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2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初上仁頂村,山峰巍峨峻悄,樹木蔥蘢蒼翠,盤山公路繞進白云間,仿佛尋仙之旅。上了山頂,盛夏的高溫一掃而盡,關掉空調,打開車窗,清爽的涼風徐徐而來,汗濕的皮膚干燥起來,仿佛提前進入了秋天。兩山之間的凹地土壤較多,且肥沃,高山上的群眾把夾雜在里面的石塊清理出來,整齊地砌成地坎,地塊層層疊疊,云霧繚繞間,仿佛步入云霄。山間地頭水柜錯落有致,灌滿夏天的雨,青幽幽的,仿佛上天遺落人間的翡翠。
田地間,玉米葉蔥綠茂密,碩大的玉米棒穿著綠衣裳,戴著紅纓帽;南瓜長得最好,瓜苗四處延伸,一邊開花,一邊結瓜;貝貝瓜正是成熟的季節,南寧、柳州等地的貨車早早就進村收購了;珍珠李開始成熟,一串串一簇簇壓彎了枝頭;灰灰菜鋪滿地里,這菜可了不得,進了城里的酒店就是幾十塊錢一斤,還供不應求。進入仁頂村,一座座嶄新靚麗的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樹間,錯落有致,自然和諧。空山新雨后,被清洗過的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伸向各家各戶,看不到一點垃圾。年輕力壯的村民早早進地里采摘瓜果或是施肥護理,在家的老人則三五成群,手持小鋤頭、小鏟子,自發整理好路兩旁的空地,種上格桑花和菊花,讓仁頂村華麗轉身為空中花園。進入仁頂村村部,四面環山,中間沃野。
道路兩旁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塊鄉賢文化牌,牌上撰寫自古以來的賢德故事。村落背靠的山名為天馬山,天馬行空,展翅馳騁;前方三峰傲立而不突兀,青翠挺拔而優雅,形似古人案臺上的筆架,名為"筆架山”o天為筆,起落驚風雨;地作架,文章秀千古。仁頂村有楊、陳、隆、龍、秦、張、彭、趙、李、吳共10個姓286戶1165人,有壯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里先后走出150多名戰斗英雄、干部、企業家等,真可謂“人杰地靈氣象新”。然而,就是這么一個村,“十三五”期間,共有貧困戶112戶474人,低保戶43戶164人,貧困發生率為27.3%,是全縣1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被自治區列為2019年脫貧村,脫貧任務任重道遠!唯“Q”者壽“從之立身于世,重在守禮節、重名教,哪怕一點之染,則猶如白玉之玷,于本有損,何以慎人。”(出自仁頂村彭家家譜)“為仁者壽,為仁者興”,仁頂村人深知這一道理。仁厚以治家,忠良以報國,聚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當從內發力,激濁揚清,以良好的家風、民風、黨風、政風推動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以達鄉村振興之目的。
過去,仁頂叫“銀頂”。因當地村民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秋冬春三季,云霧飄繞,雨露凝霜,山頂上積雪難化,銀裝素裹,故稱之為“銀頂”。清康熙年間,楊姓(弘農堂)、龍姓(武陵堂)等陸續遷入,希望子孫后代以仁厚治家,忠良報國,做對國家和百姓有用之人,于是將銀頂改為“仁頂”。孝悌是為仁之本。在走訪群眾中,我們了解到,村人皆崇尚尊師重教、贍養老人之風,誰要是不孝,會被全村人唾棄。2019年6月18日,我們在入戶時,正好遇到58歲的楊芳義將99歲的老母親小心翼翼地抱起,放到屋外的椅子上。一邊輕聲細語和母親說話,一邊給她喂飯。7年前,92歲的老母親下地打豬菜時摔了一跤,從此長年臥床,楊芳義和幾個哥姐輪流照顧老人。
楊芳義說,他的奶奶以前也是癱瘓在床,母親一直悉心照料,背進背出,一照料就是10年,直至奶奶80歲去世。世代拂過的孝風,讓老人得以安享晚年,仁頂村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村。這里曾有2個百歲老人,她們分別活到110歲和102歲,目前,80歲以上的老人有27個,90歲以上有5個。鄰里和睦、相互謙讓也成為仁頂村“仁”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近幾年來,仁頂村沒有發生過一起鄰里糾紛,也沒有賭博、盜竊、打架斗毆等社會不良現象,村民一心一意搞生產,整個村呈現出一派和諧景象,被列為全縣平安建設試點村。唯“嫌”者治“居官之本有三:薄俸祿,廉之本也;遠聲色,勤之本也;去饞私,明之本也。”(出自仁頂村彭家家譜)在仁頂村三腳屯,整屯都是楊姓人家。他們世世代代治家嚴謹,自稱是廉政楷模楊四知的后代。歷代以來,老人常以楊四知的故事教育后輩,故而此地楊姓又自稱為“四知堂”。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楊震(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入朝為太仆,遷太常。永寧元年,升為司徒)在荊州當刺史,由于他明經博覽,為官清廉,深得百姓信賴。有一次,有個人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
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絕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神情嚴肅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來人聽后,非常羞愧地謝罪走了。楊震做官一向清正廉明,一再告誡家人,生活要儉樸,不能貪慕虛榮。清末年間,仁頂村的楊文義常以“四知拒金”的故事自勉,以公道正派、斷案如神聞名鄉里,在當地威望很高。清道光十五年,值其七十大壽,縣令贈送壽匾一塊,上書“松梅宿老”,現存于仁頂村鄉賢館內。
受楊震、楊文義等人的事跡鼓舞,三腳屯的楊芳君刻苦攻讀,成為從仁頂村走出來的第一位大學生,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學習,后任河池地委委員、紀委書記的楊芳君為官清廉,公道正派,在當地聲望很高。2000年,在他60歲壽席上,他向到場的親人朗誦了一首四言自律詩:“金龍回首,壽滿花甲。自知不足,律己有加。”這是一首藏頭詩,即“金壽自律”,金壽是楊芳君的小名。他曾在退休干部座談會上發言時說:我之所以敢大膽地說自己是個好干部,是因為我做到了“工作認真,嚴于律己”。唯“忠"者勇“孝始于親事,忠始于報國,忠孝乃立家之本,作人之道。”(出自仁頂村彭家家譜)忠良報國在仁頂村同樣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張秀光是仁頂村高架屯人,生于1914年,30歲時被國民黨強征入伍。
1948年,張秀光在遼寧黑山縣率領部隊起義,加入解放軍第43軍,并參加了著名的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輾轉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剿匪,后又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后立大功4次,小功3次。然而這樣一位功勛戰士,卻在1954年退伍后,謝絕縣里安排的工作,甘愿回老家當一名普通的農民。回鄉后,他把部隊里獲得的榮譽勛章和證書鎖在一個鐵箱里,從未向外人炫耀,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從未以此伸手向國家要過一分錢。楊芳權也是仁頂村忠良報國的典范。他參加工作四十余載,任勞任怨,精益求精,1986年被公安部授予“藍盾勛章”。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保定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建設結構中,鄉村經濟發展是基礎,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都是以此為基點,其關鍵及重點都是在鄉村,最大的后勁仍舊是在農村。對此,國家從長遠的戰略布局出發,并在習近平同志系列精神指引下,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要務,而農村基層黨組織則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概述,以保定鄉村振興為例,就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其中的作用及建設進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