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民族研究論文范文壯語地名的語言文化

時間:2016年09月0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我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到現在,語言文化也是各個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是一篇 民族研究論文范文 ,主要論述了壯語地名的語言文化分析。 摘要:地名是語言符號和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

  我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到現在,語言文化也是各個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是一篇民族研究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壯語地名的語言文化分析。

民族研究論文范文

  摘要:地名是語言符號和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本文以云南省河口縣的壯族語音譯地名為研究對象,剖析當地民族語地名的結構特點和文化底蘊。

  關鍵詞:河口,壯語地名,語言文化

  河口瑤族自治縣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縣,位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東南邊陲,因地處紅河與南溪河交匯口而得名。如今居住在該縣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瑤族和苗族,但是由于歷史遷徙、語言文字等原因,苗瑤語地名極少。由于全縣的少數民族語地名中,壯語音譯地名居多,近50條,所以本文選取了河口鎮、南溪鎮、瑤山鄉、蓮花灘鄉、老范寨鄉、橋頭苗族壯族鄉的狀語地名作為研究對象,以期透過這些少數民族地名,再現該民族的語言特色、思維認知以及生產生活等。

  一、壯語地名的語言特色

  (一)壯語地名絕大多數由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

  壯語地名以雙音節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詞、程度副詞構成了多音節地名。比如“壩吉”,壯語中的“壩”指“小溝”,“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溝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詞“上、下”便組成了兩個三音節的地名“上壩吉”和“下壩吉”。

  (二)壯語的構詞語序(中心語+修飾語)在地名中的體現

  壯語的語法結構和漢語的“主語——謂語——賓語”相同,但詞序卻大相徑庭。漢語的修飾成分在中心詞組之前,而壯語語句中的修飾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飾的中心詞之后,指示代詞放在整個修飾詞組的后面。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頭”,義為“石頭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義為“住在有一片片農田的地方”。“曼”和“那”作為中心語位置居前。

  (三)壯語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專名構成

  地名一般由地理專名和地理通名兩部分構成,地理專名是構成地名詞組的定語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顯共性的地理實體。壯語地名由通名+專名構成,且數量多,有規律。例如:“曼”指村、寨,“那”指田,“南”指水,可以構成以下地名:曼:曼娥、曼美、曼路、曼壩、曼來那:那沫、那排、那么、那梭、那卡南:南溪、南屏、南夏、南瑣、南昌。

  二、壯語地名蘊含的歷史文化

  壯語地名是早期壯族人民生活的縮影,透過豐富多彩的壯語地名,可以了解早期特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一)壯語地名體現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資源

  河口縣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東南邊陲,海拔最低點在南溪河和紅河的交匯處,僅76.4米,為云貴川三省的最低點,因此,許多地方以地勢低平的水田、河溝來命名。例如:“那么”,“那”指“田”,“么”指“泉水”,義為“有泉水的田”;“曼美”,“曼”指“村”,“美”指“小河邊”,義為“小河邊的村子”。以水田、河溝命名的地名還有“那排、那灣、南溪、壩吉、谷美”等。另外,河口縣面迎北部灣的海風,背靠大圍山梁柱,夏日長,濕度大,雨量充沛,植物資源豐富。在河口壯語地名中以動物命名的數量極少,有“光索”,義為“野獸出沒的地方”,“底母”,義為“黃牛寨”等少數。而以植物來命名的有數十條,如“戈哈”,“戈”指“山腳”,“哈”指“野姜”,義為“有野姜的山腳”;“曼美”,“美”指“花”,義為“鮮花盛開的村子”;“谷滿”,“谷”指多,“滿”指“李子果樹”,義為“李子果樹多的地方”;“馬多依”,“馬”指“來”,“多依”指“一種野生多依果”,義為“在有多依果樹的地方居住”。探究這些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可以了解早期該地的植物資源狀況。

  (二)以人名、稱謂命名的壯語地名

  以人名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具有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瑤山鄉的壯語地名“波者”,是以建村的先驅者來命名;尼嘎,系一壯族女性名字,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壯族女先驅尼嘎在此建村,故得名;尼博,同樣出自壯族女性名字。以女性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地名,在云南眾多的少數民族地名中實屬罕見,從側面反映了勤勞勇敢的壯族婦女,在本民族的歷史發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常以喜慶的稱謂來命名,例如“老豆田”,壯族有些村落在建村時取名“老對田”,后演變為“老豆田”。壯族婚禮中,稱新郎為“老對”,稱新娘為“滴對”,義為成雙成對,人們把對幸福生活的期待融入到地名的意蘊之中。

  (三)壯語地名體現了早期農耕文化的印跡和崇尚自然的情懷

  在不具備現代化條件的年代,壯族人民在田間辛勤勞作,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一代又一代得以繁衍生息。山川河流、自然資源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成為他們命名的依據。自然淳樸的思維意識融入到居住地的地名中,這也是壯族人民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具體體現。

  三、結語

  地名是在人們長期的歷史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種具有很強穩固性的詞匯系統。本文透過斑斕多姿的壯語地名,分析了河口壯族的語言特色和歷史文化。為了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河口縣眾多少數民族的地名文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河口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地名志[Z].1999

  [2]戴慶夏.社會語言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民族研究論文投稿期刊推薦:《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的民族學類專業學術期刊,也是黑龍江省唯一的民族學類專業學術期刊。榮獲黑龍江省一級期刊、1998年獲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稱號。《黑龍江民族叢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經濟,促進民族學研究。發表有關民族工作、民族理論、民族經濟、民族教育、民族歷史、民族學、民族風俗等方面的信息。開展民族文學、民族語言等方面的研究。讀者對象為民族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民族工作者。 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龍江省一級期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邁出我們合作第一步

符合規范的學術服務 助力您的學術成果走向世界


點擊咨詢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