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3月2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社會對國貿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扎實的理論知識,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均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我國高校在國貿人才供給方面卻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人才培養計劃制訂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缺少職業道德教育等問題尤為突出。為此,我國高校應著力推動國貿人才供給側改革,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力爭培養出更多專業型、外向型、應用型的國貿人才。
關鍵詞:國貿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國貿專業的設立在我國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部分院校就設置了國貿專業。197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浪潮,其他高校也陸續設置了國貿專業。尤其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貿專業更是成為大熱門,讓眾多考生趨之若鶩。然而,從國貿專業的就業現狀來看,國貿專業的人才供給與社會和企業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1]。
一、國貿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和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我國社會對國貿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僅數量上存在著較大的缺口,質量上也要求越來越高,推行國貿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解決人才需求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國貿人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國貿人才的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人才培養方式的調整,矯正不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手段,擴大人才的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高校是國貿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是國貿人才的供給方,如何擴大人才的有效供給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用人需求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改革的重點。
二、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道德教育缺失
職業道德是我們在職業中的一些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盡管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由于工作職能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其核心內容均是敬業和誠信。大學是畢業生入職前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也是培養大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場所。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有賴于學校提供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這些環境需要學校的重視和營造。
目前,我國高校在國貿畢業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師本身職業道德較差,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不愛崗敬業、糊弄了事,在學術上弄虛作假等現象,這種負能量若在學生中傳播,將造成極壞的影響。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對職業道德教育相關課程的開設投入較少,極其不重視,久而久之,將導致教師對課程建設失去熱情,學生覺得學習此類課程浪費時間,毫無意義,最終使得職業道德教育走向消亡。
(二)培養計劃制訂不合理
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方向性綱領,唯有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的培養計劃才能培育出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上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1.對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目標過于寬泛[2]。
2.在課程設置時一味地照搬照套名校的課程體系,進而忽略了地域、學校本身的特征因素,且課程設計與培養目標脫節。
3.學時分配具有隨意性。合理的學時分配是制訂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學時數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及外貿行業第一線對職業技能的需求來確定,但部分高校教師缺少外貿行業一線從業經歷,導致其在學時制定和分配時完全憑借主觀意識,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
4.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實踐課占總課時的比重較小,偏理論的課程結構與“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相悖。
(三)實踐教學環境較差
“重理論,輕實踐”是高等學校在長期教育中的典型特色,即便國家多次出臺了文件強調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如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家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再次強調:“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3]
然而,諸多高校只是在形式上貫徹這些思想,而忽略了實踐課的真正內涵。例如,在國貿專業培養計劃中增加實驗課和實踐課的學時,只為滿足于學校要求的實踐課學分,卻忽視了實踐課程的設置是否符合外貿崗位需求這一重要參考因素。不僅如此,部分高校對實踐課程投入的經費十分有限,甚至連最基本的實踐教學都保證不了。再者,實踐教學的地點也受到較大的限制。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因素,大多實踐活動范圍局限于校內,學生走出校外接觸企業和社會的機會幾乎為零。
(四)任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要想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國貿專業實用型人才,外貿實踐經驗豐富的任課教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然而,我國高校在聘用任課教師時,往往只注重學歷和學位,卻忽視了實踐經驗,導致許多國貿專業任課教師高學歷畢業后,直接上崗,從事國貿相關課程的教學。他們雖然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卻缺少豐富的外貿經驗。外貿經驗的嚴重缺乏,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能大篇幅地講授理論知識,而沒有切身的真實經歷和體會可以傳授,從而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4]。
三、高校推行國貿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一方面,從事國貿專業教學的相關教師自身要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學會愛崗敬業,把“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學生涯最大的追求。同時,在學術上、生活上、工作上均應以誠待人,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針對在校學生,尤其是即將邁向工作崗位的大四畢業生,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不定期地開展學術講座,做好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工作,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崗、敬業和誠信意識。
(二)構建合理的培養計劃
首先,高校必須對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準確且具體,不能過于寬泛。其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不能照搬照套,必須結合地區特色、學校特色確立課程體系,培養人才特有的競爭優勢[5]。例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國貿專業針對本校隸屬石油石化行業的特色,在課程體系設置時特增加了“石油化工概論”“各國石油經濟與貿易政策”“石油經濟學”等課程以實現畢業生在石油石化企業從事國貿相關工作的培養目標。
再次,在學時分配前,高校必須到企業進行充分調研,以深入了解企業真實所需,進而根據企業需求設置課程和進行學時分配。最后,改善理論與實踐的不合理配置,“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增加實踐課程比重。
(三)改善實踐教學環境
首先,高校要借助多種手段來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除增設實驗課和實踐課之外,也可考慮開展第二課堂,邀請和國貿專業相關的企業人員到學校開展講座,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企業,也可以加速提高學生的業務技能。其次,在每學期的期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短期社會實踐或鼓勵學生進行假期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再次,高校應加強對校內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重視,增加物質投入,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配套設施。最后,高校要積極尋求與外貿企業合作的機會,建立長期的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外貿企業了解企業文化、國際貿易的運作流程、工作內容和管理機制,強化學生對外貿企業和社會的認知以縮短社會適應周期[6]。
(四)豐富教師隊伍的實踐經驗
快速提升高校國貿專業任課教師的實踐經驗是培養高質量、實用型國貿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建設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可以借鑒“送、下、引、聘”的培養模式,“送”,即鼓勵青年教師脫產到知名高校進行深造,以進一步充實自身的理論知識;“下”是鼓勵任課教師掛職到企業鍛煉,以增長實踐經驗;“引”是從企業中引進優秀國貿人才兼職從事專業課教學工作,以補充任課教師實踐經驗匱乏的空白;“聘”是采取請進來的原則,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家擔任客座教授進行講座,以提升實踐教學的師資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人才是各國競相爭奪的焦點,外貿人才更是一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為此,我國應以高校為輸送人才的主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快國貿人才供給側改革,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外貿人才,加快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何龍斌.國貿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1).
[2]楊素娟.外貿崗位需求與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2,(10).
[3]陳忠祥.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3.
[4]葉春霜.國貿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16).
[5]劉穎.新背景下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4).
[6]張紅花,汪小明.金融危機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訓練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9).
教育類刊物推薦:《繼續教育研究》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中國繼續教育類、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國內刊號CN:23-1470/G4;國際刊號ISSN:1009-4156,郵發代號14-129。以從事繼續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員為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