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文學論文當今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的批判與反思分析

時間:2016年12月1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文學本質問題是文學理論學科的基本問題,它影響到我們對文學的認知以及基于這一認知的價值判斷,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文學論文投稿:探究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批判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要:文學本質一直是文學研究者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對象。本文對文
  文學本質問題是文學理論學科的基本問題,它影響到我們對文學的認知以及基于這一認知的價值判斷,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文學論文投稿:探究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批判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文學論文
 
  摘要:文學本質一直是文學研究者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對象。本文對文學本質問題的考察,很大程度上,是置于當代語境之中。當前,文藝學界正在如火如荼地討論文學"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做批判性反思,并試圖構建合理的文學本質觀。
 
  自亞里士多德起,本質主義就存在于哲學和藝術領域。悠久的發展歷史使得本質主義這一概念具有豐富而復雜的內涵。要把握本質主義這一概念的具體理論內涵,必須厘清本質這一概念,并從本質產生的源頭及發展過程來探索本質主義的產生和形成。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和"范疇論"為本質主義建立起理論基石。在對本質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本質的存在是本質主義產生的內在根據,而本質主義正是在對本質追問的過程中人類思維能力的形成與展現。
 
  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是哲學領域中的本質主義作用于文學領域的結果。本質主義文學思想以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文學本體論為基礎,將文學本質論推崇為一種形而上的"真理"觀念。因而它的思維傾向主要反映在"本質追問""二元對立"以及"絕對論"三個方面。就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生成背景而言,它主要有兩個因素:社會背景和價值立場。
 
  之后,本文試圖從以下兩個學案來具體分析本質主義視域下的文學理論形態:文學意識形態的生成背景及其局限,審美意識形態論的生成背景及其局限。
 
  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在確立之后,其自身理論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日益顯露。就其合理性而言,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為文學經典確立的規則和標準;為文學劃定界限,守護"純文學"的境地;以"審美"本質將我國文論教材從意識形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然而在后現代語境之中,本質主義文學思想顯得格格不入。它將本質定性為永恒不變的普遍性,嚴重束縛了當代文論教材建設和文藝學學科發展;特定時期對文學經典的極端推崇破壞了文學的主體性和多樣性。
 
  最后,本文將試圖揚棄現有的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嘗試構建合理的文學本質觀。
 
  關鍵詞:本質;本質主義;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文學本質觀
 
  緒論
 
  (一)研究源起、思路及意義。
 
  文學本質問題是文學理論學科的基本問題。它影響到我們對文學的認知以及基于這一認知的價值判斷,甚至于對實際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實踐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值得我們持續地予以研究。
 
  在當今文學泛化與文學觀念開放的語境下,文學本質似乎成為了一個過時的語詞。人們覺得談本質,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就是思維不開放,不前沿,不現代,更不后現代,以至于有學者對文學本質問題唯恐避之而不及。而對于文學理論學科言,探討文學本質似乎被認為阻礙了文學理論的發展。2001年,著名學者陶東風教授在《文學評論》上發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一文指出:"以各種關于'文學本質'的元敘事或宏大敘事為特征的、非歷史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嚴重地束縛了文藝學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使之無法隨著文藝活動的具體時空語境的變化來更新自己。這直接導致了另外一個嚴重的后果,即文藝學研究與公共領域、社會現實以及大眾實際文化活動、文藝實踐、審美活動之間曾經擁有的積極而活躍的聯系正在喪失。"應該說,陶東風先生對文學本質問題進行適度的反思是合理的,其意也并非是要完全否定文學本質以及文學本質問題的研究。
 
  筆者認為,本質主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并不能簡單地下定論。只有對這個概念有了清楚的厘清和界定,才能做出合理地分析與評價。同時,筆者將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放在當代的語境之中,力圖去闡釋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在建國以來產生的基礎和影響,以歷史性的眼光去看待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的合理性和理論限度。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將采取以下章節展開。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討哲學領域當中的本質與本質主義,明確各自的理論內涵。首先分析與理解"本質"的理論內涵,作為前提性理論基礎,進而論及"本質主義"的理論內涵。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區別,以通過對本質與本質主義的分析,明確本質是本質主義的內在基礎,本質主義是人類在探求本質的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其次探究本質主義的三個基本特征,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身份立場。整個章節作為為后文分析、評價與判斷本質主義文學觀奠定一個理論基石。本文第二章以第一章的理論前提為基礎,立足現實,主要探討當代本質主義文學觀的確立。首先將哲學領域中的本質主義引入文學領域,探討形成本質主義文學觀的具體哲學基礎及由此形成的思維傾向,以能厘清"本質主義文學觀"的理論資源;同時,將其置于現實社會語境,明確新時期以來本質主義文學觀確立的社會語境和價值立場。在已對"本質主義文學觀"相關要素、內涵、意蘊進行了探討的基礎上,第三章從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的具體理論形態出發,討論新時期以來本質主義文學觀的兩種形態:意識形態論和審美意識形態論。分析兩者生成的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反思三者的局限。第四章從總體上論述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在歷史具體語境之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余論主要論述應突破本質主義的一元論思想,從一元到多元,建立合理多元的科學的文學本質觀。
 
  其實,如果缺乏對文學本質問題的基本認知,我們的文學研究真的會更好嗎?文學本質與文學本質主義是怎樣的關系?在開放、現代乃至后現代的文化語境下,有沒有可能建構關于文學本質的基本理解?諸如此類的問題,恐怕值得學界予以探討。也正是出于此一想法,我們選擇了與文學本質問題有關的"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這一研究課題。同時,我們認為,研究當代文學本質主義文學思想,對于廓清文學本質主義的可取之處及其局限性,既而推動當前學界關于文學本質問題的研究進程,恐怕不無助益。非常可喜的是,學界已然開展了關于此一問題的諸多研究。
 
  (二)研究現狀。
 
  1.本質主義的理論內涵及其局限。
 
  由于本質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因此在對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進行合理地分析、評價與判斷之前,有必要對其研究現狀做一個詳實地了解與分析。
 
  (1)哲學領域。
 
  哲學領域中的本質主義主要以亞里士多德的古典本質主義和克里普克的現代本質主義為代表。
 
  張家龍先生于1999年在《哲學研究》上發表的《論本質主義》一文中提到本質主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創立的一種哲學理論,并且這一理論集中表現在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之中。同時,他還提到,克里普克采用模態邏輯的可能世界語義學來分析事物的本質,將亞里士多德的本質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孫明湘、榮立武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2年第4期)一文從詞源學這一研究視角來界定本質主義。在他們看來,本質主義是認為事物皆有本質,且本質是可以通過現象加以揭示的;認為跨越世界的個體是可以識別的,而識別的依據就是它們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所共同具有的本質的一種哲學理論。不難發現,這個定義分別來自于亞里士多德的傳統本質主義哲學理念和克里普克的現代本質主義哲學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姜延軍先生的《終結本質主義時代的努力--對波普反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思想的一種解讀》(《學海》,2002年第2期)一文從歷史的角度對本質主義進行詳細的考查。它將本質主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1、理念本質主義,這主要是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期。這一時期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很多事情都只能從表面和總體來把握。2、神學本質主義,這主要是指公元前7世紀到11世紀。這一時期人們認為是上帝創造萬物,本質存在于上帝的意志之中。3、科學本質主義,這主要是指文藝復興之后。盡管當時的哲學家們掙脫了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體系的束縛,拋棄了經院哲學的實體形式,但是他們所理解的科學依然是對本質的精確把握,因此依舊是本質主義的。4、邏輯本質主義、直覺本質主義。這一時期處于西方哲學的現發表展時期。以孔德和馬赫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家們希望建立所謂"科學的哲學"從而建立起整個肯定科學知識客觀性與確定性的大廈。另一方面,柏格森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開始了對直覺的張揚。現象學家胡塞爾也開創了"關于精神生活的內心世界相對立的外部物質世界的存在"這一論斷。
 
  然而,在后現代語境中,學者們對本質主義這種宏大的元敘事方式開始產生懷疑。后現代主義家德勒茲和加塔利指出:"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客體支離破碎的時代,[那些構筑世界的]磚塊業已土崩瓦解……我們不再相信有什么曾經一度存在過的原始總體性,也不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一種終極總體性在等待著我們。"后現代所宣揚的差異化、片段化正在一步步地拒斥本質主義的同一性和規范化。陶渝蘇2002年發表在《貴州社會科學》上的《差異與同一的對抗--評西方后現代主義對本質主義哲學的拒斥》一文中指出,本質主義極易導致絕對主義,尤其是當本質主義與某一政治權力相結合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將會導致對弱勢群體和邊緣文化的壓迫,產生一種霸權行徑。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論述,其中有:吳炫2008年發表在《文學評論》第4期的文章《當前文藝學論爭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支宇2009年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第六期的文章《"反本質主義"文藝學是否可能》、陶東風2009年發表在《文學理論研究》第6期的文章《略論本質主義知識論和權威主義政治之關系--回應支宇、吳炫教授》等。
 
  由于后現代解構主義的盛行,因此,站在后現代主義的立場對本質主義進行批評有其歷史語境。然而,以"理性"為特征的現代本身就是蘊育本質主義的肥沃土壤。卡爾·波普爾卻站在這一語境對本質主義的局限性進行分析。他認為本質主義的局限是指"那種肯定事物的本質永遠不變,認為科學家能夠通過認識本質最終成功地確立理論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合理的懷疑,從而獲得'終極真理'
 
  的觀點。"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波普爾是從認識論角度批判本質主義。
 
  本質主義作為哲學領域中的一個理論,它的大部分研究現狀都是圍繞哲學發展進程而展開的。然而,哲學作為人類世界觀一個統領的理論體系,具有發散性的影響。由此,學者們也常常從其他領域對本質主義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本質主義與當下文學研究、性別研究、教育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中國當代的文學領域,而這也正是本文將要重點討論的"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為了更加合理地分析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筆者先想從其他領域當中的本質主義研究中獲得一些提示與借鑒。因此,筆者先行討論性別領域和教育領域中的本質主義研究現狀。
 
  (2)性別領域。
 
  李銀河先生在《關于本質主義》(《讀書》,1995年第8期)一文中提到,所謂性別問題上的本質主義,是一種把兩性及其特征截然兩分的觀點。這種觀點將女性的特征固定為肉體的、非理性的、溫柔的、母性的、依賴的、感情型的、主觀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而把男性的特征定性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擊性的、獨立的、理智型的、客觀的、擅長抽象思辨的;并且認為,這兩類性別特征都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性別上的本質主義,構成了性別主義和幾種女權主義流派的絲線基礎。李銀河先生并不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男女的性別特征應該是非自然化和非穩定化的,認為每個男性和每個女性都是千差萬別、各具特征的。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者蘇珊·布朗米勒則從實踐和理論層面對性別本質主義提出質疑。她在《女性特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書中闡釋女性的特征是在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被生產出來的。她強調女性特征的文化屬性,并指出在父系社會的文化機制中,形體美文化使理想中的女性形體美與絕大多數女性現實中的自然形體相互矛盾,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云南大學人類學教授章立明2001年發表于《婦女研究論叢》的文章《身體消費與性別本質主義》則從現代社會的運行策略出發,認為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性別本質主義使男女兩性身體都表現出了物化和性化的特征,并且男女兩性身體的性化又是以女性身體的物化為前提,導致女性的精神價值名存實亡,加劇了男女兩性對身體的焦慮情緒。
 
  在意識到性別本質主義的種種局限之后,李銀河先生透過《關于本質主義》
 
  一文提出他贊成后現代女權主義在性別上的非本質主義觀點--推翻本質主義男女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建造一個兩性特質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間色的色譜體系。
 
  (3)教育領域。
 
  目前,我國的教育領域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為實踐性的教育工作者--各級學校的老師和專業理論工作者沿著兩條不同的路線進行研究。專業理論工作者熱衷于理論書寫,編寫教材,以期用理論文字來指導實踐。而各級教師關心的則是課堂感受以及課堂實踐問題。本應該是相互交叉的兩條線卻像平行線似的向前延伸。當前我們教育界面臨的種種問題,不得不說與此有關。而導致這一現狀的發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錯位的指導思想--本質主義。
 
  不少學者對這一論斷有所研究。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吳錦良在其1987年發表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本質主義到行動主義--兩種邏輯起點的教學論體系比較》一文中提醒教育工作者們必須對本質主義思想作一清算。他認為:"事物的本質被認為是事物的穩定不變的性質,當我們以教學的穩定不變的性質作為研究目標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拋棄教學活動中不斷變化的活生生的事實而去尋求永恒不變的理論,這種理論由于它不受教學活動實際變化的影響,由于它無視教學活動中不斷變化的事實因而勢必會變得凝固、僵化,遠離實際的教學而淪為抽象的教條,理論家們只需閉門書齋,憑借自己的邏輯推理才能來撰寫鴻篇巨著,而無須把目光投向教師、學生和課堂。"在層層的分析推理中,他認為"行動主義"可以克服本質主義給教學論帶來的種種危害。2004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石中英從反本質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本質主義為中國教育學界帶來了嚴重的后果。21世紀的中國教育學必須批判和放棄本質主義道路,樹立新的反本質主義思想體系。
 
  由此看出,不少學者在性別領域、教育領域都對本質主義有過深刻地分析與評價,并且,都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意見,這對本文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2.研究現狀。
 
  社會處于不斷地變革之中,文學也是如此。人們在對文學發展的反思之中不斷尋找新的出路。當代本質主義文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我國文學,尤其是文論教材建設和文藝學學科的發展。
 
  賈奮然先生在《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悖論》(《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建國以來的文論教材基本上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理論參照,在吸收古今中外文論的重要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社會文學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建構起來的關于文學的基本原理。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影響,當代中國文論教材普遍存在著"機械反映論"和"庸俗社會學"的傾向,而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更加加重了這一弊端。純粹的本質主義為了追求普遍性話語而犧牲了理論資源的特殊性和豐富性。
 
  陶東風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把"文學的本質主義"作為文藝學學科的一種弊病提出來。指出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嚴重束縛了文藝學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
 
  南帆在其著作《文學理論新讀本》(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指出:本質主義的特征在于傾向于深入文學內部考察文學本質,而關系主義則要求將文學置于與它同時期的相關文化網絡之中。
 
  王一川對傳統本質主義思維模式引發的文藝學困境具有高度敏感性。他的《文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提出:如果舍棄本質式思維而用"屬性"的視角去觀察,可能會發現事物的多種多樣的面貌及其變化。
 
  楊春時的《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一書中表明:針對本質主義的非歷史化、非語境化的知識生產模式,可以從現實意義上和審美意義對文學本質進行言說,文學本質具有歷史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前三本教科書在不同程度上對傳統"本質主義"文藝學理論體系進行了解構,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爭論。不少學者對本質主義文學觀問題進行了探討。
 
  陶東風的《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是這場爭論的起點,點明了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是僵化的、封閉的、獨斷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生產模式。
 
  支宇在其《"反本質主義"文藝學是否可能》(《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6期)提出:在告別"本質主義"之后,"反本質主義"文藝學并沒有能構建出一個充分中國化,直面當下語境的文學觀念和理論話語。
 
  曹謙的《反本質主義的本質--評陶東風先生的文學意識形態理論》(《文藝爭鳴》,2009年第5期),直指陶東風以反本質主義為策略的本質思維。
 
  (1)在探究本質主義文學觀當下生成的背景方面從權力與知識生產的關系出發,吳炫在其《當前文藝學論爭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提出:"在中國語境下,要警惕的是受權力制約把某種'本質觀'作為'中心話語'去貫徹的'本質化'行為而不是'本質主義'."王偉的《何謂文藝學論爭的"中國問題"》(《文藝爭鳴》,2011年第9期)認為"本質主義"與"權力主義"有著難解的糾葛。
 
  趙牧在《"重返八十年代"與"重建政治維度"》(《文藝爭鳴》,2009年第1期)指出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我國文學理論批評界這種對西方"反本質主義"傾向的接受卻蘊含著另外一種"本質主義",那就是對福柯的權力話語的膜拜,不能不將其視作一種"元理論".
 
  單曉曦在《文論教材建設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中國的文學理論教材由于受到時代、理論語境等方面的限制,其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和本質主義的文學觀念一直未有突破。
 
  高小康的《建構論與本質論:為承認而斗爭?》(《文藝爭鳴》,2009年第5期)和章輝《反本質主義思維與文學理論知識的生產》(《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都分別分析了建構以來中國文論建設過程中三種典型的本質論觀念形成的背景。高小康的還認為:"對文學的本質乃至文學本身存在價值的挑戰,恰恰是當代本質主義文學觀念存在的理由。"(2)建構合理文學本質理論。
 
  章輝《反本質主義思維與文學理論知識的生產》(《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認為當下"在推倒了一個舊的"本質主義"的文學理論之后沒有建立一個新的文學理論體系".
 
  張旭春《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理論?--評<文學理論新讀本>》(《文藝爭鳴》,2009年第1期)指出《文學理論新讀本》存在著"指導思想模糊"、"立場不明確"的缺陷。
 
  章輝《反本質主義思維與文學理論知識的生產》(《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認為王一川在反對了此前中國文藝學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之后并沒有以此為重點,而是建構了文學新的本質,推進了文學學術研究。
 
  與之不同的是,方克強《文藝學:反本質主義之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認為王一川具有"本土主義"的"感性修辭學"是一種強調本土文學經驗、文學實踐、文學理論連續性與特色性的高度概括的自己的理論體系。
 
  湯擁華在其《文學何以本質》(《文藝爭鳴》,2009年第3期)一文中對文藝何來本質進行了論述。
 
  在強調不應該放棄對本質的追問這一觀點上,楊春時與王元驤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楊春時《后現代主義與文學本質言說之可能》(《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1期)在評價《文學理論基本問題》時也提出"這種'以史代論'的方式會使'文學本質的言說失去合法性,文學理論的建構被取消'."王元驤的《文藝學強調藝術本性的研究》(《學術研究》,2004年第3期)和《文藝本體論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把藝術本性研究或稱藝術的本體論研究和"本質主義"做了切割,他是贊成本體論研究而反對"本質主義"的。
 
  李自雄在《論"本質主義"之后的文學本質重新言說》(《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1期)中認為中國的文學理論在"本質主義"之后應該有所構建,不是走向反本質主義那樣的極端解構,而是進行一種開放且多元的本質個性化的重新言說。
 
  還有一批碩博士論文針對本質主義與本質主義文學觀進行了探討。
 
  在哲學領域中研究本質主義的論文大致包括:張力鋒的博士論文《模態邏輯與本質主義》(北京大學,2004年);陳秋霞的碩士論文《本質主義及其祛魅歷程》(鄭州大學,2003年);唐玉斌的碩士論文《本質主義和必然性問題的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陳輝輝的碩士論文《試析克里普克的本質主義》(西南大學,2009年);白瑋的碩士論文《可能世界視域下的本質主義理論研究》(燕山大學,2011年)。
 
  對本質主義文學觀問題研究的論文大致包括:閆聽的碩士論文《文學理論中的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謝微的碩士論文《反本質主義語境下的文學本質問題》(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一、哲學領域中的本質和本質主義
 
  (一)從本質到本質主義。
 
  1.本質的理論內涵。
 
  本質是在西方語境下產生的一個概念。它一開始,是以"本原"這一概念出現在早期的古希臘哲學之中。當時的人們發現,世間萬物生生滅滅,但自然本身卻并沒有因之而毀滅。于是,他們認為,事物的背后存在著一種永恒不變的叫做"本原"的東西。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哲學家們將本原歸之于水、火、土、空氣、數等等。隨后,蘇格拉底提出"善的理念"為世界本原,這一觀點使得人們從自然界本原的探索轉向了對人類自身問題的追問。在此基礎上,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說。他認為,世界本體存在于超驗的"理念"世界之中。
 
  得益于其師柏拉圖的啟發,亞里士多德成為了第一個對"本質"進行系統界定的哲學家。他認為,"所有命題和所有問題所表示的或是某個屬、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為種差具有類的屬性,應與屬處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現本質,有的并不表現本質,那么,就可以把特性區分為上述的兩個部分,把表現本質的那個部分稱為定義,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術語叫做特性。根據上述,因此很明顯,按現在的區分,一共出現有四個要素,即特性、定義、屬和偶性。"這就是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四謂詞理論":特性并不表現事物的本質,它只是屬于事物;而定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它將事物的本質通過短語顯現出來,表明本質是一事物是其所有而不同于他物的特殊規定性。屬則是表示在不同種事物的類的本質的范疇。例如,當回答"你面前的東西是什么"這類問題時,這就應該屬于本質范疇。偶性則不是上述的任何一種,它可能屬于事物,也可能屬于不同一的某個事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它們四者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如果要給一事物下定義的話,它就應該是種加屬差。
 
  這也就是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事物是由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構成的。
 
  馬庫斯將之解釋為:本質應該是一些對象具有而另一些對象不具有且具有它們的對象一定具有它們。因此,決定事物存在的東西就是本質。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主要針對類事物的本質,認為本質是一類存在并區別于其他類事物的事物。
 
  而關于個體本質的思想體現在其"十范疇"理論之中。亞里士多德區分了十種范疇,并以實體范疇為中心,其他九種用以規定該范疇。它將實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個別事物,即第一性實體;第二類是所有個別事物的種,第三類是包含種的屬,后兩類都稱為第二性實體。他認為:"所有其他事物,除了第一性實體,或者可以被用來述說作為主體的第一實體,或者存在于作為主體的第一實體中。如果第一實體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換言之,第一性實體構成了事物的基礎。同時,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更具體地指出,形式或本質是第一性實體,對于表達個別事物的概念"這一個"和表達事物本質的概念"其所是",二者是'相同和同一個'.個體的本質是個體的基礎,是"這一個"成為這一個的決定因素。

  文學論文投稿期刊推薦:《名作欣賞》(旬刊)創辦于1980年,是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文學刊物。下旬刊主要刊發欣賞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方面的文章。   《名作欣賞》我們倡導作者用個體生命擁抱名作,用鮮活文風體現自我,在作者、名作作者、廣大讀者三方的“在場”及心靈、情感的溝通中,對抗僵硬體制、科技模式、商業功利、學術八股對人的“擠壓”,滿足當下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我們期待名家大家賜稿以作示范,但更側重為青年學人、在讀學子提供展現自己風貌的平臺。猶記五四時代,一批不及三十歲的青年學人,用自己的新鮮文體,開一代新的文風。期待與市場經濟大潮同步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追慕先賢,也希望學界前輩,對他們的成長,援之以手。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邁出我們合作第一步

符合規范的學術服務 助力您的學術成果走向世界


點擊咨詢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