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智能互聯技術的發展,新的商業設計人才需求標準產生,傳統藝術設計學科教學模式下的畢業生已與新時期人才需求脫節。培養設計人才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須盡快調整教學模式,將智能互聯技術融入教學,建立符合當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ICICEE教學模式”,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資源掌控能力和教學效果,迎合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獲取習慣。
關鍵詞智能互聯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模式構建
1背景
早在2010年,思科就以“智能+互聯”技術演繹了2020年人們的生活:孩子們不必一定要在課堂上才能聽課學習,在家里甚至公園都可以;患者也不必一定要到醫院才能看病,遠在千里之外的醫生也可以為他診治;大洋之外的親人也不必一定要到過年才能團聚,通過互聯技術他們可以天天團聚[1]。思科對人類未來生活的演繹形象地闡釋了“智能+互聯”技術的優勢:消除空間、時間障礙,讓人、事、物連接起來,讓教育、生活、工作無時空障礙。經多年發展,智能互聯技術在國內已較為成熟。麥克思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高校校園網主干帶寬達到2000Mbps的高職院校493所,校均網絡信息點數量為4572個,484所院校實現了無線網絡的全覆蓋[2],為高校進入校園“云時代”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此背景下,智能互聯技術被部分引入傳統學科教學中,初步實現傳統學科教學模式的升級。那么,非傳統學科的藝術設計專業怎樣借助智能互聯技術“東風”實現教學模式的全新“升級”,是當下藝術設計學科教育工作者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2藝術設計專業及其“教與學”特點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學科,兼具創意創新性和實踐應用性,以服務社會為目的,其最常見的呈現形式為視覺展現,輔以聽覺傳達。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極為重視以視覺解讀和分析的方式完成知識傳授,學生更是習慣以觀看海量圖片、視頻等視覺資料作為學習途徑。此外,藝術設計專業授課過程,強調互動實踐性,在互動中,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創意能力、思維轉換能力和動手實操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隨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解決。而創新精神、創意能力更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習形式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創意能力,進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3藝術設計專業面臨新問題
3.1藝術審美及設計手段呈現新特點
受智能互聯技術發展影響,新的商業需求和審美需求產生并成為主流趨勢。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流行,扁平化、設計信息化等審美風格迅速崛起,并成為時下商業視覺傳遞的主流審美標準,藝術設計呈現信息化表達趨勢。藝術信息的數據表達、數據處理和數據再現是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交互設計和大規模數據處理等技術相結合的結果[3]。新審美風格突起和審美標準的形成,對我國傳統藝術設計專業的審美標準、設計表達方式等帶來巨大挑戰。
此外,對傳統藝術設計方式更具挑戰的是:具有設計創意能力的AI智能機器人已誕生,并取得階段性成果。阿里巴巴的“魯班AI設計師”每年能為“雙十一”活動設計出數億張海報,設計效果與設計師作品并無差距,且節約300多位設計師的工作量。隨著智能技術發展,“魯班”已學會自我學習和演化,輸出設計師從未想過的優秀設計,這給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3.2藝術設計專業“教與學”面臨挑戰
智能互聯技術快速發展,商業環境急速變化,讓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等方面面臨突發式沖擊和挑戰: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設計師未畢業就已面臨失業?智能AI設計師未來是否會替代人類設計師?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是否可利用智能互聯技術,培養出與當前商業社會環境需求相匹配設計人才?2018年始,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已轉變為以“00后”為主的“數字元人”,他們成長于智能環境下,對各種智能技術和智能設備充滿熱情和好奇,利用網絡尋找答案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首要途徑。由于長期在智能環境下成長和生活,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3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需調整
面對智能技術沖擊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以培養既具有藝術設計創意能力,又具有智能技術掌控能力的“智能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為目標。這與傳統設計師僅重視技能訓練和設計基礎知識學習有所不同。具有智能掌控能力的新型設計師,在掌握基本的知識體系后,具有更強的敏銳性,能充分利用各類與專業相關的智能技術,設計出適用于智能社會商業環境的設計作品,甚至可借助智能技術開創具有創新價值的設計方向。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著手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新增多門與當下商業環境契合度較高的課程,個別高校已建成“智慧教室”,主動迎合“00后”大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和知識獲取方式。但與當下需求相契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形成,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嘗試。
4智能互聯視閾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基于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正面臨巨大挑戰這一現狀,藝術設計專業須盡快調整教學模式,引入智能互聯技術,使教學借助于更具傳遞、交流、溝通、拓展的智能載體進行,探索全新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根據當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習慣及智能互聯技術發展等綜合情況,筆者認為可構建一個以智能教學為主(Intelligence)、師生溝通性強(Communication)、學習即時便捷(InstantandConvenient)、體驗感參與感強(Experiencefeeling視、聽、感、觸全面調動)、知識拓展性廣(Expansibility)的智能教學模式。
為了便于探討,本文將此模式簡稱為“ICICEE教學模式”,它是在以云課堂、慕課等為代表的“通用型”教學模式基礎上,對藝術設計專業智能教學模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以彌補“通用型”智能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不足。其顯著特點是可全方位關注學生的視、聽、展、體驗,教學過程更注重與藝術設計專業更為契合的專業資源和智能工具的使用,更符合藝術設計專業“教與學”的需求。它以專業智能工具使用、專業在線資源獲取以及智能藝術思維訓練為核心,具體如下:
4.1利用移動端社交和儲存工具,隨教隨學
藝術設計教學重在啟發和引導,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互動、探討、激發。四十分鐘課程時間結束,但師生對課程主題的思考探索并未結束。在此教學需求下,教師可及時、快速、靈活地實現將容量較大的視覺教學資料(圖片、視頻、鏈接等)進行展示和傳輸,學生可在手機移動端實時查看、學習,便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拓展,并及時與教師溝通。如,教師利用微信群隨時發布最新課程預習資料、在群里開展話題討論等;教師利用云盤進行大容量教學視頻傳輸,便于學生隨時下載觀看;教師發現優秀設計案例,可及時發布于教學討論群,與學生進行即時分享討論,以此實現教學的即時性和溝通的便捷性。
4.2網絡學習靈活自由,建立個人知識庫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創意性強、答案非標準性等特點,教師引入多個在線課程或資源庫內容,對于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專業認知等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基于手機終端的慕課、超星課堂等資源,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拓展式移動課堂。學生利用此類資源,使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時間自由化、學習內容延伸化。將人工智能應用到藝術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將藝術知識進行加工、分類以及整理,可以根據學生的習慣將知識進行系統的劃分,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藝術知識庫[4]。
4.3利用虛擬智能工具,兼顧展示與訓練
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性及藝術設計作品的視覺傳性等特點,決定了藝術設計作品在真實視覺空間中更易于得到理想的展示效果。基于此,具有虛擬三維空間的專業智能系統和工具被開發使用。此類工具的視覺空間展現形式十分符合設計專業師生的專業訓練、作品模擬展示等。如,基于智能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虛擬三維空間技術系統和具有3D空間展示功能的AR(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技術,適用于展示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動漫專業的師生進行日常訓練、展示作品。
另外,教師還可借助商家已開發成熟的VR工具進行課題模擬訓練。如,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將某些商家開發的“DIY軟裝搭配館”APP作為學生課堂作業構思“訓練場”。學生直接將自己構思的設計色調、風格、家具等在此APP里進行模擬實驗,最后將滿意的實驗效果圖在3DMAX里進行建模、渲染,展開精細制作。此外,部分專業網站開發的在線建模、繪制CAD圖等智能系統工具,都具有操作方便、節約時間等特點。學生在日常訓練中,借助此類智能工具,與傳統教學中學生直接在3DMAX進行反復修改相比,節約了訓練時間,且訓練效果更佳。可見,專業性智能工具的使用,不僅能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4實時溝通智能工具,助力師生高效溝通
藝術設計作品的創作是一個感性思考和技術操作占上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易出現“設計隨著感覺走”的情況。所以,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雖已默默完成作業,但卻不符合要求,學生只能推翻重做。基于Any2Any方式的Mirrorop無線傳屏、茄子快傳等智能即時溝通工具,可實現“一屏監控多屏”的功能(即一臺電腦屏幕,同時接受多個手機移動端投屏或多臺電腦投屏),教師可同時觀看多位學生設計過程,且可實時向全體學生展示任意一位學生的設計過程,而學生也可實時向教師傳遞最新設計進度和遇到的問題。這一智能工具的使用及時地解決了教師同時兼顧多名學生的困難,通過介入學生設計創意全過程,實時觀看學生創作狀態,及時糾正了錯誤,極大地提高了師生的溝通效果。
4.5采用專業APP和Web,獲取最新方法和資源
隨著技術更新換代,針對藝術設計、攝影等專業,有多種智能便捷軟件上市,多個國外專業Web在線資源被開發使用。如Adobe公司出品的輕量化移動軟件AdobeCaptureCC,使用者可利用此工具掃描移動設備上的圖片,直接轉為矢量圖形、字體庫、個性色卡、3D材質及圖案等,讓使用者創建自己的設計素材庫。類似的輕便專業工具還有:可滿足空間設計者需求的3D設計屋、滿足logo設計者需求的logoFoundry,滿足配色需求的ColorHunter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大膽鼓勵、引導學生使用此類工具,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
5結語
智能互聯技術已成為當下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主流技術支撐,在初步實現了以智能互聯技術改變人類生活、商業模式、工作方式后,將進一步影響教育領域。在智能互聯數字化生存背景下,設計的對象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而要將人放在整個群體、社會和文化當中去全盤考慮,需要各個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借鑒,整合創新[5]。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經歷了由“手繪制圖”到“電腦制圖”的轉變,科技進步始終在促進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智能互聯技術的成熟,對藝術設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將是又一次沖擊,藝術設計專業應敞開懷抱歡迎智能技術,鼓勵師生使用“ICICEE教學模式”,將藝術設計與智能技術有效結合,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智能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豆瑞星.智能+互聯:新城市運動?[J].互聯網周刊,2010(8):64-65.
[2]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7-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年度報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2.
[3]張輝,張巖,張鵬.大數據助推高維藝術創新與共享[J].藝術教育,2018(3):75-77.
藝術方向論文投稿刊物:《藝術教育》(月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一級藝術教育類大型期刊。是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藝術院系)、藝術類中專師生和熱愛藝術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務和交流的大型權威學術期刊。本刊涵蓋藝術教育的諸多方面。從門類上分,包括藝術的所有門類如(音樂、美術、戲劇、影視、曲藝、舞蹈等);從屬性上分,包括專業教育、師范教育、普通學校教育和大眾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