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2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針對《茶樹育種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旨在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增強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適應現代茶產業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茶樹育種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中國高等教育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時俱進,在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央和教育部有關方針政策及工作部署的同時,力求深度報道各地、各高校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反映廣大師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成為全口徑了解各個時期高教工作方針政策、理性探索及新思維、新經驗的重要窗口。
一引言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是作為檢驗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針對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很多高等院校在探索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推進課程內容更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工作。茶樹種質資源是茶葉高產優質的基礎,對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茶樹育種學》一直以來都是各高校茶學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茶樹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方法,認識茶樹品種、掌握茶樹常規育種途徑及方法、生物技術育種、分子育種等新方法,對茶樹品種審定、良種繁育推廣等進行較深入了解,為今后在茶葉生產實踐中,指導進行茶樹品種的選擇以及選育奠定基礎[2]。該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如何科學合理地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融合,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茶樹育種學》課程教學現狀
《茶樹育種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及應用性,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進行更新,但目前《茶樹育種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有重復。從教學大綱的綱目和教材編排上看,《茶樹育種學》和《茶樹栽培學》課程存在內容重復,如茶樹的植物學分類、茶樹的植物學特征等內容兩門課程中都有,可能是由于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教材是根據課程的相對系統性和完整性制定的。
(2)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目前,隨著學分制改革以及個性化培養的要求,專業課程學時受到縮減,《茶樹育種學》實踐環節學生能開展的主要是傳統育種技術,如扦插、雜交授粉等。但一些育種新技術,如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組織培養繁殖等,由于缺乏實驗條件無法開展。
(3)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目前《茶樹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基本還是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老師講課,學生聽課”。教師在課堂上從頭講到尾,機械式地向學生灌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學生感覺到課程枯燥,理論難以理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導致學生掌握基本理論不牢固,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難以培養。
三教學改革實踐
1、教學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茶樹育種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涉及植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統計學等學科的一些較深的理論知識,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要考慮到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又要避免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過多重復,重點以茶樹為講授核心,主要內容包括茶樹種質資源的基本特征、茶樹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茶樹育種方法以及茶樹的良種推廣。
目前該課程的開設時間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在大三,此時學生已經修學過植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理學等基礎課程,為該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基礎,但是從教材的編制以及課程的系統性來考慮,會出現和之前基礎課程相重復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在課前了解學生能力構成,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線上平臺和課后的交流判斷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能力構成,對于學生已經學過并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可以省略不講,重點突出與茶樹相關的育種知識。如在講授雜種優勢的利用章節時,雜種優勢的概念和原因等在遺傳學基礎課程中已經講過可以省略,而重點講授茶樹雜種優勢的特點以及如何在茶樹育種過程中有效進行遠緣雜交等內容;而對于生物技術育種、分子育種等章節,理論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需要合理補充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能“聽得懂”。
其次盡量減少和其他專業課程內容的重復。茶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有十幾門,很多課程內容的安排都包括茶樹的起源、茶樹利用的歷史、茶樹的基本特征特性等,因此這些內容在講授時可以刪減或側重與茶樹育種相關的知識,如講授茶樹基本特征時重點講述與茶樹分類及進化研究相關的器官—花的特征特性。再者以教材為導向,將產業利用方面的實例補充至課程內容中,如在緒論部分介紹課程重要性的時候,以實例的形式,講述安吉白茶、英紅九號等優良品種對當地茶產業的影響,利用“一個品種成就一方產業”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茶樹育種學》課程的興趣以及從產業的角度了解茶樹育種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在課程的教學進程中要及時關注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將最新的科研和創新成果補充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教學方法的優化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在《茶樹育種學》的教學中,最常用的是課堂講授法。課堂講授法雖然在知識的傳播速度及知識量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但由于其屬于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習慣“講、念、演”,信息多數是屬于單向傳遞,學生習慣作為聽眾,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容易產生學習疲倦,教學效果不好[3]。隨著信息科學、多媒體等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斷出現,因此充分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將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融入到《茶樹育種學》這種傳統專業課程是必然趨勢,在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主要嘗試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
(1)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多采用課堂教學,對于直觀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采用現場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宜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能以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形式展現課程內容,可使教學過程生動化,提高課堂效率,避免課堂的枯燥性。
如在介紹特異茶樹資源部分的內容時,假如只是老師用文字講解某一個種質的特征特性,學生較難對其差異進行分析。若采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既生動形象,又能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現場教學方法是將學生帶到茶園進行教學。《茶樹育種學》的課程內容中,有些內容應用性很強,可以采取帶領學生到茶園,結合實驗進行授課,如介紹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等育種方法時,讓學生現場觀察種子繁殖的茶園和無性繁殖的茶園,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兩種不同類型育種方式的特點,并進行對比,特別是講授有性雜交授粉部分,可以在現場邊講授理論知識,邊進行雜交授粉技術的示范操作,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掌握雜交授粉技術操作。
(2)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準備講系統選育章節時,以課前預習題的形式讓學生收集關于“英紅九號是如何選育出來的?”“它為什么是九號而不是八號呢?”等資料。由于在廣東,英紅九號種植和加工較多,我們學校茶園中也有該品種,學生可能見過這個品種,在平時飲茶中也經常喝到,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在課堂上,再由學生自主發言,進行討論。最后老師根據英紅九號的選育過程,順勢引入系統選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統選種的流程。這樣的方式,一是能使學生很自然參與到課堂中來,另外也讓學生能較好理解掌握概念,課堂也不會過于枯燥,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課后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首先讓學生到學校茶園觀察幾個茶樹品種,再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學校茶園中幾個常見品種是如何選育的,讓學生帶著感性認識,像尋找謎底一樣去查詢答案,激發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
(3)學習任務小組學習模式的應用
為引導學生共同探究,相互合作,選擇可以讓每個小組有明確任務,又比較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采用任務小組的學習模式,通過老師引導,然后在課堂上分享小組學習成果。如介紹我國茶樹品種簡介時,此部分內容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將學生根據生源地進行初步分組略作調整,每個組2-3人,作業內容包括資料收集、PPT制作及總結匯報,各組的具體分工由小組成員自行商討安排。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多了解自己家鄉的茶產業,增強對家鄉茶產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鍛煉學生查閱資料以及口頭表達能力,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更深刻。
3、合理安排實踐教學
《茶樹育種學》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但該課程的實驗課時只有16學時,因此在實驗內容上必須進行精心設計,一方面要避免與《茶樹栽培學》課程的實驗重復,另一方面又要達到課程的實踐能力要求。如茶樹扦插繁殖在《茶樹栽培學》中已有,在該課程中則不安排,而重點安排茶樹標本的制作、茶樹系統選種、茶樹雜交授粉等內容。在實驗課中,老師在學生操作前進行實驗講解和師范操作,要求每個同學都要親自參與實驗的每個步驟,在操作過程中老師會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并鼓勵學生要學會觀察和思考,獨立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實驗結束,要求學生及時撰寫實驗報告,重視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和總結,從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茶樹育種學》的課程考核,以往主要是通過期末的一次考試來判斷成績,課前、課中或課后大部分同學被遺忘在課程之外,這樣既容易導致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也會抹殺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對于《茶樹育種學》課程的考核,要從多方面進行,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大板塊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平時作業、課堂討論、課堂問答等方面。
四結語
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茶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要根據產業需求不斷進行培養模式創新,對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茶樹育種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實踐過程,要根據教學目標、產業及學科發展動態,并結合各學校所在地的區域特色,進行課程內容的優化,讓學生能“學有所用”。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特點,選用一些先進并且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希望《茶樹育種學》課程能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和從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8,10:18-30.
[2]江昌俊主編.茶樹育種學(第二版)[M].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11:1.
[3]莊玉昆,褚遠輝.高校課堂教學問題及改革之道[J].中國高等教育,2013,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