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在國內外日益興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基于產業融合背景,厘清了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相關概念,從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入手,對國內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機制、融合效應、融合模式、融合路徑等方面研究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發現:(1)鄉村文旅融合研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在中西方語境中存在較大差異;(2)鄉村文旅融合研究呈現出理論與實證并行的特點;(3)研究方向呈現多元化趨勢。本文還提出了鄉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展望,以期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的未來研究與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產業融合;研究回顧;研究展望
引言關于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天然耦合性、互補共贏性(黃細嘉、周青,2012)和互動發展必要性(袁俊、劉建徽,2011)。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文化與旅游產業兩者之間的融合和協同創新也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
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文旅行業方面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旅游得到全面發展,鄉村旅游產品從最初的休閑觀光旅游逐漸轉向文化深度體驗游,2021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到,要大力推進鄉村建設,振興鄉村旅游及休閑產業。
旅游論文范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國家的政策支持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成為鄉村新的發力點,鄉村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鄉村文旅融合實踐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在國內外也逐漸規范有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取得較大進展。本文對國內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文獻進行回顧分析,梳理總結鄉村文旅融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對比分析研究內容,并對未來的研究作出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相關概念
現有文獻在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相關概念進行闡釋時存在較大差異,經常涉及的概念主要包括:
1.鄉村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徐翠蓉、趙玉宗、高潔,2020)。文化被認為是個人或群體活動的產物,并被賦予一定的含義(Csapó,2012)。鄉村作為與城市相對的生活空間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鄉村文化側重于那些能展示鄉村意境的因素,如村貌農舍、宗祠廟會、地方曲藝、民間習俗等,這些文化因素由于鄉村的變遷和地域差異而多種多樣(趙旭東、孫笑非,2017)。
鄉村的吸引力在于生活在這個空間的人們的文化特點(Collins&Patmore,1982),文化、鄉村和旅游的概念是多維的、相互關聯的(MacDonald&Jolliffe,2003)。有學者從遺產保護角度,將鄉村文化分為鄉村景觀、風土建筑、特色產物和知識產權4個部分(楊辰、周儉,2016)。George(2005)提到鄉村旅游主要依靠當地的文化要素和象征符號發展起來,包括文物、語言、民俗、建筑、遺產和自然景觀,這些獨特的鄉村文化被商品化,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覽。黃震方、陸林和蘇勤等(2015)認為鄉村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存在于鄉村地域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包括鄉村地區傳承至今的農耕文化、民風民俗、鄉村聚落、生活方式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這些都是鄉村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張祝平,2020)。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得到重視,有學者基于產品三層次理論將鄉村公共文化分為特色文化資源、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創意產品、文化旅游活動、服務營銷網絡5類(潘穎、孫紅蕾、鄭建明,2021)。鄉村文化的各個構成要素是在鄉村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沉淀下來的,是能給人以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方面的浸潤和洗禮的物質和精神存在,反映了鄉村旅游的核心價值(黃震方、陸林、蘇勤等,2015)。
2.旅游產業融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形式擴展,旅游業逐漸變成一種新興產業。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融合成為其突出的特點。旅游產業融合源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為旅游產業融合提供了理論基礎。產業融合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興起,隨后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快速推進了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來自對技術領域的研究,隨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產業融合進行了定義。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本文發現產業融合實質是本來所屬不同產業或者同一產業不同類別的行業,由于技術等外部環境的改變,導致其相互滲透、交叉、重組,最終形成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對于旅游產業融合的發展,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看法。Buhalis(1998)認為信息技術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旅游業要通過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和創新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Apostolakis(2003)認為旅游和文化遺產的結合是資本主義驅動的結果,由供給和需求兩種范式共同作用。
Connell(2012)認為影視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的新業態,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影視和旅游的融合,為影視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借鑒。中國學者楊穎(2008)指出,旅游業在不同行業間的融合表現為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后的產業既有旅游產業的特征,同時也與旅游產業形成替代、互補的關系,將旅游產業融合分為旅游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及旅游與服務業的融合兩種類型。何建民(2011)定義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為“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或旅游產業內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或產業鏈的動態發展過程”。
張凌云(2011)指出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滲透和交叉最終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就是旅游產業融合,一般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3種融合類型。結合學者們的理解,本文認為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業與旅游相關產業或其他各個行業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新的行業的系統發展過程,是旅游市場細分的前提。
3.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
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使得其旅游業發展如火如荼。在全球產業融合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也是應有之義。鄉村旅游研究在國外出現較早,一些學者也注意到文化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性,Bramwell(1994)認為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開展的包括自然、冒險、體育、健康、教育、藝術和遺產等與文化相關的多方面的興趣和活動。
Butler(1998)發現許多游客選擇鄉村旅游是由于鄉村能提供與自然環境、歷史遺產和文化相關的愉快體驗,強調在鄉村旅游過程中的特殊文化需求,即鄉村中的文化性。Falak、Chiun和Wee(2014)認為鄉村特定的自然環境、當地文化和傳統的土地利用與耕作制度等都是旅游發展的資源要素。國內有學者認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是通過挖掘鄉村文化價值,與旅游要素的內外部進行融合,實現文化與旅游業態轉型升級的過程(桂拉旦、唐唯,2016;馬勇、張夢,2019)。
申軍波、石培華和張毓利(2020)表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能催生旅游新業態,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促進鄉村振興。孫九霞、黃凱潔和王學基(2020)提出鄉村性包括自身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等物質維度,以及區別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點等社會文化維度。陸明明和石培華(2021)認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深度融合,鄉村文旅融合有各自融合的基礎,旅游是市場足而內涵不足,文化是內涵豐富但是缺乏市場,兩者的融合應該是最大限度發揮各自優勢,達到互補與整合的效果。
結合學者們對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解和定義,本文認為,鄉村文旅融合實質是以鄉村文化為基礎,通過旅游的形式將鄉村文化傳播、傳承下去,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發展過程,在實現鄉村文旅業態升級的同時振興鄉村發展。
二、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國外相關研究
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是我國的特色術語,在國外并無類似術語,但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成熟,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踐較豐富。為了解近年來國外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的研究現狀,筆者在數據庫ScienceDirect、Springer中先以“ruraltourism”并含“culture”進行關鍵詞和主題檢索,再以“tourismindustry”并含“cultureindustry”進行檢索,檢索日期截至2021年8月,刪除重復文獻,整理共得到272篇文獻。梳理發現,國外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相關的研究呈現上升趨勢,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實踐階段比較一致。
通過對國外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筆者發現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合動力研究
世界旅游組織(UNWTO)在2018年出版的TourismandCultureSynergies一書中指出,教育是文旅融合的基本動力之一,此外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間的協同作用也是文旅融合的另一重要驅動力(黃細嘉、周青,2012)。國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驅動力包括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3個層面。在鄉村文化保護方面,由于鄉村面臨空心化困境,保護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成為重要議題。鄉村地區可將鄉村資源與現有及新興的地方文化政策相結合,引入地方營銷和品牌推廣等地方文化政策要素,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舉辦節事活動,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Lysgård,2016)。
Paniccia和Leoni(2019)的研究表明,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可以將空心村的古建筑文化開發為鄉村特色景觀,形成鄉村獨特的旅游資源。從市場需求動力角度來看,由于大眾旅游的興起,游客對旅游的文化體驗要求提高,對鄉村產品的文化屬性要求更高,鄉村旅游也更加注重對文化的發掘和運用。正如Cohen(2005)所言,現代旅游業的主要趨勢是對真實性、幻想和強烈情感的渴望,游客希望在旅游目的地有“像當地人一樣生活”的體驗,鄉村旅游也需要充分利用文化要素,讓游客深度體驗,使其達到精神上的滿足。
在政策支持層面,鄉村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合法化來自政府的賦權。有學者對紐芬蘭農村的文化遺產旅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資本引入和新的消費者需求推動外,政策扶持同樣有利于鄉村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發展(Nilsen,2016),Isaksen和Jakobsen(2017)也得出類似結論。此外,政府等官方組織可以通過頒布相關政策,為鄉村文化旅游活動開展提供依據,將鄉村內涵具體化,使得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有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Silva&Leal,2015)。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源于內外部多種動力因素,對鄉村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可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2.融合效應研究
突出文化要素已經成為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國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效應包括經濟和非經濟兩個層面。非經濟層面包括文化交流、文化活動恢復、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促進社會融合、保護自然、加強社區認同與凝聚力等效應(Barkauskas,Barkauskienė&Jasinskas,2015)。文化遺產、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作為鄉村地區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旅游者與當地居民雙向互動,在文化上相互影響,這種“主客交往”可以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承(Canavan,2016)。
Verma、Bhardwa和Sisode等(2019)認為鄉村旅游展示了鄉村文化,并且使得當地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更加注重對文化的保護。在經濟層面,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發展和產業興旺是突出效應,Pudianti、Syahbana和Suprapti(2016)對印度尼西亞曼丁村落研究發現,文化是鄉村的農業轉型為旅游業過程中的關鍵力量,是鄉村優先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Lane和Kastenholz(2015)所言,農村資源——文化、歷史、景觀和社會關系,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當地鄉村社區創造了經濟效益。Richards和Wilson(2006)表示創意旅游增加了目的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加快了鄉村地區的發展進程。鄉村文旅融合對鄉村發展產生了多重影響,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3.融合模式研究
在體驗經濟時代,文化被視為鄉村旅游的核心,世界各地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資源形成了不同的文旅融合模式。
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目前主要有3種模式:文化產業的旅游化模式、旅游產業的文化融入模式、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模式(張祝平,2020)。鄉村文化遺產、博物館旅游、藝術工作坊就是文化資源的旅游化發展,美食旅游、民俗旅游是旅游產業與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康養旅游、體育旅游、考古與歷史遺跡修復則是鄉村文旅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朱丹丹、張玉鈞,2008;Salvatore,Chiodo&Fantini,2018)。
學者們以不同的案例地為研究對象,對當地的鄉村旅游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Bessière(1998)分析了法國鄉村美食旅游的發展,認為美食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身份標志和一種促進農產品銷售的手段,主要滿足消費者、當地生產者和其他行動者在鄉村旅游中的特定需求。Csurgó和Smith(2021)等對匈牙利兩個鄉村的景觀文化價值進行研究,認為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生態系統服務的最重要維度。鄉村文旅融合形式多樣,鄉村文化的內容、載體、范圍不同,其融合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
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國內相關研究
截至2021年8月25日,我國在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研究方面已取得較豐富成果,筆者以“鄉村文化”并含“旅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期刊文獻檢索,然后在結果中以“融合”或“文旅融合”為關鍵詞進行模糊檢索,剔除與研究主題無關及重復的文獻,共得到文獻318篇。
依據我國對鄉村發展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綜合考慮學術界對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結合文獻數量年度變化分析,可以將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5年以前,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鄉村旅游興起,至21世紀后鄉村旅游全面發展,雖然學者們關注了鄉村旅游中的文化資源,但較少將兩者結合研究,研究成果較少。第二階段是2015—2018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全域旅游、“旅游+”等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也被列入旅游業優先融合的產業(黃細嘉、周青,2012),我國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扶持政策逐漸增多,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得到極大重視,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引起學者關注,相關研究開始增多。
第三階段是2018年以后,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施方式得到大力發展;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組建,文旅融合發展被推向了高潮,文化與旅游的互動融合發展也得到很多關注,鄉村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逐漸深入和增多,成為研究熱點。
從國內相關文獻的學科屬性來看,鄉村文旅融合涉及的學科包括旅游、文化、經濟、管理、教育、地理、心理等領域,跨學科研究趨勢比較明顯,占比較多的是管理學、旅游學、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以對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模式等的定性研究居多;隨著研究的深入,定量研究也開始得到重視,主要應用在融合效應等方面,學者們逐漸注重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學性和嚴謹性。
1.融合動力研究
融合動力主要包括內生性動力和外生性動力(曹世武、鄭向敏,2011)。從內部來看,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升級和市場結構優化是主要驅動力。隨著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漸從淺層次的觀光游覽轉向深層次的文化性消費(陸益龍,2020)。為了更好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鄉村旅游產品就要借助文化要素進行拓展創新,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更新也就導致了市場競爭(吳杰、蘇維詞,2019)。旅游者的需求變化引起市場結構的變化,從而成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主要原因。從外部來看,國家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是主要驅動力。
周春波(201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規制、技術創新都是推動我國文旅融合的基礎性動力。近年來,國家頒布了相關政策文件,從宏觀層面大力支持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規范了市場發展秩序,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基礎保障(陳瑾,2014)。大數據、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進步明顯,“跨界”創新效應愈發顯著,促生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營銷模式,推動了鄉村旅游發展與文化創新融合(耿松濤、張伸陽,2021)。綜上,我國鄉村文旅融合以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結構優化為內部動力,在政策與技術的外部動力推動下,共同促進鄉村振興。
2.融合效應研究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帶來的效應是多維的,集中表現為:
(1)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鄉村文旅融合能有效保護傳統文化,擴大外界對本地文化的了解,豐富目的地景觀的文化內涵(翁鋼民、李凌雁,2016),在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方面有積極作用,能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保護(張祝平,2020)。
(2)對旅游業業態升級的促進。鄉村文旅融合是旅游業的一種創新發展形式,能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活力和生機(趙華、于靜,2015),有利于鄉村旅游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模式等的升級轉型,有利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楊柳,2017)。
(3)對旅游目的地發展的積極影響。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能吸引旅游客源市場,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培育農村新產業(何建民,2011)。桂拉旦和唐唯(2016)認為鄉村文化與旅游具有天然的共生互融關系,對目的地扶貧工作產生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多重效應,對鄉村振興有顯著促進作用。
(4)鄉村文化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鄉村文旅融合在傳承、宣傳鄉村文化的同時,也會對鄉村文化產生負面影響(趙承華,2018;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2018),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城市文化、互聯網文化等外來文化入侵會造成本土文化的“異化”,降低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原真性(瞿華、劉榮榮,2017;王韜欽,2018)。
四、研究評述與展望
1.研究評述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果豐碩,已經形成多個研究熱點和子領域。對比國內外鄉村文旅融合研究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1)鄉村文旅融合研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梳理文獻發現,鄉村文旅融合是我國的特有術語,國外鮮有類似提法;在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中西方語境也存在較大差異(張朝枝、朱敏敏,2020)。縱觀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階段,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和研究主題上都與我國的發展狀況相對應,反映出各個階段我國鄉村文化與旅游發展的進程,具有比較明顯的中國特色。
(2)鄉村文旅融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并行。鄉村文旅融合目前已成為熱門研究話題,多以產業融合相關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較少單獨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理論進行闡述,原因之一可能是鄉村文旅融合作為文旅融合的分支之一,其理論基礎是相似的。在國外,鄉村文旅融合是在鄉村旅游及文化遺產旅游的基礎上融合而來,多從鄉村旅游相關理論入手,案例分析較為豐富,研究體系較國內而言更為完善。
在實證方面,國內外均聚焦于鄉村文旅融合的業態和產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融合機制、效應、模式和路徑。其中,在融合機制層面,主要是內外雙驅動、多因素影響機制;在融合效應層面,主要包括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鄉村文旅融合模式包括美食旅游、生態觀光旅游、鄉村文化遺產旅游等形式;在融合路徑層面,國內外由于案例地的鄉村旅游發展程度不同,融合路徑存在一定差異,但在總體方向上,多以資源、市場、功能、技術為主要發展路徑。
(3)鄉村文旅融合研究方向呈現多元化趨勢。鄉村文化形態多樣,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研究內容也多從有形文化轉向無形文化,即從鄉村的傳統文化轉向滿足旅游者多種需求的大眾文化、創意文化。國內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業態多樣,如生態文化旅游、傳統村落旅游、演藝旅游等,這些融合業態與旅游發展的關系及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策略成為研究者關注較多的主題,在研究時多從某一具體的案例地入手,分析案例地鄉村文旅融合的現狀、產品開發、管理經驗等。此外,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的融合也是研究熱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及旅游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已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話題。
2.研究展望
從國內外鄉村文旅融合研究熱點來看,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已經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結合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未來研究可以關注以下領域:
(1)鄉村文旅融合的機制和協同效應研究。在文旅融合研究基礎上,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論已有一定積累,但目前鄉村文旅融合的基礎領域如兩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機制、效應等內在規律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總體認識還不夠系統,存在的爭議性內容較多,仍需要加強學者、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完善鄉村文旅融合的基礎研究體系。在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間的關系研究方面,現有研究多關注經濟層面,未來可以關注鄉村文旅融合對鄉村文化產業、文化創造等的價值和影響,包括對旅游發展、旅游者消費過程、村落空間生產的影響,對鄉村生態文明、文化自信的影響等,鄉村文旅融合的機制和協同效應研究有待加強。
(2)鄉村文旅融合區域性發展和多業態融合研究。隨著全域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鄉村文旅融合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發展情況,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各地因地制宜、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將是未來的鄉村文旅融合趨勢,而不同地區的典型實踐成果和代表性案例地也將成為熱門研究對象,實例研究將更豐富。鄉村文旅融合目前形成的業態包括鄉村遺產旅游、博物館旅游、文創小鎮等,未來鄉村文旅融合將會產生更多的業態,衍生出更多的鄉村旅游新產品和形式,這也將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3)鄉村文化、旅游與技術的融合研究。技術融合作為鄉村文旅融合的路徑之一,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外部驅動力。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下,人們更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感知。在智慧旅游與科技發展的帶動下,未來研究將更多關注旅游者對鄉村文旅融合的價值感知、旅游者行為大數據分析、科技在鄉村文化空間的運用、交互體驗、鄉村文旅綜合體設計技術等方面(李先躍,2019)。
(4)跨學科和多方法結合研究。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研究學科上不僅要注重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借鑒,也要注意對文化與旅游產業本身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應用,未來研究需要將觀察、實地考察、比較分析、模型檢驗、地理空間研究等方法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來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ApostolakisA.Theconvergenceprocessinheritage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4):795~812.
[2]BarkauskasV,BarkauskienėK,JasinskasE.Analysisofmacroenvironmentalfactorsinfluencing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Lithuaniancase[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213):167~172.
[3]BessièreJ.Localdevelopmentandheritage:Traditionalfoodandcuisineastouristattractionsinruralareas[J].SociologiaRuralis,1998,38(1):21~34.
[4]Bramwell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ruraltourism[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1994,2(1~2):1~6.
[5]BuhalisD.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1998,19(5):409~421.
[6]ButlerRW,HallCM.Conclusion:Thesustainabilityoftourismandrecreationinruralareas[M]//ButlerRW,HallCM,JenkinsJ.TourismandRecreationinRuralAreas.Chichester:JohnWiley,1998:249~258.
[7]CanavanB.Tourismculture:Nexus,characteristics,contextandsustainability[J].TourismManagement,2016(53):229~243.
作者:瞿華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