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9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構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俱佳的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的基本保證。文章以市場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目標,探討構建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與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與職業判斷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
適應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以及財務共享等代表智能化時代的新技術新方法的快速發展,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李紅俠、秦桂蓮從文化素質教育系統模塊的開發、理論系統模塊的開發、實踐系統模塊的開發等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際應用條件和方式,提出了構建應用型會計專業“需求-能力”型模塊式課程體系改革的新思路[1];李秀娟提出了智能時代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思路:在傳統財務會計課程基礎上融入并體現“業財稅”合一[2];王斌以企業實際財務崗位的需求為基礎,提出建立“崗位能力與素質需求、相關職業證書、專業技能競賽、課程、教師研究”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3];姚毅等從合理安排財務會計與稅法課程教學時間將稅務會計的內容融入財務會計和建立財稅一體綜合實驗體系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設財稅一體化課程的路徑[4]。
近年來,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的變化,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課程體系的重構,但仍存在課程觀不清晰、課程結構不能形成邏輯自洽、課程設計不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課程內容與課程活動不符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定位、課程體系同質化等問題。課程體系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設計的科學性、前瞻性直接影響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本文旨在依據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給予會計學專業人才帶來的新變化以及會計人才培養的自身規律等,探討構建具有一定科學性、創新性與前瞻性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邏輯
(一)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
突出課程應用性,以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為切入點,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以學生的目的需要、能力拓展、知識結構為中心開展教學,構建符合實際的具有應用特質的課程體系;堅持起點高、有創新,體現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體現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特色和學校發展定位。
(二)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要緊緊圍繞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會計學專業人才,這是構建應用性課程體系的出發點,也是評價課程體系是否科學與可行的重要依據。
2.系統化原則遵循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特點,按照理論與實踐等教學活動各環節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互相銜接,彼此連續的應用性課程體系,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3.一體化原則不僅要做到不同課程教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統一,還要從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全面素質和能力發展的要求出發,強化同類型(同一模塊)課程之間的邏輯自洽與內在聯系,強化不同類型(不同模塊)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和互相滲透,并與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等相適應。
(三)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新技術的發展正促使會計行業發生深刻變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引發會計崗位能力需求發生重要變革,一些初級的財務核算和業務處理工作會逐漸由信息系統或人工智能程序所取代,傳統的會計核算為主的崗位正被財務數據處理與分析、風險評估、預測與決策、信息安全等管理崗位取代。會計人才在掌握財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需具備更多的能力,如風險管理能力、統計分析能力、戰略規劃能力、數據的分析與運用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等。
這就需要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轉型和調整,重新構建知識體系,融入新知識和新技能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于新技術條件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增強會計學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本文提出新時期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職業發展為目標,在注重勞動力市場供求分析、職業現狀與未來分析,以及學生自我生存發展分析的基礎上,強化通識教育與思維的培養,拓寬專業,實現跨界融合,構建體現專業素養與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與職業判斷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議
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著力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較強專業技能,具有較高信息化素養與信息化能力,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上述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本文主要從專業素養與思維、數據分析與職業判斷以及應用能力三方面著手探討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基礎理論與專業素養模塊為適應新時代綜合性、智能化的財務工作,該模塊主要是對學生強化思想教育、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與溝通交流能力等。主要設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思維類的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美術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塑造學生健康的身心等,主要包括大學語文、體育、美術及藝術欣賞、思政類等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系統而扎實的專業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為學生后續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奠定基礎,主要包括經濟學基礎、財務會計基礎、統計基礎、經濟法基礎、管理會計基礎等課程。專業思維類課程重點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思維的意識與能力,主要包括大數據基礎、人工智能概論、python語言等課程。
(二)崗位發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新技術和新技能的發展,促使會計崗位職業人員不僅需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熟練的信息技術處理與應用方面的能力,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必然選擇。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和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
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上凸顯會計職業人才的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設置如財務會計、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管理會計、高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管理、納稅籌劃等課程。同時設置跨學科融合類的課程,培育會計職業人員的人工智能能力(數字能力)和人工智能思維(計算思維),增加數據庫原理與財務應用、財務大數據會計分析、財務共享與應用、云會計信息系統等課程,將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技術跨界融合,培養具備大數據思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從而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數據分析和職業判斷能力。
(三)應用能力模塊
包括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類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應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主要包括會計手工模擬、財務共享服務、管理會計沙盤實訓、云財務會計崗位綜合實訓等課程。職業素養類課程主要包括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創業創新規劃、就業形勢與政策、溝通與技巧、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培養高素質人才必備的良好的品德與創新能力。
會計師論文投稿刊物:《商業會計》雜志1980年創刊,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主管,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財會部、國家糧食局財務司、中國商業聯合會總公司財務部、中國商業會計學會、中國會計學會糧食分會等單位聯合主辦。
總之,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下,會計人員從價值記錄者向價值創造者轉型,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從會計崗位的需求出發,優化課程體系,以利于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和扎實的會計學專業基礎,掌握大數據處理技術和分析理論,能夠運用常見的大數據工具、技術和方法進行會計數據分析、預測和控制的高素質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紅俠,秦桂蓮.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12):88-89
[2]李秀娟,陳元藝.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才需求與培養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5):91-92
[3]王斌.論業財融合[J].財務研究,2019(3):5-11.
[4]姚毅,陳元芳,楊璐.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財稅一體化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J].商業會計,2020(5):12-13
作者:劉慧娟1,吳德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