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2月0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民族村寨建設和民族文化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民族特色村寨如果缺少民族文化,也就會失去個性特色,民族文化發展如果沒有特色村寨,那么將失去發展平臺。在實際操作中,只有正確應對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目標,民族文化認識才能夠全面。在民族文化發展中,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民族文化發展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下面文章結合恩施州的實際情況,對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民族文化進行研究,根據美麗鄉村建設,從共有資源,創新思路等方向淺談作者的體會。
關鍵詞: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發展,恩施州
恩施州民族特色村寨共有資源
獨有的地理、氣候、生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省湘西州接壤,東北端連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東面與湖北省宜昌市為鄰。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恩施州地勢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南部相對低下的狀態,因而有北四縣和南四縣之說。恩施全境森林覆蓋率近70%,全州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清江、酉水、沿渡河、溇水、唐巖河、郁江、忠建河(又名貢水河)、馬水河、野三河,這些河流千百年來滋養著恩施的山林田土、村寨民眾。恩施州近百個已經授牌或正在建設的民族特色村寨,共同享有四季分明的氣候、自然原始的生態和優美舒適的環境。特色濃郁的人文歷史。恩施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八百里清江流淌和傳誦著恩施千百年的人文故事和自然傳奇,全州境內的民族特色村寨擁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一個村名或地名都蘊含有傳說故事。
如:巴東縣的神龍溪、野山關;利川市的大水井、魚木寨;建始縣的高坪、石門河;恩施市的大龍潭、梭布埡;宣恩縣的彭家寨、慶陽壩;咸豐縣的唐崖、黃金洞;鶴峰縣的走馬、董家河;來鳳縣的百福司、仙佛寺等。恩施州民族特色村寨還與相鄰的宜昌、湘西、萬州、神農架等地的村落有許多不同的人文歷史和傳說故事,走進恩施一個個民族特色村寨會被那里的人文歷史深深吸引。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羌族等28個少數民族。民族特色村寨的主要特征是以民族人口、傳統文化、村落特色等為條件申報和打造的,每個特色村寨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如:恩施北四縣的民間歌舞主要以龍船調、黃四姐、女兒會、撒葉爾嗬、絲弦鑼鼓等為代表;南四縣的民間歌舞主要以擺手舞、高腔山歌、耍耍、八寶銅鈴、三棒鼓、板凳龍等為代表;民俗節慶活動大同小異,如社日、祝米酒、過月半、女兒會、過小年等;飲食菜肴上除有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羌族人集中居住的村寨有些不同外,其他均是以土家族生活飲食習慣為主,如臘肉、油茶湯、合渣、油豆腐、酸菜、炸廣椒等;居住房屋基本是以土家族的干欄式木質吊腳樓等建筑為主,有上百幾十戶聚住的村寨或院落,更多的是十余戶或幾戶或單家獨戶分散式居住。
文化為魂、人才為基的創新思路,尋找特色村寨保護與建設的結合點。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以保護為出發點,以文化為支撐點,以促進發展為落腳點。有效的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和發展,是要尋求其保護與建設互補互利的結合點。近年來,恩施州各縣(市)在打造和建設民族特色村寨中,對有條件的特色村寨嘗試著結合鄉村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以自然生態為條件,以民族文化樹形象,以地方特色創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果。
如:巴東縣以峽谷山水、纖夫文化打造的神龍溪;利川市以土家傳奇、自然風光打造的魚木寨;恩施市以侗族風情、茶園風光打造的楓香坡;建始縣以自然山水、原始生態打造的石門河;咸豐縣以自然村落、羌族文化打造的麻柳溪;宣恩縣以貢茶基地、歷史文化打造的伍家臺;鶴峰縣以原始生態、自然河水打造的董家河;來鳳縣以古楊梅、土家村落打造的楊梅古寨等。然而,在進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對需要重點保護的古院落、古河道、古樹及老民居、老作坊、老地名等,還存在人為的改變、損壞、變賣或易名等。如:有的村或村民按照新民居樣式改造老民居;有的在古院落中修建新樓房;有的在自然溪河上改道或修建高壩河堤;有的在古河道邊建釣魚臺或新樓房;有的賣掉古樹或老民房等等。
可見,對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要有政策措施和建設規劃,更要不斷尋求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建設的結合點,既要做到有效保護,又能夯實建設平臺,在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建設中,呈現出有規矩、有特色、有層次的良好局面。以文化為魂,因地制宜精心打磨民族文化資源。恩施州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豐厚而多彩,人文資源富集,有的以傳統山民歌見長,有的以傳統手工藝見長,有的以民間舞蹈見長等。如果從文化差異性、特異性、特色化的追求來看,從有利于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需求出發,因地制宜精心打磨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勢在必行。根據民族特色村寨自身條件制定民族文化發展規劃。依據村寨文化資源的實際情況,明確文化發展方向和重點進行規劃和打造。
著重從村寨之間不同文化資源入手,做大、做強、做精。山歌強就做大山歌普及的文章;民間舞蹈有基礎就組建村級文藝隊伍;民間手工藝好就以手工藝來謀劃產業、做精民間工藝品、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傳統建筑突出就圍繞建筑打造看點和亮點;文化厚重就創立文化品牌等等。從民族文化發展上,需要樹立挖掘、傳承、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的新理念。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觀念、愛好等都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年輕人更是追隨時代。很多傳統民族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需要在其根基和源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或改進,如表演形式、表現內容、形象包裝、工藝水平等等。以人才為基,發掘培育、建立健全民族文化隊伍。
民族文化發展離不了民族文化隊伍。一是民族特色村寨需要挖掘、發現、推出民間老藝人、傳統手工藝師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特色村寨因他們而出彩,同時又要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帶動和培訓民族文化隊伍。二是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引進文藝人才,學習外地文化經驗,帶動培訓村民文化隊伍,提高民族文化隊伍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以村寨為基礎,依靠村級組織、優秀藝人和文化骨干,建立健全民族文化隊伍,定期組織文化或培訓活動,利用民族民俗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文藝活動,進而不斷推動民族文化發展。實
現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民族文化發展雙贏
恩施州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借助民族文化走鄉村旅游之路的前景看好。近年來,恩施州先后在條件較成熟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結合鄉村旅游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成功打造建設了“恩施大峽谷”“建始石門河”“宣恩伍家臺”“來鳳楊梅古寨”等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在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增加村民就業和增收門路、推動鄉村精準扶貧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經驗。
用“特色為形”理念統籌規劃。恩施州民族特色村寨在進行建設開發中,需要一個統籌規劃和設計,特別要在“特色為形”上做好文章,做出精彩。一是以全州、縣(市)、鄉(鎮)實行全局式規劃,有重點地布局鄉村旅游景區,不可一擁而上,都來做鄉村旅游,造成景觀雷同和資源破壞。二是對確定開發鄉村旅游的特色村寨,運用“全域旅游”的理念,由全村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最具特色的山水、生態、文化、食宿、產品等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以求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三是不斷對特色村寨質量的提升,提升村民民族意識、文化自信,努力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建設成一個生態文化要素完備、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文環境文明和諧,且具有恩施地域風格的特色村寨。樹“恩施生態”品牌打造精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恩施州的自然生態和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優勢資源,在全面建設打造中,需要樹立“恩施生態”品牌意識,保護好自然良好生態環境,做到對山林植被、水源河流、村莊形態等不被人為的損壞和改變;在農業或工業項目的實施中,服從特色村寨規劃開展;在小河流域治理項目的實施中,修筑河堤時與村寨環境相協調,不建高堤、不改河道;在民族文化挖掘、傳承、創新、發展過程中,注重原生態文化的保護,更要有精品意識和特色理念,尋求村寨間文化的差異性,做成精品,突出特色,創立品牌。走“永續發展”之路實現雙贏。“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遵循黨的十九大指明的發展方向,我們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民族文化發展中,必須按照這個要求和理念,去規劃設計和建設發展。一是對特色村寨的保護要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和政策規定及村規民約;二是對特色村寨建設要結合鄉村旅游開發和精準扶貧———有中長期的科學規劃,有可操作性強的建設藍本,有一定保障的資金投入;三是對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一是保護、二要創新、三求發展,形成“一村一品”式特色村寨;四是對參與其中的干部群眾要有文化自信、綜合素質、旅游服務、言行儀表等多方面的要求和培訓及引導,對優秀民族民間藝人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供展示平臺,給予適當獎勵,鼓勵傳、幫、帶文化傳人和新人。
總之,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民族文化發展是一種手段和形式,其最終目的是通過結合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旅游開發等多種渠道,建成村寨整潔富有、基礎設施完備、文化生活豐富的美麗鄉村實現建設和發展雙贏,走向“永續發展”之路,讓恩施各民族群眾早日如期奔向共同致富、美滿幸福、文明和諧的全面小康。
推薦閱讀:民族文學推向國際過程中的文化傳遞原則
中國民族文學作品的國際傳播應滿足文化的傳遞,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形象塑造,突破他人的話語體系,提升文化影響力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