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2月22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聯網已然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面臨著互聯網教育資源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帶來的教學環境深刻變化的挑戰。該課程應當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通過翻轉課堂構建學習共同體,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采用“問題探索式”“案例分析式”教學方法,將互聯網資源真正納入課程之中服務于教學,同時需要教師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為教學的引導者、監督者和評價者。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學習共同體;教師角色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承擔著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一個人的觀念形成受到學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聯網環境的影響;ヂ摼W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它深刻改變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價值理念。
互聯網的資訊更新快、平臺范圍廣、使用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對傳統的“基礎”課課堂以教師為主、授課方式單一的課堂敘述方式的抵觸,給高校“基礎”課教學帶來了挑戰;ヂ摼W環境不僅僅要求教師學會使用新的技術方式進行教學,而且也帶來了教學環境的全新改變,教師如何適應全新的教學環境,引領課堂學習模式的變革,是實現“基礎”課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重大問題。
一、互聯網的發展給高校“基礎”課教學帶來的挑戰
1.教學環境發生全新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教學環境的變化首先體現在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傳統的“基礎”課教學的載體主要是教材和教師,教師是思想品德、知識技能的唯一引領者,學生吸收渠道單一的“權威”信息。在學生看來,教師就是道德的象征、智慧的象征、知識的象征。而今,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生可以及時尋找到專業領域內不同層次的教師的課程,包括該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學者的演講、課程,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學生而言,網絡世界中在某一專門領域有所建樹的傳播者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
當代青年大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相關知識和技術運用能力都可能領先于作為教育者的教師,這可能導致教師在授課的內容和語言上缺乏新鮮感、吸引力、震撼力和說服力。因此,高校師生角色雖然表面上一如往常,本質上卻已經發生了變化。
教學環境的變化還體現在信息多元化帶來的價值理念的多元化。通過互聯網提供教育資源的學者、組織和機構背景十分復雜,較之高校課堂而言缺乏統一的規范和管理,言論自由的同時帶來價值理念多元化問題;ヂ摼W的使用人群不局限于高校學生,信息的傳播自由、隨意,真實度有待甄別,有害信息與有益信息共存。大學生剛剛跨過成年的門檻,仍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加之學生對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抗拒,可能使他們更加傾向于互聯網的教育資源,從而接受課堂之外的其他錯誤觀念。
2.教學環境的改變使“基礎”課原有的問題更加突出。
“基礎”課的教學與專業課教學有著顯著區別。“基礎”課的教學是觀念傳遞的過程,并且最終需要由學生轉化為自身的觀念,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之中。這個課程首先需要教師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的過程需要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因為學生只有最終在課堂之外學以致用、轉智為德,能夠認識和解決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課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因此,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顯得尤為重要。“基礎”課面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在教學目標上,“基礎”課的目標是要實現學生的信仰、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而非簡單的知識的積累,所以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原有的課堂教學理念忽視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和人格差異,設置一種籠統抽象的泛化目標,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甚了解,導致信仰教育的高耗低效。
二是在教學管理上,如果教師繼續以強制的手段和懲罰的方式強迫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或者以學生必須遵從教師的課堂規則來開展課堂活動,將使學生的叛逆心理進一步增強。三是在教學內容上,“基礎”課要求教師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個體之間在認知、心理方面的差異。如果沒有能夠針對不同課堂形成教學體系,就不能就互聯網帶來的豐富信息進一步提高教學內容的實效性。四是在教學方法上,原有“基礎”課課程改革的許多措施仍然聚焦于教師,強調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沒有將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置于教學方法改革的中心,并不能真正面對互聯網發展對課堂的挑戰。
二、構建教師引領下的“基礎”課課堂學習共同體
1.通過“翻轉課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共同體。
在互聯網多元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教師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最有效地在教學內容中融會貫通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翻轉課堂是互聯網對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產物,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后,翻轉課堂引起教育界的極大關注。所謂翻轉課堂,即教師預先布置學生在課前收集、查閱、學習教學材料,形成自我思考,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討論、辯論等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答疑解惑,由此通過知識、價值的內化來實現知識和價值的傳遞。
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互聯網和“基礎”課的有機融合,學生在課前課后的預先學習和總結學習中必然將其關注的互聯網內容帶入課堂,教師也能夠由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予以指導。翻轉課堂要求教師不僅僅能夠傳授知識、傳播理論,更要能夠促進學生自覺、自主學習。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能夠確保教學的進程朝著既定的方向,卻也忽略學生的參與,導致學生被動學習。
要實現上述教師對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的主導,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將教師和學生當成平等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從而構建一個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共同體。翻轉課堂要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那么,在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共同體中,雙方應當處于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相互傾聽。大學生心理和生理處于極速變化的時期,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和表達想法的欲望。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相信學生有潛在的自我責任意識,把學生的問題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自知能力、思辨能力。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更加適合當代青年大學生。教師應當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肯定學生,提供平等的教學環境,要傾聽學生,并予以回應,啟迪學生思維。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是包容、開放的,但值得強調的是,包容不是縱容,課堂的引領者是教師,教師要把握教學討論的主題和方向,在鼓勵的基礎上提出教師的看法和評價。
2.在不同的教學模塊實踐“問題探索式”
“案例分析式”等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可以嘗試將“基礎”課分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個部分展開。具體而言,在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的教學,采用問題探索式教學方法,在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探索案例教學方法。這兩種教學方法是翻轉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助于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的教學適合采用問題探索式教學方法。
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其自身對信仰、思想和道德問題的理解尤為重要。問題探索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種教育理念、模式。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在醫學教學上率先開啟了這一教育改革。問題探索式學習迄今仍是高等教育領域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種教育理念。[1]具體而言,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中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應當具有多樣性。
一個問題多種解法是此等學習方式的基礎,如此,才能解放學生的思想,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問題還應當具有延展性,可以發散、拓展,向新的問題延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問題的探索中開展教學實踐。它的具體步驟包括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并提出問題,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展開資料收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資料、總結觀點。運用問題探索式教學方法進行“基礎”課教學,適合以小組協作的方式組織課堂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效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達成之后,教師應當將問題進一步延展,啟發和引導學生培養強烈的問題意識。
在法律部分的教學中,案例式分析教學可以將法律概念和法律知識具體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有利于學生利用互聯網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學習。首先,教師應當精心選擇典型案例,這類案例或非常明確地說明一個法律制度,或對學生的法律思維具有啟發性,或者在法律制度的發展上具有創新性,有助于學生開展課堂分析和討論,理解抽象的法律規范和法學理論。其次,學生應當在仔細閱讀案例材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開展課堂討論。
再次,教師應當總結案例學習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制度,延展這一法律制度在法律體系內的作用以及在其他案件中的適用性。案例教學方法應當結合具體的法律規范和法學理論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理解法律知識的具體實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激發學生關注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學習熱情。
三、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基礎”課教師角色之重塑
1.重塑教師角色是應對互聯網挑戰的關鍵所在。
互聯網時代,在“基礎”課課堂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的良性構建,從而將互聯網平臺納入課程之中服務于教學,從根本上是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變革,這種轉變要成功實現,教師要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全新的認識和重塑。教師應當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主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實現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習的引領者、引導者的轉變。教師應當將互聯網豐富的教育資源納入課堂,使其為課堂所用,與學生共同學習。教師角色的改變是必需的、迫切的。
互聯網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早已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傳統課堂教學所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基礎”課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而觀念的形成與知識的傳遞不同,它與交流和反饋密不可分,要發揮課堂教學在交流互動上的優勢,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設計是對話式的、合作式的、共建式的,這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開展自主探索。
教育的初心是促使學生身心成長。“基礎”課的課程目標更是如此,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要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自我培養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將觀念轉化為行為,真正提高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ヂ摼W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不能單憑教師的管理權威,而應當依靠教師自身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并在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及時指導過程中樹立可信、可靠形象。最終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教師的人格與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構成課堂教學相較于互聯網教育平臺的獨特優勢。
2.“基礎”課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互聯網環境下,要構建教師學生的學習共同體,實踐“問題探索式”“案例分析式”教學模式,發揮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
一是教師要成為引導者。教師在提出問題或案例之后,要引導學習小組的分工、合作,制定一定的標準,引導學生有效地解決小組學習中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的看法、疑問的基礎上,要提出適當的評價,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組織的學習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能夠從表面的信息深入到問題的深層次分析,促進學生能夠適用多種學習方法,進行自我探索。
二是教師要成為監督者。教師要督促學生的學習進程,發現學生的錯誤和缺點并及時予以糾正。在學生面臨難題挑戰時,教師既要鼓勵,也要督促。教師應當關 注學習小組團隊中人際互動關系,及時處理低效率問題,協調不和諧關系,形成一種良好的團隊分工氛圍。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之間不同的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尊重每個人的個性。正確的督導能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和自由的空間,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三是教師要成為評價者。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高校教育論文范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中的人本管理思考
教師應當引導、督促學生通過適當的學習達到課程目標,并給予合理的評價,這個評價既是對上一個學習任務的總結,也是開啟下一個學習任務的起點。教師的評價應當公開、客觀、公平、坦誠,并且具有建設性。教師的評價還包括鼓勵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追求學習共同體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廖潔丹.丹麥奧爾堡大學PBL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反思[J].教育現代化,2018,(46).
作者:阮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