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內容提要:在場景理論視角下建構鄉村文化動力機制模型,提出以鄉土文化價值為核心的鄉村場景構成要素包括:鄉村鄰里、鄉村自然人文設施及其組合、多樣性人群、由前三者組合開展的文化實踐活動、蘊含在前四者中的文化價值觀。該運用組織體系的力量,整合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中的各種資源要素,構建鄉村場景,提升鄉村魅力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成都戰旗村的成功實踐表明以文化為動力實現鄉村振興是完全可行的,其中基層組織力的代際傳承是根本保證,鄉村自然人文設施更新及其組合是物質保障,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價值理念是精神力量。
關鍵詞:場景理論鄉土文化動力機制戰旗村
一、問題提出:文化何以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1]鄉村振興與否直接影響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與“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鄉村振興與城市更新同等重要,均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區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孟德拉斯(HenriMendras)于上世紀60年代撰寫了一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作《農民的終結》,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沒有農民了”,即“小農的終結”[2]。1984年該書再版時,他對鄉村社會的復興予以闡述,“鄉村現代化了,人又多了起來”,“鄉下人享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適”[3],生活品質不亞于城市,一些鄉村莊園甚至成為接待國家元首的外交場所。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農村占比依然較高,農民收入偏低、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條件相對落后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時代議題。面對日益消解的鄉村、不斷式微的鄉土文化,鄉村振興如何實現?傳統理論認為經濟因素是鄉村振興的決定性動力。除此之外,還應依仗什么?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可見,文化是城鎮建設、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要素。場景理論研究發現,后工業時代城市發展同樣遭遇了經濟滯漲、發展緩慢等諸多城市問題,傳統的經濟要素已無法支撐城市持續發展,而文化逐漸成為推動城市發展新的動力源。當前中國鄉村發展面臨著與后工業城市發展動力不足的同構性問題,而場景通過整合文化要素已在城市社區成功實現了以文化為動力的轉型發展;故此,本研究試圖將場景理論應用于鄉村振興,探討以鄉土文化作為鄉村發展動力的內在機制及其實現路徑。在場景理論視域下,以文化為動力推動鄉村振興需要探索的問題如下:一是以鄉土文化為價值內涵的場景包含哪些構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二是鄉村場景建構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三是鄉村場景如何運作才能達成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文獻回顧:鄉村振興與場景理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標志著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取得了與城市平等的發展地位,突出了鄉村的主體性。也就是說,應當立足鄉村獨特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形成內生增長機制。以文化凝聚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中的資源要素形成特定場景,進而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發展,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鄉村振興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關于鄉村建設或與之相關的鄉村復興、農村建設、鄉村再造等的研究頗豐。在鄉村復興的關鍵要素研究中,國外學者GladwinCH、JohnsonTG、KorschingP等認為農民的創業精神、農村金融、農村協作對鄉村發展尤為重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作為“三農”問題的研究熱點,國內學者主要圍繞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振興等方面展開。
黨的十九大以來,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現實阻礙成為主要研究熱點之一:包括從“三個轉向”解析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具體路徑的旅游驅動說[4];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產業振興說[5];完善黨領導鄉村工作的體制機制,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組織振興說[6];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構農村先進文化的文化振興說[7];認為人才是鄉村振興關鍵要素[8],通過培育各類新農人引領鄉村振興的人才振興說[9];以及認為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完善生態保護治理機制是實現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的鄉村生態振興說[10]等等。
在鄉村振興的現實阻礙研究中鄉土文化式微[11]、鄉村建設主體流失[12]、鄉村治理水平不高[13]、公共服務供給失衡[14]等因素成為阻礙鄉村振興的主要原因。這些研究為當前鄉村振興實施提出了具體路徑,為進一步深入研究作了鋪墊;同時因多以單一要素視角關注鄉土文化,為進一步擴展以多要素組合發揮文化整合效應的動力研究留有空間。(2)文化動力及其作用機制文化動力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界定,“文化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國力”等因強調文化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被等同于文化動力;“文化動力是指人的精神領域的活動及其成果對人的活動和社會的發展所具有的向前的推動力量”[15],文化產品、文化活動方式和文化觀念共同構成文化動力系統,其中文化觀念是核心;區域文化和文化遺產因其地方特色與文化動力的多樣性要求高度契合被認為是文化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文化動力的作用機制上,文化被視為新一輪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如在世界城市研究中文化中心職能、城市形象是匯聚和生產全球文化,打造世界城市的主要手段[16];城市文化對新型城鎮化的驅動主要通過價值引領、形成文化生產力、彰顯人文精神、改善文化生態、塑造軟實力[17];尤其在文化價值的引導下,城市可通過特定價值場景塑造,形成城市的整合力和輻射力[18];在鄉村發展中,鄉土社會結構的變遷為重塑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思想范式提供了可能,文化傳承賦予鄉村“生產結構動力”從而激活文化經濟功能賦能鄉村振興[19]。
與經典理論認為經濟因素是區域發展的決定性動力不同,當前的文化動力研究充分認識到了文化要素在區域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其中文化價值觀念的引導和重塑功能、文化遺產的經濟功能關注較多,文化要素整合的驅動力機制研究有待加強。(3)以文化作為城市轉型發展動力的場景理論隨著后工業時代到來,城市形態的轉變使得傳統模式和人力資本模式在解釋當前的城市發展動力時顯得力不從心,場景理論對城市空間的研究進行拓展,從文化消費視角建構闡釋城市發展動力的理論分析框架,為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進路。
三、理論建構:鄉村振興的文化動力機制
(一)以鄉土文化為價值內涵的鄉村場景構成要素
與城市社區場景不同的是,鄉村場景建構的關鍵在于鄉土文脈(具體為每一個場景中所展示的本土文化)的傳承度。在場景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鄉村場景構成要素主要包括:鄉村鄰里,即個體與所在區域的關系是日常生活的,而非生產的、工作的,個體所關注的是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事與物;在城市場景中,鄰里主要是通過社區管理者就公共事務在公共空間進行的、較為理性的交往,非在場化的信息傳播是其建立鏈接的主要方式;而在鄉村場景中,鄰里之間具有天然聯系,共同傳承先輩長期積累的生活生產文化,日常交往大多在較高私密空間中的熟人間進行,通常以感情聯絡為主,傳遞一些必需或無關緊要的信息。
在由鄉村鄰里所構成的社會網絡中,具有較高威望的鄉賢代表(鄉紳、里長等)和村委組織成員是鄉村鄰里的核心節點;鄉村場景鄰里結構相對單一,但其更注重對本土背景性知識的考察,要求場景建構要充分考慮本土文化特質、歷史淵源等,即強調場景的在地化特征,這是合乎場景真實性維度的關鍵所在。
鄉村自然人文設施及其組合。鄉土風貌與相應的人群特征、鄉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于城市場景設施要素,鄉村場景設施不能局限于人為建造的各類建筑,同時也應包含當地的自然風貌、物質資源等客觀因素,如水網密布的鄉村與黃土丘陵的鄉村在相應的場景建構中就有不同的要素要求。因此,設施要素在鄉村場景中包含的范圍更廣。
(二)促成鄉村場景建構的關鍵因素以場景構建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激發人(當地民眾)、文(歷史文化)、地(地理風貌)、產(特色產業)、景(自然人文景觀)等眾多要素,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推動,場景構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有要素的潛在價值也都無法顯化。尤其是鄉村場景由于缺乏足夠的市場經濟支撐,在要素整合、優化配置等方面難以自發完成,都需借助組織推動才能有效建構。在我國,黨的組織體系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備的強大優勢,為中央方針、政策得到深入貫徹提供了根本保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業農村的發展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是黨的一項重大戰略。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要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
四、案例分析:成都戰旗村的場景建構實踐
(一)鄉村場景的構成要素戰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地處都江堰市、彭州市和郫都區三市縣交匯處,隸屬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周邊高速環繞,交通便捷;周邊都市群為戰旗場景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撐,即多樣性需求;由于區位優勢、與城市互動較強,沒有大面積的人口流失且相對于封閉偏遠的村莊,該村村民文化教育程度、人口素質、現代化觀念等都較好,也極大地豐富了該場景的多樣性人群要求。
此外,戰旗村自然資源豐厚,境內平原為主,間有淺丘臺地,土壤成分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村內水系豐富,溝渠縱橫;地處成都“上風上水”,工業污染少,氣候濕潤宜人,四季分明;適宜開發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因此,戰旗村通過全域景觀化景區化改造,將大田作物、農業景觀引入綠化,不斷提升全域鄉村氛圍;先后配套相關設施、實踐活動,打造農業旅游、農業體驗、天府風情小鎮等項目,逐步形成農業旅游場景。在鄉土文化傳承上,戰旗村所在唐昌鎮是四川省人文特色城鎮、成都市歷史文化名鎮,農耕文化歷史悠久、鄉土民俗沿襲較好、非遺傳統技藝傳承較高;相較于一些古建保存較好但人口流失嚴重的傳統村落,戰旗村成功的關鍵在于其鄉土文化得以有效傳承且與現代社會融合度較高,即活態的鄉土文化。
在此基礎上,戰旗十八坊將傳統手工藝集中起來,打造出手工體驗、旅游參觀、文創產品于一體的品牌項目,并打造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豆瓣博物館等設施,開展鄉村民俗體驗、鄉村音樂節、以蜀繡生產場景為主題“水隱桑田”等實踐活動不斷擴大影響。戰旗村依托現有的自然、人文資源,打造與之配套的各類設施、景觀、活動等,尤其是鄉土文化的活力傳承有效推動了該場景建構;在梳理本案例的歷程中,不難發現戰旗村成功的關鍵在于組織力量的不斷積累和推動。
(二)組織力量在場景建構中的關鍵作用
戰旗村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依附城市發展為主,村兩委通過大膽創新,創辦村企,激活了大部分瀕臨消亡的手工技藝開始生產產品向城市輸出,集體經濟得以發展;2003年,村兩委通過回購村民股改股份制為租賃制,有效防止了村集體資產流失,但村集體收入也隨之減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
五、結論與討論
場景振興鄉村的實踐在戰旗村取得了成功,與其基層組織力的有效傳承分不開;戰旗村場景的建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歷經幾屆村委組織強有力的統籌推動才實現的。組織力量作為場景建構的關鍵要素,橫向的內部歷史傳承要求鄉村基層政府在鄉村發展中要有長期規劃思維,確保鄉村建設始終圍繞大方向進行;縱向的外部組織力支撐則對上級組織的政策、資金支持等提出了需求;因此,強化組織隊伍建設、人才能力培養等組織力量的提升是確保鄉村場景建構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中,戰旗村得益于鄉土文化的有效傳承,建構起手工藝文化場景、鄉土文化價值場景、生態文化場景等多維場景,即鄉村自然人文設施的不斷重組、更新,適時導入的文化實踐活動為建構主題化場景提供了可能;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場景中的文化實踐活動可以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元素,如互聯網電商直播、AR/VR的旅游互動體驗等等,以進一步優化場景體驗;單純的設施實踐組合無法左右價值觀,但在場景的有效整合下不同的設施實踐組合形式就會體現出相應的價值導向,也就是說新元素的加入既可能強化該場景價值也有可能使其出現價值偏離,因此,只有正向的價值導向的場景建構(元素加入)才能成功。
鄉村振興論文范例:新時代寧夏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黃渠橋經驗
在鄉村場景中,正向的鄉土文化價值是對建構場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任何元素的注入都是在此價值導向下才能被允許加入場景;反而言之,特定的場景價值觀的培育,其設施實踐組合選擇就要適于該價值觀才能實現場景的文化動力。場景的價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需求和發展不斷更新的過程,場景一旦建立也并不意味著就不可改變和適時調整,這是一個不斷建構、重構的過程,在這個開放系統中場景內各要素通過自身與外部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一個靈活可操控的價值場域,這就使得任何一個場景都能適時的根據發展所需調整自身的要素配置來達到現實要求,也為多維場景的建構提供了更具想象的空間。
作者:陳姝穎