間和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持其參加專業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學的情況下,下載和應用此類APP既能讓在各種碎片化的時間內,開展技能學習和單項技能的訓練,也能讓其通過軟件的社交功能,和其他的學習者開展實時地學習和交流活動,啟發大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專業、未來的職業與興趣的體育項目融合起來,以創新適合自己體型、身體素質與未來職業實際的瑜伽技能來,把美的追求、健身鍛煉與修心養性融合在一起。值得關注的融合有:健走與體操、民族舞與體育舞蹈、體操與舞蹈、舞蹈與武術、舞蹈與體操、瑜伽與體操、瑜伽與武術等。
二是,體育與視頻表演藝術的融合。根據大學生健身類APP的應用設施以智能手機、小平板電腦等為主體的實際,在學校免費WiFi的支持下,大學生用戶既能在同類型健身APP之間,以QQ群、微信群與其他社交軟件的群體視頻聊天功能,各種直播平臺的同類工作室群體社交視頻功能,以及健身類APP的自身的群體視頻功能,開展具有技能交流、表演藝術交流與視頻藝術表演功能的活動。
既通過自己的健身活動去創新視頻直播表演藝術形式,也培養把健身活動與視頻表演結合起來,創作健身表演藝術的技巧,把具有健身類APP、健身類APP用戶的社交軟件群與直播平臺,建設為體育與藝術融合的創新、實驗和共享的校園文化平臺。尤其大學生用戶們在自己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的平臺,去展示個人健身和其他同學健身的圖片與微視頻等,打造創造美、分享美與洋溢美的網絡校園文化氛圍。
2.4培育良好體育習慣
基于健身類APP具有“暗示、體育鍛煉慣常行為、獎賞、對于刺激感和成就感的運動渴求”等激勵要素,對“人們體育鍛煉行為和習慣養成有顯著地促進作用”[4]。其表現有兩種形式:
一是,健身技能積極學習和運動習慣。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地,有對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移動媒體的依賴性。健身類APP軟件的安裝及其應用,自然會因為這種依賴性,養成一種自發的相關軟件健身項目的學習和健身習慣。包括新技能學習和運用、錯誤技能糾正性學習、生疏技能熟練性學習,以及健身APP社交功能活動中,相同健身項目應用者之間開展其他項目的推介和學習活動等。在大學生用戶的實踐中,幾乎在所有的業余時間內,都可以開展社交功能支持下的跨時空互動學習,以及同類健身APP運用者的面對面學習活動等,進而形成項目多樣、時空多樣的健康、穩定、激情的群體體育習慣。
二是,個性化健身方式創新和堅持習慣。盡管健身類APP的健身項目和技能是既定的,但作為一個獨立于他人,更獨立于建設類APP及其賴以存在的智能設施,更是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與創造性的個體,在巨大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與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們也需要結合自己的各種實際,去創作具有舒壓、娛樂、審美享受、健身的個性化健身方式。例如在運用健美操APP的時候,學生可以自己而運用此類APP音樂及其技能,開展自己喜歡的運動模式,如隨意地融入廣場舞、民族舞、現代舞、體育舞蹈等元素,瑜伽類APP健身活動中,融入鋼管舞的元素等。只要能促進大學生開展運動各種創新,學校及其內部的各種機構都應該積極地支持和推動。
3健身類APP對校園文化的構建方式
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大學生健身類APP的運用,有助于學生自發構建健身活動載體的,與支持學校有組織、有控制地構建目標性的校園文化。
3.1構建常態化校園體育活動文化
在高校既定的作息框架內,大學生靈活運用適合自己的健身類APP,去開展有目標的健身活動,以顯性的多樣性、多時段的健身運動的體育文化,使校園文化以動態的形態運轉起來。實踐中運作較好的構建方式有兩種:
一是,大學生個性化健身APP運用的健身運動。作為健身APP用戶的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在自己的作息時間內,開展適合個人身體實際和興趣的健身運動。如喜歡健美操的學生,可以在課間十分鐘的碎片時間,在教室內或教學樓的走廊上,就可以在舞蹈類健身APP的指導下開展適當的健身運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優美的運動美與健康健美的身體,去感染和帶動其他的同學,積極地開展適合自己的健身活動。
二是,官方組織性健身APP運用的健身運動。即學校、院系或社團運用整塊的時間段,組織相關學生開展群體性、一致性的健身APP健身活動。例如利用學校利用早飯前的時段,組織學生開展跑步APP督導和檢測下的晨練活動,以打造全校性的或群體性的體育文化氛圍。兩種健身APP的運用方式,有效地發揮了大學生個人和學校各種組織的互補作用,有助于常態、無縫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3.2構建多樣性互動校園體育文化
由于高校自身對學生專業和職業教育的并重特點,對于廣大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其校園健身活動或體育學習活動,以體育學科的學業畢業考核為重,健身與體育興趣的發展相對處在從屬的地位。對校園文化起到豐富的健身APP支持的體育形式有兩種:
一是,學生實時智能網絡互動體育形式。大學生在學校的免費WiFi支持下,依托微信群、QQ群、相關健身APP與直播平臺的等平臺,大學生之間可以開展相同健身項目的實時互動。如喜歡瑜伽的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可以利用在晚上睡覺之前的時間,開展宿舍瑜伽運動的視頻互動或互教互學活動,把運動技能、運動感悟與個人創新相互交流。
二是,健身APP項目與學校體育學科教學互動形式。反思大學生體質大面積下滑的現實,與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和學校規范性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差,以及脫離信息時代下的大學生生活和興趣愛好的事實有著直接的關系。有效地利用大學生對網絡和智能移動設施依賴的實際,在提高健身類APP與“用戶期望的匹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健身APP“交付內容非常豐富”的優勢[5],把各種健身類APP與體育課堂教學項目、學校常規體育活動結合起來。例如在籃球教學時,靈活利用炫光籃球APP,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籃球學習和運動的積極性。
3.3構建體育信息化校園文化
健身類APP作為智能自媒體的一種,在學校陽光體育運動和學校智能管理軟硬件的支持下,在健身類APP“科學化與均衡化內容”和“提高服務與擴展功能”的基礎上[6],開辟和建設智能化的校園文化平臺。其可以實施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學校體育教學健身類APP技術化。教師在既定的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框架內,根據不同年級的體育學科設置情況,把那些與學科教學內容一直的健身類APP,在特定的教學時段內,直接引進高校體育教學的課堂,以減少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生習慣性審美疲勞,打造智能化、趣味性的體育課堂。例如在體育舞蹈的教學時段,教師利用舞蹈教室信息化教學設置,直接下載和運用舞蹈APP,在網絡同類學習活動運用者的互動下,開展健美操的具有自主監控的學習和鍛煉活動。
二是,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健身類APP技術化。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教師打破原有教學內容的框架,直接借鑒相同內容的健身類APP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APP指導的程序、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中長跑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跟著下載跑步類APP,并運用自己的手機開展跑步的技能和競賽規則的學習活動,并在自己的智能移動設施的運用中,開展科學、有序、可控的中長跑訓練活動。
3.4構建校園體育文化評估體系
依據健身類APP的“運動綁定”“數據專業性”“科學化與個性化設計”與“重視線上賽事開展”等服務功能[7],高校需要擁有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和學校裝備相關信息技術設施的優勢,開發和建設與學生健身互動的平臺,以掌握大學生各種項目健身APP的使用績效數據,支持學校全面地評估大學生健身運動的情況。建議的運作方式有兩種:
一是,構建單項目健身數據健身APP評估體系。根據大學生運用健身類APP的類型,把健身大學生進行基本的分類,進而對其健身APP運用及其相關數據采集和分析[8],以判斷和確定其健身項目的類型、健身時間的長度、運動負荷,以及在健身活動中所發揮出了體育精神,所開展的個性化健身方式創新,大學生自身健身行為、健康狀態對周圍同學的積極影響,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二是,構建綜合性健身類APP運用評估體系。即學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對全校學生運用的各種健身APP健身數據進行采集,并對單項健身項目的學生量、學生健身效果,以及健身項目之間的學生量、學生健身績效數據等,對各種類型健身APP對大學生的健身效果、體育習慣培養與個性化體育能力培養,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和分析,以期引導開展更加適應、高效的健身活動,把科學、自信、健康、陽光、團結與創新的校園文化理念,通過各種激情的體育活動樹立并不斷提升。
以上文中的健身APP介紹,對于廣大健身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使其在預期理想的追求下,通過自己陽光、健康、團結協作、拼搏的激情運動去打造校園體育文化,以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和載體,使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之間相互哺育,這樣既能有效驅動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提升體質的健康,也更激勵其立足實際和興趣去創新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駱意.基于TAM的大學生移動健身App使用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1):72-77.
[2]何曉龍,史文越,盛張群.智能手環/手機應用程序在不同步行速度或路面中的計步有效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6):122-127.
[3]龍娟娟,閆北歌.量化自我與運動類App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J].裝飾,2017(10):105-107.
[4]劉傳海,王清梅,錢俊偉.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3):109-115.
[5]呂興洋,劉辛丹,劉宇青.跑步APP內容交付性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6):201-206.
推薦期刊:體育文化導刊是我國中文體育類的核心期刊,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主辦。《體育文化導刊》創刊于1983年,原名為《體育文史》,2002年更名為《體育文化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