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1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新的教育教學形勢下,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實現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有機結合,對教育教學的范圍進行了拓展,充分地發揮了家庭、社區在學生教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使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得到有效地提升。本文在對教育共同體構建問題研究過程中,注重把握家庭、學校、社區聯合學習模式,加強隊伍建設能力,并做好課程建設工作,從而有效地提升教育共同體的工作效果及工作質量,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及發展需要。
關鍵詞:教育共同體;教學新形勢;共育機制;開放課程
前言:教育共同體的構建,符合當前教育教學形勢的發展需要,注重對教育教學力量進行提升,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進行有效地結合,充分地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輔助功能,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教育教學效果及質量,以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和進步。構建有溫度的教育共同體,要注重打造教育品牌,并注重對教育課程進行有效地構建,以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及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教學目標。
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建立共育機制
教育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學校立足于課題《構建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實踐研究》為中心開展工作。
(一)明確研究目標,探索共同體構建路徑。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共同體,一是基于共同的價值和教育主張;二是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標;三是基于共同的育人理念。通過實現“四個一”工程來實現共育目標。即:構建一種互動模式——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創造健康環境;形成一個長效機制——節假日主題實踐活動和周末大學堂教育長效并存;建設一支志愿服務團隊——專職教師、志愿家長和社會志愿者共同承擔兒童及家長社區教育任務;創造一個資源環境——社區、學校資源以及社區內其他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共建共享。
(二)以制度為保障,建立高效的共建管理模式。堅持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緊密協作,形成一種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以志愿教師、家長、社區教育專干的共育組織體系,目標一致,明確分工,密切合作。為使教育更加趨于系統化、常態化、規范化,先后完善和制定了《家庭、學校與社區聯系制度》、《學校、社區工作協議》等相關制度。結合教育共同體的功能及作用,建立共育機制,從而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功能及作用進行有效把握,實現三位一體緊密結合育人模式,以提升共育合作效果及質量,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和進步。
(三)以家庭教育為支點,實現孩子、家長、教師三位一體共育共長。
1.統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統一,注重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契合點做好把握,以孩子為教育的中心,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這樣一來,推進家校深入密切的合作,并對各自的功能及作用進行有效發揮,能夠促進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1]。
2.注重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家校共育機制的建設,要注重增強家長和教師的溝通和交流,使家長理解教師的行為,也使教師把握好家長的期待,通過相互理解,實現相互支持的發展目標,以推進教育共同體建設更具溫度,更加有效地推進孩子的成長及發展。
3.注重把握家庭、學校的教育責任,營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為孩子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通過把握家庭教育的重要影響,配合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使雙方的責任予以明確,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及質量,以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專注兩個提升
構建有溫度的教育共同體,要對參與共同體建設人的責任進行把握。結合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共育過程中,教師隊伍、家長隊伍的素質及能力,直接影響到了教育效果及教學質量。這一過程中,專注于教師和家長素質能力提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從教師角度來看,要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素質建設,使教師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做好把握,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學習及應用,實現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發展[2]。同時,使教師在教育共同體中發揮重要的指引作用,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地溝通及交流,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此外,對家長進行科學、有效地指引,使家長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有一個把握,并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在家對孩子做好教學輔導,引導孩子在家學習。為了讓家長們有正確的家教觀念,學校依托社會第三方專業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打造全新的家長學校授課模式。課程由老師和家長共同選擇,由合肥家教研究會安排具有豐富經驗的輔導老師來上課,授課老師既有大學的教授,也有從事家教工作多年的教師,更有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長志愿者。有高度,接地氣。課程解決了不同年級階段孩子的共性問題。此外,開辟線上答疑解決了部分孩子個性問題。整個課程系列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更新了家長們的家庭教育觀念,較好地解決了家長們在家庭教育方面遇到的重重困難,密切了學校與家庭的關系。
通過提升教師隊伍和家長隊伍的素質能力,使共育機制的功能及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
打造三個品牌
構建共育機制過程中,通過品牌教育的打造,為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這一過程中,通過構建家校名校、社區中心、志愿服務團隊,深化家庭、學校、社區合作機制,提升共育的效果及質量,使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得到更加有效地提升。在品牌建設中,家校名校建設為第一主旨,構建家校合作互動橋梁,對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進行有效把握,全面地推進家校合作機制深入發展。社區中心建設,注重對家校合作外延進行拓展,利用社區服務功能,實現家校合作互動,并借助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及發展,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及思考,以全面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3]。志愿服務團隊的建設,為家庭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創造有利條件,通過從家長、教師中篩選志愿者,協調共育機制,切實、有效地發揮共育機制的功能及作用,營造良好的互動合作氛圍,以提升共育的效果及質量,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入地學習及思考,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探索五大課程
在構建家校共育機制過程中,課程探索工作為家校合作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及指引。這一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建設工作的有效把握,尋求家校共育的有利契機,并借助于課程建設,對家校共育機制的功能及作用進行有效地發揮。在課程建設探索過程中,要注重對家長專業培訓課程、家校開放課程、親子活動課程、閱讀沙龍課程、周末大講堂課程五大課程體系,實現家長與孩子、家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提升共育機制的應用效果及應用質量。在課程探索及構建過程中,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1)做好宣傳工作,加強學校、家庭、社區三者的有機結合,提升三方協同合作效果,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這一過程中,注重利用紅領巾廣播站、校園櫥窗、大屏幕進行宣傳,實現學校、社區、家庭的有效聯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2)課程合作工作開展要注重與家庭、學校、社區的有效結合,從而構建家庭教育服務站,突出教育共同體的實踐工作開展。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注重引導家長掌握教育方法,并以家長作為學校和社區聯動的橋梁,以發揮三者的聯動,發揮教育共同體的功能及作用。
(3)構建家庭教育服務站,注重利用家長學校、家長學校平臺,對教育方法進行講解,形成良好家風,拓展教育范圍,融入社區教育,突出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為學生的成長及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以提升學生教育教學效果及質量。
(4)以課程構建為基礎,以家校合作、社區聯動作為推進器,使課程建設實效性得到提升。五大課程作為學校、社區活動的基礎,能夠使家庭、社區、學校三者進行互動交流,使教育共同體的功能及作用得以發揮。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貴州教育》(半月刊)1981年創刊,是教育刊物。介紹省內外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經驗,反映廣大師生員工的呼聲,表彰新人、新事、新風尚。
結束語:綜合上述分析來看,在教育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立足于素質教育改革及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形勢,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拓展教育教學范圍,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有效聯動,以發揮教育共同體的功能及作用,為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教育教學目標,更好地滿足新教育形勢的教學需要。(此論文系合肥市教科研規劃課題《構建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JG18100)
參考文獻:
[1]魏群.園際交互式教育質量保障共同體的構建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20(05):88-92.
[2]徐精敏.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策略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4):76-77+80.
[3]趙旭冉.用新的溝通打造協同互助的教育共同體[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3):45-46.
[4]劉毅.構建教育共同體,讓學校教育更有意義[J].貴州教育,2020(05):9-10.
作者:吳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