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可”字作為漢語副詞的重點研究對象,在近年來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向——在網絡潮流下單獨使用,讓這個在古代可以作為動詞單獨使用,經過一系列的虛化進程之后,出現了回溯化的現象。分析“可”的虛化以及回溯化的現象,探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思考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對未來漢語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可”;虛化;回溯
引言:
“可”字的詞性變化經歷著特殊的兩個方向,從歷時的角度以及共時的角度來分析,語言學家們針對“可”的使用情況各抒己見。然而,近幾年里“可”字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又進一步地發展了它的虛化和回溯進程,這種矛盾的現象無疑讓我們更加關注這個它。
網絡是已經成為我們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網絡用語也逐漸得到了很多語言學家的重視,甚至有不少語言學家利用計算機研究語言,利用計算機的精準性來研究漢語的規律。那么,“可”字的虛化與回溯化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在漢語實際使用中是否可以普及以及在未來的發展方向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可”字的虛化現象
“可”的變化軌跡,是從具有實際意義的實詞逐漸演變成構詞語素,雖然“可”字在這一過程中并非完全虛化,其中仍然有“可”的副詞和連詞用法,但毫無疑問,“可”是逐漸走向虛化了的。
如果想要探究“可”字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成漢代以前, 唐宋時期和元明之后三個時期,“可”經歷了從動詞到助動詞到副詞到連詞的過程。我們知道“可”作為動詞時,表示“肯定、同意”。但隨著人們表達和交際的需要,“可”的意義開始有了一個循序漸進地變化過程,當它的某個意思在作為主體涵義使用的同時,也摻雜著一定的支體的涵義,這一過程大致與漢字字體的演變類似。
“可”從動詞虛化成助動詞是一個從實詞走向虛詞的開端,而“可”從助動詞走向副詞的虛化是“可”字虛化歷程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由助動詞發展為副詞,并作為副詞穩定下來,二是在副詞內部又存在著由略虛向較虛的現象。由于“可”從動詞虛化到了副詞之后,副詞就迅速占據了主流,表示著估計、程度、承接、語氣等意思。而隨著“可”的不斷虛化,它除了具有了副詞的語法特征和功能,語法關系的變化也使“可”的這種用法相對地增多,逐漸出現詞匯意義減弱,語法意義增強的傾向;不僅如此,“可”的讀音輕重不同,也影響著它所表達的意義,因此在實際使用中也有較強烈的主觀色彩。
從歷時的角度探析“可”的虛化進程就會發現,“可”與大多數能虛化的字詞有相同點,比如影響虛化的原因,例如:語境、語義豐富、交際能力強、詞性具有多重性等原因以及在虛化進程的走向等方面,但也存在著不同的地方,比如:很少有像“可”一樣可以虛化的字詞在虛化程度接近成熟之后出現這種回溯化的現象。
二、“可”字的回溯化現象
“可”的回溯化現象其實是離不開網絡背景的,隨著網絡技術的愈加便利化,漢語的語言現象也漸漸的發生了某些變化,就“可”而言,“可”現在已經逐漸被當作是一個特殊的詞語,既可以自己單獨使用,也可以后面加“了”構成“可了”,形成短語。
根據實詞的虛化現象,“可”已經被歷史選擇逐漸走向虛化,從動詞到常用的作為構詞語素。然而,近幾年,“可”作為具有實際意義的動詞出現了在了網絡上和人們的口語交際中,開始在“可”后面可以直接加“了”,表示喜歡、愛上了的意思,也有把“可”作為了帶有特殊意義一個標志性的符號來使用,這兩種使用情況的相同之處就是對語境的依賴程度很強,離不開一定的語境。
而“可”在單獨使用時,特別是在自媒體發展的潮流下,“可”表示一種的贊美、喜愛之詞,“可了”則表示的是一種變化,暗含著由之前的不喜歡到現在的喜歡。雖然“可”字的使用不符合它的虛化過程,但是由于漢語的復雜性以及發展性,“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被選擇,出現了回溯化也可能是另一種“漢語熱”發展的契機。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無疑與網絡語言出現的情況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網絡語言是很龐雜的,被網民選擇的語言肯定是要“嶄新”的,這并非是要重新說文造字,而是要是茫茫字海中選擇一個從未被發掘的新用法,以此來標示自己的獨特。“標新立異”驅使著網民發揮自己的智慧,他們不僅從服飾、價值觀甚至于自己的口頭語都是一個被認識的標簽,一個被挖掘的“新語言”很多時候就是這個人一個獨特的名片。
其次,出現的新語言,并非一亮相就會被認同繼而自己去選擇使用,但是往往一個合適的語境下會賦予漢字的活力,或者被某個公眾人物二次營銷之后,它的價值便被認同了。例如:“洪荒之力”本是一部古裝電視劇的語言,在網絡上開始被人們所使用,經過傅園慧的一次采訪,“洪荒之力”便開始了瘋狂傳播。
“可”的實詞化發展得力于網絡上的某個契機,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的“網言網語”很多,但能真正地去發展并引發人思考的現象還是相對較少的,“可”的回溯化趨向雖然是起源于網絡上,但是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可”也能完成自己的交際任務。但是這種交際的范圍卻會受到限制,一方面是“可”在實際的使用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語境,大多數是需要在交際的過程中去實現表達喜歡、喜愛的效果這應該是由于“可”在交際中單獨使用時,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考慮到大量的同音字,“可”在單獨使用上無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可”目前的虛化結果也會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而且“可”在表示喜愛、贊美的時仍面臨著很多“對手”,比如:愛了、鎖了等。
“可”的實詞化傾向在特定背景下出現,這種回溯化現象是得益于它自身的意義的精簡和使用的新穎符合網絡用語的條件。然而,這種受到限制的回溯化發展現在還不足以影響到“可”的虛化進程,“可”的副詞使用仍然占據著主流,“可”在大多文本中也依然表示強調、用在反問句和疑問句中來加強語氣。這說明即便在受到頻繁網絡用語的沖擊下,“可”的回溯化使用也是有限制的,預示著“可”的回溯化發展仍然需要時間以及合適的語境,僅僅在網絡背景下的使用,并不能突破它的虛化進程。
三、結語
“可”在語言運用中不僅可以加強語言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使語言更加口語化讓人覺得非常有親切感,因此“可”在實際的使用中頻率很高,語言學家對于“可”的研究也很深入、豐富,因此即便人們由于語音的影響很少單獨一個字的來使用它,但在日常交流運用的句子中人們還是十分偏愛“可”的。根據實詞虛化的軌跡,“可”應該在原本虛化的過程中進一步虛化,但卻在網絡語言使用中出現了回溯化現象,這可能也是人們對于“可”存在著一定的關注度。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科教文匯》雜志是集學術性、綜合性、前瞻性、權威性為一體的理論期刊(旬刊),國內統一刊號:CN34-1274/G,國際刊號:ISSN1672-7894,郵發代號:26-205。
“可”的虛化現象與回溯現象的交叉使得它在現代漢語中萌發出來了新的發展力,而復古勢力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在漢字的使用方面也出現了某種漢語的復古思潮。“可”本身在古代漢語中便具有動詞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浸染,相較于古代的“許可、應當”義變得更加的飽滿,這讓“可”在網絡信息的推動下,作為實詞單獨出現了并保持了很大的活力。“可”的這種的回溯化與虛化之間的矛盾使“可”得到了這種契機,使它更得到大家的關注與研究,從而延伸了它的發展維度。
參考文獻:
[1]邢相文.“可”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J].科教文匯,2007,3.
[2]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 商務印書館,1982.
[3]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79.
[4]黃伯榮 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 學林出版社,2000.
[6]吳媛媛.“可”字的虛化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5,4.
作者: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