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24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在調查統計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時間安排情況的基礎上,以統計分析某大學機械專業培養計劃教學學時為例,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素質為前提,對大學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思考,認為只有制定各專業的最低強制標準,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能力嚴重下滑的趨勢。
關鍵詞:大學教育,專業技術能力,培養計劃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已持續20余載,其中教學改革帶動了“培養計劃”的改變.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為了強化特色培養和綜合素質培養,大量削減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即便是保留下來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其學時也被大幅度壓縮.大學教育被賦予了太多的責任和義務,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化。
專業技術能力培養這項大學教育的主體責任有所淡化,專業技術能力這項主要素質被弱化,大學生專業學習的有效時間趨于減少.我國每年有近800萬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構成社會和經濟建設的一大主力軍.大學教育若不能規范和強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則有違高等教育的初衷.本文以某高校機械專業2016版培養計劃為例,基于統計、計算的真實數據,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
1大學生4年的各項時間統計
1)大學4年的教學周數.
大學4年共計8個學期,每學期18~19周;第1~7學期,學期末的2~3周是復習、考試時間;第8學期,學期末2~3周是畢業答辯和畢業教育時間.去除復習、考試和答辯時間,共有128周時間可用于教學.
2)大學生每天的時間和安排情況統計.在周一至周五時段內,調查了1~4年級3000余名大學生的日常活動時間,在周一至周五時段內,大學生平均每天有4.5h可用于有組織的教學學習.每周5天,128周就是2880h.
2新版培養計劃學時統計
2016版培養計劃,規定每學時45min,有4個教學平臺,共計2392學時(含實踐教學學時)和32周實踐教學:
1)通識教育課程平臺,計1064學時;2)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計784學時;3)專業教育課程平臺,計488學時;4)實踐教學課程平臺,計56學時合32周.
2.1通識教育課程平臺
累計1064學時的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包含4個課程模塊:公共通識課程模塊,限選通識課程模塊,拓展通識課程模塊,輔助通識課程模塊.
其中:1)公共通識課程模塊,包含9門必修課程,計744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31.10%,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中所占比例為69.92%;2)限選通識、拓展通識、輔助通識3個課程模塊,必須達到320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13.38%,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時中所占比例為30.08%.因其所列選課程過于龐大繁雜,且每學期、每學年不斷變化,故不予詳列贅述.公共通識課程模塊由2部分組成:1)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必修課程5門,計288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12.40%,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時中所占比例為27.08%,在公共通識課程模塊學時中所占比例為38.71%;2)公共必修課程,必修課程4門,計456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19.06%,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和公共通識課程模塊所占比例分別為42.88%和61.29%.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必修課程的名稱、學時分布,以及其在總學時、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公共通識課程模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時中所占比例情況。
2.2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
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計784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32.78%.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有2個:1)相關學科基礎課程模塊,計336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14.05%,在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學時中所占比例為42.86%;2)本專業學科基礎課程模塊,計448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18.73%,在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平臺學時中所占比例為57.14%.
2.3專業教育課程平臺
專業教育課程平臺需要修滿488學時,占總學時的20.40%.其中:1)專業核心課程模塊,需修滿280學時,占總學時的11.71%,占專業教育課程學時的57.38%;2)專業選修課程模塊,需修滿208學時,占總學時的8.69%,占專業教育課程學時的42.62%.專業教育課程名稱、學時及其所占比例情況統計見表5.2.4實踐教學課程平臺實踐教學課程平臺分為必修32周的“專業實踐課程”和選修2學分的“創新創業課程”2個模塊。
3時間與學時的對比分析
3.1大學生法定休息日時間安排情況統計
1)寒暑假休息時間.4年大學計有4個寒假、3個暑假,按每年52周、每學期19周計算,寒暑假休息時間約計343天.2)周六、周日休息時間.每學期約19周時間,周六、周日休息時間為36天;4學年8個學期的周六、周日休息時間合計為288天.3)法定節假日休息時間.在每學年度的2個學期中,法定假日合計8天;4年大學時間的法定假日為32天.
以上3項休息時間總計663天.假定大學生9月1日入學,至4年后的7月1日畢業,累計1400天;去除663天的休息時間,僅僅剩余737天.
3.2可用教學總學時
按每學期16周有組織的教學周計算,大學4年合計為128個教學周,扣除32周實踐教學時間,剩余96個教學周.根據表1的統計結果,計算可得有組織的教學時間為96×5×4.5=2160h;按目前每學時45min計算,即折合為2880學時.1)按培養計劃2392教學學時和32周必修實踐教學的標準,尚余488學時可用教學學時未被利用,接近1個學期的教學學時.2)學生若將“專業選修課程模塊”課程全部選修后,仍剩余216學時,接近半個學期.事實上,將“專業選修課程模塊”課程全部選修是極端理想化的假設,其原因在于:一是很多課程因選修人數少,導致最終無法開設;二是由于師資或實驗儀器設備的原因,很多課程根本無法開出.
3.3與專業技術能力密切相關的課程、學時情況統計
在2392教學學時中,由不同學科構成且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必修課程有19門,計1228學時;專業選修課有6門,合計208學時.與專業密切相關課程的學時總計1436學時,在總學時中所占比例為60%.在32周實踐教學周的10門課程中,全部與專業密切相關;而8學分“創新創業”模塊的4門課程,其中有2門課程的關聯程度尚待考證.
4討論
1)大學4年,可用的有組織的教學時間相對較少.
如前所述,學生在4年大學中扣除寒暑假、節假日和周六、周日,僅剩余737天時間;根據表1的調查統計結果,大學生每天有組織的教學時間只有4.5h,可用有組織的教學時間總計只有3316.5h;如果去除32周的實踐教學時間,僅剩余2160h.如此有限的可用教學時間,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學校,都應該加倍珍惜并予以有效利用.但現實情況是在一些高校,有限的可用教學時間被空置、擠占和挪用,專業基礎、專業課程被大幅削減,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學時被壓縮,由此導致畢業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滑坡,一些畢業生無法勝任專業技術崗位.
2)大學生的休息時間太多,通識教育課程所占比例偏高.
大學4年,學生的休息時間達到了驚人的623天,占大學4年總時間的44.5%.就大學教育而言,“通識教育”模塊中300余學時的“限選通識”“拓展通識”“輔助通識”中的大量課程,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623天的休息時間,以各類學生團體的形式完成學習,“自我發展”“個性拓展”等可以不再占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而將這寶貴的300余學時用于專業基礎和專業教學,以真正強化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大幅度削減專業課程數量,壓縮專業課程學時,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水準.
3)公共通識課程的學時總量過多“.
公共通識”課程模塊,由288學時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456學時的“公共必修”課程組成.表2和表3清晰地表明了“公共通識”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模塊的學時、課程學時所占比例情況.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及其強化,不應僅僅是簡單的課程數量與學時的堆積累加.在大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近30年時間里,政治思想教育改革也在不斷與時俱進,除了相關課程和學時的設置增加,還應在日常學習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對進一步系統化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進行深入思考和變革.切實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實際效果,真正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與思想水平,是大學政治思想教育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需要正確面對和采取多種方法才能有效解決.
4)大學本科教育沒有國家標準.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仍未制定大學各專業應開課程、課程實驗項目、實踐教學項目及其相關學時、每學時時長等的最低強制性標準.教育部高教司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專業教學指導文件,沒有關于上述各項最低標準的指導意見,且不具有強制性.教育部網站也無法瀏覽和下載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意見.
因為沒有國家強制的大學專業最低標準,致使有些大學偏重于特色、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對專業領域的重視程度不高,過量削減專業課程數量,縮減專業課程學時.同樣是2392學時,20世紀90年代50min/學時,總時長是1993.33h;現在45min/學時,總時長是1794h.僅僅因為每學時減少5min,總的教學時長就減少了199.33h;按表1反向推算,就是學生可用的有組織的學習時間被縮減了44天,接近半個學期.2003—2008年開展的全國普通本科高校教學水平評估,以及之后的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審核性教學評估,因為沒有國家強制性的最低專業標準,導致評估過程完全依賴專家的經驗,結果也因此不具有可比性.
目前,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本科畢業生專業能力的期待值與學生實際能力尚有差距,這應該引起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應根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強制性最低標準.若無強制性最低標準的狀態延續下去,會導致我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下滑,最終影響到我國經濟建設的人才發展戰略.
5)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被嚴重削減.自高校教育改革以來,每次修訂培養計劃,最先被削減種類、數量、學時的就是專業課程,這幾乎成了高校培養計劃修訂的統一模式和定律.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是高校建立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其責任.專業技術素質是高校本科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要素,高校教育改革已經持續進行了近30年,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是改革的最終目標.
6)高校承擔的責任過多.現在的高校,有關學生的食宿、心理、身體、生理、思想、行為等一切顯性問題,都成了高校必須承擔的責任,都可能影響到學校,高校各級管理者繃緊著敏感的神經.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學生管理、疏導和各種賠付.只要個別大學生出現任何極端的言行,輿論就會鋪天蓋地指責高校.大學不是萬能的熔爐,不是任何人進入大學就可以成材.大學生作為有自我行為能力的人,理應對自我的言行承擔責任,一出現問題社會和家長就要求大學承擔責任,這是對高校責任的擴大化.高校真正應該承擔的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責任,這一責任因其在大學階段相對隱性,反而被忽視了,這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7)責任和權利清單缺失.各高校雖然都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每所高校也都有教學事故處理條例,但尚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在學校章程中,對高校責任和權利的界定比較模糊;其二,高校對領導、管理部門的責任和權利,未能制定明確的清單;其三,教學事故處理條例只明確了教師的責任,卻沒有明確教師的權利.
5結論
1)我國的高等教育應該有國家強制性最低標準.高等教育的國家標準應包括每個專業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驗項目、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時間等的最低標準,以保證畢業生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2)國家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高校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保證高校在日常管理和運行過程中能將人、財、物和主要精力切實用在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中.
3)制定清晰明確的部門、領導、教師的責任和權利清單.分工明確,職責分明,培養目標考核標準清晰,有可操作性強的制度作為約束,高校才能承擔起為黨、為國、為民培養人才的重任.
相關刊物推薦:《江西理工大學學報》(雙月刊)曾用刊名:南方冶金學院學報;江西冶金學院學報,1980年創刊,經江西省新聞出版局核準公開出版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