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具有核心地位,隨著“三農”日益備受關注,加大金融支持農業,將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農業乃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億萬萬人民的口糧之源,而農業金融便成為農民腰包鼓起來的路徑之一。我國農業金融起源最早來自于民間“高利貸”。據《周禮·地官·泉府》中記載:“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描述的就是當時的借貸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業金融的發展基本是伴隨從農業合作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轉變而轉變的[1]。
關于什么是農業金融,國內這方面的論述也不少,但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 的說法是,農村中以農業為主、包括非農產業在內的資金融通活動,在實際工作中指農業貸款和結算服務。從國外的有關理論(如美國N·G·納爾遜著的《農業金融學》等)和實踐來看,農業金融就是為農業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生活提供一切金融服務的活動。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農業經濟》農業經濟專業刊物。刊登農業經濟理論、農經學科建設、農業政策研究和工作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服務對象十分明確,即農業、農民及其相關組織[2]。也有說,農業金融是指在農村經濟體中以農業為主,但包含非農產業在內的資金融通與流動的行為,即在農村中以農業為主、與農業效益存在關聯的資金的借貸和使用。這里我們需要明確農業金融≠農村金融,農業金融屬于農村金融的一部分。農村金融是指農村作為一個整體經濟體,在這個經濟體中所產生的所有與農村經濟存在關聯的資金融通行為,即農村金融就是農村的金融,服務對象是整個農村社會經濟。
農業金融是農村金融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動力[1]。以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為例,整體而言,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屬于農村金融的一部分,但如果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沒有被用于農業生產,則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不被納入農業金融體系。不過,鑒于農村金融體系中農業金融的重要地位,常常把農村金融作為分析農業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農業金融意義重大,農業金融機構、產品、服務的創新可大大支撐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農業效益提升,對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具有重要作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我國農業金融發展簡介
我國農業金融服務體系多元化我國農業金融體系具有國有商業金融機構、政策金融機構、合作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并存的多元化特征,但仍以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城鎮商業銀行等商業金融為主。面對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新形勢新要求,金融支持要聚焦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功能互補,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協調互促,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農業經營主體密切互動的多層次、復合型支持體系[3]。
通過多年的努力,農業金融組織體系也趨于完善,覆蓋度、便利性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發揮了主力軍作用,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逐漸降低,新型、微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代款等)得以快速發展。我國農業金融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我國農業金融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金融在規 模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電子商務和產后處理等領域給予支持,并發揮重要作用[4]。
第一,規模生產。金融支持農業,著眼解決規模經營的生產資料購買、人工成本支付、產前產中產后費用,提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農產品加工業。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4萬億元,同比增長6.5%。農產品加工業既與農業血脈相連,又與工商業密不可分,帶動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的發展,成為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
第三,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萬家,年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保持著15%以上的增長態勢。休閑農業已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金融支持農業,對休閑農業給予了高度關注。
第四,農業電子商務。2020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農業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理念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融合的重要形式,將通過流通方式改變深刻影響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動能。農產品電子商務成為農業金融凸顯成果的重要領域。
第五,產后處理產業。農業的產前、產中環節發展較好,但產后的烘干、保鮮、冷藏、運輸、廢棄物回收利用是薄弱環節,是農業產業鏈條中的“短鏈”,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其成為金融支持的重點。我國農業金融服務對象廣泛現階段,農業金融參與的經營主體多樣,主要有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新農民等,國家也制定多種政策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促進農業金融發展,就目前農業金融發展情況不難看出,其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傳統農戶的升級版,是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種養業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國家庭農場有87萬家,經營耕地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把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業為主、集約生產的家庭農場作為金融支持的重要對象能夠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第二,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是一個開放載體和復合組織,集傳統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身,融生產與服務為一體,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紐帶。目前全國合作社有165萬家,入社農戶約1億戶,各級示范社達到13.5萬家,可把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 合作社,特別是示范社作為支持的重點。
第三,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集成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先進生產要素,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發展的帶動力量。目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2.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龍頭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70家;因此,金融要優先支持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帶動農民發展產業效果明顯的龍頭企業。
第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經營規模越大,越需要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這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國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要重點支持那些開展糧食烘干收儲、土壤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處理等公益性強,但投入大、回報慢業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第五,新農民。新農民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是近年來涌現的一個新群體。包括各個電子商務平臺和自媒體上的農產品電商、生態農場等在內的新農民數量已達到200萬。據數據顯示,88.2%的新農民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35.9%的新農民通過與農民、家庭農場等合作獲得穩定的產品來源。
與農戶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農民成為金融支持重點。我國農業金融服務日益創新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資金缺口超過3萬億元[5];2015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為125億元,2020年已達到3200億元,其中“三農”金融領域的占比提高到4%~5%。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傳統銀行、電商巨頭、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市場、新興互聯網公司等各大參與方,紛紛以移動支付、網絡理財、P2P、眾籌、在線供應鏈金融等開展農業布局。
從實踐來看,最近幾年農村農業金融改革有了突破性進展,在機構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3個方面都有大的舉措和好的表現。第一,從機構創新看,2018年統計,農村商業銀行達1463家,農村合作銀行33家,農村信用社達965家,涉農金融機構立足農業農村、扶農助農,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主導性作用。
第二,從產品創新來看,過去對農民和農業的金融產品僅僅表現為存款、貸款業務,現階段從信貸到保險再到債券、期貨、信托、金融租賃,金融支農的概念在擴張,產品不斷得到創新。僅僅是農村信貸業務,有面向新型經營主體的項目,也有面向普通農戶的服務;有針對各種產業產品的信貸產品,也有服務于各類經營主體的強農惠農貸款項目,以及面向新產業新業態的信貸產品創新,金融扶貧助農的理念不斷更新發展。金融服務于“三農”的產品不斷創新(如“短期信貸+長期信貸”“線下+線上”“大額+小額”“單一+多元”),品種豐富多彩,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農業各產業、農業經營各主體對不同金融及金融衍生品的多元化需求。金融對服務農業各產業、農業經營各主體和服務主體作用巨大。
第三,從服務創新看,如何與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命運共同體,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僅是農民的需要,也是金融部門的需要。這些年,遍布全國各地的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包括城市商業銀行,在服務縣域經濟、服務農業、服務農民、服務中小企業方面都有很多創新的思路和做法,很 值得推廣[6]。總之,農村金融創新,支撐了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農業效益提升,對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中國農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孕育了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從業者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與特殊性。這種差異性和特殊性決定了農業金融發展模式的多樣化,也決定了農業金融產品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不同的農業金融需求。
政府推薦隨著農業對金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農業農村部結合全國農業的特點及市場需求,推薦了一批金融支農創新模式,以更好地總結農村金融創新經驗,宣傳推廣農業金融貼近農民、服務農業的有效做法。◎“政銀擔”模式“政銀擔”是指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分工協作,政府扶持或直接出資設立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項目予以擔保,銀行再發放貸款。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
一是促進金融資本落地。將量大面廣、額度小的農業信貸需求匯集起來,將銀行與農戶“一對多”的關系變成與擔保公司的“一對一”,拉近了供求雙方的距離,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政府通過對擔保公司的資金注入,擔保公司能夠放大實現其凈資產最高15倍的杠桿效應。三是農業信貸風險可控。將信貸風險從銀行部分轉移到了擔保公司,分散了農業信貸風險,調動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對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政銀擔”模式給予持續的擔保費用補助和風險代償補助,確保了可持續運營[7]。
例如,據2021年3月11日信息,安徽改變由融資擔 保公司承擔全額代償風險、政府補貼融資擔保公司的傳統模式,引入政府、再擔保、銀行共同分擔風險。對單戶2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擔保業務,由融資擔保公司、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銀行、當地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即“4321”新型政銀擔合作模式。經測算,新模式下政府投入1億元財政資金可撬動100億元貸款注入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銀行信貸風險敞口較自主發放貸款下降80%,融資擔保公司承受能力提升2.5倍,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8]。
“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模式“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是指由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無擔保、無抵押、低成本、簡便快捷的貸款,當出現不良貸款時,按約定程序和比例從財政風險補償金中予以補償[9]。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弱化了對農民財產抵押物的要求,調動了銀行積極性,有效提升了貸款的可得性。二是發揮了財政資金“小錢撬大錢”的作用,可按照政府風險補償金最高10倍的杠桿撬動銀行貸款。例如,江西的“財政惠農信貸通”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取得顯著成效。
以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主導的產地(銷地)市場平臺+三農金融模式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快速發展,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先后涌現出山東壽光、北京新發地等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包括產地市場、銷地市場和集散地市場在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的建立,在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金融發展機遇。
以中農網為例,其旗下包括廣西糖網、昆商糖網、中國繭絲交易網、中農易果等子平臺,擁有超過10萬家的專業市場上下游客戶。一方面,交易平臺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標準地提供居間貿易、現貨掛牌等多元化的農產品網上交易模式;在生鮮農產品領域,建立了集成擔保、結算、質檢、倉儲、運輸、報關、商檢第三方服務的生鮮農產品綜合電子商務和現貨交易平臺。
同時,其依托電商平臺和市場ERP系統交易數據,通過擔保授信、貨物預售、代理采購、延期支付等方式,形成了中農網立體及多元化的涉農供應鏈平臺金融服務體系。目前中農網已與23家銀行達成戰略合作,獲得總授信額度逾40億元,年融資額逾70億元。近些年,我國億元以上農業批發市場快速增長,成交額也有突破性的進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攤位數約為46.74萬個,其中蔬菜市場攤位數最多,其次為水產品及干鮮果品市場攤位數。隨著專業市場電子化與信息化進程的提速,以專業市場交易鏈條關系和交易流水數據為基礎,金融服務農業空間較大。
以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代表的網絡金融模式伴隨P2P、眾籌等新興網絡融資模式的興起,目前已有一批互聯網金融平臺涉足農業金融行業,其服務模式多以農業供應鏈為基礎,而農業供應鏈包含了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流通環節及消費環節。該類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多以農業產業供應鏈中某一具體環節為切入點,提供包括信用貸款、質押貸款、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貸款等服務內容。
作者:朱煥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