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1月04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城市停車場設計已經成為了城市規劃的主要問題,現有的停車場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車倆停放,在山地城市這種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為此,本文作者通過分析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及交通路網,當地的交通系統及停車現狀,并依據停車場建設設計原則,提出山地城市停車場創新設計模式,對山地停車場配套設施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山地城市,停車場建設,創新模式
1 山地城市交通系統以及停車場現狀
山地城市的地質條件多變地形復雜復雜,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空間布局不僅沿起伏不平的橫向用地基底延伸,而且具有更為強烈的豎向發展的空間布局特點。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修筑建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地域特色,在交通路網結構、道路線形、居民出行方式、停車場建設布局等方面都與平原城市有顯著差異。
1.1 山地城市交通系統特點
1.1.1 道路線形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大、道路遷回、地面基底高低交錯,城市道路中坡段道路的占比較高,坡道轉彎、小半徑路段和大縱坡路段常見。比如重慶市城區坡度超過3%的道路占總體道路的比例高達80%,部分特殊地段的道路縱坡坡度甚至超過9%。
1.1.2 交通路網結構
山地城市的道路一般結合地形地勢修筑,主干道交通連接距離較平原城市大,出現斷頭路和盡頭路的情況也比平原城市多。道路系統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交通路網的連通性較差,居民出行的非直線系數增加,導致整個山地城市的路網可靠度降低。
1.1.3 居民出行方式
我國城市居民普片采用的交通工具包括公交車、地鐵、長短途巴士、私家車、自行車、摩托車等。山地城市道路的由于道路坡度普遍較大,非主干道道路“爬坡上坎”情況多,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這兩類交通方式在山地城市并沒有被廣泛采用。山地城市特色的交通方式:地鐵、輕軌、索道、輪渡、大扶梯等。以重慶市為例,根據2016年《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調查的出行方式結構中:2016年重慶主城地區機動化出行總量為892萬人次,其中地面公交占比46%,軌道交通占比13.3%,出租車占比6.4%,小汽車占比33.5%,其它為0.8%。如圖1。
1.1.4 停車場建設布局
山地城市受自然地形地貌限制,可用于停車場建設使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導致停車場地不足的情況相對于平原城市更為突出。尤其近年來居民私家車擁有量的快速增加給停車場的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土地資源的持續緊張則使得停車設施的配建指標難以達標實現。山地城市停車場及停車設施的布局最常見的情況是,隨著周邊區域居民增加、商業發展、停車需求矛盾突出等因素應急性布設,總體規劃難以適應現實情況。
1.2 山地城市停車現狀
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城市建設更加重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希望通過配建地下停車庫來緩解城市停車設施不足的問題。以重慶市主城區為例,根據2016年《重慶市主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目前重慶市主城區機動車擁有量139.8萬輛,同比增長10.6%。主城區私人小汽車擁有量為98.8萬輛,同比增長14.5%。截止2016年底,重慶市主城區可用停車車位共93.5萬個,其中室內停車位77.25萬個、室外停車位11.51萬個、其余為部分路內占道停車位,停車場建設年均增速約10%,遠低于機動車輛增長速度。
另外一個極端情況則是部分山地城區雖然停車車位總數不足,但是一些地區卻出現了大量車位空置的現象。這說明當前部分山地城市的停車設施規劃布局不夠科學合理。在停車需求和供給出現較為突出矛盾的情況下,一些城區不得不劃出更多的路內占道停車位,但這種應急性措施并不能真正解決停車難問題,反而還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道路交通,容易造成道路擁堵給居民出行造成困擾。
當前山地城市存在的主要停車問題有:(1)停車場規劃布局不合理。(2)停車場建設滯后。(3)配建車位不足。(4)相關政策、法規滯后。
目前山地城市停車場,突出問題表現在老舊小區建筑物配建停車標準嚴重偏低,歷史欠賬多;重點片區、商業中心公共停車場不足,停車位缺口較大;大型服務設施高峰客流呈爆發式增長,停車場及停車位嚴重不足。
2 山地城市停車場建設原則
(1)按照城市規劃確定的用地、建設規模、道路連接方式等要求進行總體布置。(2)停車場內部避免進出車流相互交叉,交通流線組織應盡可能遵循“單向右行”的原則,并配備明確醒目的標志標線。(3)停車場出入口不得設在道路交叉口、人行橫道、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橋隧引道處;如需要在主要干道設置出入口,則應遠離干道交叉口,并設置與主干道相連的專用停車通道。(4)停車設施設計應綜合考慮路面結構、排水、照明、綠化及必要的附屬設施設計。(5)山地城市停車場應充分考慮停車用地利用效率及對周邊區域交通、經濟活動和商業設施的影響,在加大土地利用效率,方便停車及出行的同時應盡可能小的減少對周邊區域交通及商業活動的影響。
3 山地城市停車建設創新模式
近年來山地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逐步開發山谷、半山腰等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構筑物及其地下空間,地下停車場、依山建設停車場已成為山地城市停車場建設的主流趨勢,另外山地停車場建設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改擴建既有構筑物、利用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江河庫岸等建設公共停車場的創新模式不斷涌現。
3.1 依山建設停車場
山地城市地形復雜多變,城區中山體、坡地、河流及凹地陳列分布山下錯落,本身具有豎向高差及橫向空白區域。山地城市停車場建設可充分利用地形的天然高差及空間格局。在同一座建筑物中利用不同樓層和外界相連,在山頂、山腰、山腳甚至臨河岸邊分別布設停車場出入口,市民可以從不同的路段、不同的方向進入停車場停車,打造依山建設的天然立體停車場。
例如重慶市渝北區洪崖洞停車場,便是依山建設停車場及娛樂休閑觀光為一起的綜合性建筑。
洪崖洞風景區做為重慶市名片類著名沿江觀光風景區,位于重慶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滄白路,坐落在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坐擁城市旅游、商務休閑和城市人文景觀于一體,自然條件及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景區內建筑共13層,把餐飲、娛樂、休閑、保健、酒店和特色文化購物等六大業態有機整合在一起,通過分層筑臺、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洪崖洞建筑內部共設置三個公共停車場,其中一個露天停車場與滄白路平街連通,兩個公共停車樓分別在洪崖洞9樓和負1樓與嘉濱路聯通。
依山建設停車場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地勢節約山地城市中較為平坦地段的土地資源,環節城市停車壓力,更能依照山勢走向、地形地貌創新設計,形成視覺良好、景色宜人、親近自然并集停車需求、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的公共停車場地。
3.2 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
地下停車場(庫)的建設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地下交通和地下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空間擁擠、土地資源昂貴的現實條件下,停車設施地下化也是時展的必然選擇。
重慶市做為西部山區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公共停車場比如兩江新區修建的金山立體停車樓和龍頭寺停車樓,就是利用規劃用地修建而成;巴南區修建的龍洲灣人防工程停車場,是結合地下人防工程修建;沙坪壩區修建的重大B區和重慶七中地下停車庫,則是利用學校操場地下空間修建。這些停車樓位于商圈、學校等交通密集區域,緩解了附近居民和群眾的停車難問題。
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主要有以下優點:
3.2.1 停車共享。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可以實現相鄰建筑物共用一個停車場,居民出行只需停車一次就可以通過地下通道、地下商業街或電梯進入多座建筑。
3.2.2 協調動、靜態交通。在城市中心商業區周邊設置地下停車系統的進出通道,能夠順利將大部分商業中心區域內的動態交通引入地下,結合適當的中心區限制交通政策,使動、靜交通相協調,可以極大地改善主城商業中心區內部商業氛圍及生態景觀環境。
3.2.3 完美解決CBD區域停車問題。下停車系統在不增加中心區內部道路車流量的情況下,達到了方便地接近出行目的地的目的。
3.3 利用城市高架橋綠地建設停車場
目前國內對城下城、地鐵這些土地空間資源的利用已經引起更多的重視,而伴隨著城市交通需求、高架橋建設增加及其功能空間的相繼產生,橋下空間資源同樣也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與重視,為人們創造完整豐富的生活空間,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在我國山地城市中心區利用由城市高架道路形成的橋下空間建設停車場,不僅是有效解決停車位不足的一種方法,更對于節省城市有限的土地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土地資源緊張、城市交通橋梁較多的山地城市更是一種兩全其美的多效方法。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出臺文件、政策促進高架橋下空間利用,積極提升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進程。
重慶九龍坡區嘉華大道高架橋立體停車樓做為重慶第一個利用市政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項目已于2017年初建成并開始運營。停車樓總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規劃車位一千多個。停車樓整體采用“P+L”模式規劃設計,車庫一共有四層,設置三對車行出入口,兩對位于車庫第四層,分別在華潤三支路與南北干道交接處及直港大道高架橋下,另外一對設置在車庫第一層。
3.4 利用其他既有構筑物建設停車場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及用地政策的通知(建城[2016]193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鼓勵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的指導意見(渝府辦〔2014〕45號)》等文件精神,國家及地方政策都在鼓勵各城市合理配置停車設施,提高地上地下空間利用率;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潛力,推進建設用地的多功能立體開發和復合利用。
山地城市因地形復雜、道路高差大,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符合用地規劃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及創新的停車場改擴建技術更多更新穎。在符合安全、消防、綠化、環保、間距退讓等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功能改造、加層、背包等形式改擴建的公共停車場。如利用既有建設用地地下空間、既有建筑物屋頂、拆除部分既有建筑新建、既有平面停車場改擴建停車場,利用既有建筑、廢棄廠房或者鍋爐房等改建公共停車場等都是公共停車場建設模式的智慧創新。
4 結束語
本文首先研究了山地城市路網及居民出行特點、山地城市停車場供需現狀及所存在問題,在符合城市規劃及安全法規的基礎上,本著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獨有的立體地形的理念,創新停車場建設模式更好的解決了停車場建設與停車用地緊張的供需矛盾難題。各種停車場的創新建設模式在建設過程中應慎重選擇、比較,不僅僅要從停車選址、可用空間和構筑物、經濟便捷等,更應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出入方便因素以及對周圍環境影響,這樣才能使這一新型城市設施型產業步入良好的循環之中,并能不斷成長壯大。
參考文獻:
[1]周珂文.基于泊位共享的山地城市停車收費模型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
[2]胡星渝.論重慶市停車現狀及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7).
[3]李珍.長沙市中心區公共停車設施優化利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閆愷宸,趙紅霞.城市停車場規劃設計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03):58-59.
城市規劃相關論文:智能立體車庫設計為停車新空間提供思路
伴隨人們收入的逐漸提升,私家車輛逐漸增多,接踵而至的交通問題,停車問題成為了影響城市規劃的主要因素。唯有尋找一種創新的停車空間,才能緩解停車困擾,下面文章詳細介紹各類智能立體車庫的設計方式,提出創新思路,優化智能立體車庫管理形式,提升車流控制效率,為城市規劃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