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1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痕”融入課程教學,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是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面臨的新問題。而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讓泛在學習成為可能,運用互聯網進行思政教育是符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新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泛在學習,大學英語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同志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這促使高校教育者對思政教育模式進行反思,亦加快了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一門或一類具體教學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動,課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學校育人的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都滲透和貫穿著思政教育,其特點是以課程為載體,思政教育為核心。
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淡化傳統的課程邊際,嘗試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然而,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快速普及,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無縫的泛在學習(UbiquitousLearning)環境。大學生被賦予更多的機會去自由、自愿地對待自己的學習,獨立運用掌握的學習策略完成知識的獲取及內化。
一、大學英語課程的特點
大學公共外語課程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涉及面廣、影響力大,思想育人功能不可忽視。而大學公共外語課程本身不僅是培養學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語言課程,也是大學生拓寬知識、了解不同國家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這類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過程中,對于幫助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清晰認識中國在當今世界格局與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切實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了解國外文化的同時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課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索的新命題。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國內部分高校一直在積極嘗試,最大限度地將外語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結合在一起,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世界中國》和《中外時文選讀》課程,充分發揮外語課堂主渠道功能,扭轉了專業課程重語言知識教學、輕思政教學的情況。然而,作為受眾極廣的公共外語教學在課程思政改革方面卻仍然處于摸索及起步階段,公共外語教育內容如何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教育方法如何做到隱形浸潤,適應時代發展的特點;教師如何主動轉變教學思路,適應課程思政的需求都成為亟待我們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的表現,更加涵蓋了一種文化對于某種社會生活及價值的表達。語言既是工具,也是目的。然而,大學英語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單向地沉浸在英美文化中,無法自主地做到主動、對等、有效的文化自覺,進而影響對本國文化的認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13年12月開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的翻譯部分做出了改革,轉變為以中國文化、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題的漢譯英段落翻譯。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既符合課程本身的特點,也符合我國英語教學本身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徑。
三、泛在學習環境的優勢
泛在學習概念源于計算機中的“泛在計算”,該理念基于普適計算環境,使個人的學習活動嵌入日常生活中(梁占華、顧珍,2013),具有即時性、可獲取性、交互性、場景性、適應性、整含性等特點(郭成、趙婷婷等,2013)。其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邏輯起點延續了建構主義學習觀中的個體建構知識的主體性。首先,泛在學習環境擁有的海量學習資源,加之移動終端的便捷性,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所必要的外部環境條件,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學”的環境。
Hourigan&Murray(2010:210)指出利用網絡工具進行學習的主要挑戰在于環境的構建。其次,國內外技術框架與認知理論研究充實。一方面,國內外已有多家機構開始著手泛在學習環境創設的實際工作,例如,哈佛大學的HDUL、日本德島大學JAMIO-LAS以及清華大學SmartRemoteClassroom等。
另一方面,為滿足單個學習者的個性化需要,實現自主學習,基于不同視角的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研究不斷涌現,提出如基于學習元的泛在學習信息模型(楊現民、余勝泉,2010)、學習者與資源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觀(楊現民、余勝泉,2013)、利用碎片化學習資源構建社會認知網絡(魏雪峰等,2017)等理論架構。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源方向的研究,都促進了良好的泛在學習環境的構建,保障了有效自主學習的要素。
四、改革融入路徑建議
泛在的學習環境給予大學生的是信息獲取的多元化,任何網絡使用的參與者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因此,在發展迅速的網絡信息中,多數大學生仍然需要教師在泛在學習中扮演一個幫助者、篩選者、引導人的角色,幫助他們有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準確篩選學習資料,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對于大學生自媒體英語自主學習的引導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教師個人網絡平臺的思政教育作用。當今大學生與教師的交往已經不再局限于教室與學校。網絡下的泛在學習環境使得師生之間可以產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互動。而泛在學習環境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合作交流氣氛,為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教育路徑。教師除了利用正式的網絡課程平臺外,也要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網絡媒體平臺有效地進行與學生的交往,完成思想政治的浸潤式教育。
同時,普遍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素養,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較其他群體,思政教育更讓學習者樂于接受。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訴求設計建設個人網絡平臺,重視學生關系的內容,并利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引起學生的關注。越多學生關注,影響力也就越大。再利用本身對于平臺內容選擇的主導地位,隱性連接各種其他學習資源和訊息,連通并形成個人學習網絡和師生互動模式。
第二,注重思政與學習內容的自然融合。無論何種教育,內容和形式都需要符合學習者發展的需要和身心特點。大學英語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教師可以以中西方文化對比作為融入點,增強大學生的國家民族意識。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第二單元課后翻譯練習,教師可以通過比較“中國夢”和“美國夢”,利用網絡課下幫助學生理解兩者區別,明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意義。努力引領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責任擔當”的實干型青年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有意識進行思政觀念的提升與相關知識的學習。做為高校外語教師,對于思政教育的觀念要進行轉變。大思政的環境下,應針對本學科進行重點知識梳理,結合思政知識,有效轉變思路,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改革的趨勢中來。思政教育不是事不關己,而是息息相關,是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Hourigan,T.&L.Murray,.Usingblogstohelplanguagestudentstodevelopreflectivelearningstrategies:towardsapedagogicalframework[J].Australasian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0,26(2).
[2]郭成,趙婷婷,等.泛在學習理論視野下的終身學習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
[3]梁占華,顧珍.淺析在學習背景下的教學新特點[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9).
[4]魏雪峰,楊現民,等.移動互聯時代碎片化學習資源的適用場景與高效管理[J].中國電化教育,2017,(5).
[5]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
[6]楊現民,余勝泉.生態學視角下的泛在學習環境設計[J].教育研究,2013,(3).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是我國教育技術領域創辦最早、影響最廣的兩個大型綜合性學術期刊之一,另外一個是西北師范大學由中國教育技術的奠基人創辦的《電化教育研究》雜志。《中國電化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類核心期刊”“CSSCI檢索源期刊”,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