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燃煤電站鍋爐氨燃燒研究進展及展望

時間:2022年03月29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 針對電站鍋爐中的氨燃燒應用,首先介紹氨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純氨燃燒及氨與氣/液體燃料混合燃燒的基礎研究;然后針對新興的燃煤電站鍋爐摻氨燃燒技術,分別從氨-煤混合燃燒的燃燒與火焰傳播特性、火焰形態及輻射特性、NOx 生成與排放特性等方面介紹當前研究進展;

  摘要 針對電站鍋爐中的氨燃燒應用,首先介紹氨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純氨燃燒及氨與氣/液體燃料混合燃燒的基礎研究;然后針對新興的燃煤電站鍋爐摻氨燃燒技術,分別從氨-煤混合燃燒的燃燒與火焰傳播特性、火焰形態及輻射特性、NOx 生成與排放特性等方面介紹當前研究進展;最后對電站鍋爐氨燃燒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和展望.氨-煤混燃可大幅降低電站鍋爐碳排放,而對爐內溫度特性無顯著改變,雖然燃料氮的增加帶來NOx 排放風險,但可以通過燃燒分級、燃燒組織等方式有效調控.因此氨-煤混燃是一種可行的減碳路徑.以氨作為可再生能源的載體,實現熱力、電力、動力等不同應用領域中的碳減排,并緩解或解決對有限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利用前景.

  關鍵詞 氨;煤;鍋爐;燃燒;碳減排

工業鍋爐燃燒

  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之一.溫室氣體,特別是 CO2 的大規模、高強度排放被認為是造成這一全球挑戰的重要原因.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及碳減排、碳達峰、碳中和正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門議題和主流目標.中國是當前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我國碳排放八大行業依次為電力、鋼鐵、水泥、冶金、石化與化工、煤化工、交通、建筑,占全國碳排放總量近 90%.

  其中,電力和熱力生產行業為 51.4%,工業生產為 27.9% (2018年)[1],占比最高.在這些重點行業進行碳減排已刻不容緩.電力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國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在保障電力生產和供應的同時實現電力行業碳減排、碳中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挑戰.我國經濟社會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能源與電力需求大,碳減排、碳中和時間余度少,這就對電力行業碳減排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然而,由于我國資源稟賦條件的特點,電力供應長期以來高度依賴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導致煤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具有主體電源和基礎電源的雙重地位(2020 年中國燃煤發電量占發電總量的63.2%[2]).我國燃煤火電行業規模巨大,燃煤發電裝機容量高達 10.4 億千瓦,占全球煤電總裝機的50%[3].同時,我國燃煤機組服役年限短,煤電機組平均運行年齡約為 12 年,運行年齡為 20 年以下的機組占比高達 85%(美國和歐盟只有約 10%和20%),技術先進完備,仍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4].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煤電低碳轉型中面臨著巨大差異,煤電與火電設施在保障電力供應、實現碳減排的同時還對大規模新能源電力起到緩沖器和消納器的作用.

  如何使煤電機組更高效、清潔、低碳和靈活,使煤電機組與可再生電力有機融合互補發展,已成為電力部門和電力行業的迫切需求.在當前風電/光電等大規模存儲、CCUS 技術尚無法成熟應用的現狀下,利用低碳/碳中性燃料替代高碳煤燃料是一種具有潛力的火力發電碳減排技術.直接低碳燃料摻燒既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又能充分利用燃煤電廠既有設備,既適用于新建機組也適用于已有機組低碳化改造,對我國實現由高碳電力快速、平穩過渡至低碳及零碳電力具有重要意義.

  1 氨能源特性及發展應用

  1.1 氨能源特性氨(NH3)作為一種無碳富氫的化合物,可以直接燃燒,是一種類似氫氣(H2)的新型零碳替代燃料[5-8].在理想情況下,氨燃料的完全燃燒產物是氮氣和水,無 CO2 排放風險,具有突出的低碳優勢.氨氣的質量能量密度低于氫氣,但體積能量密度高于氫氣,液氨體積熱值比液氫高 45%.同時,相比于氫氣,氨氣具有易存儲運輸、易檢測、安全性高等優良特性.在 25 ℃下加壓至 1.03 MPa 或常壓下達到33.4℃便可以液化[5-6,9-10],液化難度和能量消耗遠低于 H2,這使得氨的儲存和運輸非常容易;同時,合成氨的產業鏈與技術成熟,氨的運輸及儲存技術已在工業上廣泛應用,可實現遠距離大規模運輸和跨區域調配.

  1.2 氨能源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氨的燃燒和能源化利用研究

  最早起始于十九世紀,近年來在 CO2 減排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驅動下,氨能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美國(國防部、能源部、能源高級研究計劃局、明尼蘇達大學、耶魯大學等)、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東北大學、大阪大學、北海道大學、IHI 公司等)、英國、澳大利亞、荷蘭以及國際能源機構等先后對氨能源進行了研究.各國機構研究重點各有不同,研究方向包括內燃機、燃氣輪機、電站和工業鍋爐、燃料電池等多種形式的氨燃燒利用及氨電化學、光化學合成等[5,6,11-19].

  美國國防部 DOD 早在 60 年代便圍繞氨燃料開展了 Energy Depot 系列軍用研究,研發了氨燃料火花點火發動機、壓燃發動機、燃氣輪機和火箭發動機;進入 21 世紀后,美國能源部 DOE 設立多項氨燃料研究項目,成立了氨燃料聯盟,聯合數十家單位促進氨燃料推廣應用.2016 年,DOE 及能源研究計劃署 ARPA-E 在 REFUEL 計劃中,重點設置了多個圍繞氨燃料的研究項目[20].

  2021 年美國國會提出了 CLEAN Future Act 法案,擬將氨與氫氣并列為合格低碳燃料[21].日本十分重視氨作為能量載體的潛力,作為其國家戰略性創新創造方案(SIP)十個主題之一,實施 了 SIP Energy Carriers 項 目(2014~2018年)[22].SIP 項目的研究內容涵蓋 NH3 燃燒機制等基礎研究、各種 NH3 燃燒設備開發、在以燃氣輪機為核心的天然氣火電站和以蒸汽鍋爐為核心的燃煤電站上開展氨-天然氣和氨-煤混燃技術研究等.其中,IHI 公司已完成了中試規模(10 MW)氨煤混合燃燒技術實驗,成功實現了熱量比為20%的氨-煤摻混燃燒[23-25].

  日本在 Chugoku 電力水島發電廠 156 MW 燃煤機組上開展了氨-煤混燃(熱量比為 0.6%~0.8%)發電的現場試驗[26].該試驗中,氨燃料可完全燃燒且 NOx 的排放量與單燒煤時無明顯差別,初步證實了氨-煤混燃技術作為燃煤火電站 CO2 減排措施的可行性.目前,日本正規劃在碧南火力發電廠 1 000 MW 燃煤機組上開展氨煤混燃試驗,計劃在2030 中期之前實現混燃 20%的氨[27].國際能源署(IEA)在《能源技術展望 2017-催化能源技術轉型》[28]中,將氨列為一種能源載體,推動了將氨用作能量載體和潛在燃料的研究.

  隨后,在《The Future of Hydrogen》(2019)中將氨列為未來實現氫能源在交通、熱力、鋼鐵、電力等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路徑[29].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也高度重視低碳氨燃料在實現未來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將其列為實現碳中和的六條技術途徑之一,并特別將其列為工業和交通等難以直接電能替代部門的重要解決方案[30].目前,氨的制取工藝已十分成熟,主要為哈伯-博施(H-B)法.但為獲得零碳或低碳氨燃料,須將 H-B 工藝與碳捕集 CCS 技術相結合以降低氨合成過程碳排放[31].另外,也可由可再生能源制氨[12]和電化學還原氮制氨[32].

  通過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氫氣與氮氣合成制取零碳氨燃料,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燃料化利用.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氨能源的發展和利用.在《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中,將合成氨列為重要的氫氣儲運技術,并列入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中,推動發展以氨等為儲氫介質的長距離、大規模氫的儲運技術[33].

  1.3 氨燃料促進低碳電力發展的優勢氨能源和氨燃料的利用對促進低碳電力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為實現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路徑.作為化學儲能的一種形式,可消納富余的風電、光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較高能量密度的化學燃料,易于存儲和運輸,可促進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長時間存儲和遠距離、跨地域輸運.儲運及處置知識、技術和設施成熟,可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

  組成中不含碳元素,燃燒利用中不產生 CO2,可以替代高碳燃料,助力現有火電站快速實現 CO2 減排,同時也有利于在未來實現 CO2 排放監測情景下進行 CO2 排放核算.能源化利用方式多樣,可用于車用/船用內燃機、燃氣輪機、電站鍋爐、工業窯爐等.綜上所述,電站鍋爐氨-煤混合燃燒或純氨燃燒是一種有潛力的電站鍋爐低碳化改造技術[34-35].

  2 電站鍋爐氨燃燒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關于氨燃料燃燒利用的研究涵蓋內燃機[5,6,36-38]、燃氣輪機[6]、電站鍋爐、工業鍋爐[39]、燃料電池[19,40-41]等領域,雖然已有相關綜述進行了總結和介紹,但多側重于氨燃燒反應動力學[9,10,42-43]、內燃機應用[44-45]、燃料電池應用[19,44-45]等.本研究重點關注燃煤電站鍋爐中氨燃燒應用.

  2.1 氨的燃燒特性氨的可燃極限范圍較窄,可燃極限下限較高,與其他燃料相比火災風險較低.但是,相比其他燃料,氨燃料存在自燃溫度較高、著火能量較高、低位質量熱值偏低、存在潛在 NOx 排放風險等問題.

  此外,氨的燃燒速率非常低,因此在相同的流速和當量比條件下,與甲烷火焰相比,氨的火焰更寬更長.同時,氨燃燒火焰的顏色也與甲烷等碳氫燃料有明顯不同,甲烷等碳氫燃料火焰因火焰中的 CH*高溫自發光而呈藍色,而氨燃料火焰因NH2*而呈現黃色.并且,NH2*的濃度會隨氨燃料當量比增大而急劇增加,從而火焰會呈現更深的顏色[27,46-47].可見甲烷和氨的輻射傳熱特性可能不同[46-47].周上坤等[9]綜合前人[48-52]對純氨與空氣預混火焰的未拉伸層流火焰傳播速度 SL 相關研究,發現在 NH3當量比為 1.05 附近時獲得了 SL的最大值,約為 7 cm/s,而 CH4 和 H2 的 SL 最大值則在 35cm/s 和 3 m/s 左右[53],反應強度遠大于純 NH3 燃燒.Mathieu 等[54]探究了純氨在空氣中燃燒的容積熱釋放速率和火焰厚度,發現 NH3 的容積熱釋放速率要低于 CH4,而且 NH3 的火焰厚度(2.85 mm)要比 CH4的(0.44 mm)大.

  氨-碳氫燃料摻燒是改善氨燃燒性能、實現氨燃燒利用的有效手段,在內燃機、燃氣輪機及工業鍋爐領域已開展了純氨燃燒、氨與甲烷等氣/液碳氫燃料混合燃燒相關技術的開發研究.Akamatsu等[39,55-57]圍繞鋼鐵加熱爐、玻璃熔爐等工業爐中使用氨燃料替換天然氣相關技術進行了研究,重點關注了氨燃燒中 NOx 生成與控制、火焰的輻射傳熱等方面.

  在燃氣輪機使用氨燃料方面,日本東北大學、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和 IHI 公司進行了相關研究.AIST 在 50kW 等級的燃氣輪機裝置上分別開展了煤油摻氨、甲烷摻氨以及 100%純氨燃燒實驗,驗證了以氨為燃料的燃氣輪機發電的可行性[27,59].IHI 公司在 2000 kW 級燃氣輪機中進行了氣態氨和天然氣混合燃燒研究,實驗中混合燃料可穩定燃燒[27,59-60].為實現穩定燃燒并減少氮氧化物,IHI 公司還對燃燒器進行了特殊設計,并開發了適用于液氨直接噴入燃燒器的氨燃燒技術,實驗摻氨體積比最高達到約 70%.

  2.2 氨-煤混合燃燒技術的小規模實驗與模擬研究目前,關于電站鍋爐氨燃燒、氨與固體燃料混合燃燒的研究十分缺乏,相關研究主要來自日本CRIEPI(電力中央研究所)、IHI 公司、北海道大學、大阪大學等.下面分別從燃燒特性(著火、燃燒、燃盡)、火焰特性(形態、溫度、輻射)、污染物生成與排放特性等方面介紹氨-煤混合燃燒技術的研究現狀.

  2.2.1 燃燒與火焰傳播特性燃料的穩定著火與燃燒是鍋爐穩定運行的基礎,Nagatani 與 Ishii 等[23]在 10 MW 煤粉燃燒試驗爐實驗中觀察到:

  當氨燃料通過煤粉燃燒器中心位置的管道給入時會延遲煤粉著火,導致火焰位置遠離燃燒器出口,須通過燃燒器參數(如旋流強度)調整方可將著火位置恢復至與煤粉單獨燃燒時相同的位置.Nakatsuka 與 Akamatsu 等[46,61-62]采用層流對沖式燃燒器,詳細觀察分析了煤-氨混合燃燒時的單顆粒煤粉燃燒行為,研究了煤粉與氨混合燃燒對單顆粒煤粉脫揮發分和碳煙形成過程的影響.在對沖燃燒器實驗中,煤粉由氨氣-空氣預混氣攜帶送入,隨后在氫氣/空氣擴散火焰穩定的常壓氨氣火焰中燃燒.實驗中采用配置了顯微鏡頭的高速攝像機采集具有高時間/空間分辨率的過程圖像.

  同時,采用 LII(激光誘導熾光法)和 PAH-LIF(激光誘導熒光法)直接觀測燃燒過程中碳煙和多環芳烴(PAH)在單個煤粉顆粒周圍的空間分布.觀測結果顯示:當氨-煤混燃時,煤粉顆粒周圍揮發分分布區域增大,且在煤衍生揮發性物質和氨燃燒作用下煤粉呈現出旋轉行為.氨-煤混燃時兩種燃料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導致火焰傳播行為的不同.

  Xia,Hadi 與 Fujita 等[63-64]采用定容燃燒彈裝置結合 OH 自由基成像技術,首次對氨與煤粉顆粒群混合燃燒的湍流火焰傳播行為開展了研究,重點探究了氨當量比對氨與煤粉顆粒群混合燃燒湍流火焰傳播速度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所有湍流強度和當量比條件下,氨-煤粉云混合燃燒時的火焰傳播速度均大于煤粉云單獨燃燒.而氨-煤粉云混合燃燒時的火焰速度與純氨單獨燃燒時的火焰速度關系則與氨當量比密切相關.在低當量比條件(Φ<1)下,煤粉加入后受熱釋放出更多的揮發分,導致局部當量比增大;同時揮發分形成更多的碳煙,導致位于預熱區內的待燃煤粉顆粒獲得更多的輻射加熱熱流.

  這兩者對火焰傳播產生的促進作用大于煤粉顆粒熱解吸熱導致局部溫度降低的抑制作用,從而最終促進火焰的傳播.而在高當量比條件(Φ>1)下,煤粉加入后因引入揮發分導致局部當量比增大帶來的正面促進作用有限,導致氨煤粉云混合燃燒時的火焰速度反而小于純氨單獨燃燒時.

  煤質差異(揮發分含量)也會顯著影響氨-煤低當量比(Φ=0.6)混合燃燒時的湍流火焰速度.Xia,Hadi 與 Fujita 等[63-64]的結果顯示:純氨燃燒速度均大于煤粉顆粒群的燃燒速度;特別地,對于高揮發分煤種,摻氨后的氨-煤混合湍流火焰速度大于純氨,約是純氨燃燒時的 2 倍、煤粉云單獨燃燒時的3 倍。

  而對于低揮發分煤種,摻氨后的氨-煤混合湍流火焰速度與純氨燃燒時差別不大;在部分煤種實驗中,摻氨后的氨-煤混合湍流火焰速度甚至小于純氨燃燒.煤粉在燃燒過程中依次經歷水分析出、揮發分析出和著火、煤焦的燃燒和燃盡,其中揮發分的生成和轉化對煤粉燃燒過程具有重要影響.高揮發分煤受熱釋放出更多的揮發分,導致局部當量比增幅更大;同時更易形成碳煙,使得熾光火焰鋒面更接近反應鋒面,導致位于預熱區內的待燃煤粉顆粒獲得更多的輻射熱流.

  這兩者對火焰傳播產生的促進作用大于煤粉顆粒熱解吸熱導致的局部溫度降低,最終促進了火焰傳播.而對于低揮發分煤,由于釋放的揮發分少,前兩方面的正面促進作用與第三方面的抑制作用相當,導致對火焰傳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甚至存在抑制作用.結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混燃中氨燃料會影響煤的著火行為,以及煤燃燒中揮發分的形成、分布與轉化,混燃時的湍流火焰傳播速度則與煤的揮發分含量密切相關.但目前氨與煤顆粒的詳細反應機理與影響機制尚不明確,仍須進一步研究.

  上述實驗研究之外,部分研究者還通過數值仿真探究了高氨燃料摻燒比例、大容量鍋爐等實驗難度 較 大 情 形 下 的 NOx 生 成 行 為 與 影 響 因素.Ishihara 與 Zhang 等[69-70]采用零維數值模擬方法結合詳細化學反應機理探究了 1000 MW 煤粉鍋爐摻氨燃燒中氨摻燒比例(0~80%)及摻燒位置對NO 排放的影響.

  結果顯示:當氨均從燃燒器火焰區注入時,隨著氨摻燒比例的增加,NH3 發生反應的位置、NO 峰值均向下游位置移動;并且,當NH3 摻燒比例在 20%時,NO 排放量小于煤單獨燃燒時;20%~60%時,NO 隨氨摻燒比例的增加單調增加;而當 NH3 摻燒比例進一步升高至 80%時NO 排放量將下降到 40%的水平.反應路徑分析表明:

  在 80%氨摻混比例下,大量 NH3 分解后通過與 NHi基團的反應轉化為 N2,而不需經過 NO,從而抑制了 NO 的生成.這也正是氨-煤混燃與純煤燃燒過程中 NOx形成機理的區別,NH3的加入會使燃燒過程中產生更多的 NHi 自由基,增加了 N 和NH 與 NHi基團的反應路徑.為深入分析氨-煤混燃中 NOx 生成抑制機理,大阪大學研究團隊借助對沖平面火焰燃燒器開展了煤粉摻氨燃燒實驗,通過 NO-平面激光誘導熒光法(NO-PLIF)觀 測 了 火 焰 中 的 NO 空間分布情況[71].

  研究發現:在向煤揮發分燃燒后的氣體中注入氨氣后降低了生成的 NO 含量,確認了氨-煤混合燃燒中生成的 NO 可被注入的氨還原脫除.另外,Tsukada 等[62,72]發現燃料中一些雜質元素(如 Br,Cl,燃料 N,S)會減少火焰環境中的 O,H 和 OH 自由基,進而降低氨-煤混燃中 NOx 的濃度.而在氨與生物質混燃時,若 OH 自由基摩爾分數太低,則Cl 的還原作用會阻礙氨的分解,使氨留在富燃料區,隨后與分級空氣反應大量生成 NOx.

  綜上所述,氨-煤混燃中氨燃料的引入存在較大的 NOx 生成與排放風險,控制 NOx 生成具有較大挑戰.NOx 生成受多種因素影響,現有研究初步揭示了小摻混比時各因素的表觀影響規律,而對深層次的影響機制仍認識不足.大比例摻氨仍處于模擬階段,對于流動和反應的綜合影響仍不清楚,同時對多燃燒器情況下的 NOx 生成情況仍須進一步探究.

  2.3 大型電站鍋爐摻氨燃燒的試驗和模擬研究2017 年 , 日 本 Chugoku 電 力 水 島 發 電 廠156MW 燃煤機組(2 號機組)上進行了世界首次氨煤混燃發電試驗,NH3摻燒比例為 0.6~0.8wt%[26].試驗機組總輸出功率為 155 MW 左右,氨燃料摻燒量為 450kg/h(相當于 400kg/h 煤),由原有脫硝液氨系統供應,通過汽化器氣化后注入鍋爐.

  試驗持續 7 天,對鍋爐溫度、煤炭消耗量、燃燒器情況、煙道出口 NOx 排放以及煙道出口 NH3 濃度進行了觀測分析.試驗結果所示:機組負荷 155MW 時,氨-煤混燃與純煤燃燒時的 NOx 排放差值為-8×10-6~7×10-6,平均約為 0;機組負荷改為 120MW 時,兩者差值為-1.4×10-5, 可 見 煤 燃 燒 中 摻 燒0.6%~0.8%的氨燃料不但不會增加 NOx 的生成反而可能有助于減少 NOx 排放,滿足排放要求.

  3 電站鍋爐氨燃燒研究總結及展望

  分別從燃燒與火焰傳播、火焰形態、燃燒溫度與輻射、NOx 生成與排放及未燃盡碳與未燃盡氨排放等角度對電站鍋爐摻氨燃燒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可以看到:氨-煤混燃可大幅降低電站鍋爐碳排放,而對爐內溫度特性無顯著改變,雖然燃料氮的增加帶來 NOx 排放風險,但可以通過燃燒分級、燃燒組織等方式有效調控.因此氨-煤混燃是一種可行的減碳路徑.

  以氨作為可再生能源的載體,實現熱力、電力、動力等不同應用領域中的碳減排,并緩解或解決對有限化石能源的依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利用前景.但是目前電站鍋爐摻氨燃燒研究剛剛起步,在煤氨燃燒基礎理論、燃燒技術及工程應用工藝方面仍十分薄弱,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3.1 燃燒基礎理論燃燒基礎理論是進行鍋爐設計與優化的理論基礎.目前,對氨-碳氫燃料混合燃燒的燃燒基礎理論研究大多集中于氨與小分子氣體燃料的混合燃燒方面,如 NH3-H2,NH3-CH4,NH3-合成氣等燃料體系.而對于氨與煤、生物質等固體大分子碳氫燃料的混合燃燒行為認識尚十分缺乏.尤其在氨-煤混燃情況下,研究多在兆瓦級別的燃燒裝置上開展,對于煤粉著火延遲、著火模式、揮發分燃燒及焦炭燃燒等燃燒特性缺乏深入理解.

  3.2 污染物排放與控制污染物的生成、控制與排放是鍋爐設計和運行中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摻氨燃燒中,NOx 是最受關注的污染物,現有研究大多圍繞著 NOx 生成與排放,少量關注了 NH3,N2O 等污染物,但氨與煤等摻燒中煤中 N,S,Cl 等元素遷移和轉化行為以及 HCN、含氮 PAH 等高毒性氣態污染物的生成與排放行為尚未探究,有待研究確認.另外,煤中普遍存在礦物雜質,氨摻燒后帶來的燃燒環境變化對礦物質轉化及沉積行為、礦物顆粒物、碳煙顆粒物等有何影響,也有待研究.

  3.3 模型開發、驗證及模擬預測數值模擬計算是進行燃煤鍋爐摻氨燃燒改造設計、評價和優化的重要手段.在模擬仿真過程中,鍋爐、燃燒器等裝置結構以及供風配風的運行參數需更加精細、準確,更接近現實,盡可能模擬出真實情形,并從多個角度驗證模擬結果的準確性與正確性.流動、換熱及反應模型是實現可靠仿真的基礎,現有反應機理模型對大比例氨摻燒條件的適用性尚需評估.

  工業技術方面的論文:出口鍋爐鋼結構包裝的難點及對策研究

  3.4 技術系統開發、優化及工業示范燃煤火電機組進行摻氨改造,須全面考慮鍋爐燃燒設備、煙氣處理等大量裝置的匹配和優化.目前,針對高濃度、大比例摻氨情形的低污染物摻氨-煤粉燃燒器設計及爐膛燃燒策略仍缺少探究.另外,現有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摻氨后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對于鍋爐尾部污染物控制設備(SCR,ESP,FGD 等)調整的研究仍缺乏.現有研究大多為小規模實驗室研究,將氨大規模實現在現役鍋爐上仍須進一步的工業示范.同時,系統開發中還須關注NH3的腐蝕性等問題,進行針對性設計.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Data and statistics[DB/OL].[2021-10-20].

  [2]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1-China [EB/OL].[2021-10-20].

  [3]EndCoal.Boom and Bust 2021-traking the global coal plantpipeline [EB/OL].[2021-10-20].

  [4]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可靠性管理中心.全國發電機組機組手冊(2018 年度)[M].北京: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19: 43-135.

  [5]KOBAYASHI H, HAYAKAWA A, SOMARATHNE K DK A,et 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mmonia combus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2019,37(1):109-133.

  作者:徐靜穎 a朱鴻瑋 a徐義書 a于敦喜 b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邁出我們合作第一步

符合規范的學術服務 助力您的學術成果走向世界


點擊咨詢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