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勞動教育實踐的問題及規避

時間:2021年01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勞動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 實施勞動教育,實現《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確立的勞動教育目標,一是應真抓實干,力戒對待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 二是應讓學生動手實踐,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勞動機會,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

  摘  要:勞動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 實施勞動教育,實現《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確立的勞動教育目標,一是應真抓實干,力戒對待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 二是應讓學生動手實踐,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勞動機會,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過程中,塑造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德,力戒勞動教育的智育化、觀摩化; 三是應使學生成為家庭和學校生活空間的勞動主體,力戒勞動教育脫離家庭和學校生活; 四是應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為學生開辟更為廣闊的勞動空間和拓展更為豐富多樣的勞動渠道,力戒勞動教育脫離社會‍‌‍‍‌‍‌‍‍‍‌‍‍‌‍‍‍‌‍‍‌‍‍‍‌‍‍‍‍‌‍‌‍‌‍‌‍‍‌‍‍‍‍‍‍‍‍‍‌‍‍‌‍‍‌‍‌‍‌‍。

  關 鍵 詞: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目標; 形式主義; 智育化; 家庭

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必要構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但當下,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被弱化、邊緣化,以致“一些學生勞動觀念淡化、勞動習慣弱化、勞動能力退化”。 [1]針對這種現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勞動教育論文范例: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初探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的總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2]在筆者看來,勞動教育要順遂實施,并且能取得應有的成效,以全面實現《意見》提出的勞動教育目標,最為基本的是應做到四個力戒,即力戒對待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力戒勞動教育的智育化、觀摩化,力戒勞動教育脫離家庭和學校生活,力戒勞動教育脫離社會。

  一、力戒對待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

  這里的形式主義指的是在面對改革時,聲稱改革,而實際上卻少有改革或干脆不改革的做派。 這種做派一是表現為重“說功”、輕“做功”。 例如,表態多、調門高,但行動少、落實差,甚至避實就虛,把說了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 二是表現為重“面子”、輕“里子”。 例如,把心思和精力花費在寫“捷報”、工作總結和填寫檢查考核的表格上,而對實際的改革任務,則消極應付、敷衍了事; 用光亮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與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例如,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保障體制、培養模式、課程、教材、教法、教學管理機制、考試招生制度、評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入,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毋庸諱言,整體上,我國教育改革離人們對教育改革的期待和教育的科學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一些該解決的問題久拖未決,一些該完成的改革任務未能完成,一些本該實現的改革目標未能實現。 其中的緣由固然復雜,但改革的形式主義作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例如,長期以來,部分中小學、特別是部分中學,在克服“應試教育”模式的弊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的存量改革上,一方面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另一方面應付檢查的“兩張課表”現象卻較為突出; 一些學校停留于口頭減負,而沒有減負的實際行動,甚至有的學校非但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反倒是不斷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現今,要扎實推進勞動教育這一增量改革,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我們應力戒改革的形式主義。 我們不能如以往那樣,操弄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伎倆”,只是走走形式和過場,落入重“說功”輕“做功”、重“面子”輕“里子”的形式主義。 例如,對勞動教育不能是口頭上重視,而行動上不重視,將勞動教育置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境地; 不能是為了應付檢查、評估而實施勞動教育,即不能是檢查、督導人員要來了,勞動教育就轟轟烈烈,檢查、督導一結束,勞動教育則偃旗息鼓; 不能是低年級、低學段實施勞動教育,而高年級、高學段不實施勞動教育; 不能是其他年級實施勞動教育,而畢業班不實施勞動教育。 我們應真抓實干,建立起常規化的勞動教育制度、機制,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開齊、開足、開好勞動教育課程,努力提高勞動教育的成效,全面實現勞動教育目標。

  長期以來,在一些基礎教育學校那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改革,之所以被擱置、被形式化地處置,根本原因是在面對“應試教育”模式桎梏下的追求升學率、升重率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改革之間的沖突時,學校往往選擇的是前者。 現今,基礎教育學校的勞動教育這一增量改革總體上仍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中進行的。 因而為了追求應試的“佳績”,有的學校仍可能會如以往對待其他改革那樣,對勞動教育作排除式的形式化處置。 而要力戒在勞動教育上的形式主義,不再讓“應試教育”模式成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阻礙,“各級干部需要敢于擔當,需要把落實勞動教育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3]

  也就是說,包括教育職能部門和學校在內的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站位、立場是關鍵,因為“無論從認識勞動教育思想的引領、勞動教育政策機制的制定、教育資源的組織配置,還是課程設置和計劃實施,都取決于領導干部重視與否”。 [4]但為了戒除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現象,除了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應充分重視勞動教育和加強對勞動教育的組織、領導外,還應處理好家校關系。 在現行“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開設勞動課程,很有可能會遭遇一部分家長的反對。 因而為了勞動教育能夠順遂實施,學校應與家長“……通過家長會、書信反復溝通,然后請家長輪流參與到勞動課堂中來,讓家長感受孩子們對勞動的喜愛與收獲”,[5]以增進家校間的勞動教育共識,進而使家長們能逐步配合、支持勞動教育,至少不反對勞動教育。 只有這樣,才能在勞動教育上形成家校之間的協同與合力而最終坐實勞動教育。

  二、力戒勞動教育的智育化和觀摩化

  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根本上取決于勞動實踐。 這是因為作為社會基本實踐形式的勞動實踐是具身化的,即勞動實踐是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整全性的[6]。 勞動實踐的具身化決定了勞動實踐是勞動者改造外在世界和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統一,決定了其教育價值是全息性的,即通過勞動實踐,能夠克服學生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錯誤思想,能使學生養成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不分貴賤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刻苦耐勞、勤儉樸素、奮斗、創新、奉獻等優良品質,能使學生獲得從事非生產性和生產性勞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上所學得的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7]能增強學生體質等。 所以,要全面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我們應在力戒對待勞動教育的形式主義的基礎上,力戒將勞動教育智育化和觀摩化。

  首先,應力戒將勞動教育智育化。 所謂勞動教育的智育化,即如對待智育的文化課教學那樣,以教室、教材為中心,通過課堂教學,以語言類方法來實施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學科化、知性化。 無疑,智育化的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價值。 例如,能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價值,增進學生對社會勞動的現狀和勞動過程的認識。 但如果勞動教育局限于學科化、智育化,那么,勞動教育的成效將是狹隘的、淺表化的。 我們無法想象,只是向學生展示勞動場景,只是講解生產過程,只是讓學生知道背誦、記住生產流程,學生就能掌握勞動技能,就能真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就能形成吃苦耐勞等品質。

  清代學者顏習齋在反對脫離實踐的學習時說:“以讀經史訂群書為窮理處事,以求道之功,則相隔千里; 以讀經史訂群書處事,而曰道在是焉,則相隔萬里矣。 ……譬之學琴然,書猶琴譜也,爛熟琴譜,講解分明,可謂學琴乎? 故曰,以講讀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 ……今乎不彈,心不會,但以講讀琴譜為學琴,是渡河而望江也,故曰千里也。 今目不睹,耳不聞,但以譜為琴,是指薊北而談滇南也,故曰萬里也。 ”[8]如果將勞動教育學科化、智育化,那么勞動教育就會猶如顏習齋所說的脫離“窮理處事”的實踐而只是“讀經史訂群書”難以實現“求道”的目標一樣,難以全面實現勞動教育目標。 所以,要全面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我們“一定要將勞動教育與智育區別開”,[9]防止將勞動教育學科化、智育化。

  其次,應力戒勞動教育的觀摩化。 在勞動教育的途徑上,舉辦宣講勞模事跡、弘揚勞模和勞動精神的勞模大講堂、勞模精神座談、讓一線工人上講臺等活動,組織學生去現代化工廠、科技園參觀機器制造過程、高科技研發成果等,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觀摩、學習勞模的愛崗敬業、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精神的機會,從而為學生樹立崇敬、學習的榜樣,而且能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增進學生對勞動過程的認識,因而都是必要的。 但如果勞動教育局限于觀摩,或者說,如果我們將勞動教育觀摩化,那么勞動教育的成效充其量是使學生獲得一些對勞模、勞動精神和勞動過程的感性認識。 要實現勞動教育目標,我們不能以組織學生觀摩、學習勞模和參觀勞動過程取代勞動教育‍‌‍‍‌‍‌‍‍‍‌‍‍‌‍‍‍‌‍‍‌‍‍‍‌‍‍‍‍‌‍‌‍‌‍‌‍‍‌‍‍‍‍‍‍‍‍‍‌‍‍‌‍‍‌‍‌‍‌‍。

  簡言之,開展勞動教育,教師“不能只是在講臺上‘講’勞動、在黑板上‘寫’勞動”; [10]學生不能只是在課上“聽”勞動、在課外“看”勞動、在網上“玩”勞動,[11]在試卷上“考”勞動。 不僅如此,勞動教育不能以組織學生課上“聽”勞動和課后觀摩、學習勞模、參觀勞動過程等為重點。 勞動教育的重點是“……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勞動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特定崗位上經歷勞動過程,感受不同勞動的艱辛”,[12]以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 或者說,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13]學生的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根本上是在動手實踐的勞動中培養出來的; 課上“聽”勞動和課后觀摩、學習勞模與勞動精神和參觀勞動現場,只能作為動手實踐的鋪墊。

  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意味著勞動教育應以組織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為主,即勞動教育應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體力勞動為主。 這一是因為組織學生參加體力勞動有助于克服一直以來勞動教育存在的輕體力勞動的弊端; 二是因為相較于非體力勞動,體力勞動的教育意義更大,即通過出力流汗的體力勞動,不僅可更好地磨煉學生的意志,而且可更好地塑造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品質,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

  三、力戒勞動教育脫離家庭和學校生活

  如今,一些學生缺乏基本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 他們不僅不愛勞動、不愿勞動,而且鄙視苦活、臟活、累活,但又想過好日子,甚至貪圖享樂、崇尚不勞而獲。 而之所以如此,是家庭和學校生活空間的勞動教育或者被邊緣化、或者缺失使然,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家長與學校共同“豢養”的結果。 家庭是基礎性與原生性的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地點。 [14]

  但現今,在相當一部分家庭里,家長只強調子女的文化學習,而忽視家庭勞動的明理成人、鍛煉品格的教育意義; 在這些家庭,家長通常包攬了全部家務,他們的子女放學回到家里,完成作業后的主要“工作”是看電視、打“網游”,以致他們的子女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低能兒”。 學校是主導性與關鍵性的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地點。 [15]但現今,在很多學校,后勤人員包攬了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全部校務。 中小學如此,大學也不例外。 例如,在很多大學,教學樓的垃圾清掃,全部由保潔人員完成; 甚至學生自己弄臟了的課室也不用自己打掃,而是由保潔人員打掃; 學生在飯堂吃完飯,碗筷、飯碟不用自己洗,而是由飯堂清潔工洗; 他們的宿舍樓道和廁所衛生也全都由宿管人員包辦。

  為了形成學生應有的勞動品質,顯然應中斷這種“豢養”,家庭和學校都應讓學生參加一定的勞動。 在家庭,每個家長都應成為自家孩子的勞動教育的啟蒙老師,都應讓子女承擔一定的家務。 例如,應讓子女承擔掃地、拭桌、洗衣、擦鞋、燒水、沏茶、做飯、家電操作、物品洗滌、垃圾分類、簡單維修等家務; [16]農村家庭,家長還應要求子女參加一定的生產性勞動,從而使他們成為豐富家庭經濟的積極參與者,或者說成為家庭經濟單元的積極成員。

  在學校,學校環境建設的一部分,如拔除綠地雜草、校園的清潔衛生; 后勤服務的一部分,如清洗餐具、擦洗餐桌、清掃飯堂地面和維護校園交通秩序,都可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值日,也可組織專門的學生勞動社團來開展學生的校園勞動。 為此,學校應進行學校環境建設和后勤管理改革,將學校環境建設和后勤服務的一部分轉化為勞動教育的任務,“……把學校建成具有勞動教育功能的大課堂”,[17]把學生轉變成學校環境育人系統和后勤育人系統中的主體,使學生成為校內自我服務的主人。

  例如,在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自建校起就立下規矩,要求學生‘愛勞動、會勞動’,每天的最后一節課必須清潔整理教室,每周的最后一節課必須開展校園大掃除”; [18]再如,在臺灣忠信高級工商學校,“……沒有保潔工,沒有維修工,沒有保安,沒有公寓管理員,沒有食堂廚師,一切必要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去做。 學校沒有保潔工,但是校園窗明幾凈,綠意盎然,因為學生承包了校園每一個角落的衛生保潔。 學校沒有維修工,如果走廊上有一個燈泡壞了,馬上就會有學生自覺掏錢,買個燈泡裝上,窗戶玻璃破了,馬上就會有學生自愿掏錢買一塊玻璃換上”。 [19]應該說,這兩所學校的做法,對我們如何把學生轉變成學校環境育人系統和后勤育人系統中的主體,都是具有啟發意義的。

  我們不能一方面強調勞動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學校環境的綠化、美化與后勤服務又完全與學生的成長、發展隔離開來; 不能一方面強調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具有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內又成為一味地需要他人為其殷勤服務的“上帝”、周到服侍的“少爺”“小姐”。 學生參加學校環境建設和后勤服務勞動,勢必會影響一部分人就業,但因學生勞動的價值、意義更大,因而即使影響了一部分人就業,那也是弊大于利的,是值得提倡的。

  四、力戒勞動教育脫離社會

  為了全面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學校勞動教育應密切與社會的聯系,力戒脫離社會。 學校勞動教育不能僅限于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這一空間的勞動,這用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話來說,就是“勞動教育僅靠學校關起門來抓是不行的”。 [20]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更為豐富、多樣,成效要更加顯著,應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為學生開辟更為廣闊的勞動空間,拓展更為豐富多樣的勞動渠道。 我國自195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中期,在劉少奇提出的建設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教育、勞動改革目標和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生產勞動教育受到充分重視。 那時,實施生產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勤工儉學、半工半讀。

  如今的勞動教育要采取如以往那樣的勤工儉學、半工半讀的方式來實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如今的學校勞動教育,仍應像當年那樣,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即應如《意見》所指出的“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可適當走向社會、參與集中勞動,高等學校要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 [21]例如,我們可組織學生去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少年宮、博物館、科學館、文化館等場地做義工,也可組織學生去林區、牧場、工廠參加工農業生產勞動。

  而學校勞動教育要能經常性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并能取得應有的成效。 首先,學校應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 社會是勞動教育的支撐性協同地點。 [22]學生要能參加各種類型的校外勞動,有賴于全社會能把支持學校勞動教育作為自身應盡的義務和共同的責任,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便利,為學校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基地提供條件保障。 這也就是說,學校在勞動教育上要為學生開辟走向社會的渠道,社會支持是必要條件。

  但與此同時,學校應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 在學校勞動教育缺乏應有的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如果學校教育者真正確立起了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意識和責任感,那么,學校總能找到社會支持的方法而獲得實際的社會支持,從而為學生參加校外勞動開辟應有的空間。 這意味著學生要獲得參加校外勞動的機會,社會基于基本職責的主動支持重要,學校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各領域的支持更為重要。 其次,學校應具有突出的社會服務意識。 學校勞動教育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應力戒服務的單向化,即學校不能是只要求社會為學校服務、為學生校外勞動教育提供支持,而學校不為社會服務,而是應確立和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并通過服務社會、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例如,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常年堅持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充分融入勞動教育內涵,讓學生體會勞動教育的意義”,[23]青島華夏職業學校實行“專業實踐+創新創業+義工服務”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24]長沙財經學校通過學生組成的志愿從事社會公益的志愿者協會,“讓廣大學生通過志愿活動服務社會,錘煉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挑戰困難的意志,感悟一線勞動的魅力和真諦”,[25]汕頭大學通過實施“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為理念的公益課程,以“課堂內服務知識研習+服務地勞動服務+課程總結反思”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為依托,將課內勞動知識教育與課外公益服務相結合,落實勞動教育[26]。

  以上這些學校的做法,都實現了服務社會和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雙贏,都是通過服務社會、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典型。 再次,學生的校外勞動應因地、因人、因時制宜。 學生的校外勞動教育要能穩健、持續、有效,應做到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力戒不顧實際。 此處的所謂因地制宜,即學校應根據學校所處周邊環境的實際,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勞動,或者說學校應“結合當地在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條件,充分挖掘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可利用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勞動教育,避免‘一刀切’”。 [27]

  例如,農村中小學可組織學生參加當地農業生產勞動,也可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美麗鄉村建設、服務農村孤寡老人和五保戶、鄉村環境保護勞動等; 城市中小學可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性服務、大型集體活動的志愿服務,參加垃圾處理、小區美化綠化勞動,也可組織學生去慈善機構慰問和幫助慈善對象,組織學生去工廠、企業體驗生產過程等‍‌‍‍‌‍‌‍‍‍‌‍‍‌‍‍‍‌‍‍‌‍‍‍‌‍‍‍‍‌‍‌‍‌‍‌‍‍‌‍‍‍‍‍‍‍‍‍‌‍‍‌‍‍‌‍‌‍‌‍。 此處的所謂因人制宜,即學校應組織學生參加與他們的年齡乃至性別特點相適應的校外勞動。 例如,對于小學生,他們的校外集體勞動應盡可能離家、離校較近,并且盡可能安排輕體力勞動,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如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的校外勞動則可離家、離校較遠,并可安排一定的重體力勞動。 此處的所謂因時制宜,即盡可能多地利用生產時機和學生假期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勞動。 例如,農村的農忙時節,應是農村學生密集地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大好時機; 公眾假日的“黃金周”和學生的寒暑假,應是安排更多的時間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勞動的時候。

  參考文獻:

  [1]王瑋.勞動就是勞動教育的最佳方式[N].中國教育報,2020-05-21(11).

  [2][13][21][2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0-04-2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3][4][5]唐琪.新時代如何全面加強勞動教育[EB/OL]. (202-04-25)[2020-05-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

  2020_zl14/202004/t20200423_445815.html.

  [6]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02):58.

  [7]瞿葆奎,雷堯珠,余光,黃榮昌:中國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0.

  [8]顏習齋.存學篇·卷二·性理書評.轉引自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4-125.

  作者:吳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