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8月0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是對科技館科學教育的功能展開研究,希望為進一步發揮其科學教育的價值提供借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終身學習體系的逐漸建立,與正規的學校教育有互補功能的非正規教育已得到廣泛的發展。科技館作為非正規教育的代表性機構,對科學技術的普及、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非正規教育,科技館,科學教育
一.非正規教育
非正規教育(informallearning)是相對于正規教育(formaleducation)進行劃分的,一般來講,正規教育主要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有一定的入學條件和和規定的畢業標準,通常在教室環境中進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對學生系統的培養。而非正規教育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
1968年,菲利普·庫姆斯出版的《世界教育危機:系統分析》成為非正規教育現代發展的里程碑。他認為非正規教育是在已建立的正規系統之外的任何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目的在于服務于明確的對象和學習目標[1]。對于非正規教育和正規教育的學習特征按照Wellington的總結如下:非正規學習的特征:自發的、無計劃的;非結構化的、非連續性的;沒有評價;以學習者為中心;不依靠指示;通用性小;非正規性的;預想之外的成果較多。
正規學習的特征:義務性的、計劃的;結構化、連續性的;接收評價;以教師為中心;依靠指示;通用性廣泛;正規性的;有對預想成果的期待[2]。可以看出正規學習的是在教師的計劃和指導下主要以教科書為基礎,有預想成果和評價反饋,通用性廣泛的正規系統的教育過程。而非正規的形式下產生的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自發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發散性探索活動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學生之間、與指導者之間合作學習的可能。
二.非正規教育機構科學館
1925年開館的DeutscheMuseum作為科學博物館第一次登場,1937年GrandPalais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的‘發現的殿堂‘第一次用科學實驗再現的方式向使用者介紹展示物,與說明科學原理的專家一起體驗。1931年開館的倫敦科學博物館的“Children’sGallery”從傳統博物館的形式脫離,是具備technologicalamusementarcade的形式的第一個科學館。
在Children’sGallery中,并不僅僅是觀看展示館里陳放的展示物,而是開發讓展示物有新的變化的展示技法,這種展示技法的變化使觀覽者,尤其是兒童增加了對科學技術的關心的同時也有著新的展示文化開始的意義[3]。
在我國,科技館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機構,通過常設短期科普展覽等教育性活動,使觀眾在參與和互動體驗中提升科學素養,激發對科學的興趣理解,啟發科學思維,是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設基地,是政府面向青少年提供的公共服務的一部分。作為重要的非正規學習機構,在其特色的空間設計基礎上,為觀覽者提供了深入學習、興趣培養、充分發揮想象、啟迪智慧的平臺。
三.科學館的科學教育功能
Lucas對非正規科學學習進行了分類[4]。根據非正規學習資料的特性,區分為意圖性的資源(intentionalsources)和非意圖性的資源(unintentionalsources),根據有無計劃區分為偶然的學習(accidentencounters)與計劃的學習(deliberateencounters)。偶然學習與計劃學習作為橫坐標,意圖性資源和非意圖性資源作為縱坐標,兩條坐標共同作用。
比如,觀覽時環視周圍的展示物與展示環境,即為在意圖性資源的基礎上發生偶然的學習;在電視中去看某一科學類的節目,則是在意圖資源的基礎上發生計劃的學習。科技館的科學活動在意圖資源或非意圖資源的基礎上,根據科學內容的構成方式,目前的學習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題式的展覽、科學探訪和自然觀察等。學生圍繞給予的主題自發的探索,靈活的學習。
(2)科學教室、培訓室等使學生能夠專注于某一方面的更為深入的學習。通過輔導教師的引導,自己的動手實驗,完成某種與科學原理相關物品制作等,有利于學生對某一方面內容獲得真正的認知以及自身成就感與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3)科學現場或與科學家的面對面等活動。由于人力物力時間資源的關系,是偶爾向少數學生提供的科學活動形式。比如對科學研究現場的訪問或與科學家的直接接觸,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科學職業生涯的選擇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4)通過科學圖書、雜志、科學相關主頁以及信息服務等形式使學生不受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更方便的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科學資源。
(5)科學游戲、娛樂活動、各種影院等。比如和某種主題相關的科學娛樂活動,四維影院、太空影院等,更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參與。通過以上融入了觀覽者內在的興趣,好奇心、探險、操作、幻想等能動的學習過程,學習者對科學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同時和學校教育中有關科學教育的內容產生自然的聯想,使科學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教育效果的延長線上相交。
Csikzentmihalyi[5]認為由于free-choicelearning(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的形成,可以引導出flow(沉浸)的狀態,一種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做某種事情時為了出現沉浸的狀態要有清楚的目標和反饋,在挑戰和技巧之間維持一定的平衡,而這些條件在自由選擇學習中是可能實現的。
所以觀覽者在科技館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在內在動機的引導下通過游戲和探索等方式,在沉浸的狀態中享受科學學習帶來的樂趣,在沒有具體計劃的學習過程中收獲著不斷被啟發的愉悅感。而科學館多樣化的空間背景,為自發性的獨立學習或合作學習提供了的體驗平臺,使學生在實際的觀察和操作中能夠強化科學知識的習得,同時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胡森.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第6卷)[M].貴陽:貴陽教育出版社,1990.
[2]Wellington,J.,1991,Newspaperscience,schoolscience:friendsofenem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13(4).363-372.
[3]Durant,J.,1992,Introduction.InK.Durant(Eds.),Museumsand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London:ScienceMuseum,7-11pp.
推薦教育類期刊:《高教論壇》(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廣西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教育類刊物。以高教理論與實際應用方面的學術性論文為主,著重發表高教研究的成果和實踐經驗,同時密切結合高教戰線各個時期重大工作進行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