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由于城區歷史、規劃建設滯后性等限制因素,老舊小區還將長時間繼續為居民使用,然而惡劣的小區綜合條件帶給居民的生活感受每況愈下,傳統的翻新美化環境不能解決根本的空間緊張問題。為了能使土地住房資源最大化利用,并堅持以人為本前提下,以交通優化引導進行空間改造設計,針對共性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對北京城市問題、城市更新甚至城市規劃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就北京典型案例順原里小區進行了詳細的設計和論述說明,為所在居民創造安心便捷的居住空間,為城市更新提供可復制的范本。
關鍵詞:老舊小區;城市更新;交通空間優化;改造設計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建設了大量的5層、6層的紅磚樓社區,隨著現代化生活的逐漸實現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再加上汽車對人生活的入侵,這些小區帶給居民的生活感受越來越差。我國共有近16萬個老舊小區,涉及居民超過4200萬戶,建筑面積約為40億m2,而這些小區短時間內不可能像棚戶區那樣被拆建,雜亂的小區環境使有經濟條件的原駐民選擇離開,也許未來這里就將形成一種新型的城市貧民窟[1]。
近些年政府或社會團體等根據不同模式已經開始甚至已經完成部分小區翻新、美化和改造,如增加電梯、整治停車及綠化景觀改造,仍停留在1.0階段,下階段根據人的生活習慣、生理結構、心理狀態等方面,對小區殘余空間進行綜合的推敲,從而對此類小區的基本功能和展示面貌進行整體上的優化,希望通過地區整體視角基礎上,以小區交通空間優化為抓手,通過典型小區案例改造設計,能夠調整小區的功能和空間現狀,使人真正成為空間的核心,使居民的生活更舒適、更有尊嚴的同時,能融入現代都市生活,削弱城市片區負空間極,從而對城市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北京老舊小區問題分析及近期整治分布情況
1.1老舊小區重點問題判斷
北京作為悠久歷史的一線城市,老舊小區是學習蘇聯規劃背景下的居住單元,如今存在的共性問題學者多有總結,如房屋建筑老化、基礎配套設施不足、物業管理缺失以及景觀環境無控制狀態,而真正造成社區“擁擠感”的,其實是各種消極空間的廣泛存在:違章停車占道侵占臨街步行活動空間、居民雜物堆置或私搭私建、衛生垃圾相關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機動車占用人行空間等[2];另一方面,老舊小區已經滯后于城市建設發展,對外交通、配套、景觀融入新時期城市發展難度較大[3]。通過筆者基本調研,在管理制度彌補之前,需要規劃空間上的整體統籌和分配,尤其以交通優化為老舊社區改造的新抓手。
1.2北京老舊小區基本分布規律
通過筆者對北京城區老舊社區的調研,北京城區及郊區縣都有大量分布,其中根據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公布2019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目錄進行抽樣統計和位置有初步判斷,老舊小區主要分布于朝陽及海淀區以內,以東南位置分布較為密集,而在老舊城區的社區周邊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搶占著北京優質的地理位置資源,是代表城市面貌乃至城市精神的物質基礎。
2北京老舊小區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多地調查,老舊社區基本形成的共性問題仍然較為嚴峻和突出,居民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也長期存在,其中以80年代的老舊社區為主,擬定以北京朝陽區順原里為典型老舊小區案例,以內外交通優化為切入點進行探討和改造設計[4]。
2.1順原里社區基本情況
北京順原里社區位于燕莎橋平安大廈以西、新源南路以北、新源街以東的區域,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完善。本社區建于1980年,占地近3萬m2,容積率約為1.4,小區內建筑為6層磚混結構,層高2.7m,使用年限50a,共10棟樓、600戶。小區內部道路寬4m,小區內生態良好,草木蔥郁;此外小區內居民年齡大多偏大,是典型的老齡小區。
2.2現狀小區內部面臨問題
1)小區內部的交通混亂,集中表現在人車混行,人行道路長時間被機動車擠壓到邊邊角角,使得小區內的居民生活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小區內大部分行動遲緩的老年人群,僅有的外部公共空間也充斥著停車、隨意擺放的生活用品和垃圾堆放等.
.2)過去陳舊社區的設計方案缺乏活動、互動的公共空間,大量的灰色空間不能明確,淪為堆放垃圾的死角;居民缺乏活動和交流空間,是現代生活人文關懷的缺失。
3)小區內部植物綠化死板,設計初期沒有景觀設計的參與,后期維護又缺乏有效手段;高大的喬木幾乎與樓房等高,使居民缺乏親切感。
2.3現狀小區外部問題
1)北京順原里片區發展繁華,周邊道路車流量巨大,如今北京交通井噴式發展,城市道路易造成擁堵,小區周邊道路亦不例外,且周邊地塊停車呈現飽和狀態。2)小區的周邊高樓林立,充斥著各種高端酒店、商務辦公或其他地標建筑物,該小區的建筑風格與周邊和環境格格不入,小區基本功能落后,相對于周邊的高端、現代形成反差。
3)小區交通功能完全閉塞,融入不了城市交通系統,拖累城市此片區的發展,同時也是作為城市交通的一個節點被阻塞了。
3交通引導改造的目標和堅持的原則
3.1改造的目標改造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以改善交通為指引進行空間分配,進而創造安全、和諧、幸福的居住單元范本,以點帶面式的推動模式,用較為低的成本實現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的優化升級[5]。
3.2工作中需要堅持幾項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老舊小區內部交通改造是為了改善廣大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住人群的生活質量,是真正意義上的造福人民,政府大量投資用于老舊小區改造,建設者的開發并不是交工以后就置之不理的,將以人為本的原則需要貫穿于建設到維護,尊重社區里人本位的思想,行人交通流線是人車分流最主要考慮的方面[6]。
2)堅持尊重傳統的原則。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每個城市都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作為祖國首都北京這樣的世界頂級城市,更需要傳承文化遺產,對不同時期的建筑都需要尊重傳統建筑[7],老舊小區的改造一定程度上保護城市與地域的人文特色。
3)堅持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老舊社區是城市發展的烙印,要貫徹經濟、社會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如今再將老舊社區重塑融入現代城市,使其成為具有高效率、節能、環保、健康、舒適、綠色生態平衡等特征的居住建筑環境,在老舊小區交通改造建設中,不僅要重視住宅園區道路的重塑建設,更要注重節約能源,采用綠色建筑材料,減少對社區內部環境的破壞,也是城市科學發展的方向。
4)堅持城市規劃統籌兼顧的原則。老舊小區的交通改造往往涉及多方面,社區周邊乃至整個城市的環境、經濟、交通、文化、商業等,交通流線改造同時需要站在城市片區發展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同時能發揮出其布局衍生作用,一定程度上變為城市片區的引導,是上下雙方向發展的合理表現。
4道路二層平臺的架立
基于現有條件和現實基礎,又急迫解決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一抹平的推倒方案并不能有效實現,所以權衡所有條件后,集中解決主要問題,空中花園立體交通系統[8],其中心思想是對慢生活人行的優先尊重為核心,強調立體式分流交通和生態化公共交流空間[9],運用較低代價和切實的實施方案,將落后陳舊的社區推向現代化花園小區。
具體步驟如下:1)將小區地面往下挖1.2m,1色(藍色)為下挖區域,2色(綠色)為保留綠化,3色(灰色)為小區既有建筑;對1色(藍色)區域下挖1.2m工程量不大,可實施性很強;若滿足消防要求需要下挖2m。2)下沉部分設置停車場地,能容納近180輛車,如果改用機械停車方式則可以停300多輛,能很好的滿足小區內業主的停車需求,對于城市片區的停車也是一種選擇。
3)在地面以上1.65m的高度內設置平臺,平臺將居民的活動和穿行的車輛區分開,使居民能夠獲得生活的安全感。作為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動靜結合進行適宜的分區,方便人們進行多樣性的活動,形成小空間流動空間包圍靜態大空間的格局,恰好能作為社區公共交流空間存在象征。平臺如浮游的空中花園,其造型取意于自生命之樹,樹的干和枝,聯系起了小區的各個角落。4)活動平臺的設計,結合保留的大面積綠化,使得小區的景觀和綠化更具層次感,同時樓梯外部增設垂梯,電梯在梯段休息平臺入戶。
5居住區改造后成效和待解決的問題
5.1交通引導居住空間改造成果
對于空間需要集中解決主要突出矛盾,這里通過分析可以從實體到精神方面分類歸納方案實現后的成果。
1)宏觀城市更新系統方面,作為老舊小區之一,占據著城市區域內重要位置,也是城市交通系統末端環節,居住小區新增平臺和下層路面的結合,人車分流、使用方便的安全交通體系。它在高程上對灰色模糊的外部公共空間進行再分配,完成了城市居住典型單元模塊[10],在城市系統末端實現可復制性,若是以此進行推廣改造,是實現城市變化從量變到質變的基礎。
2)縱觀居住空間方面,其作用扎扎實實落在了小區必須的使用功能上,將人流從被機動車擠壓的殘余空間縫隙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人”作為小區空間的第一使用主體,以往居民交流被限制在入戶門附近,或是室外綠植空間內,灰色空間被模糊的使用,不能界定出交通空間和逗留空間,信息交流機會被推在了設計之外,基于此部分的考慮,社區的再設計將公共交流引入空中平臺,樹枝狀的造型對交流和交通進行適宜的區分和側重對待,尤其在類似的老齡社區顯得更重要。
3)微觀景觀及使用方面,行人不僅獲得開敞視線,1.65m平臺樓間距和高度適宜,不會使得一層住戶成“步行地下住戶”[11],并保留綠化,減少平臺對住戶的影響。在不同的剖面位置,空間要素呈現著不同的組合方式。在小區里,居民成了真正的核心,建筑、綠化、景觀、停車,通過空間的立體化處理實現了和諧[12],豐富的空間層次帶給居民舒適且有意味的感覺。
5.2工程實施所受到的阻礙
優化設計成果解決了主要矛盾的同時,還留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問題一:架空平臺和下沉道路尺寸,以人行舒適度為標 準,小區內部機動車行駛區域高度低于4m,若符合現行消防規范標準,空中花園平臺保持與二層齊平,需下挖2m以上,以滿足規范消防通道4m×4m的要求。問題二: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住宅沒有很好的質量體系,下沉道路對現有建筑的擾動是基于計算結果上的,實際下挖施工中,挖坑的時候注意分塊、跳倉開挖,利用基坑開挖的空間效應,并需要實時監測。
6總結和展望
針對設計核心內容,在不同的剖面位置,空間要素呈現著不同的組合方式,在老舊小區里,亦或是城市規劃單元內,城市居民成了空間的真正主體,將以人民為本的思想貫徹到實際項目中,在建筑、綠化、景觀、停車等多個方面,通過空間的立體化處理實現了和諧,豐富的空間層次帶給居民舒適且有意味的感覺。目前,我國一直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更新從未間斷,發展更偏向于智能化、大數據化和綜合利用化。
北京城只是眾多城市中比較典型案例之一,同時是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區改造,今后還需要對其他城市、90年代以后建設的小區進行改造[13];本文所探討的常規一般老齡化小區呈現出來的問題簡單明了,設計解決方案容易理解和把握,以交通導向為指引是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今后用于實際工程中,也是一種理論支持,同時隨著未來城市發展,老舊小區的存在仍然會持續下去,同時也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所受到的限制性的阻礙也有會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如今只有對現階段的狀況的把握,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同時也是邁出前進的一小步,才能對將來的同類社區的空間不同方案研究進行拓展和延伸,推演至區域乃至整個城市都是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白德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2]《住宅設計50年》編委會.住宅設計50年: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作品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季臣臣(1989-),男,碩士,工程師;陳佳盛(1989-),男,助理工程師;余南寧(1996-),女,助理工程師季臣臣1,陳佳盛2,余南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