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視障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盲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 本文從個案研究出發,對一名具有行為問題的視障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對其行為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結果顯示,相應的矯正策略對個案的行為問題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視障學生 行為問題 個案研究
視障學生由于視力的殘缺或受限,在學習和生活上比健全學生困難許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也導致了很多行為問題的產生。視障學生進入小學前大多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對學校集體生活沒有體驗和準備,成長環境的變化使這些學生措手不及,因而在適應學校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心理和行為問題屢見不鮮。本文對一名視力障礙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個案研究,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為從事盲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和借鑒。
教育方向評職知識:特殊教育論文文獻好找嗎
一、基本情況
小君,女,8歲,二年級學生,先天視覺障礙,原因不明,視力僅有光感。小君從小在家由父母帶大,沒有上過幼兒園,很少外出,活動范圍局限于家里,認知、活動、交往等能力發展明顯滯后。小君入學后,母親陪讀了近一年,升至二年級仍不太適應學校生活,膽小害羞,不敢自己走動,不主動和同學交流,有事也不敢和老師說。
二、情緒和行為問題表現
小君上課不吵鬧,喜歡玩自己的手指,晃動身體,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差。課堂學習內容掌握不了,老師叫到她的名字會緊張,提問基本回答不出來。體育、康復等活動課,參與積極性差,走路、跑步需要老師安排同學帶領,做游戲分組時同學們都不愿意和她一組。
課間休息時間,小君基本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和其他同學一起玩耍,自己找不到廁所,也不會主動告訴老師或者同學。只有當老師詢問她要不要上廁所的時候,她才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長時間沒有人問她,就有可能尿在褲子上。到食堂吃飯需要同學帶領。吃飯穿衣、刷牙洗臉、大小便能自己完成。
小君不主動與人交流,即使別人主動和她說話,她回答的聲音也很小。有時老師或者同學對她說話聲音太大,還有可能嚇到她,她就會流眼淚、小聲哭泣。老師要求小君主動請求同學幫助,她需要很長時間鼓足勇氣,迫不得已才開口。小君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思維問題、注意問題以及社交問題,需要在這幾方面加強良好行為的訓練。
小君先天失明,感知覺不完整,無法得到外界環境足夠的刺激,致使她喜歡通過玩手指、搖晃身體來尋求自我刺激,這種刻板行為在視障學生中比較多見。然而,視障學生如果長期以自我為中心,從事自我刺激行為,會阻礙認知發展的進程,出現思維問題、注意問題。小君入學前活動范圍局限于家里,交往的人也僅限于家里人,缺少與別人交往的機會,進入學校后,面對人數眾多的陌生人,在與老師同學接觸時就產生適應性障礙,表現出膽怯退縮,缺乏自信心,社交問題嚴重。
三、策略及實施過程
1.增加游戲體驗活動
小君年齡尚小,長期生活在過度受保護的單一環境中, 對外界的人和事相當抗拒與恐懼。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游戲活動,彌補其缺失的集體生活體驗,讓她參與其中,感受游戲活動的愉悅,挖掘小齡段兒童的天性,讓她放下防備,學會與他人相處和配合,培養她的基本社交能力,教師在活動中對她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賞。通過這些活動,其情緒表現有很大改觀,愿意與老師交談,尋求幫助,現已基本能夠與同班同學交往。
2.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以朋友或是阿姨的身份與她多交流,讓她感受到親情與溫暖。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總是尋找她身邊的話題,主動與她聊天,談學習的樂趣和意義,談生活的方法和態度,談學校中發生的種種趣事,引導她關注身邊的人與事,敞開胸懷,正確的對待和接納大家。 總是創造輕松的環境與她交談,有時會握著她的小手,有時會準備些孩子們喜愛的零食,不讓她感到有任何負擔,放松心情與我溝通,溝通過程中,注重揚長避短,強化她的優點,弱化她的缺點,增強她的自我認同感。同時把我觀察到的變化及時與其它老師交流,齊心協力穩固好小君的點滴進步。小君目前很享受與我聊天的過程,對老師的信任感明顯增強。
3.制定個人學習目標
由于小君入學前活動范圍局限于家里,未接受過學前教育,導致學習愿望淡薄,學習狀態消積,她沒有體會過學習的快樂,加之自身的視覺缺失,對學習結果無所謂,在學習上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為了讓小君喜愛學習,我們降低對她的學習要求,制定個別化教學目標,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感,獲得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請科任教師根據她的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單獨布置學習任務,明確具體要求,并指導小君逐步完成任務,利用積極評價來鼓勵小君,使她體會學習的快樂,建立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目前她成績還是處于班級中下水平,但已經基本養成了課后按時完成作業,課上聽講的習慣。
4.注重家校配合的教育方式
視障學生入學前僅限于家庭的小活動范圍,孩子入學后出現的行為問題與父母對兒童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要改變視障學生的心理及行為問題,應從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入手。我們要求她的父母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適時給予他們專業指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孩子,將客觀評價孩子及平等的觀念灌輸給家長,給予孩子積極關注,幫助孩子改變行為問題。同時要培養小君在家的自理能力,并及時反饋小君出現的新變化,適當調整或給予正強化。家庭成員的共同參與, 有利于行為矯正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結果與反思
1.實施結果
本次研究對學齡視障學生小君進行了行為問題觀察和訪談,并在訪談分析的基礎上實施矯正訓練。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努力,現在的小君有兩個方面的明顯變化,一是上課能注意聽老師講課了,還能舉手發言,參與討論,也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就感,成績有所提高;二是能與同學、老師主動說話了,融入到了學校集體生活中。
2.反思
視障學生的行為問題有共同點,又有差異性。作為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細致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問題,對癥下藥,采取有效對策,幫助視障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呂靜.兒童行為矯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王輝.聾盲兒童異常行為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3(6)
李季平.視障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5.
作者:徐嘉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