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7月0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采用領悟社會支持問卷、結果預期問卷、大學生就業能力問卷對412名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領悟社會支持、結果預期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領悟社會支持、結果預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結果預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領悟社會支持,結果預期,大學生就業能力,中介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正逐年成為我國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激增使得就業形勢愈發嚴峻。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同比2017年又增加了25萬人,為畢業生人數歷年之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日益顯現,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除去經濟轉型、高校擴招等宏觀因素外,個體自身具備的就業能力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為緩解當前就業形勢,實現優質就業,大學生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
相較于諸多就業能力的研究,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國內外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和培養方式對其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相應的實證研究尚缺乏。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忽略了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動力因素(領悟社會支持)以及個體認知因素(結果預期)。
從中國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家庭、同伴等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網絡關系、個體對職業結果預期等都可能成為影響其就業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也是以往就業理論模型所強調的內容。因此,本研究從微觀環境層面驗證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從個體主觀預期層面考察結果預期在兩者之間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1領悟社會支持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源于學習與實踐形成的工作準備能力,是實現就業理想和自我價值的本領,良好的就業能力對于大學生獲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轉換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就業能力的概念界定與維度構成兩方面,但就業能力本身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考量的因素較多,學術界對其概念的界定與構成的維度仍存在一些爭議。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大多基于個體視角,將就業能力視為一種社會心理結構(psycho-socialconstruct),以此探究影響個體就業能力的深層次心理動因。
本研究也是基于此類視角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探究。心理學科將社會支持劃分為可見的、實際的客觀社會支持類型及體驗到的、感受到的領悟社會支持類型。緩沖理論(bufferinghypothesis)則認為兩種類型的社會支持都能抑制或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的負性影響,具體而言,個體在職業化進程中產生的焦慮、緊張、缺乏信心等情緒會導致自身就業能力下降,而獲得一定水平的社會支持則可以有效緩解個體的負性情緒。
因此,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有研究佐證了這一觀點,大學生獲得父母支持;同伴支持等方面的社會支持越多,他們的就業能力就越強。一般而言,客觀社會支持更可以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對個體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選擇了領悟社會支持水平作為就業能力的前因變量,并提出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領悟社會支持可以預測其就業能力。領悟社會支持如何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其中的影響機制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究。在確定了變量間直接聯系的基礎上,引入中介變量有助于探清“領悟社會支持怎樣起作用”。
因此,有必要考察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中介機制,以更好地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參考。結果預期(outcomeexpectancy)指個體對行為后果的預測和他們受這些結果所影響的程度。以往研究發現,高水平結果預期(positiveoutcomeexpectancy)可以誘發個體的積極情緒和行為,強化個體自我控制,使行為具有目的性。諸多研究將結果預期作為個體職業認知層面的研究變量,以此探究結果預期對個體在就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諸多影響。
“認知–行為”理論模型認為,個體對結果的認知加工會對行為產生推動力。相對于客觀存在的社會支持型環境而言,個體對就業的結果預期對其在就業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影響。也有研究佐證了這一結論,發現結果預期在個體支持性環境與職業決策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同時,領悟社會支持水平高的個體可以有效緩解在就業進程中產生的焦慮、緊張、缺乏信心等負面情緒,這使得個體體驗到較少的就業壓力,對提升就業能力有一定積極作用,而且,若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個體,在感知較小的就業壓力情況下,也會相應地引起個體對就業的較高的結果預期,從而更加強化了個體提升就業能力的行為意愿,使得自身的就業能力得到實際提升。因此,領悟社會支持可能通過增強個體的結果預期水平,進而影響個體就業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直接檢驗結果預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就業能力的中介作用。探討結果預期的中介作用有助于理解領悟社會支持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潛在機制。
2對象和方法
2.1被試
研究隨機選取某高校400名大學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被試年齡范圍為18~23歲(M年齡=19.99,SD=0.94),其中,男(195)人,女(205)人。
2.2工具
2.2.1大學生就業能力問卷
由呂兆華編制,含23個項目,包括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就業自信、自我發展能力5個維度,部分項目采用反向計分,總體量表采用5點計分方式,范圍從“1”(完全不符)到“5”(完全符合),總分越高,意味著就業能力越高。本研究中,整體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86。
2.2.2領悟社會支持量表(SPSS)
由黃麗等人修訂了中文版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PSSS)。該量表包含12個自評項目,3個維度,測量個體領悟到來自家庭、朋友和其他重要他人的支持程度,例如:“我能夠與有些人(老師、同學、親戚)共享快樂與憂傷”。問卷采用7點計分方式,范圍從“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個體所領悟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90。
2.2.3結果預期問卷
該問卷在Whirter編制的結果預期量表的基礎上,由傅瑜弘等人修訂成中文版。問卷包含12個題項,采用4點計分方式,回答選項從強烈不同意(得分為1)到強烈同意(得分為4)。分數越高表示個體擁有更積極的結果預期。量表題項包括:“在我所選擇的職業生涯中,我一定會成功”“我的才智和技能將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作用”等。本研究中,整體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755。
2.3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由于本研究采用了被試自我報告的方法收集數據,需要避免共同方法偏差,數據收集完成后,進行了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根據周浩和龍立榮的建議,進行Harman單因素分析。結果發現,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9個,其累積貢獻率為67.330%,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2.683%,沒有出現“只析出一個因子或某個因子解釋率特別大”的情況,且小于40%的零界標準。這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數據推出的變量間的關系是可信的。
3結果與分析
3.1各變量間的相關關系
首先,對本研究中所有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本研究中各個變量的相關程度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水平,在后續結果分析中,需要對所有變量都加以考察。
3.2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系: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溫忠麟等學者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對結果預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分析。采用吳艷、溫忠麟提出的題目打包策略對題目進行打包,使用Amos軟件對中介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指數為:TLI=0.98,CFI=0.98,RMSEA=0.06,SRMR=0.03,因此,模型擬合良好。
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0.34,t=-5.16,P<0.001);領悟社會支持對結果預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r=-0.49,t=-8.32,P<0.001);結果預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F=0.47,t=6.17,P<0.001)。因為加入結果預期以后,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仍然顯著,因此,結果預期是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中介變量,本研究提出的假設得到支持。根據溫忠麟等提出的計算效果量的方法,本研究的中介效果量為42%。
4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領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顯著正向預測作用,這與前人研究基本一致。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越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就越強。因此,要重視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注重提升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即從微觀環境入手,可以更多的關注學生家庭、同伴等方面的社會支持環境情況,緩解個體負性情緒,從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構建良好的外部支持性環境系統。
本研究表明,結果預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顯著正向預測作用,這與“認知—行為”理論模型及前人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高水平的結果預期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積極情緒和行為,從而強化其自我控制,使行為具有目的性。在學習生活中具有積極結果預期的個體,在行為表現上也更為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更進一步,本研究發現,結果預期在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和其就業能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領悟社會支持水平既可以直接預測大學生就業能力,也可通過積極結果預期間接預測大學生就業能力。領悟社會支持水平高的個體,往往可以緩解個體在就業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其就業能力。這啟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事物培養良好的積極結果預期,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大學生為實現優質就業而提升就業能力。
同時,感知到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可以積極應對求職中的各種壓力挑戰。而高結果預期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成就導向,且個體有著堅持的行為舉措,當面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動蕩時,更傾向于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以達成目標。
本研究對于豐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進行就業指導教育的同時,要構建支持性社會環境,積極給予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正確引導,提高其就業的成功率。還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積極結果預期,使其形成更多的就業信心,以此促進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云龍,葉寶娟,羅照盛,等.應對效能對大學生可就業能力的影響:職業探索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5).
[2]沈曉梅.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
[3]朱新秤.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高教探索,2009(4).
[4]謝義忠,陳靜,朱林.就業能力的概念、結構和實證研究成果[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3).
[5]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
相關教育刊物推薦:《中國高教研究》雜志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 的學術理論性會刊,是全國唯一的國家一級高等教育學術理論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并于2001年12月經新聞出版署批準,入選中國期刊方陣,是國家教育部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總結我國辦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經驗,交流高等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