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6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以應用化學系結合地方區域特色為基礎,以培養精細化學品行業、分析檢測行業和化妝品行業的應用型化學材料類人才為目的,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化學材料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模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工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改革內容主要包括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單位建設改革、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辦法、實踐教學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形式和教學體系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共享等5個方面。
關鍵詞:化學材料;實踐教學體系;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工作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農林院校提高教學質量,保證實踐教學環節,辦出應用化學專業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1-2]。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客觀需要[3-4]。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集中和高校擴招的影響,高等農林院校必須面向人才市場,必須充分體現“注重理論性,突出應用性,加強實踐性,強調靈活性”的特色,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5]。
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學生就業和提升工作能力為目的,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應用化學系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改革,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實施政策扶持與導向,搭建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橋梁,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體系,引入企業技術項目案例,共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融入到教學實踐中。
依托珠三角良好的化工行業優勢,華南農業大學應用化學系以培養精細化學品、分析檢測及化妝品行業人才為培養目標,校企共建應用化學專業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探索校企聯動的實踐教學基地運行機制,實施校企全程參與的“學習、實踐與技術服務”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真實企業環境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制定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結構教學團隊[6-8]。
經過三年的大學生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促進了應用化學專業及其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我校與企業共同主導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分別組建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與工作小組。由參加項目的二級學院負責人與項目組主要建設成員、聯合企業專家組成項目建設工作組,負責編制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案、實施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管理、協調與監督,負責向項目領導小組匯報項目組織實施與進展[9-10]。依托珠三角地區化工企業,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建設具有示范作用的真實企業工作環境的大學生實踐教學體系。
1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單位建設改革
華南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基地分省、校、院三級建設,其中初建實習基地為院級,院級基地運行三年以后方可申請校級基地,每年在校級基地中選拔申報省級實踐教學基地。自華南農業大學開展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我院應用化學系積極促進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實踐教學,一方面發揮化學學科基礎理論扎實的優勢,積極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精細化工行業優勢,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開拓專業實習基地,促進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加強我院應用化學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也為我院專業教師提供了優質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對我院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應用化學系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政校企合作,實施政策扶持與導向,搭建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橋梁,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引入企業技術項目案例,共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融入到課程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依托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我國的傳統思維一直認為本科教育是培養理論型和精英型人才,大專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并且這兩種培養模式在培養人才時往往是嚴格分開的。而正是受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造成了我國大學生普遍面臨著本科生理論知識較豐富,但是動手能力較弱,而大專生動手能力強,理論知識卻缺乏的尷尬局面。將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建立專本聯培的實踐教育模式,將有助于本科人才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實行2+2專本聯合培養模式開創了專本聯培的先河,即本科生前兩年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從事本科學習、后兩年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從事實踐技能學習,此舉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本科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獲得了較大的提升。依托職業技術學院的特色,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應用化學系與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學院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生至少拿出一個學期的時間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分析化學及儀器分析相關的實踐技能訓練,為本科人才的實踐技能培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1]。
1.2依托國家級孵化器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傳統的實習,學生往往是在一家企業完成實習任務,所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技能較為單一,而如果依托國家級孵化器建立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孵化器內的多家企業內進行交叉實習,甚至可以在某些行業的整條產業鏈上進行全面的實習工作。例如材料與能源學院應用化學系依托國家級孵化器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建立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園區內自由選擇企業進行實習,從而可以打破原有實習基地僅能在1家企業實習的限制,達到在整個行業整條產業鏈上進行實習的效果。
1.3依托企事業單位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就業,因此對人才培養的認可最有發言權的是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工作能力的終極培養也是在用人單位。2013年至今,應用化學系與廣東省內精細化學品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和化妝品企業共同組建實習實踐教學基地19家,其中包括省級基地1家、校級基地4家、院級基地14家,涵蓋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普通民企和事業單位。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單位主要包括上達電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藍洋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博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飛勝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廣州市標榜汽車實業有限公司、合眾(佛山)化工有限公司、東莞長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科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信遠無紡布有限公司、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東莞市優越檢測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匯標檢測技術中心、廣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新沙辦事處、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廣州致輝精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
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單位分別建有化學工業合成材料老化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省高分子材料防老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環保型木器涂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環保水性紡織印花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涂料用水性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工程中心,完全具備承擔化學材料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訓的實力。其中上達電子實習基地被評為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廣東藍洋科技有限公司實踐教學基地獲省級和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立項建設。廣州匯標檢測技術中心專門成立了廣州匯標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作為高校和用人企業之間輸送人才的橋梁。學生在大四學年,可進入廣州匯標檢測技術中心進行專業和全真的企業崗位實習,而在正式工作以后,依然可以在廣州匯標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進行職業培訓[11]。
合作的雙方互相開放實驗室和檢測設備,基地開放生產現場給學生參觀和實習,雙方就員工培訓和畢業生就業安排進行合作,雙方在人才培養、實訓實習、企業帶教、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企業推薦骨干技術力量來校上課,安排學生實訓實習,接收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等;與專業教師共同開展技術交流活動,共同申報課題,共同開展技術合作項目等。實習基地持續接收學生開展企業參觀見習、崗位實習、畢業實習等,近3年累計接收了400余名學生從事各類實習實踐活動。
2實踐教學基地管理制度建設
2.1實行校內院系兩級管理
學校與應用化學系已建立一套校企合作及實訓基地管理規章制度,為基地順利運行提供了保障。學校主管教學領導分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學校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規劃、統籌和管理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教務處實踐教學管理科負責監督、指導校外基地的建設過程,協調有關事宜。院系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負責基地的具體建設與管理工作。應用化學系遵循學校的規章制度,與基地依托單位合作,建立應用化學系實訓基地管理辦法,由教研室負責人與企業人員共同負責具體的實踐教學管理,系領導指導監督,實行責任層層到人的管理方式,保證了實訓基地的有效運行。
2.2優化基地運行機制,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依托實踐教學基地,探索“校企聯動、互促共贏”的開放式運行機制,進一步規范管理辦法,專業教師、企業人員雙方導師按“導師制”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共同指導基地實習學生的項目學習、崗位實踐及檢測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全程實現校企雙重管理、指導和考核。
2.3明確雙方的職責與任務,清晰雙方的責權利關系
學校主動邀請企業參與專業合作辦學,開展人才培養全程企業參加,實現人才共育共管和互利多贏。雙方遵循實踐教育規律,建設具有示范作用的真實企業工作環境的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企聯合共建的模式,利用企業的場地資源、設備資源、項目資源、人才資源和職業環境,由學校派遣師生參與企業見習、崗位實習、頂崗實習、暑假社會實踐、項目開發等實踐教學活動;共同申報各級項目,開展聯合項目研發,將企業、教師和學生通過真實工作任務串接在一起;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開發成課程教學內容,校企共同設計開發學習性工作任務,通過真實工作環境、真實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并鍛煉教師;與企業技術力量共同提升企業生產能力和促進技術升級,使實踐教學基地成為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課程教學內容融合的橋梁與平臺。
2.4健全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積極探索與工學人才培養模式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突出過程質量監控與形成性評價,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實現“管理的示范”,實踐教學管理規范化和信息化。借助實踐教學管理系統,形成有資料積累、數據分析、改進措施、結果反饋,形成精心規劃、過程監控、自我改進、總結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具體包括:(1)制定專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校內實訓實習管理制度、校外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學生自我評價制度、用人單位訪問制度、意外工傷保險制度等。制定頂崗實習管理流程,規范院內外實訓組織、管理、考核、頂崗實習管理;(2)制定專業實踐課程整體教學計劃,明確專業實踐教學總體目標及要求,確定各實訓課程的具體目標、實訓內容及考核標準;(3)編制實訓手冊及講義,明確實訓目的與要求、內容、步驟指導、考核標準等,規范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該手冊指導學生開展實訓實習,記錄實習過程事項與專兼職教師對其考核評價。
2.5統籌安排經費管理
在資金管理方面,學院有專門的實習實驗專項經費,堅持“總體籌劃、分段實施,單獨核算、績效考評,分項管理、保證重點”的原則,實行“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管理辦法,成立項目建設專項資金管理領導小組,對各項目的實施、資金投向及年度資金統籌安排,并對項目實行全過程管理。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責任制,由項目負責人對建設資金實行全程負責,定期向領導小組匯報項目實施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確保資金不被截留、擠占和挪用。
3實踐教學基地師資隊伍建設
以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為契機,推動教師企業實踐活動,建設“雙師型”結構的優秀實踐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專任教師下企業基地實踐、參加基地交流活動、參加實訓基地建設工作、考取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等,使應用化學專業專任教師“雙師”素質達到90%以上。聘請企業的優秀管理者和技術人員作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產業教師,通過產業教師教學培訓,兼任應用化學、材料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等核心專業課,承擔認知實習、崗位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論文、檢測技術服務等教學實踐工作,提升產業教師教學能力,建設了一支較為穩定的產業教師隊伍。制定產業教師管理制度,每年新聘請2—3名產業教師;制定產業教師合同聘任考核制度,產業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指導專業認知實習或畢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12-14]。
應用化學系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具備雙師素質的專任教師隊伍和產業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9人,副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6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18人,6人來校前具備企業工作經歷,近3年從事企業實踐教師6人,實驗教師2人。現有產業教師36人,均為企業管理層或者資深研發技術人員,其中有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研究生6人。4實踐教學形式和教學體系建設內容4.1實踐教學形式本專業的實踐環節分為實驗實訓教學、專項實訓實踐、校外認知實習、校外崗位實習、校外畢業頂崗實習、暑假社會實踐、實踐技術服務、其他實踐活動等8個環節。
教學基地實踐內容由校企根據實踐教育的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注意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就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共同制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培養、共同評價。基地實踐內容由4個環節構成,包括校內學習、校內模擬實踐、校外培訓、校外頂崗實踐。校內學習環節,主要學習校外實踐崗位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
校內實踐環節主要學習校外實踐崗位的操作技能,通過學校的仿真教學平臺、工作軟件仿真企業實踐崗位的操作,進行實踐崗位的初步實戰,縮短學生在校外企業基地的學習時間,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減輕企業壓力。校外認知實習、崗位實習、頂崗實習實踐環節,是實踐基地的主要教育內容。校外培訓環節,主要由企業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企業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集體協作精神。由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頂崗實踐崗位的工作流程、崗位職責、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培訓,保證頂崗實踐環節有效率地進行,盡量避免學生在頂崗實踐環節對企業造成的不利狀況[15-19]。
4.2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內容
校外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建設內容分為以下8個方面:
(1)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實踐基地,開展企業調研和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用人需求與現從業人員情況,分解崗位職業能力與職業資格要求,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全面要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進一步及時定位與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2)校企共建“課內學習、崗位實踐、檢測服務”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共同以課內學習、崗位實踐與檢測服務為人才培養的“三駕馬車”,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課內學習理論與實踐一體、崗位實踐分級步進、檢測服務貫穿全程、校企教師互兼互聘、實訓基地共建共享、課程開發企業參與,進一步引入企業真實工作任務作為學生學習考核項目,校企共同開展考核評價,及時反饋學生實踐學習效果。
(3)進一步優化實踐基地“公司實踐服務站”的組織機制,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度。依托該基地,探索“校企聯動、互促共贏”的開放式運行機制,進一步規范管理辦法,專業教師、企業人員兩方導師按“導師制”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共同指導站內檢測小組的項目學習、崗位實踐及檢測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全程實現校企雙重管理、指導和考核。
(4)基地實踐條件建設與課程開發。除作為化學分析、儀器分析、工業分析、高分子材料檢測等課程教學與實踐場所之外,下一步將更深入地合作,進一步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項目驅動的實踐課程改革。不斷調整和更新實踐基地課程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
(5)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以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為契機,推動教師企業實踐活動,建設“雙師型”結構的優秀實踐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專任教師下企業使應用化學專業專任教師“雙師”素質達到90%以上。聘請企業的優秀管理者和技術人員作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兼職教師,通過兼職教師教學培訓,兼任應用化學、高分子材料、工業分析等核心專業課,承擔認知實習、崗位實習、畢業頂崗實習與畢業論文、檢測技術服務等教學實踐工作,提升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一支較為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6)依托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就業能力。進一步發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優勢,聘請公司專家和校內專任教師擔任技術指導,建立日常管理機構,由學院學生會與團委提供專項資金,公司基地提供贊助活動資金,支持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探索創新和科技服務,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科技競賽等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7)依托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服務校內外人員。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積極向兄弟院校推廣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接收兄弟院校或本校其他專業的師生在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8)依托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促進項目開發與成果轉化。發揮高水平教師團隊技術開發創新優勢,校企合作承接橫向、縱向科研項目,實現校企和諧互動,共享資源多贏。選派科技特派員或入選科技專家庫的教師擔當實踐公司技術顧問,承擔或參與技術攻關項目,解決企業生產、應用、研究等方面難題,促進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重點以市場需求量大、技術更新較快且學院具有較強技術優勢的分析檢測技術及功能材料、新材料的剖析研發為突破口進行技術攻關。與企業聯合申報省、市級的高層次的研發項目,以功能材料的剖析研發等為切入點,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
5實踐教學基地共享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應只為一個專業、一個院系或者一家高校單位服務,應當輻射整個地區和行業,做到互利共享。規劃基地與行業及職業院校共同建設共享型實訓基地,主動請行業、企業代表、兄弟院校參與基地建設,依托行業協會及高校聯盟,開展專業與行業協會結合管理體系的構建。
(1)校企共建基地的共享使用。基地應當為本校及珠三角其他高校共享實訓基地,目前基地企業不僅與我校簽訂了合作協議,還與其他學校也在開展合作。基地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和充實培訓內容,充分利用新設備,在合作中提高師資水平。每年以此為基礎,開展對教師的培訓工作。
(2)社會培訓。基地建成以后,加大開展對社會的培訓工作,持續開展認證類企業人員的培訓業務,在開展過程中,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員工技能和知識水平特點為依據。經常開展市場調查,主動與企業溝通聯系,深入到企業一線,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用工需求,必要時主動向企業提出培訓建議。制訂合適的培訓方案,編寫適合的培訓教材,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更加靈活地安排培訓方式,必要時可送培訓到企業。
(3)技術服務與應用研究。基地建成后,將和企業溝通,依托基地設備和專業師資,大力推進技術服務和應用研究。依托基地,利用本專業師資研發和解決實際問題。加強為本地區和相關企業開展服務的能力建設、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努力成為地區性的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
(4)生產服務。實訓基地在教學之余,充分利用學校條件為企業進行生產服務,培養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通過生產服務,使教師和學生零距離接觸、了解企業需求,并且在校內就能得到真實生產的鍛煉,為教學不斷積累最新的教學項目資源,為一線課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案例,拉近課堂與企業距離,提高教學質量。
6結語
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下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過程中,合作雙方在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正是由于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我校應用化學系近年來就業率持續維持在99%以上,并且獲得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也因此,應用化學專業高考第一志愿錄取率一直為100%。學院與實踐基地依托單位之間也展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聯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近3年獲批省市級產學研合作項目10余項,立項經費超過1000萬元。
另外,還承擔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單位委托的橫向科研項目多項,到校經費200余萬元。未來基地實踐條件建設主要是進一步改善學生參加實踐期間的住宿條件和自學條件;改善和優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師資隊伍,選拔、培訓實踐指導教師,包括學院的專職教師和依托企業的兼職教師。進一步健全實踐基地的管理規范,提供建設經費保障,包括學院、依托企業和學院上級單位三方面的投入。合作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合作制訂實踐教學成果評估方案。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王柏華,王建明,陳英.輕化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3):222-225.
[2]沈根海.校企雙主體背景下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7(2):88-91.
[3]曹玉平.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分析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5(4):83-87.
教育類刊物推薦:《職教論壇》雜志是由江西科技師范學院主辦,受教育部職成司指導、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職業技術教育綜合性刊物。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勞動部副部長張小建等領導及專家擔任本刊顧問。自1985年創刊以來,本刊堅持“傳遞職教信息,交流職教經驗,促進職教研究,推動職教發展”的宗旨,注重科學性、指導性和可讀性,雜志發行覆蓋面已遍及全國31個省(市、區),是我國最具影響的職教刊物之一,曾被北京大學等權威機構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并獲“全國優秀職教期刊一等獎”、“江西省優秀社會科學期刊獎”、“江西省十佳優秀期刊”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