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3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同時培養自學能力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適應職業轉換和知識更新頻率加快的要求,而自學能力可以說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本文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切入點,闡述了新課程中自學能力的意義,探討了自學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教學;自學能力
一、教學的思想變革
在六十年代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我們稱為“終身教育”它成為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在教育教學思想上的主導思想。推動了教育方式上的改變,一九八九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強調“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習者主動并由學習者推動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創新、技術、發明日新月異,如果學生僅僅只吸收學校的那點基礎知識將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所以必須讓學生掌握自學、自強,由學生自己去套索新的知識及科學。綜上,新的課程改革是必然的趨勢,而在新課程改革中既要結合實際更要放眼國際。
新課程理念
“一切圍繞學生,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是行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改革不能再將教材的改編作為課程改革的標志,其階段性也不再是以時間為依據來劃分,而是將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的工程,在課程上不斷的發展和創新,通過這樣的新課程,營造一種探究與交流協作的課程文化。其中所謂的探究文化主要說的就是科學選擇后合適的課程。什么樣的課程是合適的課程,首先從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的確定到課程評價需要努力探究,科學決策。探究文化是新課程主要提倡的,它指出了課程的創新需要分別在不同的方面進行。
自學的意義
(一)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自學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并保證學生除在課堂上學習基礎知識以外,還能通過自學去學習其他的進階知識,并反饋到課堂學習生活中。以前我們中認為老師講課時講得越多越仔細,學生學到的知識就越多,學起來就越容易,其實并非如此,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課堂只能讓學生學習到教師說講的一部分內容,且學習方式很被動,即不利于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行為,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缺少了主觀能動性。而沒有內部動力的支撐,學習的持久性就不可能太長。毛澤東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條哲理在教學中同樣實用,只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的引導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生的發展才能更健全。
(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自學能力的培養能讓學生養成提前預習的習慣,而預習在教學活動中不容忽視,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出學習的問題,前提就是學生在經過預習后,初步理解和領會知識。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在預習中的疑惑、不解和自己的見解,在課程中變被動為主動。一般來講,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中嘗試提出問題,或是在理論與實際知識接軌處深入思考提出問題。
有這些問題提出才能看到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必須保證有一定的深度,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新課程實施以來,“探討性教學”的方式得到發揚,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角色體驗,看清楚自己的欠缺從而引發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沒有反思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不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更是影響著學生整體的一個人生,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及能力。
(三)有助于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一個人從學校學習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工作的需要,必須隨時更新。自我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將成為一個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品質,在基礎教育中不僅要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為學生打下自我學習能力的基礎。
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應該從改革課堂開始,許多教師幾乎都認識到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而無法真正而有計劃的去實施,其原因我認為是沒有將自學能力納入隱形課程中,因此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無序、散亂、沒有意識也沒有目標的。隱性課程又被稱為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是相對正式課程和現性課程提出的說法。在教學實踐中怎么,在學校的隱性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它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而推動自學能力的培養。
四、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誘導啟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好興趣是對所學材料發生興趣”,興趣越濃求知欲愈強,參與意識就愈高。求知欲是支持、推動學生認識事物的巨大內在動力,是參與學習的前提。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客觀因素,融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或通過“自學生疑”、“認知沖突”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產生“我要學”的愿望,同時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以趣生疑,由疑點燃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學生就會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情緒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動中。
(二)引導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建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怎樣學”,并潛移默化地授予學法。同時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創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求全責備。從而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索的問題,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按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進行有意向地嘗試學習,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當學習的主人。為了讓學生真正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發揮主動性,要讓學生各抒己見,選擇自己喜歡的探索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選擇的方法去主動探索。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多種形式去主動完成探索知識的實踐,最后得出知識。由于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這基礎上再加以概括結論。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增強了獲得知識的深刻性,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了這種先猜想后驗證的學習方法,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整個探索過程,學生不受教師的束縛,自由發揮、盡情體驗,充分給學生創造的空間,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新課程研究》是一本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集學術性、理論性、應用性為一體的學術期刊,系湖北省優秀期刊。所刊發的學術論文被中國知網(CNKI)、龍源期刊網、萬方數據集團、重慶維普公司等知名網絡媒體全文收錄,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刊物以服務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為宗旨,突出新理論、新觀點、新課程、新實踐,促進教學教研、課程建設,推動教改,是教育教學科研工作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及關心教育發展者了解、研究、助推課改的平臺。
(三)合作交流,產生互動發展自我。
學生在探索學習活動中既要充分表現自主性,又要體現合作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討論不同做法,交流個人設想,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與全面,最后形成共識,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結論。這樣既能增強學生之間團結協作、合群共事的群體協作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適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討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傾聽、相互質疑、相互挑剔。這樣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取長補短,不斷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更加嚴謹有效,不斷使對知識的理解趨于內化。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世界經濟高速發展中必然的結果, 注重課堂教學的自主能力的培養,優化課堂教學是教師們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只有在平時多研究,多思考,多實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廖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