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3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應該逐漸以育人育才為中心,形成學生、學術、學科為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這也引導著我們以育人育才為中心,這樣才能有效開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以分析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學科問題,這樣才能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多樣化發展,不斷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進步,這樣才能實現科學理論與服務社會的相互統一,不斷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關鍵詞:育人育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
習近平曾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體現系統性和專業性”。在哲學社會科學的五路大軍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極具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加上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所以其應以“育人育才”為學科發展中心。統觀整個學科,培育人才與學科的長遠發展關系密切;教師作為教授知識的主體,承擔著培育人才的重任;教材作為傳授知識的媒介,為培育人才提供資源;跨學科協作推動培育人才,實現學科與培育人才的共同進步;人才評估圍繞培育人才展開,檢驗人才培育質量,以人才的能動發展促進學科的發展。但是,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培育人才及學科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設置與育人育才要求
不匹配,人才培育無法適應學科實際要求社會的發展進步影響了學科發展,任何學科都要既符合學科本身的發展要求又要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設置也應如此。但是,現階段某些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設置雖滿足了現實發展要求,卻沒能促進學科的長遠發展。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但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培育的人才雖滿足了社會對人才和學科的基本要求,卻忽視了培育人才的原始目標,即培養專業人才、促進學科發展和服務社會。學科的設置與培育人才的實際不匹配,造成了人才培育困境。
一方面,隨著時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受市場驅動的影響加深,學科的設置傾向滿足市場發展要求,培育的人才偏向社會性而非學科性與專業性。這樣,人才培育的“高、精、尖”要求便得不到滿足,人才培育前景堪憂。近年來,一批哲學社會科學二級學科順應社會發展而建立,較多地滿足了社會某個領域對人才的渴求,人才培育的量得以保證,但量變有待上升為質變,“高、精、尖”人才短缺,學科長遠發展后勁不足。另一方面,學科的設置無法適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的需要,造成一定時期內學科的發展及人才的培育都停滯不前。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已基本確立,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學科體系不夠健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比較薄弱”,導致新興學術研究與交叉學術研究較難開展,學科較難縱向拓展,專業深度有限,人才培養受限。而完善學科設置能夠填補原有不足,促進學科均衡發展和育人育才縱深發展,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
二、學科教師在育人育才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
應有重視,評價與激勵措施不到位教師作為連接學科與人才培育及教材建設的橋梁,是學科建設重要的力量。教師在培育人才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自身專業知識與學科本領對培育人才有潛在的影響。而在學科實際發展中,一方面,教師的意見未在人才培育政策制定中得到采納,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被忽視。
育人育才活動受學術管理部門領導,政策制定考慮學科發展與行政監管,教師的意見不占主導,相關部門和領導不重視教師基于教學真實情況反映的問題,教師在人才培育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重視,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阻礙了教師對人才培育活動的持續投入,不利于學科和人才培育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在人才培育中投入的智力要素、知識要素及教學勞動的產出,被視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成果而非知識性收益,教師的教學產出效益長期未受重視,缺乏合理的獎勵與激勵措施。
且囿于傳統思想,培育人才活動中教師的技術性投入被低估,或被認為是職責所在而不予重視,將教師在人才培育活動中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混為一談,評價不科學,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教師培育人才的積極性;教師的待遇及津貼靜態發展,與教師培育人才中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人才激勵政策落實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師的自身利益,不利于學科人才培育的長遠發展。
三、教材建設具有片面性,無法滿足學科對人才
培育及人才自身發展的需求習近平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學科體系同教材體系密不可分。學科體系建設上不去,教材體系就上不去;反過來,教材體系上不去,學科體系就沒有后勁。”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中,人才培育服從于學科設置,教材建設又與學科設置密切相關,完善的教材建設可為人才培育提供后續力量,滿足人才培育對專業知識與本領的要求,助力學科發展。目前,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教材體系建設還存在某些問題,直接制約了學科的整體發展和人才培育。
一方面,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中,教材建設與學科和課程設置緊密相連,教材的選用與學科和課程直接綁定,教材管理缺乏自主性,教材建設無法兼顧學科對人才培育的需求。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戰略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時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學科體系與教材建設中也沒有得到充分反映,更沒有滿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人才培育向教材建設提出的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只注重教材的選取與征訂,并未結合學科的實際發展需要,也未針對人才自身發展需求對教材的實際內容展開評估。教材主管部門未能實地調研考察學科與人才培育對專業書籍的需求,教材的實用性大打折扣;且少數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照搬西方理論體系的現象,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內容相對陳舊,導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教材多但精品不多,不能為學科發展助力,學生無法從中汲取積極有益的信息,無法促進自我提升。
四、跨學科聯通不足影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
協作,限制學科與人才培育的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作為整體存在具有現實意義,各個學科作為組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部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優化協作會帶來“1+1>2”的效果,實現學科整體的繁榮發展,進而拓展人才培育的廣度與深度。然而,目前高校學科間的協作情況卻不容樂觀。
一方面,許多高校雖然設置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但各個學科僅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較少,人才培育完全局限于某個學科,造成人才培育橫向與縱向發展都受到限制,人才與學科規劃受限且單一發展,不利于學科繁榮與人才提升。以某理工類高校為例,該高校設置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但是學科數量較少,且跨學科聯通不足,缺乏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凝聚力,學科發展與人才培育停滯不前,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專業本領提升困難,人才培育前景不樂觀。
另一方面,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局限于本學科展開研究,沒有進行跨學科聯通,阻礙了學科協作,限制了人才培育的外部聯系,無法實現學科資源優化配置,人才交流與溝通不暢,無法形成凝聚機制。此外,有些高校忽視了理論聯系實際,憑主觀臆想隨意建立聯系,違背學科與人才培育的發展規律,這種情形下的學科協作毫無意義可言,人才培育也只能是句空話,阻礙學科發展與人才培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學科應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問題的不同方面進行跨學科聯通,實現學科協作,加深學科間人才培育的深度交流,真正育人育才,推動學科持續進步。
五、人才培育評價不科學導致人才培育被片面指標化
只有公正、有效的評價指標才能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培育的人才進行客觀、公正、全面、可信的評價。而在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實際中,人才培育評價尚未從學科評價中獨立出來,評價指標多參照學科評價指標,將人才培育成果簡化為某些固定指標,忽視人才培育中“人的因素”,忽視了評價的主要目的,不能有效地引導人才培育的良性發展。人才培育評價參照學科評價的量化指標將價值指標轉化為數量指標,人為簡化了評價成果與評價過程,雖達到了評價的基礎目標,卻在評價過程中忽略“人的能動作用”,為了評價而評價,失去了對人才培育評價的實際意義,無法引導學科和人才培育的發展。人才培育評價未從純學術角度展開,行政性指標參與評價已是不成文規定,忽視人才培育中的“學術因素”,脫離人才培育初衷。
人才培育評價大多由行政主管部門主持,考慮行政性指標,兼顧學科發展與高校前景,學術意味不強;同等人才培育成果參與評價,人才培育被片面指標化。這不僅人為降低了人才培育的學術性,還導致評價缺乏科學性,造成人才培育評價學術水平不高,錯誤引導人才培育向滿足行政需求發展,人才培育的“學術因素”被忽視,不利于人才培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02).
[2]顧海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J].思想理論導刊,2016,(6):26-29.
[3]何影.建立健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特點的分類評價體系[J].知與行,2016,(7):159-160.
[4]吳靜,顏吾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04-108.
[5]中宣部,教育部.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建設的意見[R].2005.
[6]韓源,縣祥.構建中國式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幾個重要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10):24-33.
推薦閱讀:馬克思教育哲學對素質教育的啟示
這篇教育教學論文投稿發表了馬克思教育哲學對素質教育的啟示,論文介紹了馬克思教育哲學的人本理論,深刻領會馬克思教育哲學對當代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探討了高校素質教育的踐行方向,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為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