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0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2020年,是中國高等院校玻璃藝術專業發展的第20個年頭,在過往的20年中,“玻璃”逐漸從一種生產材料的本體屬性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媒介,“玻璃藝術”從無到有,不僅促進了玻璃文創產業巨大增長,更是促進了玻璃美學理念的整體提升。 中國美術學院正是在這個跨越的時代中,抓住歷史的機遇,為中國當代玻璃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它既是中國玻璃藝術的拓荒者,又是玻璃人文美學的傳播人,更是手工藝術教學改革的推動力,其在玻璃藝術教學體系的探索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西方高校所采用的“教授負責制”以及“工作室制度”相對寬泛型的教學方式不同,中國美術學院玻璃專業在提倡學術自由的前提下,以國內高等教育體系為依托,借鑒優勢專業的發展模式,打造科學的課程結構,建構優質的師資隊伍,在教學大綱、培養目標上,探尋自身的人文路徑,以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為目標,緊扣把握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展示創造性,最終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與學術特征。
中國美術學院玻璃系科的課程建設主要圍繞三大教學板塊進行:平面、吹塑與窯制。 其中,平面玻璃教學板塊是本文聚焦研討的核心內容。 2007年,鑒于系科發展的需要,學院委派我去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與設計學院玻璃工作室研修,在此期間,我完整地學習了有關平面玻璃類別特別是鑲嵌玻璃的制作工藝與創作方法,盡可能地還原西方傳統手藝的觀看方式與應用手段,了解到西方高校玻璃教學的基礎思維與基本理念。
回國后,著力打造平面玻璃的模塊課程。 在我看來,基于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育應該體現出授課方式的差異,本科教學注重教師的教學培養,研究生教育則傾向于學生的主動創造。 這并不意味著創造力本身的主被動關系,而是探討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如何使他們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習效率并挖掘內在潛力。 關于平面玻璃應用課程模塊的教學改革,主要將圍繞本科教學展開討論。
縱觀中國玻璃的歷史,很難找到與西方鑲嵌繪畫類似的技法對應,其本質在于其文化的差異性。 鑲嵌繪畫是西方傳統的藝術門類,與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作為以陶瓷見長的中國來說,陶瓷的強盛代替了玻璃大部分的實用功能,玻璃在很長時間內僅僅作為陶瓷附屬的釉料來發揮上色作用,或者玻璃器物采用紋飾雕刻與繪制鎏金,乃至清代鼻煙內畫壺的勾勒描繪中也有采用玻璃繪畫的手段。
但是,無論是繪制的技法還是其表現的根源性都大相徑庭。 在西方,特別是中世紀以來,宗教神學對光的“崇拜”以及哥特式建筑拱穹結構的重大突破,玻璃成為一種完美的中介來傳遞光線乃至表達思想的敬畏,馬賽克鑲嵌占據了玻璃藝術發展的主流,這種顯而易見的歷史與文化生態的差異性,界定了中國與西方的玻璃在理解上以及運用上的極大差異。 與此同時,面對時代的進步,玻璃繪畫在當代又有了巨大變化。
如何跟進玻璃繪畫的發展趨勢,如何將西方源遠流長的傳統藝術形式創造性地融入民族語境,如何介入生活本身的需要讓玻璃發揮它更好的功能,如何建構科學教學體系更好地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 這些都是在教學中需要針對性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上述現實場域的對比中,為了能針對性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平面玻璃教學板塊的梳理與探索,在國內玻璃藝術專業沒有任何可借鑒參考經驗的一張白紙上,繪制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性、具有特色教學理念的課程結構畫卷。
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玻璃工作室首次開設玻璃鑲嵌課程,連續兩年從德國請來專家,這是國內高校第一次系統化的平面玻璃應用課程教學實踐,為平面玻璃類別的整個課程體系的梳理奠定了基礎。 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學習與理解純正的歐洲鑲嵌繪畫,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鑲嵌繪畫在國內的接受度上需要有個系統的闡釋,與此同時,結合民族語境的再創造,才能更好地加以表現。
其次,材料的對接問題也是巨大的挑戰,作為西方傳承的鑲嵌繪畫,其使用的大量工具與原料都是極其小眾且極為專業的人工產品,一部分在中國市場中無跡可尋,有一些則是需要在相類似的行業中找到有效的替代品,這就需要我們完整地梳理國內外工廠生產鏈條以及打通進出口輸送途徑; 再次,教學最為重點的,是將民族性的審美融入當代玻璃設計,在文化的轉換中逐步形成具有時代性、展示民族性、體現創造性的特色教學成果。 十幾年來,建成國際一流玻璃工作室的奮斗目標與戰勝困難的勇氣讓困境成為了過去,在硬件配套方面同樣也實現了從大設備到小工具以及綜合材料的最終完善,在教學板塊的梳理上形成了獨立、獨特與完整的平面玻璃設計教學方法,鞏固了平面玻璃應用課程體系的基礎框架。
為了給同學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途徑,教學重視課程模塊的豐富性,力求從視野上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為就業打開更多的窗口。 其中,定位應用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專業生長的扎根點,中國美術學院玻璃專業的本科教學傾向設計應用的研究,以現實案例為導向,這樣不僅能使同學在磨礪中強化創業創新的思維形態,更能在未來的就業與社會實踐中盡早適應競爭并建立自信。 在我看來,就手工藝術本體而言,勞作上手代表了手工藝人的生活方式,造物的思想則直接反饋于精密的手作,于是,手就成為被創造物的生產主體,圍繞手藝的價值追求創新與智造,這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動體現。 中國美術學院平面玻璃應用設計課程實驗教學可以從“體系建設”“實驗語境”“個性調和”三個維度來討論。
1.教學模塊的體系性。
打造課程的模塊體系,是課程建設的高級目標,“體系”是一種教學方式與觀看方法,是理解事物所采用的科學途徑與選擇解決矛盾方案的方法論,我們不是要建設一個課程,而是圍繞“平面玻璃”的教學主題,在每一個階段課程之間形成相互的咬合,并由此產生必然的聯動,以此推動整個學科的向前發展。 體系的探索是具有實驗性與針對性的,它需要長時間打磨,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尋求突破,最終定位科學的發展模塊。 歷經不斷的教學實踐與經驗匯總,我們把平面玻璃諸多授課課程分類劃分為三分層次,依次為:基礎課程,實驗課程以及設計課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依次進階,呈現課程內容之間一種遞進式的深入關系。
此分類的依據在于,基礎課程解決平面玻璃美學理論教育以及工藝技法實踐的相關問題; 實驗課程主要進入到玻璃材料語言與實驗方案定制探討; 而設計(創作)課程主要強調運用綜合能力在應用領域挖掘平面玻璃表現并形成相關的實踐案例或樣本。 比如,在玻璃印刷課程的授課中,所對應的三個模塊分別是:玻璃印刷理論與工藝,玻璃印刷材料與實驗,玻璃印刷設計與生產。 三個模塊的課程環環相扣,對應補充,互促互進,在教學邏輯上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閉環體系。
2.有關“實驗”的雙重語境。
在平面玻璃教學板塊的探索中,中國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所注重的是應用型設計及設計語言的探索,圍繞此方向來建設實驗課程的內涵。 “平面玻璃”課程教學所涉獵的知識面相對廣泛,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交叉型學科,其授課不僅僅限于傳授手工技術基礎,與其他專業的跨界明顯,如需要具備壁畫的構圖能力與場景化的繪圖經驗,需要學習裝飾繪畫的表現方法與造型原理,需要進行圖案設計來鞏固設計思維,需要深入玻璃材料實驗來了解其性能并推動其應用。
因此,平面玻璃課程授課絕對不是單一知識的傳輸,更不是生搬硬套的汲取,而是在廣視野、多維度、勤涉獵、苦實踐的基礎上,采眾象之精華,最終回饋于玻璃藝術創作本身,圍繞玻璃本體語言,在多元的知識結構中探討當代玻璃美學理念與專業審美獨立性,創造玻璃作品的鮮明特色。 與其他繪畫形式在布面、墻壁設色不同的是,玻璃繪畫最為本質的特征在于它的透光性。 玻璃是光的載體,用光塑形成就了玻璃繪畫之美的精髓所在,即以玻璃為媒介,建構起光線、色彩與空間的邏輯。 因此,光學實驗成為實驗課程訓練模塊最為主要的部分,利用手中的玻璃材料,通過釉彩、肌理、溫度等來實現玻璃對光的“映射”。
我們會收集每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以此來豐富玻璃光學實驗的數據庫,這種數據庫體現了現實樣本與計算機數據的有機統一,在對照的方式上形成視覺的可見、觸覺的可及、理論的可讀、實驗的可續。 數據的豐富依靠每一屆學生的貢獻,而豐富這些樣本的途徑恰恰取決于教師不同視角下的實驗引導,以此匯聚不同實驗方式下的實踐結果。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實驗的價值以及實驗所包含的雙重語境:注重實驗本身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體現實驗課程對完善應用設計教學的作用。 其雙重的”實驗”內涵,證明了藝術與科學研究方法的融合,推動了創新應用型玻璃設計人才的培養。
3.個性審美與公眾性需求的矛盾。 事實上,平面玻璃應用設計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另外一個重要目標在于調和藝術家創作的個性審美與公眾性需求的關系,也就是解決藝術家內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外在需求的平衡性的問題。 作為平面玻璃應用的低端裝飾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經濟進步所促長的美學理念,隨著玻璃在建筑與公共空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平面玻璃創作與設計的“空間”也顯現得越發巨大,探討教學銜接市場的有效途徑、教學成果與社會應用協調性成為實驗課程的聚焦點。
在教學中解決上述矛盾,首先,靠虛擬場景的設計模擬或者單一的設計圖紙無法拉近藝術家與生活的距離,中國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的教學傾向提供現實的實踐場域,以設計對應需求的原則逐一進行資源配對,針對性地進行主題設計,分類窗戶、穹拱、燈具、首飾、器物等,或者圍繞醫院、公園、學校、住宅,提供對應的點對點設計。 盡管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斷的溝通與討論中深化方案),這個計劃的教學周期也往往會橫跨一學期甚至一學年。
應用實踐在不斷深化中勢必形成設計者與施工方、設計者與出資人之間的多重關系。 正是因為這種生存關系與藝術創作的矛盾存在,讓設計與制作、需求與創作變得相對復雜,藝術家從一個絕對的創作主體,變成需要向需求妥協的應變型的角色。 因此,我們的課程除去討論設計內涵外,還需要建立設計與生活的真實聯動,探討對話解決創作主體與服務主體的供需矛盾的方法,在相互的協作與協調中提升作品的質量,最大程度地推進玻璃文化理念的傳播。
從觀看到思考,由思考到創造。 現代玻璃藝術以及玻璃藝術教學均有其鮮明的、時代性的觀看方式。 自1962年工作室玻璃運動開創以來,玻璃在藝術家手中成為一種特殊的創作媒介,從而改變了玻璃幾千年來作為生產材料的本體屬性。 我們理解玻璃與觀看玻璃的方式不同,就會生成截然不同的作品或不同體系的教學方法,嘗試轉化思考的維度,是挖掘自己與了解現象的本質所在。
平面設計論文范例:計算機平面設計中設計軟件應用內容分析
對平面玻璃應用板塊的教學而言,實驗,始終提供了創新的可能,它擁有一股強大的驅動力,打通萬千的路徑,引導學科在多維的角度中探尋新的突破。 作為新時代的玻璃藝術教育,在不斷深入的平面玻璃應用課程改革中,我們逐步對薄弱環節進行豐塑與打磨,從玻璃鑲嵌介入,延展玻璃馬賽克、玻璃印刷、玻璃繪畫的“鏈狀”課程,以“點”帶“線”,以“線”促“面”,集聚了專業學術的力量,豐盈了玻璃美學的內在,舉起了美育傳播的旗幟。 未來,關于高等院校玻璃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仍有著無盡的可能。
作者:韓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