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全民閱讀工程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部署,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是其重要構成。閱讀推廣活動以通過培養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促進人的發展為訴求,這種人本主義精神與圖書館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一直以來,圖書館推崇“以用戶為中心”“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服務精神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應體現為“以閱讀體驗為中心”的“個體關照”。面對全民閱讀工程建設需要,以及全媒體時代的新技術環境,閱讀推廣不但應把人民作為閱讀推廣活動對象,而且應將其視為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參與力量。
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有社會屬性。一方面,圖書館是一個平等主體構成的公共空間,具有公共性。另一方面,雖然閱讀是一項私人活動,但閱讀本身體現的是一種理性追求,有助于喚醒個體的主體精神;而且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往往是群體性活動,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交往方式,因而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應有“社會關照”的一面,F有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更多以促進公眾的圖書館利用為中心,不管是在個體關照,還是在社會關照方面,都有其進一步深化的空間。本組專題論文致力于通過對個體和社會的雙重關照,探索新時期圖書館閱讀推廣如何通過思想創新、渠道創新、手段創新,放大自身價值。
摘要閱讀體驗是閱讀推廣促進閱讀行為的關鍵中介因素,但閱讀體驗基本構成尚不清晰。文章收集4個網上閱讀社區2,044條發帖,基于扎根理論梳理閱讀體驗構成,提出6個主維度和12個范疇,構建包括一般性體驗、支撐性體驗和高峰性體驗3個層次的閱讀體驗層次模型。全媒體時代閱讀體驗復合特征更加明顯,文章為閱讀體驗導向全民閱讀活動設計及評價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閱讀體驗維度構成閱讀行為全民閱讀閱讀推廣閱讀社區
語文老師評職論文范文:基于整本書閱讀的高中語文教學探究
摘要: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礎素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會影響語文的成績和能力,關乎著學生綜合素質的好壞,良好的閱讀能力也是學生其他科目的基礎素養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學生的閱讀基礎素養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理念,先從現階段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入手,繼而闡明整本書閱讀的概念以及意義,最后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策略。
0引言
全民閱讀工程以促進廣泛的閱讀行為為目標,但是,怎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才能起到促進閱讀行為之成效?按照行為學觀點,外界刺激往往通過作用于個體的心理引起其心理變化,進而才會引起行為變化。閱讀行為本身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1]32。根據體驗哲學,體驗是思想改變的基礎,也為行為提供了理由。也就是說,好的閱讀體驗往往是閱讀行為發生及延續的前兆,也能夠成為閱讀推廣活動促進閱讀行為的中介因素。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體驗導向的閱讀行為研究成為閱讀研究的重要領域[2]。
然而,實踐中很多全民閱讀活動以彰顯閱讀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提升閱讀體驗為中心。事實上,在“厭倦說教”的信息時代,在“自我意識崛起”的個性化時代,意義的“推廣”遠沒有意義的“體驗”來得實際。同時,在技術推動下,個體可自由選擇盈余時間的利用方式、自由確定閱讀渠道和閱讀方式,閱讀體驗更成為個體閱讀行為選擇的主要理由。因此,應將“閱讀體驗”提升作為當前全民閱讀的直接目標,并以此為追求設計閱讀推廣活動。但是,當前閱讀體驗研究并不充分,難以為閱讀推廣實踐提供參照。本研究即圍繞閱讀體驗這一心理反應變量收集網上閱讀社區用戶發帖文本,并基于扎根理論梳理閱讀體驗的構成內容,以形成對閱讀體驗構成的框架性認識。
1閱讀中的體驗
1.1體驗
我國的閱讀推廣研究向閱讀行為研究領域的延伸剛剛起步,閱讀體驗似乎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但事實上體驗早已成為其他很多實踐領域的重要對象。比如,旅游體驗、消費體驗、游戲體驗、學習體驗等均是對應學科的重要學術概念,近年用戶體驗也已成為信息產品設計領域的核心概念之一。
《現代漢語詞典》將“體驗”定義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3]。對體驗的重視有哲學基礎。體驗哲學認為,體驗是個體以身體為中介,以“行或思”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對象對人產生意義時而引發的不斷生成的具身狀態[4]。休謨(DavidHume)指出,人類的“感知經驗”是獲得“印象”的基礎,“印象”則是構成“思想”的基礎,人類的每一個思想的產生都有“感知經驗”作基礎[5],F代社會對體驗的高度重視始于Pine等1998年發表的《歡迎來到體驗經濟》,指出體驗并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像商品和服務一樣真實,但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質量標準[6]。
體驗如何形成?心理學研究認為,“感受→情感→理解、聯想→領悟/意義”共同組成了體驗心理機制的完整過程(見圖1):始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接觸、了解、適應,使得主體形成對客體事物的基本感受(包括對事物物理屬性的基本認識和初次接觸事物的感性認識)[7]。這種感受促使主體產生對事物的情感反應,積極的情感反應會進一步激發主體對于客體的探究動力。探究則促進聯想/想象、直覺/靈感等思維過程,使主體對客體產生新的領悟和意義認知,也深化對客體的情感反應。最后形成對客體的綜合感受,即體驗綜合體。這種體驗綜合體往往決定了主體是否對客體再次主動接觸。
體驗與其他心理因素相比有其獨特性,可概括為整體性、個體中心性、生成性、價值性等4個特性。整體性是指體驗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結合,也是心理過程與心理結果的統一、“身”與“心”的統一。個體中心性是指因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存在體驗差異性。生成性是指體驗是一種動態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主體在特定情境(環境)下產生的,且這種情境會不斷地建構和塑造著個體的心理世界。價值性是指體驗是一種價值性的認識和領悟,要求“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指向價值世界[8]。正因為有這些特征,體驗成為思想和行為的鋪墊。
1.2閱讀體驗
閱讀是指讀者對由視覺等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意愿想法等信息的活動[9]。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體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與文字相遇,讀者與字里行間的符號之間的關系在一來一回的螺旋式過程中發展[1]49,這一過程可能使讀者獲得舒暢、自在、沉浸、獨特的正面感受,抑或艱澀、沉悶、厭煩的負面感受。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過程、閱讀思維和閱讀態度,塑造讀者不同的閱讀體驗[10]49。因此,盡管很多時候閱讀體驗被指向讀者在閱讀數字內容或紙質內容過程中產生的心理上、情感上的主觀感受,但這種僅僅是閱讀體驗的狹義理解。廣義看,閱讀體驗泛指讀者在閱讀前已有的閱讀體驗預期,以及閱讀中及閱讀后產生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不僅受閱讀內容本身影響,還受多種外界因素所影響,又對后續閱讀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1.3閱讀體驗的特征
閱讀體驗有著一般體驗的共性,又有其特性。(1)閱讀是讀者高度參與的體驗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是積極的,且有高度的個體意識,文本僅僅是讀者體驗的一部分,或者為他們新體驗的生成提供條件。對此,閱讀研究者看法高度一致。Peter描述道:“我們用熟知的事物將書殖民化,把書中的人物放逐、調遣到自己更為熟悉的土地上。”[11]Bakhtin認為:“只有通過對閱讀對象反應,與其展開一場對話,閱讀的意義才得以產生。”[12]Kirkpatrick等[13]、S?lj?[14]甚至認為閱讀教學可能會干擾閱讀質量,因為會干擾閱讀中讀者的主動性發揮。
(2)閱讀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體驗。閱讀作為一種對話,首先發生于個體與文本之間,后來會延伸到文本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比如,“粉絲閱讀”即是一種社會過程。HenryJenkins認為:“在這種社會過程中,個人的闡釋經過與其他讀者的不斷討論,進而被塑造和鞏固。”[15]
(3)閱讀體驗是在場完成的。閱讀是一個在特定情境下隨著時間過去而形成的建構性的、選擇性的過程[1]48。因此,Balling提出,閱讀體驗具有時間維度,可將其分為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3個階段,每個階段影響體驗的因素不同,但讀者不會將經驗和經歷描述為單獨的現象,而是將實際閱讀體驗和閱讀結果描述為一個整體,如一個硬幣的兩面;閱讀體驗的3個階段間還會發生鉸鏈式的相互作用[10]47[16]。Mann認為,可以利用學生過去的體驗和未來的愿望捕捉閱讀的質量,也就是學生的“意義之網”(WebsofSignificance),并在這一背景框架下定義當時的特殊閱讀體驗[17]。
(4)閱讀體驗具有具身性。具身認知是一個哲學概念,強調認知的形成是身體、體驗、環境等因素作用的結果[18]。盡管閱讀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但受到閱讀場所、閱讀載體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讀者可以通過記錄筆記、交流分享、評論轉發等行為將體驗進一步具象化,加深閱讀感受。這種真實性、客觀性有助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高質量、沉浸性的體驗。古時對圖書裝幀的推崇,今日對網紅圖書館、網紅書店的關注,都是閱讀體驗具身性特征的反應。
2閱讀體驗研究現狀
國外針對閱讀體驗的研究啟動較早,主要圍繞閱讀體驗的影響因素展開。Cunningham等探討了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體驗和閱讀獲取能力之間的關系[19];Mann提出不能僅僅將閱讀體驗看作真空社會狀態下的純粹中立的認知過程,而應該與個體聯系起來,將其置于特定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中進行理解[17];Moyo等認為利用社交媒體或Web2.0技術可以增強和豐富個人的閱讀體驗[20];Huang等比較平板閱讀系統和其他數字閱讀系統的差異,闡明電子設備實用性、易用性,閱讀主體的態度、感知、能力等要素對提升閱讀體驗的重要性[21];Park等探究了用戶對于電子書作為新的閱讀設備的感知能力,梳理了影響電子設備閱讀體驗的主要因素[22]。
國內最早針對閱讀體驗的研究來自教育學的閱讀教學、課堂實踐等領域,聚焦于通過體驗型閱讀提升閱讀效果和教學質量,尤其是體驗型教學方式及學生良好閱讀體驗培養等問題已被深入探討[23-24]。張偉平提出實現閱讀個性化的培養需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心理體驗——高峰體驗,實現方式涉及營造師生地位平等的閱讀環境和開展積極的雙向互動[25]。近年圖書館情報學領域對閱讀體驗研究日漸發展,從強調閱讀體驗重要性開始,深入到閱讀體驗影響因素、閱讀體驗構成等理論命題。林珊如等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調查臺灣愛書人休閑閱讀的行為和體驗,揭示其閱讀體驗的本質和核心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建構[26];袁曦臨等探討移動閱讀環境下讀者閱讀行為和閱讀體驗的變化,基于PAD的閱讀體驗分析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對于讀者閱讀過程的影響[27];羅薇借用用戶體驗的4個層次探討“好”的閱讀體驗的標準以及閱讀體驗的層次,并指出“闡釋沉浸”是讀者深度閱讀的樂趣所在[28];朱明通過訪談調查歸納用戶閱讀過程中沉浸體驗的構成維度[29]。
總的看來,盡管國內外關于閱讀體驗的理論研究日漸深入,但尚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尤其是對閱讀體驗具體構成這一重要理論問題的探討并不充分。典型研究包括:Balling通過焦點小組訪談法探討良好的閱讀體驗構成及其價值,提出閱讀體驗兼具故事性和優美性,審美體驗是閱讀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10]39;Steenberg通過對閱讀療法應用案例的研究進一步確認了審美體驗在閱讀體驗中的核心地位[30];朱明通過訪談調查探討高校館用戶閱讀沉浸體驗的構成,確定能力契合、目標明確、即時反饋、全神貫注、過程控制、意識喪失、時間扭曲、自我興趣、群體氛圍等9個維度[29];宮昌俊等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公共館閱讀體驗展開研究,確定圖書館閱讀體驗的4個維度:體感舒適性、美觀性與便捷性、獲取性與展示性、團體活動與個人活動[31]?梢钥闯觯F有研究僅從特定角度(如特定載體、特定情境)來理解閱讀體驗的內容,并沒有圍繞閱讀體驗基本構成元素展開框架性探索,對閱讀推廣實踐指導有限。
3研究設計
3.1扎根理論的運用
本研究以現象學為基礎方法論,以網絡閱讀社區的發帖內容作為資料來源和研究對象,采用扎根理論提取閱讀體驗的6個維度,并構建閱讀體驗層次模型。扎根理論是由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1967年共同提出并完善的一種自上而下的質性研究方法,致力于從原始資料中抽象出相互關聯的概念和屬性,并通過它們之間積累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綜合的中心理論,成為其他研究進一步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理論框架。該方法有綜合采集、編碼、分析等操作,通過開放性編碼(OpenCoding)、主軸編碼(AxialCoding)、選擇性編碼(SelectiveCoding)3個步驟,對所抽取的概念和范疇不斷修正、完善,建立起一個能夠反映現象本質和意義的理論框架[32]。扎根理論的優勢在于將實證主義和符號互動理論結合起來,對基于情境、面向過程的理論建構非常具有價值[33]。
3.2數據來源
新技術環境下網上閱讀社區層出不窮。閱讀社區已成為讀者另一個精神家園,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參與閱讀社區的經歷[34]。網上閱讀社區沉淀了大量關于閱讀體驗的文本資源,是研究新技術環境下讀者閱讀體驗的良好素材。
馮亞飛、李桂華從價值網絡的角度將這些網絡閱讀社區分為4類:興趣導向型、資源導向型、關系導向型、復合價值導向型[35]。鑒于4類網絡閱讀社區有不同特點,為了使閱讀體驗相關文本更具代表性,本研究按照該研究的標準,選取4類網絡閱讀社區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區作為數據源進行研究,包括以興趣導向型為主的閱讀社區——豆瓣,以資源導向型為主的閱讀社區——京東閱讀,以關系導向型為主的社區——微信讀書,以復合價值導向型為主的閱讀社區——簡書。為保證扎根理論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課題組共16位成員參加此次調研。以小組為單位(每組4人)自行設立具體的篩選標準,分別對1個網絡社區中的閱讀體驗類文本進行數據采集,力求樣本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共收集2016年5~6月的用戶發帖及評論內容2,044條。
4資料分析
4.1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主要涉及的內容是數據收集和初步分析,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為從各個閱讀類應用平臺中抽取相應數量的主帖和評論繪制成表,然后根據收集內容人工逐條進行篩選,剔除不相關的水帖和無效評論,并對原始文本內容進行逐句編碼。對4個調查平臺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形成開放性編碼的主要結果,共計96個概念。
4.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階段,在前期概念范疇提取的基礎上,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二次分析。綜合比較各個范疇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經過反復的討論歸納出12個范疇,并將這些范疇進一步歸納形成6個核心范疇,即6個主維度:審美體驗、情感體驗、價值體驗、思考體驗、社交體驗和沉浸體驗。
審美體驗(包括物理審美體驗、語法審美體驗、語義審美體驗)是主體與作為審美對象的審美客體所構成的一種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36],在本研究中則體現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由物理屬性、感官知覺喚起的對于閱讀對象的美學意義的欣賞與感受。
情感體驗(包括文本角度、行為角度)是指通過對個體內心的情感觸動所產生的體驗,在本研究中體現為閱讀對象和閱讀行為本身作用于讀者而產生的喜怒哀樂等心理感受。
價值體驗(包括知識價值、行動價值、社交價值、啟發價值)是指通過滿足主體價值需求所產生的體驗。本研究中顯示,閱讀的價值體驗主要包括閱讀過程中帶來的認知滿足、精神滿足、心理滿足和自我實現等內容。
思考體驗(包括聯想體驗、對話體驗)是指啟發個體的智力,使其創新性地認識問題的一種體驗。本研究中顯示,閱讀的思考體驗在于閱讀過程中通過思考這一主觀能動行為(包括聯想、對話等)獲得新的感悟與理解。
社交體驗是指在閱讀過程中由閱讀內容觸發的讀者想要積極分享、與人交流的內心渴望,伴隨著線上、線下等多種交流方式。正如Fuller等指出的,在紙質版到電子版的技術轉化過程中,讀者的體驗不僅來自于不同的媒介,也來自其他讀者[37]。
沉浸體驗是指閱讀過程中的全身心投入狀態,實現自我代入感、沉淀感,使讀者酣暢淋漓地感受與感悟。
4.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過程是對主軸編碼內容進行再一次的整合和提升。體驗具有層次性,比如李澤厚即從審美體驗的角度把體驗分為3個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38]。本研究在閱讀體驗范疇挖掘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核心范疇的進一步分析,對其再次分層,并根據體驗形成心理機制(見圖1),結合閱讀社區中發帖內容所體現出的體驗間邏輯關系,構建閱讀體驗的層次模型(見圖3)。其中,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構成一般性體驗,價值體驗、社交體驗和思考體驗構成支撐性體驗,沉浸體驗構成高峰性體驗。一般性體驗可發展為支撐性體驗,支撐性體驗可進一步發展為高峰性體驗。
(1)一般性體驗: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較易獲得的體驗。初次接觸閱讀對象會產生對閱讀對象的關注,包括物理屬性、語法和語義方面的直觀審美體驗,以及針對文本和讀者參與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二者共同構成閱讀體驗的第一層次“一般性體驗”。
(2)支撐性體驗: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具有較高參與程度的體驗,包括對于知識的獲取、閱讀行為的改變、意識的啟發等角度的價值體驗。激發主體思考、聯想、對話的思考體驗,采取多種互動方式交流、分享的社交體驗,三者共同構成閱讀體驗的第二層次“支撐性體驗”。
(3)高峰性體驗:是指讀者深度參與閱讀過程的體驗。讀者對于閱讀對象有明確的目標,所承擔的閱讀任務與個人能力高度契合,能夠全神貫注地沉浸于閱讀而不受外界干擾,且更多的是自發的興趣性閱讀,能夠保證優質的閱讀效果。隨著閱讀體驗的開展,體驗的層次不斷加深,參與者卷入程度逐漸加深,當達到體驗的最高層次時,參與者呈現出一種“沉浸”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讀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能夠主動與作者、文本進行“交流”,達到時空的失真狀態,是一個主動享受閱讀的過程。這種“沉浸體驗”即閱讀體驗的第三層次“高峰性體驗”。
4.4理論飽和度檢驗
基于扎根理論得到的理論模型需要通過飽和度驗證。為驗證閱讀體驗層次模型中的概念范疇已經足夠充分,本研究從基于4個網絡閱讀社區采集的總體樣本中隨機抽取200條帖子進行飽和度檢驗。對這200條帖子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所抽取的相關評論內容符合已有維度和范疇。以豆瓣小組“最近我們讀了同一本書”中的讀者回帖為例,從中可窺見其從低層次閱讀體驗到高層次閱讀體驗的發展過程:
“這個封面實在喜歡不起來,所以很偶然才開讀,發現心理學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學科,雖不可盡信全信,但對自我認知和一些習慣思維、潛意識反應是有明顯敏感度的。”(從一般性體驗到支撐性體驗)
“原本以為這種書讀起來會很生澀無趣,但出乎意料,這本書非常有趣生動,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許多,讓人沉浸其中,值得一看。”(從一般性體驗到支撐性體驗再到高峰性體驗)
“被書名吸引才買了來,讀后發現童話中的智慧和哲理小孩子怎么能理解得了,才知道成人童話的概念,對王爾德有了一些了解。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不完美的,但轉念一想死亡后的天堂有夜鶯有快樂王子也有曾經自私的巨人,或許也是其樂融融的場景。覺得最殘酷的故事是夜鶯與玫瑰,印象最深的是巨人的花園,立意最深刻的是少年王……應該會不定期翻翻的一本引人深思的小書。”(從一般性體驗到支撐性體驗)
“只是腦海中不斷回響著一首首似有似無的樂章,破爛不堪,又波瀾壯闊。每個熱鬧的場景都那樣孤獨到骨髓中去,好像透過細密的紙頁能望到他們哀傷的眉頭,和皺紋中深藏的污垢。卻突然又在鋪天蓋地的大雨里,在他們渾濁的眼睛里,看見難以置信的希望的光。”(從支撐性體驗到高峰性體驗)
“時隔幾年讀的第二本星野道夫作品集,很少買這種多圖少字的書,感謝它在生活某些艱難的時刻讓你跳脫出日常去和自己完全沒有聯系的世界看一看。”(從一般性體驗到支撐性體驗)“讀汪老的文字像是品茶,四方食事看的我口水都流出來了。”(從支撐性體驗到高峰性體驗)
5結論
本研究以網絡閱讀社群中發帖內容文本為數據基礎,對全媒體時代的閱讀體驗進行觀察,有3個主要發現:第一,新技術環境下閱讀體驗的構成多元,可歸納為6個維度,其中不但包括審美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等傳統閱讀體驗維度,還擁有價值體驗、社交體驗、沉浸體驗等維度;第二,閱讀體驗的6個維度可進一步細分為12個范疇,尤其是情感體驗既有文本內容引發的感受,也有由閱讀行為引發的感受,而價值體驗既有知識價值,還包括行動價值、啟發價值;第三,新技術環境下閱讀體驗具有層次性,可分為一般性體驗、支撐性體驗、高峰性體驗。以沉浸體驗為內容的高峰體驗是支撐性體驗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以價值體驗、社交體驗、思考體驗為內容的支撐性體驗則是一般性體驗進一步發展的產物,而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則是一般性體驗的主要內容。
6啟示
關于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目的,有“促進圖書館利用”之說,有“提升閱讀興趣”之說,但事實上這些可能都必須建立在“提升閱讀體驗”基礎之上。“以閱讀體驗為中心”的閱讀推廣,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的思維路徑,也只有這樣一種思維路徑,才更可能贏得讀者;同時,“以閱讀體驗為中心”的閱讀推廣,也是一種凸顯圖書館獨特價值、提升圖書館內在吸引力的思維路徑,因為圖書館具有提升閱讀體驗的先天優勢。而本研究結論凸顯了全媒體環境下閱讀行為復合、閱讀體驗更為豐富的特點,顯示全媒體時代個體主導意識逐漸滲透到閱讀行為中,已成就了新型的閱讀體驗。這些發現對閱讀推廣實踐有以下啟示意義:
(1)新技術環境下讀者個體的閱讀體驗日益豐富,閱讀推廣活動應以追求多元的閱讀體驗為直接目標,發展新閱讀推廣模式,創新閱讀推廣活動方式。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價值應在于為讀者提供獨特和豐富的閱讀體驗。根據本研究所揭示的閱讀體驗6個維度,全媒體時代讀者閱讀體驗更具復合性,“以讀者為中心”的全民閱讀活動應在閱讀對象選擇、閱讀環境營造、閱讀過程設計等各環節關照讀者閱讀體驗,使其閱讀體驗多樣化、豐富化,更大程度激發用戶閱讀動機,培養讀者更強烈的閱讀興趣。
(2)本研究提出的閱讀體驗層次模型顯示,閱讀體驗可層層遞進,全民閱讀活動可以從一般性體驗、支撐性體驗入手,以塑造高峰性閱讀體驗為終極追求。這就要求全民閱讀活動組織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新條件打造沉浸式閱讀體驗,充分發揮閱讀體驗帶動閱讀行為的效力。
(3)閱讀體驗是閱讀推廣促進閱讀行為過程中的關鍵心理反應,應將其納入閱讀推廣評價指標范疇。盡管社會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但閱讀推廣活動評價體系研究尚不完善,現有相關研究往往并未將閱讀體驗這一重要變量納入。本研究所提出的閱讀體驗構成維度,為進一步完善閱讀推廣評價體系研究提供了操作基礎。
(4)當前存在“閱讀體驗異化”的現象,即對一些讀者而言,閱讀從“為我的存在”異化為“為他的存在”“單純的他在”“異己的存在”,成為表演的產物、速成的消費品。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完整閱讀體驗構成,可作為閱讀指導的具體參照,推動正確閱讀觀的養成。
7研究局限與方向
本文中閱讀體驗構成的研究數據來源于網絡閱讀社區,盡管筆者盡量覆蓋不同類型的網絡閱讀社區,其結果可能也僅能反映“樂于表達”的那部分讀者的閱讀體驗。同時,定性分析雖然有助于挖掘新的現象及現象間關系,但其可靠性比較有限。同時,本研究僅對新技術環境下的閱讀體驗構成進行了框架性分析,并沒有形成工具型量表,閱讀體驗各維度之間的關系、閱讀體驗量表的構建、閱讀體驗對于閱讀推廣工作的作用機制等內容仍然是未來研究的方向。未來研究也可以以本研究為基礎,采取實證方法嘗試探究閱讀體驗量表構建及其有效性驗證,形成更為科學和可靠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