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1月0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鄉村文化治理是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多元治理主體對鄉村文化進行治理的活動,使得鄉村文化治理功能得以實現。騰沖市和順鎮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在文化紐帶的聯結下,和順鎮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通過文化治理對鄉村公共空間、鄉村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改變和重組,出現的侵蝕原有鄉村社會格局,使傳統文化喪失,原有紐帶功能喪失等情況,成為文化治理過程中亟待克服和解決的問題。
和順鎮文化治理是在整理、挖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對傳統文化進行的多方位、立體化地治理,很好地平衡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實現了文化傳承和鄉村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為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態以及鄉風文明帶來了積極的改變。
關鍵詞:古城鎮;鄉村治理;傳統文化;和順鎮
鄉村方向論文范文:節慶民俗自組織與鄉村認同建構
摘要:鄉村認同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鄉村內生性、可持續的傳統文化資源,節慶民俗具有重構鄉村認同的作用。基于此,運用“過程—事件”的分析策略,使用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法對西安市鄠邑區北鄉H村春節迎祭三城隍民俗自組織進行田野調查,從動員、分工、問責三個階段探究H村鄉村認同動態建構的過程及其推動因素。
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相互交織,文化失語、秩序失范現象較多,客觀上為鄉村文化治理提供了內生性和必然性環境。云南騰沖和順古鎮歷史悠久,明清文化特色鮮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多種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和順古鎮原有的傳統、安定環境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要保持曾經的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上的和順鎮古樸風格不被改變,對和順古鎮的文化治理過程成為了眾多文化治理實例中具代表性的個案,也為研究世紀之交中國鄉村社會文化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全新視角,極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一、和順鎮文化治理的緣起
改革開放以來和順鎮利用自身傳統文化資源深厚的稟賦,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社會資本價值,將文化治理滲透到其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順鎮文化治理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其文化治理的緣起除和順鎮本身具有豐厚文化積淀基礎外,也借助了一些外部契機。
(一)豐富厚重的文化積淀
和順古鎮平整斑駁的青石板路旁,既分布有“粉墻黛瓦、雕梁畫棟、小橋流水”的江南民居建筑,也有頗具南亞、西式風格的門頭建筑物,古鎮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體現了多元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歷史上和順鎮就有重教興文的傳統,和順是西南邊陲偏居一隅的極邊小鎮,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跨過了國界線到緬甸謀生,這種“走”的生存模式給和順鎮帶來財富,也帶回了多元文化、新式文化。使得早在和順鎮就開始興辦新式教育,新式學堂在和順鎮如雨后春筍蓬勃般興辦并發展,導致和順鎮人受新思想影響,走出國門到海外留學的人比比皆是。
20世紀初和順鎮就擁有星光音樂會、籃球隊、足球隊等社團,和順鎮人的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1928年和順旅緬僑胞為回饋家鄉文化建設,籌資建立了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在這種亦商亦儒、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熏陶下,和順鎮走出了許多的文人、學者和儒商,也完成了豐富厚重的文化積淀。
(二)和順鄉鎮經濟發展的困境
和順鎮的順口溜“十人八九緬經商”,生動說明了一代代和順人奔赴緬甸,通過艱苦創業、不懈打拼給故鄉帶來了充裕的物質和文化財富,積淀了和順鎮燦爛的歷史。基于緬甸相對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其次是我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邊境戰亂、時局不穩等造成百姓缺乏安全感,加之和順鎮自古就存在人多地少的問題,使和順人很早就選擇跨國經商的方式維持生計。
受限于耕地面積狹小不利因素的影響,和順人不懼出入于蠻煙瘴雨之區,行商坐賈,謀利營生。在新中國建國后,國界線逐步明晰、出入境管控嚴格,和順民間不合法的跨國經商活動驟減,而人多地少的問題仍是制約和順鎮發展的瓶頸。突破這種發展瓶頸的制約,利用自身擁有的文化資源稟賦,打響傳統文化資源品牌,并對和順鄉村文化進行有效治理,就能夠為和順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且和順的傳統文化也能夠得以繼承和發展。
(三)和順鄉鎮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與機遇
1996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屆四次全會第一次提出要建設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標,2001年中共云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再一次確認了要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1998年騰沖縣的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了“農業穩縣、口岸活縣、工業立縣、文化強縣、旅游名縣”的發展思路。基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順鎮抓住發展機遇,開始走以旅游業為主線的鄉村傳統文化復興之路。
(四)僑胞支援家鄉建設
歷史上,自古“走夷方”的和順人就有愛國愛鄉、熱心公益、報效桑梓的傳統情懷。在和順鎮克服發展瓶頸,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的時期,和順僑胞發揮自身見識廣博、經驗豐富、財力雄厚的優勢,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招商引資。和順鎮道路、巷道、宗祠門口旁等地,隨處可見的題名為“流芳碑”、“功德碑”的石碑上記載了和順修路、修巷道、修建月臺、修宗祠的緣由、時間以及和順人和海外僑胞的捐款金額。
當地為傳承、發揚和順人愛國愛鄉的傳統,發揮僑胞促進家鄉發展的作用,成立了和順鎮歸國華僑聯合會,并于2013年7月27日召開了和順鎮第一次歸國僑眷代表大會。和順鎮歸國華僑聯合會及和順鎮文化站聯合主辦的《和順鄉》刊物,也在停辦6年之后,于2014年又再次與讀者見面。刊物以弘揚和順鎮文化、團結海內外僑胞發揚愛國愛鄉的傳統,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為宗旨。
二、和順鎮文化治理的進程
和順鎮文化治理開始于20世紀末期,為實現騰沖“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下,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的僑鄉和順鎮被視作重點發展對象,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的文化治理在和順鎮展開,和順鎮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
(一)和順鎮文化治理醞釀階段
1998—2002年為和順鎮文化治理醞釀階段。為實現云南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騰沖縣委提出要“創建具有時代特色的邊地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和順鎮進行了文化治理工作,對零碎、散落的文化資源進行了盤點、梳理和整合。1998年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云南騰沖和順文化生態村課題組進駐和順鎮,課題組跟蹤并參與了將和順鎮建成一個集獨特深厚文化與優美生態環境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博物館”工作過程[1],如參與建成了彎樓子民居博物館。
期間,騰沖縣旅游局與和順鎮政府聯合組建了騰沖縣和順僑鄉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政府投資擴建了騰沖縣至和順雙虹橋的公路;修繕了艾思奇故居、和順圖書館、元龍閣、和順文昌宮;整飭了環村公路及大部分文物古跡但治理經驗不足、資金來源單一,對傳統文化的搶修不全面,和順鎮文化治理處于探索階段。
(二)和順鎮文化治理實施階段
2003—2009年為和順鎮文化治理實施階段。騰沖于2003年7月被列為云南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試點縣,同年和順鎮政府與旅游公司簽訂協議并成立了云南柏聯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旅游公司吸納和順鎮村民到公司工作并向和順注入資金,對和順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加快。旅游公司對和順的古建筑研究并建立電子文檔,對部分古建筑進行修復和恢復。
2005年在旅游公司的籌備下,和順鎮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魅力名鎮評選活動,和順鎮獲得了“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榮譽稱號;2005年和順政府駐地從古鎮遷到大莊村,旅游公司在政府原址建成“滇緬抗戰博物館”;旅游公司修復了劉氏宗祠、李氏宗祠,整合了和順鎮的宗祠文化,打造突出和順鎮傳統文化特色的“和順小巷”;2006年和順古鎮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2008年文化部將和順古鎮列為“中國第三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三)和順鎮文化治理深化改革階段
2010年至今為和順鎮文化治理深化改革階段。云南省第十一屆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云南省和順古鎮保護條例》,并于2010年6月1日施行,對和順古鎮的保護自此進入了法治軌道。2011年9月17日,和順古鎮保護管理局(以下簡稱古保局)掛牌成立,古保局承擔著宣傳踐行古鎮保護條例,挖掘、保護和順鎮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與保護古鎮風貌的責任。2011年和順鎮文化站建成使用,轄區內的和順群眾文藝團隊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
2012年文化站成立了“和順文化研究會”,規范了對古鎮文化進行研究和保護工作。和順鎮老年協會的老年武術隊、舞龍、舞獅隊、“桂香會”洞經會、老年戲劇組等19個特色文藝團體也為古鎮的保護,及傳承和順鎮文化精髓與村社公益事業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和順鎮文化治理進入深化階段,促進傳統文化旅游的深度發展,2015年8月9日和順鎮成立了和順古鎮客棧行業協會,協會負責建立了自我管理機制,增強了客棧行業的自律意識,并側重在民居客棧產業中融入和順鎮傳統文化精髓,向外界宣傳和順鎮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和順鎮傳統文化。
三、和順鎮文化治理的反思
在文化紐帶的聯結下,和順鎮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和順鎮通過文化治理對鄉村公共空間、鄉村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改變和重組,出現的侵蝕原有鄉村社會格局,使傳統文化喪失原有紐帶功能喪失等情況成為了文化治理過程中亟待克服和解決的問題。
四、和順鎮文化治理的方式
和順鎮文化治理是在整理、挖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對傳統文化進行的多方位、立體化地治理,很好地平衡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實現了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一)整合治理傳統文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為契機,和順鎮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保護、治理。和順鎮在課題組、專家、政府以及旅游公司等的幫助下,對和順鎮文化進行了挖掘和搶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建筑進行了修復。已被破壞殆盡的九大牌坊陸續得到修復,營造出和順鎮儒雅的文化氣息。和順鎮的八大宗祠的修復對凝聚族人,增強村民村落認同感作用顯著。
和順人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強,民國年間李曰垓為保護魁閣門外的兩棵百年古杉樹,曾作詩《雙杉行》來號召鄉人保護古樹,和順鎮許多的百年名木古樹也因和順人愛護環境意識強而被養護良好,據統計和順鎮現有經和順鎮政府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15株[4]。和順鎮的古民居建筑、古宗祠建筑、公共古建筑、和順牌坊、和順古橋、和順古巷、和順古月臺、和順古墻、和順古井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實行分級保護。和順鎮用出版書籍的方式對和順文化進行梳理、記錄,和順鎮的《和順鄉》刊體現了和順鎮較高的民智水平,成為和順鎮文化宣傳的重要平臺、陣地。
(二)建立健全古鎮保護制度
和順鎮圍繞文化治理的目標建立健全了保護機制。一是設置專門的機構負責古鎮的保護,二是制定古鎮保護的相關規章制度。和順鎮政府與2011年成立的和順古鎮保護管理局承擔和順古鎮基礎設施維護、文化古跡保護、商業經營規劃和審核、文化資源調查、歸檔等工作,古鎮保護管理局極大地增強了和順古鎮保護的管護力量。
2010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云南省和順古鎮保護條例》為和順古鎮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順古鎮保護管理局將古鎮常用法律匯編成《和順古鎮常用法律及辦事流程資料匯編》與《云南省和順古鎮保護條例》;2016年和順古鎮保護管理局印制發放《云南省和順古鎮保護管理條例》、《和順古鎮保護歌》、《和順古鎮常用法律及資料匯編》[9]及村規民約、碑刻公約都發揮著約束村民行為、吸納村民參與古鎮保護的重要功能。
(三)宣傳提升古鎮知名度
和順鎮借助現代傳媒力量,積極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文化知名度提升給和順鎮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如和順鎮利用“名人效應”,邀請崔永元、于丹等知名人士為和順作宣傳;請央視、云南衛視、上海衛視、湖南衛視的相關欄目組到和順鎮拍攝真人秀;吸引《大馬幫》、《滇西1944》、《我的團長我的團》和《北京愛情故事》影視作品攝制組在和順鎮的取景活動等都提高了和順古鎮的知名度;和順鎮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定期發布的高質量軟文,也對和順鎮節日民俗、歷史名人、生態人文景觀作了有效的宣傳。
(四)古鎮保護發展傳統文化
和順鎮政府引進旅游開發公司介入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和順鎮的文化治理中平衡了文化的保護與經濟效益并重目標。旅游開發公司對和順鎮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通過設計旅游項目獲取收益,旅游項目銷售收入從2003年的103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7323萬元[10]。旅游公司對和順鎮古建筑的修復,對傳統文化的整理、展覽,實現了古鎮傳統文化的復興。旅游開發公司形式多樣的宣傳增強了古鎮知名度,帶動了古鎮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