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1月12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這篇教育研究論文發表了高校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因素與對策,協同創新在教學系統構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論文分析了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影響因素,并給出了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對策,論文探討了影響高校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影響因素,成為決定協同創新成果產出系統的關鍵。
摘要:通過對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實地調研,從協同學視角分析高校協同創新系統建設的影響因素與創新成果產出。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收集的101份有效問卷進行實證研究,分析高校協同創新體系影響因素,并從完善多元化平臺架構、構建市場化運行模式、強化多樣化職能定位、建立健全制度體系等方面提出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對策。
關鍵詞:教育研究論文,協同創新平臺,協同主體
協同創新是實現各個創新要素有機整合和無障礙流動的重要保證,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企業、高?蒲性核、政府、教育部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建設,促進協同創新。高等院校作為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其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的質量和效率在“學、研、用一體化”系統架構中占據重要位置,在國家創新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獨特的作用。
1高校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現狀——以江蘇省為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為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采用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收集數據,總共收到11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為91.8%,借助相關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等數據分析,對匯總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進行實證分析。
1.2調查現狀
江蘇省在2013年、2014年共批準59個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立項建設,旨在提升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據調查發現,從學科類型上看,大部分創新平臺是工科為主體的應用型協同創新平臺,人文社會科學類型的協同創新平臺僅有3所高校,學科交叉型、基礎學科型的協同創新平臺較少;在組織機構建設上,共有15所高校在校內增設“校級協同創新中心”獨立機構,大部分借用在科研管理部門,作為學校的內設部門實施管理運行;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僅有極少數高校具備較為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管理運行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大部分高校未能從運行機制、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在協同主體方面,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高校內部之間的協同緊密性有待加強,需要從形式到發展內涵的轉變;從資金支持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經費來源中優勢學科和專項經費占經費主要來源渠道,占到總額的大部分比例,而企業、地方和社會捐款比較缺乏,資金投入未能與國際上的研究經費投入接軌。
2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2.1創新主體
協調創新主體支撐對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作用不可忽視。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相互協作、信息共享、資源互補,以及知識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創新中心的成果產出效率和質量。當前,江蘇省存在平臺架構欠完善,創新主體之間、創新主體與市場的互動溝通不夠,中心職能定位單一,缺少交叉性學科支撐的協同創新主體等問題。同時,高校的科技供給側改革是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發展趨勢,其核心就是要讓產業需求、科技資源、科技人才有效地結合起來,建立起基于利益驅動的多元主體協同合作體系。
2.2體制機制
利益分配制度和績效考評機制是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主要政策機制關注點。政策機制對高校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影響,是推動協同創新平臺工作的協調動力機制,也是約束保障機制。當前,大部分江蘇省協同創新平臺利益分配制度不清晰,績效考核體系規劃設計不足,沒有建立起與協同創新平臺相配套的分配機制和績效考評體系,直接影響了創新主體的績效表現。協同創新平臺要實現科學發展、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定向和驅動機制、引導和維持機制以及執行與保障機制與一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2.3建設資源
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資源主要包括人才、信息、資金、空間以及技術等多方面,高校資源投入對協同創新成果產出貢獻度最大,且人力資源投入、經費投入和信息資源投入影響最為明顯。當前,江蘇省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經費投入有限,特別是人文社科協同創新平臺經費尤為匱乏,這與協同創新平臺未得到行業企業、社會廣泛認可是分不開的,協同創新平臺品牌影響力有待提高。同時,協同創新平臺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導致科技供求信息不對稱,造成高校研究成果與行業企業需求不匹配,需要建立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平臺研究方向。
3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3.1完善多元化的協同創新平臺架構
從國內外協同創新中心平臺架構來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建在高校內部,若以區域為服務對象建設平臺,則大多會考慮交通便捷、知識交叉度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互補性等優化因素,在平臺的歸屬上,常常是位于高校但不屬于高校;二是建在校外,這類平臺往往以高校為主要依托,產權完全獨立,且在總體上以高校的知識和技術輸出為主,若要實現較高的創新度,則可啟動雙向作用機制。即一方面以高校為創新原點,協同創新中心平臺作為向市場轉化的中介;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創新信息原點,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反饋給協同創新中心,將平臺作為向高校反饋的中介。同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要注意協同創新平臺與產學研轉化平臺的區別,前者以創新為主要目的,后者以轉化為主要任務;二要注重平臺人數不能過多,從博弈論而言,人數越多越難協調,同理,涉及的協同部門也不應過多。
3.2構建市場化的組織運行模式
創新平臺的各主體間實施契約化管理,合作各方以“契約為紐帶”,采取合同方式對知識產權的處理、成果轉化后的收益等關鍵事項進行事先約定,以消除合作障礙,保證各方的合理利益。一是突出科研人員的核心地位,強化行政、職能部門的服務功能,摒棄輕服務重管理的強制性功能,創設自由的學習和研究環境;二是建立并完善平臺的決策、咨詢與指導、執行的組織架構,團隊之間則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允許研究人員在不同的項目中適當流動,發揮各自學科背景,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大效用;三是建立產學研用實體性合作平臺,形成“合作平臺→科研團隊→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四是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將基礎研究團隊與應用研究團隊結合起來,實體團隊與虛擬團隊結合起來,促進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與發展。
3.3強化多樣化的平臺職能定位
江蘇具有實現平臺職能多樣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江蘇是教育強省,其文化底蘊深厚,基礎研究扎實,人才培養質量全國領先,這些都為平臺職能的多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無論從政策制定、資金投入還是人力資源,都應傾向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并重視基礎研究。不僅需要重視自然科學帶動生產力,還應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創新,政府應對這些學科給予傾斜性支持。此外,人才培養尤其是交叉復合型實用人才的培養,也是平臺的重要職能之一。學生不僅是平臺的培養對象,也是平臺創新的主力群體和平臺取得重大成果的希望所在,尊重學生的意見、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十分重要。江蘇實現平臺職能的多樣化,定會對全國其他區域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3.4建立健全平臺保障激勵體系
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協調和合作尤其重要,這種意識并非依靠口頭鼓勵獲得,而是需要利益的刺激和制度的推動。在無法溝通或溝通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制度。政府層面,應在現有國家法律框架下,充分挖掘可能性,建立相關政策和制度,如綜合性政策、項目和經費支持政策以及稅收等優惠政策。同時,大學內部也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和規范性的文件,并重點在人才流動、經費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和轉讓等方面形成切實可行的制度性文件。在平臺之外建立或尋找第三方專門機構來對平臺運行進行評估監測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2]劉鳳朝,馬榮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產學研專利合作網絡演化路徑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7):178~192.
[3]顏軍梅.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類及實現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8):27~31.
[4]何麗君.高校協同創新影響因素的多維考察[J].教育評論,2014(10):3~5.
[5]張兆臣,張海珠,等.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高教,2016(1):52~54.
作者:孔祥年 劉曉宏 單位:江南大學校長辦公室 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推薦期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是由安徽教育學院主辦的期刊。教育刊物。著重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學語言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