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6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下面是兩篇文化類論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圖像思維如何建立中醫象思維,中醫象思維的形成需要借鑒圖像思維的方式,能培養出中醫獨特的“象”思維。第二篇論文探討了傳統文化符號的借用與重構,運用互聯網思維,使動畫電影呈現出鮮明的互聯網氣質。
《圖像思維如何建立中醫象思維》
[摘要]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以“象”為基本元素的象思維作為中醫的重要思維方式,與以“圖像”為基礎的思維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指導著中醫通過特殊的物象、圖像來進行思維。我們認為,中醫象思維的形成需要借鑒圖像思維的方式,利用人腦所具有的聯想、想象的機能,將先入為主的語言概念轉為以精氣、陰陽、五行、藏象理論中的物象之變化來類比人的生理、病理,再利用在腦海中所形成的圖像進行中醫理、法、方、藥的思考。只有重拾圖像思維的能力,才能培養出中醫獨特的“象”思維。
[關鍵詞]中醫;象思維;圖像思維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屬于人腦機能對于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而以意識為基礎的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其建立在人腦固有的成像、語言、感覺能力之上,是以大腦感知的對象為基礎,通過分析、綜合、邏輯、推理、判斷等方式,發現或概括出事物現象之間復雜聯系的大腦運作活動。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思維的形成過程與大腦認識活動的“觀念”形成原理相同,是物質“移入”人腦,經由人腦改造的過程。物質“移入”人腦并改造的途徑,主要分為具象思維[1]和抽象思維兩類,而具象思維的主體部分與“象”思維一致,均以具體的圖像、文字作為思維的基礎。兩類的思維方式均產生于物質世界的長期發展,并長期存在及發展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活動中的各個領域,其中具象思維出現的時期遠早于抽象思維。中醫學在形成之初受到當時人類思維方式的影響,故以“象”思維為基礎,因此,探究中醫“象”思維對于認識、運用中醫及領悟中醫獨特的思維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1象思維與圖像思維
“象”字,狹義指代動物大象之形象,廣義則指眼見之形象,如天、地、人以及萬事萬物之形象。“象思維”一詞由哲學家王樹人先生提出,并為中醫學術界所接受。所謂“象思維”,就是以象為基本元素的思維[2],而有別于以概念為基本元素的抽象思維,并非把事物的一切可感形象抽調后得到的反映事物內在本質的思維形式,而是可以直接以“圖像”的方式,通過人腦對圖像的聯想、想象、比類等方式來思考和概括事物變化、本性及相關聯系的一種思維方式。從“象”形漢字來看,其形成便是物象簡化的表達,所形成的單個漢字亦是一幅圖像。象形文字產生的過程是圖像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以原本記憶于腦中的物象、圖像為基礎,人腦機能使物象變動形成圖像思維再通過抽象思維,將事物的物象簡化并轉變為抽象后的漢字圖像。
華夏文化中各種各樣的中國特色創作形象,如各類仙魔雕塑、樓閣建筑、水墨圖畫及漢字文藝作品等等,亦無不體現著中國“象”思維方式的特色,以具體的意象姿態承載著中國人腦中獨特的思維文化。概念思維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原始的思維方式都是意象思維[2],隨著語言、文字的產生,意象思維才開始分化出抽象、邏輯思維,再發展形成“象”思維和概念思維兩大類。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遵循著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在遠古時代,人類只能以圖像為記憶點,通過五官感覺收集世界萬物的信息,以視覺為主體,從而獲得“象”思維的第一個基礎———物象,腦中物象的變化產生了人類最基礎的思維方式。隨著人類智慧的進步,人類逐漸將腦中之象轉變為語言,隨后再轉變為象形文字,借助物象的主體來抽象、構建文字,以形表意,形成了象思維的第二個基礎———文字。
因此,漢字是“象”思維的產物[3],單個漢字也包含著最原始而形象的思維方式,再由多個漢字形成連續的思維,進一步則形成抽象的概念思維。據考古研究發現,最早出現的人類距今約500萬年前,而語言、文字的出現距今約幾萬年,可以推斷人類運用與鍛煉象思維的時間是遠長于抽象邏輯思維,因而人類大腦所開發出來的圖像思維記憶能力應大于抽象邏輯思維記憶能力。譬如,人腦若不借助外用工具,如筆、紙、墨等,卻可以運用腦中的圖像來記憶大量的信息,如中世紀的羅馬房間記憶法,便是利用人腦中已記憶牢固的圖像,通過聯想、想象將要記憶的數字與圖像連接,從而記憶大量數字。鑒于此,探究象思維對于發展人的思維能力的意義深遠。但是目前學者對于象思維過程的定義尚沒有統一,僅有少部分明確指出象思維是以物象、圖像來進行思維的。
于春海[4]提出,取象思維方式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象,以想象為媒介,運用客觀世界具體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號進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方法進行思維。梁永林等[5]認為,以象思維指運用帶有直觀、形象、感性的圖像、符號等象工具來揭示認知世界的本質規律,通過類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認知世界聯系的思維方式。邢玉瑞[6]將象思維界定為:以客觀事物自然整體顯現于外的現象為依據,以物象或意象(帶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號)為工具,運用直覺、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方法,以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把握對象世界的普遍聯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維方式。故我們認為,象為基本元素的象思維與以“圖像”為基礎的思維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然而中國現代教育受著西方文明的影響,以象思維為基礎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不再重視象文化的基礎教育,包括右腦的圖像、想象思維能力的鍛煉,而是追求科學,以語言邏輯、概念、抽象等為主導思維,也因此造成很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真諦。
2象思維的運用
中醫源于中國古代文明,屬于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擁有獨特的象思維元素及理念,其內涵豐富,形成與發展均離不開象思維。通過掌握中醫“象”,以象思維的方式思考,才能深入地理解中醫理論。《周易•系辭傳下》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指出中國古代先哲通過觀物取象,將復雜的“象”分類為“八卦”,以“八卦”類推相似事物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象”思維的方式來認識天地萬物。吳潤秋等[7]認為,《黃帝內經》應用象思維方法,通過觀象認識天地之道,解釋人體之理,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形精之動,猶根本之于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天、地、云、雨之氣的轉化,推演出人體水液代謝的規律,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素問•五臟生成》記載的“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傳達著以具有類比特性的象思維在中醫藏象學的應用。此類著作均是中醫理論形成的基礎,取類比象[8]無不展示著中醫“象”思維的魅力,亦啟示著后來學者應以象思維來學習中醫。關于“象”思維之“象”的界定,按人類認識事物發展過程可分為物態之象、功能之象、規律之象等;按人類思維構成要素又可分為客體之象、工具之象、認知之象。邢玉瑞[9]指出,“象”是客體的整體信息及其在人大腦中的反映與創造,總體上可分為自然物象與人工意象,后者包括符號意象與觀念意象。毛嘉陵等[10]認為,中醫象思維就是通過觀察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征象,運用聯想、比喻、比對、象征、類推以及陰陽五行等推理模式進行演繹,以揣測、分析體內的生理、病理。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獲得的癥狀、體征,便是患者的體驗及醫生的感知所形成的完整“物象”,可以反映人體在各種外來影響與自身因素相互作用下的陰陽變化,歸納出相關物象證候,從而指導中醫處方用藥。
然而中醫象思維的作用不僅限于此,其與西方醫學邏輯思維相比,更具有活力、創造性、包容性[11],可以充分調動并建立人腦的知識網絡,因其憑借人腦擅長記憶圖像的能力,既能夠以“象”為思維的基礎,又可以利用文字邏輯方法不斷地延伸拓展,其運用方法可借鑒西方的“思維導圖”[12],運用圖片記憶提升知識儲備能力,采取圖文并重的技巧,將各級知識內容轉化為圖像,從而將知識表達變得形象而生動。不同的是中醫象思維擁有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借助陰、陽、木、火、土、金、水等基礎自然物象及其所含的規律,在腦中形成中醫的“象”進行思考,得出中醫治病的特色方法,諸如“風邪襲上”“提壺揭蓋”“釜底抽薪”“增液行舟”“瀉南補北”“風能勝濕”等象思維方法。
同時陰陽、五行學說貫通了對功能上相似相通事物的共同體驗,所以能在醫學、藝術、技術以至社會生活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也因此中醫具有了獨特的象思維元素。我們認為,中醫“象”思維形成的關鍵在于改變個人的思維模式,由先入為主的概念思維,轉為將癥狀、體征等比類為人腦中具體的物象,以此“象”進行思考。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通過癥狀來把握人的生理、病理之時,先利用陰陽、五行理論將癥狀轉化為圖像,在頭腦中構建一幅包含木、火、土、金、水的自然圖畫,然后以此“象”為思考的中心點,而不是以文字概念為起點,進行聯想、演繹、推理,如火性炎上,聯想到火勢的蔓延,波及的范圍,再借助于邏輯思維去尋找解救的方法的圖像,如水克火、釜底抽薪等,從而類比出相應的方劑、藥物。
在研究中醫的過程中,借助中醫象思維元素的獨特原理,如“風能勝濕”[13]、“提壺揭蓋、增水行舟”[14],提出獨特的研究方向,通過科學實驗論證中醫理論的有效性。中醫象思維是客觀與心中之象的聯想、轉化與聯系的過程,是將獲取客觀信息轉化為人腦中的“意象”而產生的思維。以腦中圖像為基礎進行思考,可利用人豐富的想象力與聯想力,調動人腦中儲備的知識。但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受到左腦為語言優勢半球觀念及現代教育的影響,因此,只有通過長期訓練終止邏輯思維的能力,才能轉變為象思維的先導思維。象思維是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智慧,而邏輯概念思維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智慧,也只有以象思維為先導,繼而以邏輯思維為發展方式,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人腦的潛能,進一步認識中醫、改造中醫、發揚中醫。總之,中醫象思維是以象進行思考的哲學,需要學習如何運用象,培養在腦中建立、記憶象的能力,通過把握腦中之象以推論、演繹物象的變化,體會物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系,進而到理解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與自然的象的復雜聯系,再將其原理更好地運用到中醫臨床。
參考文獻
[1]魏玉龍.具象思維的形成、發展和研究[J].中醫學報,2009,24(6):18-20.
[2]姚春鵬.象思維的基本特點[J].中醫雜志,2014,55(18):1531-1534.
[3]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維的路徑[J].天津中醫藥,2011,28(1):1-4.
[4]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代價值討論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6-81.
[5]梁永林,劉稼,李蘭珍,等.象思維是中醫理論的思維方式[N].中國中醫藥報,2010-11-01(3).
[6]邢玉瑞.中醫象思維的概念[J].中醫雜志,2014,55(10):811-814.
[7]吳潤秋,楊紹華.《黃帝內經》象思維之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07,23(1):57-61.
[8]宋秒,李如輝,王棟.取象比類方法在藏象學說中的運用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12):859-860.
[9]邢玉瑞.象思維之“象”的含義[J].中醫雜志,2014,55(4):271-273.
[10]毛嘉陵,王晨.中醫象思維的文化解讀[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2):4-7.
[11]王樹人.中國象思維與西方概念思維之比較[J].學術研究,2004(10):5-15.
[12]高燕魯.診斷學臨床實驗中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23(8):10-12.
[13]李伯華,張蒼,張廣中,等.取類比象在皮膚病濕邪與除濕治法教學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6):1512-1513.
[14]林海飛,鄭鄲鄯,黃麗娜.提壺揭蓋法合增水行舟法治療癌痛用阿片藥致陰虧燥熱型便秘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3):705-707.
作者:王小強 白雪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傳統文化符號的借用與重構》
提要:傳統文化符號是民族歷史上沉淀下來的代表性形象元素,具有高度凝練的文化內蘊,在動畫電影中得到大量應用。互聯網時代觀眾的審美偏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直接套用難以引起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動畫電影借用了傳統文化符號的某些文化背景,融入草根視角的人性化價值取向、采用生活化的真實情感表達,視覺形式上營造精美的空間語境、拼貼流行的視覺要素,迎合了網生代觀眾的心理預期。
關鍵詞:動畫電影;傳統文化符號;價值取向;情感;視覺要素
互聯網廣泛深入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造成深刻的影響,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顛覆了傳統媒介信息單向流動的傳受關系,受眾的權力和主動性不斷提升,人們習慣于互動、對話的交流方式。在這樣的語境下,動畫電影創作應以觀眾為中心,創作者和觀眾應當建立互為依存、相互尊重的關系,以平等、親近、體貼作為出發點,給觀眾以人文關懷。傳統文化符號,是民族歷史上長時間沉淀下來的代表性形象元素,具有高度凝練的文化內蘊,是民族文明在長期孕育、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映了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觀、信仰、情感等方面的特質,在動畫電影中得到大量應用,如被稱為“現象級”的動畫大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借用國人耳熟能詳的孫悟空、唐僧等符號;《小門神》則完全是中國各種民俗文化符號的堆砌與演繹。
傳統文化符號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語境,離不開民族區域的人們在某段時期內對它的不斷增飾,使之最終以一個“復合體”的姿態呈現出來,如《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身上那種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與明代中后期社會新思潮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1)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符號應當進行加工、改造,融入時代精神,才能與觀眾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唐僧等傳統文化符號及其內涵與《西游記》原著中的形態、意涵有根本性的區別,影片僅僅借用了傳統文化符號的某些文化背景,在價值取向、情感表達、空間語境、視覺要素等方面植入了互聯網思維與氣質。
一、融入草根視角的人性價值取向
互聯網的網狀結構呈現出如下特點:每個節點都呈發散性,網民與網民之間能夠自由連接,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取交流的對象,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關注的內容,個性需要得到充分滿足,個體的話語權得到彰顯,傳統文化的中心化、權威化被漸漸消解。同時,在信息化浪潮沖擊下,由于各種不同觀點不斷碰撞、社會觀念變化快,節奏緊張的城市生活給年輕人群帶來巨大的社會壓力。由此,互聯網時代的動畫電影創作逐漸回避嚴肅的意識形態化的主題,放棄對崇高形象的追求,轉而尋求更加輕松的話題,關注平常人的生活、感受,給觀眾帶來身心愉悅的體驗,為觀眾提供悉心的人性關懷。與傳統的好萊塢電影相比,互聯網時代動畫電影中的人性表達帶有明顯的草根視角特征。主角往往是遭遇挫敗、落寞的英雄人物,或出身平凡卻又不滿于現狀的草根,因為普通觀眾更希望從電影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影子。如《西游記》原著中的孫悟空,本為靈石所生,由石猴到猴王階段活潑好動、自由自在、勇于探索;大鬧天空階段心高氣傲、斗志高昂、叛逆反抗;護送唐僧取經階段則是善惡分明、正義直率,小說中的孫悟空集人性、獸性、神性于一身,神通廣大、機智靈活,重點突出“神”性。相比之下,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大圣雖然具有獸的外形特征,傳達出的卻是友愛、善良、溫情等人性情懷。
由于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大圣心情極度低落、沮喪,失去信心、斗志,在江流兒一再鼓勵、感動之下,終于恢復法力,戰勝妖王;對江流兒的態度也由不理睬、逃避到關心,再到自覺守護,故事層層推進,體現出大圣思想的嬗變過程;大圣除妖不僅沒有菩薩、神仙的協助,還被如來奪去了法力,處于壓抑狀態之下,但最終成功突破強大的阻力,完成了不讓妖王靠近江流兒的任務,英雄的成長歷程契合了互聯網時代草根對自己生存狀態的感知和對未來的期望。《西游記》原著重點突出唐僧意志堅定、虔誠苦行、慈悲為懷的特征,唐僧德行高遠,修養深厚,沒有個人欲求,對佛家有虔誠的態度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唐僧身上具有圣人的品質,對人性的表現主要集中于膽小懦弱、是非不分、剛愎自用,甚至自私自利等人的脆弱面。
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江流兒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逃離山妖的重重圍堵;還充滿愛心,對身邊人關心、體貼;有時也心不在焉、念錯佛經,從小說中的圣人變成觀眾身邊的凡人,通過自己的言行,激勵大圣戰敗妖王,拯救小女孩與眾多即將成為祭祀品的小孩,最終成為劇中的靈魂人物。這樣的價值觀更能感動當代觀眾。《小門神》中的門神是當今草根職場奮斗的寫照。由于人間不再關注神仙,神界經濟蕭條,門神面臨下崗失業的危險,門神郁壘出于個人的自私自利,決定去人間放出惡魔“年”,以證明門神的價值。行動過程中遇到的小鎮上單親母女小英和雨兒,使他終于認識到自己的行動所帶來的危害,在兄弟的幫助下,制服惡魔,重新煥發青春。郁壘在失業危機面前,人性的弱點顯露出來,給人間帶來災難,連帶兄弟受到處分,經歷重重險阻和劫難之后,最終完成思想、認識的轉變,人性正面、積極的品性戰勝人性惡的一面,影片的價值觀得到彰顯,網生代年輕觀眾通過自我解嘲的方式獲得了內心的寬慰與滿足。
二、融合生活化的情感表達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無處不在,人們被網絡所控制,生活、工作離不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將自己即時的心情、身邊發生的事上傳到網絡,并與熟識的朋友或陌生人分享彼此的快樂感受,已成為很多網民的習慣性行為。網絡與現實的邊界常常被忽略,彼此融為一體,生活成為網絡的鏡像,人們在生活化的圖像與視頻中無法自拔。傳統文化符號對情感的表達有其特定的文化語境,傳達出特定時期中國人的某種喜好,或寄托美好愿望,或體現民族智慧;互聯網時代動畫電影中通過采用真實細膩的生活化情感表達,使傳統文化符號的原有意指與當今的時代情感相融合,形成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吸引了微時代觀眾的關注,觸動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
如《西游記》原著中的大圣勇敢好斗、桀驁不馴、本領高強、有正義感,但缺乏充分的個人情感刻畫,而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大圣卻像鄰家大叔,情感豐富。大圣經歷挫折后變得不自信、冷漠、狂躁;“小屁孩”的問題總是很多,江流兒一連串“二郎神、巨靈神、四大天王、哪吒、托塔天王”的問題,使大圣近乎崩潰;手腕上的鐵鏈使大圣的法力受到約束,為了不讓江流兒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躲著江流兒砸手腕上的鐵鏈,卻丑態盡出。大圣這種從經歷挫折后的失落、迷茫到重新振作的情感歷程,是普通人生活中的情感經歷在動畫電影中的再現。影片中的江流兒則能讓觀眾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天真、充滿愛心,對大圣盲目相信、崇拜,和大圣之間不再是因為達成去西天取經的功利性交易,而是大圣被江流兒的真誠、勇敢所感動,他們之間已經不是師徒,而是彼此平等而又知心的朋友。
好萊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中阿寶與生父相見的片段,僅僅設計了在大街上偶遇比自己還能吃的生父的鏡頭,沒有著重渲染失散多年后沉重的重逢時刻,只有父子親情的自然流露,猶如生活中的片段。父愛是深沉的、理智的,相處二十年,養父大鵝對阿寶產生深深的父愛,而當親生父親要從身邊帶走阿寶時,他內心的焦慮、失落感非常強烈,影片通過大鵝丟下祖傳的面館,偷偷藏在行李包中陪伴阿寶跋山涉水到達熊貓村,及大鵝臨行前精心準備了阿寶喜歡的食品等情節加以體現。在熊貓村,村民熱情教阿寶學習滾動技能、手抓食物、交往禮儀等,給阿寶帶來了一段浪漫美好的時光。如此等等真實而自然,沒有刻意的雕飾,使動畫影片中假定性的角色符號,通過接近紀實性的肢體動作與表情表達出生活化的真實情感。
三、營造精美的影像空間
互聯網時代,人們偏好在娛樂化、趣味化中接受信息,由數字高科技所營造的奇觀畫面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能夠快速抓住觀眾眼球,使觀眾獲得愉悅、震撼的視聽體驗。互聯網傳播的即時性與社交媒體分享的便捷性,增加了奇觀影像的流動速度,由新技術奇觀所創造的新鮮感很快會被新的景觀所替代,觀眾的審美接受閾值不斷攀升。動畫電影借助數字高新技術,為觀眾提供精美亮麗的銀幕奇觀,通過對真實場景的提煉與虛構來層層強化觀眾心靈體驗的臨場感,形成對現實社會乃至心靈景觀的鏈接。運用傳統文化符號創建奇觀空間的主要方式有傳統文化符號的意象化,以及與自然景觀的融合。由傳統文化符號的意象化重置而形成奇觀空間,符號并未脫離其原生的文化語境,僅在布置形式上依據劇情進行了重構。如《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開始段落中,江流兒從小生活的長安城清新閑適,近景描寫了皮影戲、祥云等傳統文化符號,隨著鏡頭向上移動,大全景展示了吊腳樓、亭臺、拱橋、桃花等景物,建筑物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向遠處延伸,空間幽遠,視覺震撼力強。
吊腳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屬純木結構建筑,依山就勢,是土家族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吊腳樓不僅展示了土家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而且蘊含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風水觀念和民族倫理道德等內容。(3)動畫電影中吊腳樓的居住、使用功能消退,但保留了基本外形與依山而建的動勢,強調視覺效果、表意功能,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畫面中遠處翻動著的怪異云層,深藍壓抑的色調,為山妖的出現營造出神秘的氣氛;而龐大的樓群氣勢,精彩的民間藝人演出,閑適自如的市民,為凸顯山妖突然來襲、城市遭到破壞、幼小嬰兒被抓時的兇惡、殘暴做了大量鋪墊。傳統文化符號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不會產生文化語境的沖突,兩者的有機融合可以形成新的奇觀,文化符號被賦予新的內涵。
《功夫熊貓3》中大量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自然景觀形成新的意境,畫面質感通透、色彩飽和、層次分明、富含意味,將中國傳統美學思維發揮到極致。熊貓村的設計以四川的青城山為參照,遠處的雪山,近處的小橋、溪水、怪石、亭子、燈籠,中式建筑的綠色屋頂與草地互相呼應,圓滾滾的熊貓在綠樹、怪石中移動,呈現出一片安靜祥和、天人合一的景象。熊貓村的每只熊貓都穿著中國的傳統服裝,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熊貓村的建筑、廟宇的屋檐、房梁、廊坊等散發著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韻味;龍、八卦等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圖騰符號被大量應用;毽子、面條、包子等生活飲食元素都滲透著濃濃的中華民俗風情,傳遞著東方的審美與智慧。傳統文化符號具有明顯的文化標識性,與優美的自然要素組合,借由數字技術建模與渲染的凸顯,呈現出清新、靈性之美,散發著時代氣息,實現了經由在地文化與歷史經驗滋養而生的“心靈景觀”。
四、拼貼流行的視覺要素
拼貼源于后現代繪畫技法,是將不同時空,或沒有因果聯系的事物組合在一起產生荒誕、有趣或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充滿不確定性、無秩序性與非線性。移動互聯網發送和接收視頻、文字的便捷性,及信息傳播速度的快捷、內容的更多元,使碎片化、淺表化成為這個時代獲取信息的典型特征,人們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源于對碎片的拼貼組接,拼貼思維成為人們認知事物的基本方式,對拼貼風格的藝術作品也樂于接受。同時,互聯網降低了動畫創作的進入門檻,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動畫素材和聲音資源,還有優酷、土豆、愛奇藝、微博等視頻作品的便捷傳播渠道,方便了動畫作者對素材、經典文化符號進行簡單拼貼、重組,發布到互聯網,不僅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還由此獲得了交流、分享甚至走向商業化的機會。
拼貼手法看似膚淺,但卻具有真實、開放、多元的時代特點,創作者與觀眾的合謀,使拼貼成為動畫電影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時甚至成為整部影片的主要特色。如,由網絡漫畫改編的《十萬個冷笑話》即是將中西文化中的經典形象要素進行拼貼重組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動畫電影中文化符號的拼貼,是根據故事發展的需要將不同語境中的符號重組,形成新的具有沖突的場景,或對流行的視覺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人物形象。1.利用不同語境文化符號的沖突語境對符號意義的生成具有重要影響。文化符號由一種文化語境進入到一個新的文化語境中,符號的外延并未發生改變,所指涉的內涵卻發生了變化,這種新的內涵和它最初的意義之間有一定關聯,但存在某種程度的斷裂,因而形成戲劇性的沖突,成為影片故事向前發展的動力。
如《小門神》中營造了神界與人間兩個世界,門神神荼從灶臺爬出,遇到小英、雨兒母女,神荼身著傳統服飾與母女當代服飾、現代家庭居室環境形成反差,暗示了人間與神界的隔閡與距離。在接下來的鏡頭中,廣場上的人群熟練跳著現代舞蹈,來自神界的神荼由開始的茫然,到自如的舞動,最后成為整場的焦點,人和神相處和諧。拼貼形成的矛盾與沖突,造成觀眾內心的張力,歡樂的氛圍使這種緊張感得到釋放。而將文化符號抽離原生的文化語境,與其他的文化符號相互組合在一個異質的空間中,則會產生一種充滿荒誕、無理、黑色幽默和詼諧搞笑的藝術氛圍。《小門神》中神界凌霄寶殿的建筑風格按照朝代的更替,由下部到上部逐漸變化,從下端的上古、漢代、唐宋、明清風格,到最頂端的現代玻璃幕墻摩天樓,通過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建筑的拼貼,不僅體現了人間對神界的敬奉的長遠歷史,為郁壘難以接受下崗進而反叛提供了暗示,還為培訓師的滑稽出場營造了氛圍。2.符號視覺要素的相互拼貼提取文化符號的某些視覺要素,重新整合成新的符號,可以使各形式要素之間形成矛盾、對立的關系,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呈現鮮明的割裂狀態,帶給觀眾以新鮮感。
(5)經典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的哪吒結合中國戲劇元素,設計了挽著兩個發髻、手持乾坤圈、腰裹紅綢混天綾、厚嘴唇、細眉大眼的孩童形象,他性情剛烈、懲惡除奸;《十萬個冷笑話》中的哪吒保留了經典動畫形象的細眉大眼、發髻等頭部形態要素,增加了長睫毛、瞳孔虹膜、網絡表情式的嘴巴,面部神態顯得更加可愛,肢體卻拼接了好萊塢電影形象綠巨人的成年男性身體,健壯有力、肌肉感強烈,但性格溫順、行動遲緩。哪吒形象視覺要素的生硬組合,對經典角色形象的簡單解構,雖然獲得了很多年輕觀眾的認同,但也受到許多專業人士的批評。如果人物形象各個要素之間的距離關系明確或符合邏輯,符號意義的指涉就不會產生嚴重沖突或分裂的狀態,從而形成內在的統一感,減少由僵硬拼貼形成的生硬感。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妖王與大圣打斗時烏紗帽掉落,頭發松散,成為京劇臉譜與日本漫畫頭發的拼貼,觀眾并未產生強烈的拼湊感,頭發、面部、服飾的色彩具有統一感,視覺上對抗的力量退隱。所以,優秀的拼貼設計作品中各種要素既要自由、奔放,充滿了動感,同時又不失嚴謹與和諧。在新鮮活潑的形式中,觀眾可以充分領略到作者豐富奇異的感知力、創造力和想象力,體味到其中蘊含的美學內涵。結語動畫電影中傳統文化符號在被借用與重構的過程中,形式與內涵都發生了變化,脫離了原生的文化語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消解與顛覆。但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改造,使其呈現出新的面貌,適應了互聯網時代的要求,迎合了年輕觀眾在互聯網時代審美偏好的遷移與嬗變,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傳播力。獲得觀眾認可的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十萬個冷笑話》等,即是對傳統文化符號進行的當代改造。在借用傳統文化符號的同時,融入具有時代特色的價值觀、情感、性格以及思維,并采用當代的語言表達方式,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作者:羅業云
推薦閱讀:《時代文學》(半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