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0月3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宗教文化論文發表了佛教對日本社會文化的影響,佛教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幫助人們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佛教對于日本社會也有很大的影響,論文分寫佛教早起在日本傳播的具體時間和方式,以及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社會文化上的影響。
摘 要: 公元前 5 世紀佛教誕生于四大文明古國印度,并在漢明帝時傳人中國,傳入中國的大多為大乘佛法,并在中國經歷若干世紀的譯經歷史。之后逐漸由朝鮮傳到日本。本文旨在研究佛教的誕生及其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對古代日本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使得我們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日本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取向。
關鍵詞:宗教文化論文,日本文化,日本社會
一、佛教的誕生及本質。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紀的古印度 ( 天竺) ,后來被分化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相傳于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 ( 今尼泊爾境內) 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后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圣人。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完善的思想體系。“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說這是釋迦牟尼最初用來教化民眾的思想。四諦即人世間的苦難; 苦難所產生的原因,而要結束困難,就要追求精神上的解脫,即去信教。 “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 “四大精髓”。
佛教其實就是為了讓人們逃避現實中的苦難,放棄反抗,轉而在精神上尋求慰藉,追求極樂。四諦之中,人世間的困難與要擺脫這種苦難這兩方面最為重要。人世間就是受苦受難,讓人們消極厭世,以信教而追求極樂,這就是佛教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這是一種消極的,厭世主義。而這種消極的,適合統治階層壓迫下層人民的佛教義理,就得到了當時統治階層的追捧。利用民眾想脫離苦海,尋求極樂的這種心理,讓人民不敢反抗當局的統治,僅僅是以逃避現實來尋找自己心靈的凈土。
二、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
佛教在日本的早期傳播的具體時間和方式,現在無從考證。主要有兩種版本。一種是佛教是通過官方 ( 即朝廷) 傳播而來的。相傳在公元六世紀中葉,欽明天皇時期,百濟的圣明王派使者將佛教和佛經傳入日本國內。“”私傳“則是通過民間傳入。佛教進入日本后的早期傳播并非一帆風順。它與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截然相反。神道教是日本傳統的民族宗教,注重現世生活的享樂、屬于泛靈多神信仰。而佛教所蘊含的內在實質在于它認為人世間就是受苦難。為了逃避受苦受難,就要追求 ”滅諦“,即消極厭世。一切皆 ”空“,讓人們放棄現世的一切,以此來追求來生的幸福。這與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相悖,剛開始很難得到日本民眾的認可。但佛教的這種思想非常適合統治階級統治人民大眾,所以圣德太子積在推古時期積極的推行佛教的發展。他在推古十二年( 604) 頒布了融合儒教和佛教思想的 《憲法十七條》。他將佛教看做治國,教育民眾之本,對佛教在日本的廣泛傳播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不過,在推古時期,還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對佛教有正確地理解并能接受佛教。佛教在當時的日本社會與其說是作為人民滿足現狀的工具,還不如說是被視為一種外來的,與本土的 ”神道“相悖的 ”他神“ ”藩神“。
綜上所述,在日本,佛教經歷了與本土宗教的相斥———融合,在歷經一系列的融合后,終于在鐮倉時期,確立了大和民族特有的佛教文化。完成了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在這個漫長的融合過程中,佛教被統治階級所利用,逐漸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意識。所以它不僅與日本當局的統治階級有密切聯系,更對日本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佛教對日本社會文化的影響。
日本在公元 6 世紀左右,正式形成了國家。在國家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的從中國輸入了大量文化,這一點在隋唐尤為顯著。如文字、典籍、官僚制度、建筑技術等。從制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唐朝的文化對日本有著絕對性的影響力。在整個日本文化與國家的形成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中國文化作為基礎,那么日本這個國家也就不會成立,日本的特有的文化更是無從談起。從這一點來說,日本從中國受到了莫大的恩惠。那么在眾多的文化中,對日本人的精神形成有著巨大影響的是佛教與儒家思想。在此我們來佛教思想、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價值意識,又是如何在當代日本人的精神結構中發揮作用的?
說到日本接受佛教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圣德太子 ( 574—622) 。圣德太子特意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匯編了 17 條,稱其為 《憲法十七條》,內容就涉及到佛教思想,憲法第一條便提倡 ”以和為貴,無忤為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講求調和,不要爭斗 ( 無忤) 。那么,怎么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讓人和人不要斗爭呢? 緊接著在第二條中,就提到了這一方法,即 ”篤敬三寶“,只要遵照佛教的教義,用佛教的思想去修行,就能達到這一境界。第二條中,還有這么一句話,”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人本來沒有那么壞,即使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只要遵照佛教之教,就會變好。這兩條告訴人們在判斷是非的時候,往往有一個標準,佛教就提出了這個標準,即”和“然后闡述其理由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是佛教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人總是處于紛爭之中,總想把對方壓倒,取得自己的勝利。日本人開展集體活動時,一般都盡量不想突出自己,也不過分強調或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在日本人看來,處于一個團體內,大家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一定了不起,我的想法也不一定就高明,因此需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因而在接納別人的意見時,就會讓自己做些妥協。這種思維方式和佛教有著很深的聯系,可以說是日本人的一個特點。
佛教的傳入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資源,統治階級修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像、佛教藝術品。創造出了令當今藝術家們所驚嘆的、高水平的藝術作品,這些絢爛的文化財產,可以說是佛教對于日本文化的重要貢獻。寺院是佛教文化的縮影,其中聚集了大量精美的佛教藝術品。
大陸式的建筑、精巧的佛像、傳神的雕刻,色彩艷麗的壁畫隨處可見,是當之無愧的 ”藝術寶庫“。寺內高 32 米的五重塔,在日本眾多的佛塔中,不僅歷史最悠久,而且最富有風韻。 ( 作者單位: 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參考文獻:
[1] [日] 上山大峻/李濟滄譯。 日本人的心與佛教――佛教對日本思想文化的影響 [R]。 大連圖書館: 大連圖書館白云書院與大連晚報社,2006.
[2] 陳櫓。 論佛教對日本傳統政治和軍事文化的影響 [J]。 河南社會科學,2005,13 ( 4) : 10 -13.
[3] 葉渭渠。 日本文化史 [M]。 . 廣西師范大學
推薦閱讀:《內蒙古文物考古》(現:草原文物)創刊于1981年,由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和內蒙古考古博物館學會主辦,是內蒙古文博界集資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發表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